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1)》教案-文档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1)》教案-文档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1)》教案第一步:课前引入: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NO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单位:厘米)2222.52323.52424.525销售量(单位:双)12511731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NO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5761629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第二步;讲授新课:一、总结概念: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三、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学案 (新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学案 (新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学习目标】1.认识中位数,会求一组数的中位数,理解它的作用并会运用它对实际问题分析决策.2.认识众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并会用它分析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学习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平均数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中位数【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116-117及例4,完成下列内容:1.一组数7,5,3,3,6,9,11的中位数是6.2.一组数3,8,12,19,17,14的中位数是13.【合作探究】1.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7,27,26,28,28,2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B) A.28 B.27 C.26 D.252.某班组织了一次读书活动,统计了10名同学在一周内的读书时间,他们一周内的读书时间累计如下表,则这10名同学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的中位数是( C)A.8 B.7 C.9 D.10归纳: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知识模块二众数【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118及例5,完成下列内容:1.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频数相同,都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2.数据6,5,7,7,9的众数是7.【合作探究】1.某校男子足球队的年龄分布条形图如图所示,则这些队员年龄的众数是( C)A.12 B.13C.14 D.152.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有9位同学去购买运动鞋,他们的鞋号(单位:码)由小到大是20,21,21,22,22,22,22,23,2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 C)A.21和22 B.21和23C.22和22 D.22和23知识模块三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综合考查【自主探究】一组数据3,x,4,5,8的平均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B)A.4,5 B.5,5 C.5,6 D.5,8总结:关键是掌握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合作探究】甲、乙、丙三个家电厂家在广告中都声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是8年,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三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甲厂:4,5,5,5,5,7,9,12,13,15;乙厂:6,6,8,8,8,9,10,12,14,15;丙厂:4,4,4,6,7,9,13,15,16,16;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以上三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2)这三个厂家推销广告分别用了哪一种表示集中趋势的特征数?(3)如果你是顾客,宜选购哪家工厂的产品?为什么?解:(1)甲厂:8,5,6;乙厂:9.6,8,8.5;丙厂:9.4,4,8;(2)甲厂选用平均数8;乙厂选用众数8;丙厂选用中位数8;(3)宜选购乙厂的产品,因为乙厂产品平均使用寿命最长且多数超过8年或达到8年寿命.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中位数知识模块二众数知识模块三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综合考查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1.如果一组数据2,4,x,3,5的众数是4,那么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D)A.5.2 B.4.6 C.4 D.3.62.两组数据:3,a,2b,5与a,6,b的平均数都是6,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为一组数据,则这组新数据的中位数为6.3.八(1)班四个绿化小组植树的棵数如下: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棵.【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中位数的作用。
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 )的,如果已知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可以知道( )或( )这个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
三、自主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不足之处做点评和总结
(1)中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数组 2, 6, 8, 5 的中位数是______;
数组 2, 6, 8, 5, 7 的中位数是______;
(2)、中位数的作用
四、自主应用 当堂检测
1、某次数学期中检测中,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全班同学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考试分数
2
10
78
80
90
100
学生人数
1
1
1
22
4
1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期中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但是她觉得自己有愧于妈妈.你知道为什么吗?
课题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
优化方案
目标
1、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会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并做出决策;
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设境
定向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职员G
月薪
5000
4000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的第1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位数和众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图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新的概念和知识能较快地接受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以直观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某班有5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如下(单位:cm):160, 162, 163, 164, …,170。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案

并回答:
1、什么叫中位数?什么叫众数?
2、怎样求中位数、众数?
3、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时,与平均数比,有什么优缺点?
汇报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并适时
点拨、评价。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
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
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
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
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
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
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
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
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
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
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
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
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
描述其趋势.
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
果,并讨论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班级集体讨论给出各种解决方
案.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记录要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是对数据的集中趋势的进一步研究。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了解了数据的波动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数据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中位数和众数,并掌握它们的求法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中位数和众数,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会用中位数和众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应用。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某班级有5名同学,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5、90、92、95、98,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进行解释。

案例1:某商品一天的销售价格分别为:100、120、120、150、180、180、180,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案例2:某班级有40名学生,身高分布如下:150、155、160、165、170、175、180,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以此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和求法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学PPT,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抽样调查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对数据的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能力,这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与概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本节课,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特点与不同,为今后数据分析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位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2.会用中位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经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中位数产生的过程,体会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教学重点】重点:掌握中位数的概念,能利用中位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难点:理解中位数产生的过程及其必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善意的“谎言”某次数学考试,某小组 7 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100,95,93,88,85 ,80,5 (单位:分)。

小明同学考了80分,小明计算出这7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8分,所以告诉妈妈,自己这次成绩在小组里处于“中上水平”。

小明有欺骗妈妈吗?问题1:小明的成绩真的处于小组里的中上水平吗?问题2: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平均数能真实反映7名学生的成绩水平吗?问题3:小明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二的分数说成处于小组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4:那么什么数据能真实反映出小组里7名学生的成绩水平?二、引入新知问题1:在这7个数据中,“88”排在最中间,我们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中位数、众数.
2.内容解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用数据说理的依据.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明显偏大或偏小时,或者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频数比较大时,用中位数或众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能就比平均数更合适.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且能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用中位数和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会用中位数和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体会中位数、众数在估计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
2.目标解析
目标(1)要求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下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能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目标(2)要求学生面对包含极端数据情况时,能选择中位数或众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释其实际意义.
目标(3)要求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体会中位数和众数在某些情况下作为数据代表的合理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学习了加权平均数后,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用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对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任何情况下都用平均数描述数据水平的倾向.学生会算中位数和众
数,但难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难以体会用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必要性与合理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也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统计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平均数的误导
引言:作为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平均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例如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居民人均年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拥有绿地面积”等术语.但如果我们不了解平均数的特点,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就会出现偏差,出现“被平均”的情况.问题1 下表是某公司的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1)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
(2)如果用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有关知识,计算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
(2)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人的月工资都达不到平均数水平,出现了“被平均”、“被
提高”现象,用平均数描述全体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不太合适,需要引入新的统计量.设计意图:体会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特点.
2.中位数的引入
问题2 你认为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中等收入水平大概是多少元?你是怎样确定的?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先将数据排序,计算出“中等工资”3 400.
追问1:你认为“平均数”和“中等水平”谁更合理地反映了该公司绝大部分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师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由于极端数据影响,导致出现平均数失真,出现了绝大多数人达不到平均水平的现象,因此选择“中等水平”作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用平均数描述要合理一些.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背景下体会“中等水平”的含义: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
追问2:如果小王是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的月工资水平更可能高于平均月工资还是低于平均月工资?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得出结论:小王的月工资更有可能远远高于平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问题3 有6户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单元:万元)分别为:4,5,5,6,7,50,你认为这6户家庭的年收入水平大概是多少?
师生活动:计算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值:56
2

=5.5,对这6户家庭中的绝大多数来说,
年收入水平为5.5万元更符合实际.
设计意图:计算数据个数为偶数时的中位数.体会用中位数描述数据整体水平的合理性.
问题4 能将上面问题解决的方法推广到一般吗?
师生活动:教师介绍,上述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有极端数据的影响,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整体水平往往会出现失真.我们采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水平,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变化问题,认识众数.
问题5如果小张是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那么你认为他的月工资最有可能是多少元?
追问:如果小李想到该公司应聘一名普通员工岗位,他最关注的是什么信息?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月工资3 000元的员工人数最多,有11人,所以作为普通员工的小张,其月工资最有可能是3 000元.而小李想应聘普通员工岗位,自然最关注出现次数最多的月工资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入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问题体会众数的统计意义.
追问:你能否总结一下,问题1用哪些量描述全等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中位数或众数描述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教师也可以以问题3为例,用图象呈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与大多数数据的接近程度,让学生通过“形”直观地感受这些统计量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在实际中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的比较,让学生初步的体
会到中位数和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5.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 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如下:136,140,129,180,124,154,146,145,158,175,165,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他的成绩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问题后,学生阅读例题,并让每个学生求出问题(1)的中位数,然后让学生叙述求中位数的步骤.对于问题(2),要注意两点,一是在跑步中用时越短表示成绩越好:二是用中位数分析该选手的成绩时要注意语言的合理表述,可以让学生尝试表述然后教师再完善.
设计意图:新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巩固新知识,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追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评价该名选手在本次比赛中的表现吗?
师生活动:还可以用平均数来评价,因为这12位选手的平均时间为150 min,可以推测选手平均用时150 min.而该选手时间为142 min,所以他所用的时间少于平均时间,可以推测他的成绩好于这些选手的平均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统计量分析一组数据,体会它们的意义和特点.
例 2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第一行数据是什么?——需要分析的30个数据.第二行数据是什么?——是相应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引导学生思考鞋店在进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利润、销售量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再次体会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追问: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为该店进货提出哪些建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数据,获得信息,给出建议.
6.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进程,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中位数和众数分别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什么信息?能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吗?
(3)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局限性?
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问题(2)引导学生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问题(3)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作业
教科书第117页练习和第118页练习1,2.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数据5,2,4,8,9,3,7的中位数是,数据5,2,4,8,9,3,7,7的中位数是.
设计意图:考核中位数的计算.
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 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 则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设计意图:考核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与计算.
3.下列扇形统计图描述了某种食品的A级、B级、C级和D级四种型号在一家商场的销售情况.请你针对该四种型号的食品为这家商场提出进货建议.
设计意图:考核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能力.
4.某校八年级举行了一次数学测验(每题5分,共20题),为了估计平均成绩,在600份试卷中随机抽取了40份试卷的成绩如下:有1人100分,2人90分,14人85分,10人
80分,8人75分,5人70分.
(1)求出样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根据第(1)的结果对这次数学测验的成绩进行简单的分析.
设计意图:考核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