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克雷蒙_马修的教育哲学_感受_放牛班的春天_中师道的光辉
温暖人心的教育——浅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的教育

特 理 解 的 代课 教 师— — 克 莱 门 特 ・ 马修 。无 法 校有问题的管理方式 , 让他越来越执拗 、 不服管 化迷失的羔羊 ,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人 忘 记 那 所 坐 落 在 由梧 桐 树 围 成 的 幽 长 而 宁 静 教 , 最后发展到逃学 、 偷窃 , 最终被学校开除 。 极端 ,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焚烧校舍 守
2∞年 _ 0 勰 鹳日
《 新课程 》
、
温 罐 人 心 一 激 ‘旁 翁 j , 。
浅 谈电影《 放牛班 的春天》 中马修老师的教育 ’ ’
⑩江苏徐 州市第二职 业 中学 赵 梅
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 让孩子 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胆怯 、畏惧而又非常叛 《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 坚持不懈的努力 , 片, 它讲述 了一个充满爱心的教 师转化“ 问题学 们身上不易发现的小光亮 , 变成 了成 就其人生 逆 ,让教师也变成了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沟通
的小路尽头被叫做“ 池塘之底 ” 的寄宿学校 , 寡的母亲对他失望透顶,无奈之下把他送到了 这种极端 的方式来 回赠给寄宿学校 ,毁损的不 还
有 那 群 被 高 墙 包 围着 ,只 能 看 到 四 角 的 天 空 , 这 所 “ 塘之 底 ” 校 。 爱母 亲 , 不 得她 被别 止是校舍, 池 学 他 听 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 , 这便 感 受 不 到 爱 和 尊重 的“ 问题 学 生 ” 这 是 一 部 看 人 当做话题提起, 。 青春期的他越发显得叛逆 , 是 以暴制暴的结果 。 经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感悟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感悟《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塞万提斯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寄宿学校的老师克莱门特·马修先生为了挽救学校里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少年们而进行的感人故事。
故事中克莱门特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温暖了这群少年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教育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潜能。
他不仅教授他们应该学习什么,更是用他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从他的行为中领悟到应该如何做人。
比如他亲自去种树,让学生们看到了勤劳和责任;他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到了团队精神和互相搭配;他不断鼓励学生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激发自信心和勇气。
在教育过程中,克莱门特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情感的渗透。
他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和故事,因此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
他知道一些孩子需要的是耐心和陪伴,更需要有人悉心倾听和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对于那些有特殊天赋的学生,他尽可能地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关于人的成长和人的尊严。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少学生背负着贫穷、家庭问题等各种心理压力。
如果没有克莱门特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这些孩子可能永远不会有进步和机会。
克莱门特老师用他的言行,激发了学生们的信心和追求,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和生活的希望。
他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和人性感受的教育者形象,使人们再次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人,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全面和更幸福的生活。
正如克莱门特老师所说,他们的教育方法不是给予教条和纪律,而是给予爱和尊重。
教育只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和需求,才能真正地做到让孩子得到启发和发展。
《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教育,既是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一种付出和奉献的体现。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词:做人,做学生,做老师------我就抒发一下看完《放牛班的春天》的感受..该怎样做老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多年前,法国一个小镇上名叫池塘底畔的辅育院中,出现了一个代课老师..克莱蒙马修。
他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从任性,野蛮转变成了理解和理性的孩子,这要付出多少的努力,而马修老师仅仅用了几个月的音乐课,是哈山校长再抽几十年的耳刮子也不会成功的。
这就可以看出教育不是暴力,是理解和宽恕,更是发掘与发现没观察到的潜力。
马修组建合唱团,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辱骂,但他还是坚持作曲,坚持发掘男高,中,低音,终于在麦神夫的帮助下,把零碎不堪,无所事事的孩子们组建成了团结的整体。
马修虽然最后结束了他老师的职业,但他在迷茫中寻求到了光明..音乐代课老师。
哪怕他是一个小小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哪怕他过气了几个世纪,他也用爱,用坚持造就了这个非凡的合唱团;这就是爱,就是理性!此剧中有个极成功的例子..莫翰琦。
他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指挥家,在富裕中生活,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当然极反面的典范也有..孟丹,当他一把火烧掉了整个辅育院,一他就走向了黑暗,走向了罪恶。
从此,便过上了恐惧、狡诈的生活。
如果追忆起来,莫翰琦是马修发掘和培养出来的;而孟丹是哈山的一顿暴打,送进警察局所逼出来的。
本来他们俩个都是问题少年,就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莫翰琦被马修所感化,选择了光明;孟丹被哈山所逼迫,选择了罪恶与叛逆。
当然结局很悲催,其实也并不是这样,马修和哈山都同样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马修走的时候,收到了孩子们爱与期盼的纸飞机,走得很心中无愧。
可哈山走的时候,屁股坐上冰冷冷的汽车。
没有老师,没有孩子来送他。
他失败了,从开始就失败了。
这片影剧让我懂得了何为师德,上了一节有益终身的师德课!希望老师能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和与幽默,这才会得到学生的许可,得到学生们爱与期盼的纸飞机!。
放牛班的春天辅导员观后感

从《放牛班的春天》看马修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时候就看过这部影片,回想当时观影的心态更多的是被音乐老师马修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深厚的感情所打动。
而现在有机会重新观看此影片的时候,却是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强大的力量改变了放牛班里的孩子们。
该片原名Les Chorister,意为“唱诗班男孩”。
该片的中文译法为“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一词意为教师放手不管、听之任之的差生班,而放牛班“春天”的到来伴随着克莱蒙·马修踏入这所陈旧、灰暗、压抑的寄宿学校。
克莱蒙·马修是个富有才华的音乐人,为生活所迫来到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少年寄宿学校当代课老师。
学校其实是一个教养院,大多数学生都是问题少年。
教员们遵守着校长冷酷、刻板的“行动一反应”教育模式,即一旦学生们有了违反校规的行为,就会立刻受到阻止和粗暴对待。
这样的教育模式结果是学生变得更加有问题,无纪律,无秩序,是非观念缺失,学无所获,毫不幸福。
那么马修到底具有什么样强大的力量改变了这些孩子们呢。
马修善于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马修在一个夜晚就寝的时候发现一个孩子拿出自己的口琴,一边吹曲子,一边带领大家唱“亮光头,亮光头,你完蛋了,这里不是你当王”向新老师示威。
孩子们的歌声并没有使马修生气,却激发了他借用音乐来教化孩子的灵感。
每个孩子都在合唱团里面有属于自己的角色,有的是高音,有的是低音,连不会唱歌的孩子也成了老师的乐谱架和指挥助理。
马修在偶然经过空教室时候听到了生性叛逆、从不配合他的皮埃尔如天籁般的歌声。
从此马修用音乐和爱激发了皮埃尔的歌唱才华,让一个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自信的走出叛逆,进入音乐学院深造。
同样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针对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劣势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马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触发孩子们人性之善的钥匙。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温情的,令人感动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战后一位中年代课老师的故事。
那是一所辅育院,这里面的学生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调皮捣蛋,无视纪律,简直真的就是“孺子不可教”。
一次一位学生的恶作剧使他们的老师头部严重受伤,没法儿再上课。
于是学校就临时招聘了一位代课老师——克莱蒙.马修。
令人惊奇的是,他只是一名不专业的音乐老师,没有很多的教学经历,也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
但是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改变了“放牛班”的孩子。
给他们带去了温情,带去了春天。
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一位没有正式工作经验的代课老师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去带领好他的学生,其能力与品质也一般。
然而电影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却可能让我们觉得自己颇有偏见。
在电影中,主要有三类人物形象:凶恶冷漠的校长,善良慈爱的马修,放牛班的学生们。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面对一群调皮,毫无纪律性的学生,马修始终保持耐心与他的学生们站在一边。
当校长碰见学生刁难他时,他却说什么也发生;当犯了错的小男孩儿将被惩罚时,他们达成和平的协议。
马修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组织了合唱团,他用艺术的魅力感染他们,去发掘他们的天赋。
当合唱团被命令解散时,他们就在宿舍偷偷练习,马修也在孩子们熟睡的深夜里,为他们写下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恰好校长的形象则与马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生们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自私自利,凶狠残忍,冷酷无情的人。
学生一犯事儿就关禁闭,还一度瞧不起像马修这样的代课老师。
在公爵夫人面前夺取合唱团的硕果,只为离开辅育院,获得高升。
虽然他以教育学家的身份在学校存在,但实质上这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辅育院的学生,他们的人生大多是苦难的。
本希望在辅育院的进修改变他们,却不得其果。
遗憾的是,马修最后离开了学校。
在与马修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是快乐的,是马修影响了他们,也证明了他们并非是孺子不可教也,证明了“放牛班“也有属于他们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_3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描写了发生在池塘底教养院一群行为有严重偏差的学生和一位名叫克雷蒙马修的落泊音乐家、代课老师之间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颇多。
故事中代课老师克雷蒙马修对学生的无私的、超乎平常的、伟大的爱,特别值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深反思和学习。
故事中当他走进学校,他看到的是一群缺少关爱,却渴望被关爱的孩子。
学校对学生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是轻则罚站、挨打,重则关禁闭一个月。
皮埃尔就是一个经常被关禁闭的典型例子。
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一群永远都无可救药的孩子,都多次遭到这群学生的捉弄,都认为只有校长采取的那种野蛮的教育方式才能对付那群让所有教师都感到无奈的孩子。
然而,克雷蒙马修老师没有像他们那样做。
在对待乐格克伤害马桑大叔事件上,他采用了“美丽的圈套”,让他在关禁闭和照顾马桑大叔(而且不告诉校长和其他人)中作选择。
对皮埃尔,他采用了事先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的方式,在家长面前采用了善意的谎言不断地赞扬孩子;在孩子见家长之前,让他不要说漏了嘴,保留了孩子的尊言。
在对皮埃尔的转化过程中,克雷蒙马修老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式,尽管在马修老师的内心深处想将皮埃尔变好,但他对皮埃尔采取的态度让皮埃尔捉摸不定。
在公爵夫人等人面前的演出过程中,让皮埃尔惊异的是马修老师竟让他单独表演,让他出尽了风头。
野蛮校长是一个独断专行的校长,和马修老师相比,他显得苍白、汗颜,显然是一个教育的失贩者。
他的行为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深深反省。
纵观当今的教育,我们不得不反省自问: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几人能像克雷蒙马修老师一样能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呢?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呢?又有几人能做到身处其境而不惊呢?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这就需要作为教育事业者的我们具有爱心。
爱能感天动地,爱能变腐朽为神奇,爱能转化有的人认为不可转化的一切人和事物。
让我们用爱心去感化一切吧!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_1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这部影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之间的平凡的故事。
让我再次看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力量。
让人相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马修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将希望之光照相了那群在池塘之底的孩子。
他们本来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黑暗里挣扎。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被院长和其他老师体罚,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完全不给孩子们辩解的机会,从来没有想过要真正用心教育孩子,用他们的行动—反应模式来对待孩子们,看着很残忍,为孩子们感到惋惜。
孩子们像囚笼里的小鸟一样在高墙之内绝望的生存着。
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憎恶,个个都是面部狰狞的表情。
自从马修老师到来,他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比如让孩子们随意唱一段,分高低音来编排音乐。
让孩子们获得了重生,他用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给他们平静的生活激起了一朵浪花。
他特别用心从孩子眼光中转变教学方法,让孩子找到心灵的自由。
甚至违反教养院的规定,带孩子们去野外郊游。
用心地做老师,我们应该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去尊重,相信理解他们,要知道孩子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马修老师虽然是一个代课老师,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却是一名伟大的老师。
至少在孩子们心中很伟大。
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在理解,宽容,尊重这些被园长看来是劣迹斑斑的差生!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解释的机会,让孩子充分的去展示自己。
用心,用情,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永远不要说永远,总有东西要去尝试。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兰斯洛特·贝尔的一部著名小说,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
小说以教育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位音乐教师在一所偏远乡村学校中教授音乐的故事,展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和教育的力量。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音乐教育和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中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马修先生来到了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他面对的是一群顽皮调皮的学生和一位对音乐毫无兴趣的校长。
然而,马修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快乐和自信。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让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寄托。
马修先生通过音乐,感染了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另外,小说中的音乐教育也让我对音乐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抚慰。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梦想,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放牛班的春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和教育的意义,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抚慰。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长不问清事情原委就体罚学生的做法把学生的尊严踩 在了脚下,引来的只是学生的反抗和善的人性的消隐。而在 克雷蒙·马修的影响下,被上任学监评价为 “天使的脸庞, 魔鬼的心肠” 的莫翰齐去了里昂音乐学院,从此成就了他音 乐事业的辉煌。而与之相对比的人物——蒙丹。他是一个报 复心强,凶狠、眼神邪恶让人恐惧的人。但是,对于他的犯 错克雷蒙·马修一直予以包容,试图帮他走上正道,但是院 长的拳脚相加,使蒙丹奋力反抗,最后被警车带走。在走之 前,他对身后的克雷蒙·马修报以一笑,而这一笑包含了很 多的寓意。
教育应给人以尊严和生活的信心
在克雷蒙·马修没有到来之前,除了麦神父,这个辅养 院所有的老师都相信只有通过体罚的手段才能镇住这些问题 学生。克雷蒙·马修第一次去教室,因为失手,手提包掉在 了地上,于是所有的学生传来传去,教室热闹非凡。不早不 晚,院长此时出现,学生顿时安静,院长让找出惹事的学生 以去惩罚,可是克雷蒙·马修却说:“正要让他去答题,所以 让学生安静下来。”院长满眼狐疑的走了,而在听到新来的教 师没有告状,反而袒护他们的时候,这些孩子第一次安静了 下来。这个安静意味深长,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的包容。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发现孩子们有一股喜欢音乐的热情 时,秉承着“永远别说永远,一切都有可能” 的信念他重新 开始了他的音乐事业——为这些孩子谱曲。即使孩子们唱的 很一般,但是克雷蒙·马修煞有介事的让他们一个一个的唱 几句,然后把他们分组。对于年龄很小的贝比诺,他被老师 任命为团长助理,即使自己很容易的就拿到放在课桌上的指 挥棒但是他还是很郑重的从小贝比诺的手中接过。还有不会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 教师
2004 年一部《放牛班的春天》(又名《唱诗班的男孩》) 轰动了世界影坛,这部没有大明星加盟,简简单单师生关系 的电影吸引了当时 850 多万的法国市民一起欣赏。这是一部 关于爱与救赎的寓言。看完之后,静静的品味那浓浓的感动, 一股暖流在心底缓缓的流淌。这也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教育工 作者深深回味的影片,特别是影片主人公——代课教师克雷 蒙·马修不露痕迹的教育哲学及人性关怀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放牛班的春天》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剧中的音乐更是为 这个剧情画龙点睛,蕴育了主人公们心理的、生活的变化。 虽然演的是一个小人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的生活历程,但 我认为这个时常笑眯眯的脸上散发着阳光的味道,这个人身 上更是散发了人性的光辉,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教师形象。作
为地方高校要减少和杜绝青年骨干教师外流,就应该大力营 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满活力的 学术和政策环境,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学校应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不断提高学科的发展层次 和地位,力争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并能承担高层次的教 学、科研任务,使青年教师感到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 自己的潜力。还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灵活用人机制等, 解决好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夫妻分居问题等。
教师应该学会包容和智慧的“惩罚”
爱能创造奇迹,教育需要爱,问题儿童的教育更需要爱。 而包容就是爱的一种体现,没有包容就没有爱。郭和颂是一 个会吹口琴但是经常跑掉的男孩,但是马修在听到他带领孩
(下转第 160 页)
2009 ·10 155
教育探索
立起自立、自强的信心,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 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更为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形形色色的 挫折的考验做了充足的铺垫。
唱歌的郭和颂被安排做乐谱架,每一个人都被恰到好处的安 排,体现了克雷蒙·马修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重视每一个 孩子、不放弃一个孩子的的教育理念。一次次的徜徉在音乐 的海洋里,孩子们发现了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于是开始以 一种积极的姿态对待生活。在克雷蒙·马修老师充满人性的 教育下,在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中他们生命的激情得到了迸发, 生活开始因为音乐而精彩。
小结
教育教学质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牢固树 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靠办学 质量赢得信誉,靠办学水平取得胜利,才能把地方高校办成 具有地方特色和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综合性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高校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 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复心、对世界的失望情愫 以及心灵的禁锢;而应培养人包容的情怀、生活的尊严、对 生活充的信心以及心灵的自由。
教育方法的革新与保守
在故事中,克雷蒙·马修和以院长为代表的旧教师团体处 在一个对立的、相反的、两极的角色。一个是思想开放教育者 的代表,一个是思想陈旧者的代表;一个是主张教育革新、善 待学生的人,一个是阻止变革、主张体罚的人;一个是享受音 乐、追逐自由的人,一个是功利心强、极具势力眼的人。
教育探索
代课教师克雷蒙·马修的教育哲学
——感受 《放牛班的春天》 中师道的光辉
侯 元 任金妹
[摘 要]《放牛班的春天》中代课教师克雷蒙·马修对学生宽容、充满人性的关怀感染了很多的人。时刻散发爱的教 育方式、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的音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的信念、不露痕迹的教育智慧都彰显着他的教育哲学理念。
[2] 张应强,等.中国地方大学:发展、评价与问题[J].人大复印报刊 资料 2007(03):1-4.
[3] 刘德宇.大力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质量[J]. 黑龙江 高教研究,2007(06):8-10.
[4]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 高等教育 2007(05):29-31.
[1]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J].教育学报.2008(8):15-24. [2] 许昌良. 一首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诗 [J]. 江苏教育. 2006 (11): 24-26. [3]高山.别小看心灵的力量[J].当代电影.2005(5):145-148. [4]郭姗姗 高山《. 放牛班的春天》剧本片段回放与点评[J].当代电 影.2005(5):150-154. 作者单位:侯 元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2) 座谈会式交流平台 举办面对面“零距离” 互动式座谈会,老师与学生都是 座谈会的主角,学生不再拘束,畅所欲言,把心里烦恼和疑 问一五一十地和盘说出来。通过面对面交流老师能掌握学生 的思想动态,而学生能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 (3) 手机短信交流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了普遍的通讯工具。 给交流又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因为手机短信可以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生什么时候有困惑或疑虑 时,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老师倾诉心中的烦闷,老师能够 及时把握学生心态,能在第一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 (4) 其他形式的交流平台 交流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现 交流的平台。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 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 用多种交流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即时交流平台、书 信交流平台、周记交流平台等等。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 广东江门
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学习他遇见问题,处理问题的智慧;学习 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学习他相信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身上都 有闪光点;学习他相信艺术使人心灵得到纯净的魅力等等。 在影片的最后,从那些围绕他飞翔、为他送行的纸飞机中我 读懂了一个教师的价值所在。而克雷蒙·马修来没来的及完 全在蒙丹身上实施他的理想,也曾对他有过教育感化的努力, 但是在蒙丹被冤枉后就被院长安排从一个 “监狱” 走到了另 一个“监狱”,他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的被实验者是一个无辜的 牺牲品。从最后他把曾经给过他虐待的学校烧成的熊熊烈火 中我也读到了教育和教育者些许的悲哀。 参考文献:
[8] 段奇,张玉敏.自觉加强师生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J].山东 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04):81-83.
[9] 郑慕洁.扬长避短的交流方式——网上英语角[J].中国远程教 育,2001(06):50-51.
[10] 邹 敏.高校人力资源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故事梗概
影片开始世界著名指挥家莫翰齐回故乡参加母亲的葬礼, 旧友送来的一本日记揭开了记忆的大门。故事发生在二战后 的 1949 年,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克雷蒙·马修在连续失业后接 受了在 “池塘畔底” 辅养院代课教师的工作。一系列的故事 和事故就此展开。这是一个收养问题儿童的机构,在这个院 子里,院长和教务人员本着犯错就惩罚的原则来对待这些十 多岁的孩子。改变是从克雷蒙·马修来到开始的。他带着一 颗包容的心和充满爱的情怀来看待所有的孩子和发生在他身 上的倒霉事。例如:在与郭和颂的协商后,让他去照顾被自 己打伤的麦神父作为惩罚;自己郑重其事的要求这些 “问题 少年” 写下自己的理想职业;以自己充满爱的教育行为与冷 漠的、秉持犯错就罚的院长对峙;克雷蒙·马修甚至没有责 骂学生们唱着歌骂他,而是从中发现了他们的音乐天赋,自 此组织了合唱团,开始了让音乐感化心灵,让艺术提升孩子 们生命境界的旅程等等。影片的最后,被解雇的克雷蒙·马 修老师深情沮丧的走出学校的大门,忽然有无数带有学生自 己签名的纸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一群原来心中充满怨恨、 叛逆的孩子被这位矮矮的、胖胖的秃头老师感化了,这缓缓 飘落的纸飞机写满了对老师的不舍,也蕴含了这些孩子的成 长。看着孩子们挥动的小手,克雷蒙·马修微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