第二讲自由与发展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各种政治意识形态所强调的主题、理论与原则是怎样?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呢?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兴起与衰落呢?政治意识形态可能终结吗?讲解提要:一、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二、自由主义(一)自由主义的要素;(二)古典自由主义;(三)现代自由主义三、保守主义(一)保守主义要素;(二)家长式保守主义;(三)新右派四、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要素;(二)马克思主义;(三)社会民主主义五、其他政治意识形态传统(一)法西斯主义;(二)无政府主义;(三)女性主义;(四)环境主义;(五)宗教基本教义派六、意识形态的终结?何谓政治意识形态?从使用的角度看,目前政治意识形态越来越趋向于中性的看法,其一般指涉一种脉络可循的社会哲学或世界观。
然而长久以来,政治意识形态被视为用来充当一种政治武器,并用来攻击和批判敌对的原理或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特征在于其欺骗性与虚伪的特性:用来迷惑被剥削阶级并无视所有阶级社会最根本的阶级矛盾。
在他看来,有必要区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注:他认为自己的论证是科学的)、真理与虚伪之间的差异。
不过,后来到了列宁、葛兰西(Gramsci)那里,他们不仅使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采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足以使马克思自己感到困惑的词汇;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出现了独裁的体制,波谱(Karl Popper)、额兰(Hannah Areendt)等人将意识形态视为社会控制的机制。
特别到了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使用该词将其视为一种思想上“封闭”的共产主义体系,其指责对方垄断对真理的诠释,拒绝容忍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自由派人士主张开放、容忍,自然拒绝自由主义被当作意识形态来加以看待;而保守派人士因为主张世界大部分超乎人类心灵理解的范围,宁可主张将保守主义描述成一种立场、一种心灵的态度(Attitude of mind),并将自己的信念定位在经验主义、传统与历史上。
第二讲 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2、列宁新经济政策及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新经济政策(1921-1922)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部分工业实行租让制; (3)确定自由贸易原则; (4)改行政管理方法为主为以经济管理方法为主。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即列宁晚年政治遗嘱)(1922-1924) (1)经济上: ①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建成社会 主义 ②要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建设社 会主义经济 ③大力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奠 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 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 嘛!”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 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实践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前苏联 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借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理,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
产主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第72页。)
对管理体制改革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如在《论十大关系》
二1第二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yyRR 1/16
yyrr 1/16
yyRr 2/16
【例】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个体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个 体杂交,得到F2: (1)在双显性性状的个体中,纯合子占_______ 1/9 (2)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___ 1/4
(3)在重组性状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____ 1/3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AbD、abd或Abd、abD 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A、a、b、b、D、d 。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分离定律来单独分析,最后将各对相对性状的分析结果 相乘。 其理论依据是概率计算中的乘法定理。
【配子类型的问题】 【例】某生物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这三对基因为
独立遗传,则它产生的精子的种类有 A.2种 B.4种 C.8种
B
D.9种
【基因型类型的问题】 【例】 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 18种 解题基本策略:先将问题分解为分离定律问题: Aa×Aa→1AA:2Aa:1aa(后代有3种基因型) Bb×BB →1Bb:1bb (后代有2种基因型) Cc×Cc → 1CC:2Cc:1cc(后代有3种基因型) 因而AaBbCc与AaBBCc杂交, 其后代有 3×2×3 = 18种基因型
③受精时,雌雄配子的
结合是随机的。
棋 盘 法
♀
F2
规律一:F2表现型有4种: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双显性: 单显性 : 单显性 : 双隐性 =9:3:3:1 规律二:F2基因型共9种: 1种双杂合子4/16, 4种纯合子各1/16, 4种单杂合子各2/16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解放是指消除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自由发展则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当人类社会解放了,人们才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
而人类的自由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的根本任务是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矛盾,阶级斗争始终贯穿人类历史。
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需要实现物质基础的共同拥有和管理。
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
只有当生产资料和资源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的,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实现公有化,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人们不再为了生计而忙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社会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在实现人类的解放的同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人的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大道,为我们引领着走向美好的未来。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科学内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准确理解这一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这种自由不是指个人自由,而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自由,即人们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生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而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提高,更在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得到提升。
其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效率和发展水平,同时又能够通过政府宏观干预,保障公平和稳定。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同时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平等、公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和谐的社会关系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作用。
教育和文化是人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通过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教育和文化还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创造力发挥,为人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不断优化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不断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建设。
同时,也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践行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历史形态,“建立在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该阶段人的发展的集中体 现。其历史内涵主要包括“真正丰富”的需要、“自由自 主”的活动、“自由全面”的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等。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了条件。马克思在这一 理论中揭示出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内在逻辑: 人类发展始于最初的“群体依赖性”阶段,只有 经过“个人独立性”阶段,才能达到“个人全面 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一最高发展阶段。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为目标的人类发展主 要包含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 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 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 方面是社会关系”。
《1857~1858经济学手稿》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人的依赖关系”即群体的依赖性, 是人的发展的最初历 史形态。“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 从而也是进行生产 的个人, 就越表现为不独立, 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这 一阶段,由于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低下,人的需要及其满 足与实现方式具“自然化”的特征,社会分工尚未形成,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原始的丰富性;与人完全受制于与自然 相一致, 人完全受制于社会,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自主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依附”性。 “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历史 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 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其历史内涵 主要包括“商品化”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物化”的 社会关系,以及人具有一种表面的独立性,即依赖于货币 的独立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2、代表人物: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与《太
阳城》、闵采尔与“千载太平之国”。
3、思想特点:
他们处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阶段,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 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不平等的弊端,揭示了私 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并为劳动人民描绘了美好的未来 世界。他们主张财产公有,消灭商品和货币,有计划地组 织生产,人人劳动,共同分配,以极为虚幻的形式表现出 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 盾尚未明显暴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不强,他们只得 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用文学游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 思想。
9
傅立叶
傅立叶 (1772-1837)平凡店员,靠自学掌握社会科学知 识。 主要思想:有一套独特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人类生存只 有八万年的历史,中间七万年的幸福生活,两端各五千 年的苦难。当今的资本主义文明分:童年、成长、衰落, 凋敝四个时期;因此它不是一个永恒的制度而只是一个 历史过程。对社会各现象猛烈抨击,认为社会上存在过 多的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家庭妇女、军队、警察、官吏、 资本家、商人、尤其企业主、资本家和商人无耻的欺诈 和剥削。要求人人有劳动权,实现真正平等。 缺陷:拒绝革命手段,只依靠富有阶层的同情恩惠,通 过社会改良来实现理想公平的社会。
18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 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开始诞 生。其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阐述了 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及其策略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是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 实为根据的科学,必然随着时代、实 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当代社会思潮教学大纲[1]
![当代社会思潮教学大纲[1]](https://img.taocdn.com/s3/m/40af27bd1a37f111f1855bc2.png)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北京(石景山、化工)班、农业部班社会学专业《当代社会思潮》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向春玲(标★者为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讲现代化及有关理论一、现代化理论(一)一般了解:现代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重点了解1、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2、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缺陷:★二、依附理论(一)一般了解1、普雷维什的“核心—边陲”理论。
2、弗兰克的依附理论。
(二)重点掌握★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现代化理论的分歧。
三、世界体系论重点掌握: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
★1、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拓展而逐步形成的。
2、世界体系的结构,是由核心国家、边陲国家、半边陲国家等三部分组成的。
3、在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半边陲国家和边陲国家是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履行不同的经济职能。
4、在一定时期内,核心国家、半边陲国家和边陲国家的数目是不会改变的。
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会伴随着另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
因此,所有国家同时发展是不可能的。
5、在世界体系崩溃之前,核心、半边陲、边陲这一结构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
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受到两重因素的影响:一是世界体系扩张的极限;二是反体系的力量。
思考题:1、现代化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如何对它进行评价?2、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主要存在哪些分歧?3、世界体系论有哪些主要观点?第二讲新自由主义一、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了解不同时期古典自由主义的特征和主要观点:(一)17-18世纪古典自由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产物。
(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自由竞争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具有了新的特征,发展到第二阶段,即自由放任主义阶段。
实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1、把功利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2、个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3、只要不妨碍他人,国家对个人的自由不可加以干涉;任何对自由的干涉都会造成社会停滞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二教学大纲:第二讲自由与发展本讲以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为基本阅读材料,重点研究民主、自由与发展的关系,发展过程里一些重大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其制定方法。
这些研究属于规范性研究,对进一步进行的所谓实证性研究具有端正研究方向,提供路径的意义。
本书的逻辑思路是:(1)现代经济发展没有政府的参与是不可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要由政府出面才能建立起来;(2)政府主持下制定、推行的公共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3)合适的公共政策必须尽可能符合全体国民的意愿,才能有效动员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4)只有在政治自由、政治民主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制定出体现全体国民意愿的公共政策;(5)因此,经济发展与自由密切相关,以自由看待发展具有逻辑上、理论上、经验上的合理性。
本书论证、澄清了以下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造成贫困的表面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获得收入的能力,而最关键问题在于个人缺乏某种基本的自由。
第二,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也是国民得到基本自由的保障。
这与发展阶段无关,也与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的国民的价值观无关,即自由、民主对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四,强调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培植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保证他们的基本自由。
责任以自由为条件。
第五,承认人类理性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是由那些自私自利动机的个人,通过有意识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无意识产生的结果。
第六,反对因为认识到自由可以衍生出某种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有意义的能力而尊重自由的观点,应该尊重自由本身及其固有的价值。
第七,和上述第六议论相似,在强调人力资本培植方面,社会不应该仅仅关注人力资本对提高发展质量、速度的意义,而应该关注人力资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八,发展并不应该聚焦于人均产出的增长,而应该更多地聚焦于人的实质性自由的增长。
实质性自由的增长不仅体现在发展结果方面,更重要地体现在发展过程方面,即积极参与发展过程的机会的更加均等。
之所以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这一命题,和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观念一样,森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就根本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需求与政治民主1993年,在维也纳人权会议上,若干国家反对这样的提法——在全球范围内赞同基本的政治与公民权利,特别反对把这些权利应用于发展中国家。
具体理由有三:(1)基本政治与公民权利等自由权利会阻碍经济增长与发展。
(2)如果让穷人在满足基本需求和得到自由权利之间进行选择,他们会选择前者。
(3)强调政治自由与公民权利是西方的价值观,与亚洲价值观相冲突。
森逐一批驳了上述说法,藉此展开了关于自由、民主与发展关系的理论。
民主与经济增长任何严肃的研究至今未能证明,权威主义政府对基本的政治与公民权利进行压制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
就导致东亚经济成功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如对外开放、运用国际市场与国际条件、提高识字率、提高就学率、进行土地改革,以及对资本、出口和工业化进行公共支持等,发现所推行的政策没有一项是与更多的民主、更多的自由,绝对不相溶的,也无法证明这些政策只有在权威主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森的观点,民主和政治自由的社会环境对公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潜在能力(可行能力,Capabilities)的发挥有更大的影响,而公民之潜在能力发挥得越好,政府实际上承担的发展责任,面临的发展压力就越小。
说得再通俗一些,这就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充分利用一个积极性,还是利用两个积极性的问题。
穷人对民主和自由的态度断言“发展中国家公民对政治和民主权利无动于衷”——作为一个命题——是没有根据的。
正如森所说,在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政治机会表达个人意见、看法,更无法与当局进行辩论的情况下,上述命题根本无法检验。
没有理由说明政治、民主权利不符合亚洲价值观仅从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这一特征看,断言个人不要求参与政治、社会活动,不珍视参政、议政的权利,既不符合逻辑,也是绝对不合理的。
特别是在现代环境,政治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而且实质上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对政府官员不可缺少一种政治激励因素。
就这个意义讲,民主自由既是目的,也是工具——约束政府随意性,保持公共选择的有效性、可靠性的工具。
政治自由、民主的工具性作用政治自由、民主的工具性作用集中体现在公开对话,公开讨论、辩论等公共过程形式上。
大量事实说明,权威主义国家政府的许多重大政策难以推行。
或者即使勉强推行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政政策制定的公共过程。
另外,许多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与传统观念冲突,为此权威主义国家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的办法推行某些政策,这种政策成本是极高的。
事实上,通过公开对话,公开讨论,一些新观念能够迅速形成,并有助于新政策的推行。
现在看来,为什么权威主义国家往往采取强制性办法,主要是低估了自由民主在形成公共政策中的巨大作用,也低估了国民对政治自由、民主的渴望程度。
更坏地讲,权威主义的政府就不希望出现民主政治的萌芽。
二、自由与发展的基本联系森的发展定义阿玛蒂亚·森认为,狭义的发展观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和个人消费改善方面,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现代化、工业发展、GDP增长等实际上属于经济增长研究的范畴。
在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
”1之所以“自由在发展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他论证:(1)通过发展,实现人的自由的主体地位;(2)发展程度的评价要以人们拥有的自由之增进程度为标准;(3)自由也是发展的手段。
阿玛蒂亚指出:“人们可以成功地实现什么受经济机会、政治自由、社会权力、促进良好健康的条件、基础教育以及对于开创性行为的鼓励和培养等等因素的影响。
提供这些机会的制度性安排,又取决于人们对其自由的实施,即人们是否运用其自由来参与社会选择、参与促进这些机会发展的公共政策。
”2三、为何经济发展关注自由关于发展的视角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话:“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有用,而且是因为其他的事物而有用。
”3有些人把发展等同于财富增长,作为一种发展观,实际上就表现为仅仅关注财富的工具性。
但是,财富有其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你也不可能长生不老。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2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3转引自,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们希望发展与追求财富增长并不是等同的事情。
森发现,“扩展我们有理由诊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
”4通过不自由论证发展、自由的意义虽然“李光耀命题”认为,集权管制有助于经济发展,但是国际比较证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更多地与友善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而不与严厉的政治管制相一致。
森指出,就经验观察看,越是民主、自由的国家,集体的贫苦、生存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
对此,森解释说,稳妥的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要求社会保障系统、社会应急机制同步发展,而社会保障、社会应急等,被认为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则取决于政治选择性质。
按照森的看法,即使人们享受较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如果没有,或被剥夺了,自由、特别是政治自由,也就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限制,甚至是压迫性的限制。
在森看来,人要求全面发展,人要求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这两项重要要求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由状况,也是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
自由的含义与一般意义自由(Liberty),在哈耶克理论中主要是指否定性自由,即具有规则禁止以外的一切都许可之含义;而自由权(Liberties),则是指肯定性自由,即具有规则许可外都禁止之含义。
在哈耶克理论中,Liberty 和Freedom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
在他看来,“自由”是指个人免于强制的自由,摆脱他人专断的自由;而免于、摆脱……的自由,在英语中通常被表述为“freedoms from……”。
关于个人自由,哈耶克讲:“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称为‘个人’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状态;……”“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一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
” 5关于政治自由,哈耶克认为:“所谓政治自由,乃是指人们对选择自己的政府、对立法过程以及对行政控制的参与。
”6哈耶克接受了阿克顿勋爵的思想,认为自由不是达到最高政治目标的手段,而其本身就是最高的政治目标。
在定义自由时,哈耶克认为,个人是否自由并不取决于他个人可选择范围的大小,仅取决于他个人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现有的意图形成自己的行动途径。
换言之,在除了对上级惟命是从外毫无4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5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5年,第4页。
6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5年,第6页。
其他选择情况下,就是绝对地失去了个人自由。
关于个人自由的基本价值和意义,哈耶克指出,由于所有人都必须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对于实现个人目的及福利所赖以为基础的众多因素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在个人方面则表现为无知)。
“为了给不可预见的和不可预测的事项提供发展空间,自由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之所以需要自由,乃是因为我们经由学习而知道,我们可以从中期望获致实现我们诸多目标的机会。
”“……文明的发展、甚至维系,都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为未知事象(或偶然之事象)的发展提供最多的机会。
”7因此,以此为依据,社会保护这种个人自由就是必要的,对社会发展是有巨大裨益的。
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安排各种事物时,应该尽量运用社会的自发力量,二尽可能少地借助于强制。
后来,这一基本原则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根本原理。
弗里德曼关于个人、国家、自由的观点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自由人既不问自己的国家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也不问自己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他只会问,自己,作为公民,和其他所有公民能够通过政府做些什么。
于是,得出自由人的最重要的理想和目标:第一是“保护我们的自由”,第二是如何使自己为保护自由建立的政府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怪物。
弗里得曼指出,“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力的集中。
”8因为,为了保护自由建立政府是值得的,但是权力集中在政府(当权者)手里,即使最初的动机是良好的,也会因为权力的吸引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政府官员,反过来成为对自由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