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第五章__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

合集下载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卫生保育》课程标准(五专)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卫生保育》课程标准(五专)

《学前卫生与保育》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7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学前卫生与保育》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根底课。

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关心学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躯开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根底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治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全然抢救措施,学会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开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本课程要紧研究学前儿童开展规律和卫生保育问题。

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各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它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课程的根底。

本课程依据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所需卫生保健知识来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关心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育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卫生保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使学生在了解学前儿童人体特点及生理特征的根底上,学会对幼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检测评价;学会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用餐、睡眠、盥洗、锻炼等环节进行指导和治理;初步具备幼儿常见病的识别预防技能和幼儿意外损害抢救的全然技能;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奠定根底。

据此,《学前卫生与保育》课程目标要紧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2.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阻碍因素及指标和测量评价;3.掌握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健制度;4.掌握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5.掌握托幼机构平安教育及常见意外的处理;6.掌握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7.掌握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二〕能力目标1.能够按照幼儿活动室、游戏室、餐厅、盥洗室等房舍卫生要求,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环境;2.能对幼儿的游戏、学习、进餐、入厕、户外活动、睡眠等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和治理;3.能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意外损害进行简单处理和护理;4.能协助幼儿园保健大夫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00385学前卫生学

00385学前卫生学

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乐的基石。

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

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

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系,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贡献,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分析学前儿童的进食特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及如何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探讨托幼园所集体膳食管理及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的发生原因、幼儿园安全管理及急救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其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儿科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学前个体儿童和集体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等诸多内容。

学前儿童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学前儿童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学前儿童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1. 疾病预防
1.1 营养均衡
确保学前儿童获得充足的营养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均衡饮食应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足够的水分。

适当的营养可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1.2 良好卫生习惯
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brushing teeth、保持环境清洁等,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

1.3 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为儿童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如百日咳、麻疹、水痘等。

确保儿童按时接种疫苗极为重要。

2. 疾病护理
2.1 及时就医
如果儿童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要自行给予药物,避免延误病情。

2.2 遵医嘱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频率,有助于加快康复。

2.3 营养支持
在患病期间,应确保儿童获得充足的营养,有利于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可以提供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和补充维生素。

2.4 卫生护理
保持儿童皮肤、口腔和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有助于预防交叉感染和并发症。

2.5 心理支持
疾病可能会给学前儿童带来焦虑和不适,家长应耐心关爱,给予安慰和鼓励,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

学前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做好疾病预防和护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健康,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前儿童卫生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0204总学时数:54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1课时)一.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二.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三.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12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卫生要求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六.学前儿童皮肤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七.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八.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九.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十.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卫生要求第二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基本概念:生长、发育、成熟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8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一.G.W.BEERS与现代心理卫生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目标三.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一.学前儿童常见情绪问题二.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第三章学前儿童营养卫生(8课时)第一节营养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营养/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二.学前儿童的热量需求三.产能营养素四.非产能营养素第二节婴儿喂养(0-1岁)一.母乳喂养二.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三.乳儿辅助食品的添加第三节幼儿膳食(1-6岁)一.幼儿膳食特点二.幼儿膳食配制原则三.幼儿饮食卫生第四节托幼机构膳食管理一.托幼机构膳食管理要求二.托幼机构食谱拟订与审核三.营养软件介绍(膳食调查与分析)第四章学前儿童生活与教育过程卫生(5课时)第一节教育过程的卫生原理一.学习的生理机制二.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三.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第二节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一.制订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原则二.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第三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一.科学的锻炼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及卫生要求第四节特殊儿童生活与教育过程卫生一.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二.特殊儿童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第五章托幼机构建筑与设备卫生(8课时)第一节托幼机构建筑卫生一.托儿所、幼儿园的规划二.园(所)内布局及各室配置三.室内采光及照明四.室内通风及采暖第二节托幼机构设备卫生一.园(所)家具的卫生二.教具、文具及玩具的卫生三.体育设备的卫生第六章学前儿童疾病及其预防(12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一.学前儿童常见病的一般检查二.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三.成人期疾病的早期预防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常用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一.常用护理技术二.常用急救技术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见习、操作。

00385学前卫生学 章节练习 第五章 第一节 解析版

00385学前卫生学 章节练习 第五章 第一节 解析版

第五章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护理第一节学前儿童疾病识别与护理一、单选题1.滴眼药时,应将眼药水或眼药膏滴在A.上眼皮内B.下眼皮内C.上、下眼皮内D.眼球上答案:B解析:滴眼药。

让患儿头稍后仰,眼睛看自己的头顶,拉开下眼皮,将眼药水或眼药膏滴入下眼皮内;患儿将眼睛闭上1-2分钟。

2.儿童外伤后不宜采取热敷的是A.消肿B.皮肤淤青C.解除痉挛D.保暖答案:B解析:热敷常用于儿童外伤后的消肿、保暖和解除痉挛。

3.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大便呈A.白色B.柏油状C.鲜红色D.果酱状解析:消化道和泌尿道的疾病常表现为大小便异常。

如肝炎患儿大便呈白色.肛门裂患儿大便中带有鲜血,肠套叠患儿大便呈果酱样改变,而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大便呈柏油色。

4.肝炎患儿大便呈A.白色B.柏油状C.鲜红色D.果酱状答案:A解析:消化道和泌尿道的疾病常表现为大小便异常。

如肝炎患儿大便呈白色.肛门裂患儿大便中带有鲜血,肠套叠患儿大便呈果酱样改变,而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大便呈柏油色。

5.套肠叠患儿大便呈A.白色B.柏油状C.鲜红色D.果酱状答案:D解析:消化道和泌尿道的疾病常表现为大小便异常。

如肝炎患儿大便呈白色.肛门裂患儿大便中带有鲜血,肠套叠患儿大便呈果酱样改变,而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大便呈柏油色。

6.对学前儿童需要采取降温处理的体温为A.37.5℃B.38℃C.38.5℃答案:D解析:当体温升至39度左右时需要降温处理,主要措施为冷敷、冰敷、酒精擦拭、药物降温等。

7.幼儿体温为36.5℃是A..正常体温B.低烧C.高烧D.观察体温答案:A解析: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6℃-37℃,每天体温波动的正常范围在1℃之内,当温度上升到37.5℃为发烧(腋温),37℃-37.4℃为观察体温。

8.幼儿体温为37℃-37.4℃是A.正常体温B.低烧C.高烧D.观察体温答案:D解析: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6℃-37℃,每天体温波动的正常范围在1℃之内,当温度上升到37.5℃为发烧(腋温),37℃-37.4℃为观察体温。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学前卫生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构成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是幼儿教师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

理论知识的选择以阐述基本问题为主,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根据托幼机构的实际需要,做到内容全面,要求明确,指导具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在结构的设置上更有利于教和学,每章开头有概括学习要点,便于学生积极思考;每章附有“思考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对教学实践分析并掌握。

本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帮组学生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每章中穿插有“知识窗”、“实践链接”、“二维码拓展资源”,使学生的视野更开拓,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做到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记住教材中重要的术语、概念和观点(2)主动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知识(3)了解《学前卫生学》的一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疾病预防基础知识教案

学前儿童疾病预防基础知识教案

学前儿童疾病预防基础知识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学习和掌握一些疾病预防的基础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健康水平。

通过互动、图文解释和实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对疾病的成因、预防方法和个人卫生意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案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防控、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教案内容】:一、引言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疾病预防的基础知识对于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开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加强对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传染病的防控1. 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途径传播的疾病,例如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

传染病的传播一般伴随着病原体的进入和繁殖。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勤洗手:手是人体最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部位,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传染给他人。

- 不随地吐痰:吐痰是常见的传播痰液中含有病原体。

- 不与患者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三、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1. 定期洗澡:每天洗澡可以清除身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

2. 换洗衣物和内衣:保持衣物的清洁可以减少细菌滋生。

3. 剪指甲:长指甲容易滋生细菌,应定期修剪。

4. 勤洗手:洗手是预防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5.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干净卫生、均衡营养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

6. 做好个人环境清洁: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定期清洁床上用品。

四、常见疾病的预防1. 咳嗽和感冒的预防- 多喝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湿润。

- 勤洗手: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 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

2. 腹泻的预防- 手部卫生:避免病原体通过手部传播。

- 饮食卫生:避免食物和饮水污染。

3. 手足口病的预防- 定期洗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个人物品。

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考点汇总

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考点汇总

1、考试题型——共4大题型题型数量分值30*1306*5302*10202*10202、课程重点2、课程重点3、课程难点4、复习建议5、应试技巧本章考点分析考点1、健康概念及演变【选】身体好局限性的。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考点1、健康概念及演变【选】躯体、心理、生活适应和道德考点1、健康概念及演变【简】变化、演进的。

永恒不断提高。

多元的、广泛的卫生保健工作的革命。

例题答案:A考点2、健康内涵及关系【简】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基础必要条件身心健康之上例题答案:考点3、学前儿童健康概念与特征【选】【简】身体和心理身体和心理健康易变性多样性例题答案:A考点4、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选】 【简】考点4、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选】 【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例题答案:考点5、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简】考点5、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简】例题答案:本章考点分析考点1、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有机物和无机物硬。

年龄越小,骨骼中有机物含量越多考点1、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颅骨骨化尚未完成出生2~4个月后囟前囟在1~1.5岁时闭合缺钙、患佝偻病考点1、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关节腔浅、关节韧带较松伸展性和柔韧性均超过成人牢固性差关节脱臼。

考点1、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简】正确的姿势体育活动 3.合理安持膳食例题答案:B考点2、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咽中耳炎。

喉会厌软骨气管异物例题答案:A考点3、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心脏收缩能力弱每搏输出血量少,机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考点3、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简】例题答案:A考点4、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1.脑延脑下丘脑维持身体平衡最高级部分。

考点4、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80%。

6岁时考点4、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选】【简】开始工作时效率较低。

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兴奋度。

固定进行。

轮换。

自我保护。

考点4、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选】教学活动营养物质空气例题答案:D考点5、感觉器官的特点与保健【选】发育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第一节预防出生缺陷一、出生缺陷的严重性1.什么是出生缺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胚胎在母亲子宫内就具有的疾病和损伤;二是胎儿娩出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和损伤。

第一节预防出生缺陷2.出生缺陷的病因遗传因素: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或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缺陷所导致的疾病。

如血友病等。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子宫内环境的因素,包括孕期受到放射线、感染、药物、环境化学物的作用等。

二、优生措施应从婚前和孕前开始1.遗传健康,从择偶开始我国有关优生在法律上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 婚前体检是优生的重要保证(1)遗传病方面的调查(2)血缘关系的调查(3)调查有无精神病患者(4)两性畸形调查(5)疾病方面的检查(6)生殖器官的检查3.适龄结婚,计划受孕(1)过早生育弊多利少(2)适龄结婚科学研究表明,女青年24—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

无特殊原因,生育年龄不宜超过30岁。

超过35岁生育,在医学上称为“高龄初产妇”。

(3)选择最佳受孕时机,保证优生三、重视孕早期的保健1.防残的关键期(1)妊娠期40周分为三个时期:孕早期:妊娠的12周末以前(前3个月);孕中期:妊娠13—27周末(4—6个月);孕晚期:妊娠28周以后(6个月后)。

(2)器官形成时期妊娠头三个月“器官成形期”(又称为“致畸敏感期”)。

2. 环境中的致畸因素(1)病毒感染据统计,妊娠一个月时,感染风疹病毒,有50%的胎儿患先天性风疹;2个月内,可导致30%的胎儿患先天性风疹;3个月为20%;4个月为5%;5个月后较少见。

(2)药物如常用的安定、本巴比妥、利眠宁等镇定安眠药物,或者口服避孕药失败,可导致胎儿四肢畸形、内脏畸形,脊椎、肛门、外生殖器畸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链霉素、四环素等,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手指或肢体短小、先天性耳聋及死胎;使用激素类药物,有可能引起早产、腭裂或死胎等等。

(3)放射线(4)烟酒(5)环境污染3. 孕期心境对胎儿的影响临床观察,孕妇在妊娠7—10周,情绪紧张不安,可能导致胎儿唇、腭发育异常,出现兔唇、腭裂畸形。

四、孕期自我监护1. 常用的自我监护方法(1)检测体重(2)检测胎动2. 纠正臀位第二节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一、新生儿护理1、消毒隔离2、环境温度、湿度与保暖3、合理喂养4、皮肤、粘膜的保护5、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二、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婴儿抚触不仅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促进食物消化与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还能增进父母与宝宝的亲情交流。

⏹通过对330名正常婴儿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抚触组婴儿的智能发育、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对宝宝进行抚触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注意轻重:以宝宝不疼不痒为准。

2、面积大:抚触面积越大对宝宝的良性刺激越多。

3、时间可以不固定:家长可以各部分分解做,宝宝吃奶的时候可以对其做手和脚,睡觉的时候可以对宝宝的背部进行抚触。

三、预防意外(一) 应高度警惕新生儿的下列表现1、吮吸不好、呕吐、口水多,体重在10天内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腹胀、腹泻。

2、尖叫声、惊厥、抽搐或哭声低,肌肉紧张或无力,拥抱反射减弱、消失。

3、皮肤有出血点、瘀斑、出血。

4、心率低于100次/分或高于140次/分。

5、呼吸超过50次/分,呼吸不规则,呼气有声,呼吸时脑部抽动或下颌牵动。

6、面部青紫、苍白。

7、肢体不温、水肿、硬肿。

8、脐部皮肤感染、皮疹、结膜炎。

以上表现,往往是一种或几种同时存在,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找有经验的医生诊治。

(二)新生儿的保健要点1、婴儿刚出生时,在呼吸之前,应注意消除口腔内的粘液,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2、用消毒好的剪刀剪断脐带,断面应予以消毒,并用消毒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3、注意保温。

新生儿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差,故体温低,易受寒冷刺激,应注意保温,但不应过度升高室温,保持室内温度在24℃上下为宜。

4、保持眼部清洁。

5、新生儿洗澡,可在出生2—3天后进行,可水浴,水温在42℃左右,肥皂含碱质要少,但不宜将新生儿全身浸入水中,严防将脐带弄湿。

(三)预防意外因宝宝年小体弱,活动能力弱,防御能力差,需特别保护,以防意外损伤。

1.防寒冷损伤2.防窒息3.防烫伤4.防溺水5.防煤气中毒6.防动物咬伤7.防跌伤8.不要猛力摇晃新生儿9.拍照不宜用闪光灯四、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第1-2天内哺乳量少,又排出胎粪和尿液,因此新生儿出生2-4天的体重,比出生时下降3%-5%,一般不超过10%。

第四天以后体重开始回升,一般在7-10天就会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2.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皮肤黄染情况,这种现象称之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占新生儿的50%-70%,早产儿则占100%。

足月儿约在出生后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约在21天后自然消退。

3.螳螂嘴和板牙在新生儿的齿龈切缘上,常有白色隆起状的东西,像排列的小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

大约在出生后2—3周内便自然消失。

新生儿口腔内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组织,成为“吸奶垫”,俗称“螳螂子”。

4.乳房肿大和假月经常见出生的3-5天内。

约在2-3周内消失。

女婴出生后第5-7天,可见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2天自止,称为假月经。

五、新生儿疾病(一)常见症状1.发烧2.体温不升3.吃奶异常4.呼吸异常5.大小便异常6.皮肤异常(二)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新生儿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或兼水肿的疾病,又叫新生儿硬皮病。

多见于早产儿和未成熟儿,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保持室温。

2.新生儿脱水热新生儿出生2-5天内,如发热、哭闹或烦躁不安,但无感染及感染中毒症状,称新生儿脱水热。

3.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的防治:新生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要适宜;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增强抗病能力;衣着要寒温适度,冬春季节不去公共场所,以免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肺炎。

家人如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要与新生儿隔离;发现新生儿有阵阵憋气等异常,要及时就诊。

4.新生儿破伤风病因: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新生儿体内所致的严重疾病。

症状:经4-14天的潜伏期(以4-6天最多),开始出现症状;哭声低微,不吃奶;因面部肌肉抽搐,呈现苦笑面容;肢体阵阵抽搐,呈“角弓反涨”;因喉肌、呼吸肌痉挛,可致窒息。

该病死亡率极高。

5、脐炎原因:出生洗澡,未能护脐,水湿断脐处;断脐带时剪、扎、包裹物品消毒不严,导致脐部感染;脐部护理不当,脐带为衣服摩擦过早脱落。

预防是关键:断脐带时剪、扎、包均要严格消毒;断脐后,应勤换尿布与敷料,保持脐部干燥,洗澡时,要防止沾湿脐部;脐部脱落前后,如发现渗出液,应及早处理,杜绝发展成脐疮。

6、鹅口疮(1)病因及症状孩子口腔粘膜破损后,常受霉菌的感染,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小点,并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膜,孩子烦躁不安,精神欠佳,饮乳量减少,甚至发烧。

(2)防治保持口腔清洁,可用1%的盐水洗口,或用2—3%的硼酸洗口;奶具要保持清洁,哺乳后喂些温开水,减少感染的机会;父母患有皮肤病的,要注意防止霉菌的交叉感染,特别是患“鹅掌风”的,不要直接接触新生儿,要随时用肥皂洗手;补充维生素B、C等,改善小儿身体素质;小孩毛巾、被褥、衣服要勤洗、曝晒。

7、新生儿败血症(1)病因及症状①子宫内感染②产道感染③产后感染(2)防治母亲妊娠末期发生感染性疾病,应及早治疗;新生儿出院,要尽量少探视,以免增加感染机会,特别要注意保护脐部的清洁卫生,避免脐部受潮和污染;注意保护新生儿口腔粘膜,禁止用针挑“马牙”或用布头擦拭口腔粘膜;皮肤或其它部位有破损时,要及早涂抹1%龙胆紫,并内服清热解毒药物,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第三节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一、早发现疾病(一)神情及脸色改变(二)体温异常(三)哭喊1.非病理性哭喊2.病理性哭喊(四)食欲改变1.食欲不振2.食欲亢进3.口味异常(五)睡眠异常1.入睡困难2.睡眠不安3.嗜睡(六)大小便异常1.大便(1)鲜血便(2)脓血便(3)红果酱样大便(4)柏油样大便(5)白陶土样大便(6)蛋花汤样便(7)便秘2.小便(1)尿量及排尿次数(2)尿液颜色异常(七)腹痛1.腹痛部位2.腹痛性质3.伴随症状(八)头痛1.颅内疾病2.颅外疾病3.全身性疾病(九)多汗1.生理性多汗(1)运动(2)环境温度过高(3)不良精神刺激(4)特殊的味觉刺激2.病理性多汗低血糖患儿往往感觉头晕、心慌、脉搏加快,同时出汗增加;佝偻病患儿多汗,但与室温、季节、穿着等无关,表现出情绪易激惹,睡眠不安,伴有枕突;有时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促进代谢加速,可出现体温升高、出汗的表现,等等。

二、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病因2.症状3.护理4.预防(1)开展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2)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成人在室内吸烟。

(3)坚持合理营养,积极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要保证充足的饮水。

(4)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婴幼儿的衣服。

(5)在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季节,不要带婴幼儿到人群拥挤的场所。

可采用食醋滴鼻、盐水漱咽等方法加以预防。

(二)急性感染性喉炎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1.病因2.症状3.预防(1)多开展户外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和耐寒力。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成人在室内吸烟。

(3)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婴幼儿的衣服。

(三)龋齿(俗称“虫牙”)预防:(1)保持口腔卫生(2)合理营养、多晒太阳(3)药物防龋(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四)婴幼儿腹泻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

1.病因(1)非感染因素(2)感染因素(四)婴幼儿腹泻2.症状腹泻症状较轻者,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

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烧,食欲受影响不大。

大便次数一般在数次至十余次,这一类腹泻比较容易恢复。

腹泻症状较严重者多因肠道内感染所致,即发生了急性肠炎,它在婴幼儿腹泻中占重要地位。

其特点是:起病急,一日腹泻十至数十次,大便水样,尿量减少或无尿,食欲减退,伴有频繁呕吐。

因大量失水,使机体表现为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差,甚至会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3. 护理(1)调整饮食少食多餐(2)注意腹部保暖(3)保持局部清洁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悉心照顾婴幼儿,避免腹部受凉(3)讲究饮食卫生(4)进行隔离消毒(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 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1. 病因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体内的钙、磷不能正常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紊乱。

⏹(1)日光照射不足⏹(2)生长过快⏹(3)喂养不当⏹(4)疾病的影响2.症状⏹佝偻病早期阶段,婴幼儿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激惹,睡眠不安、多汗,由于头皮受汗液刺激而在枕头上来回蹭痒,形成枕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