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钉是工艺不代表窑口(组图)
瓷器装烧方法

瓷器装烧方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瓷器装烧方法瓷器的装烧包括装匣钵的工艺方法和匣钵装窑的方法,对瓷器的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瓷器的装匣钵方法有多种。
在最早烧制陶瓷器时,不使用匣钵,陶瓷器直接装入窑内,烧成时陶瓷直接与火焰接触。
如此烧成的瓷器表面容易被沾污,质量较差。
自从使用了匣钵以后,瓷器的质量有了保证,特别对白瓷烧成最为有利。
以后又使用了内匣,火焰更不易直接接触瓷器表面。
保证了气氛的纯正,瓷器质量有了显着提高。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装烧方法:(1)支钉烧法支钉法装烧是将瓷器,如碗盘之类器物,用耐火粘土搓捏成小泥钉状物支架起来,装入窑内烧成。
有的采用迭烧的方法,即将相同类型和大小的器物隔以预制好的泥钉,迭成一柱放在热柱上,待烧。
这种装烧方法在五代的湖田窑已采用,如图1所示[46]。
支钉的放置方法是,按碗、盘圈足的大小一周放9~12个,依次一件一件地重迭起来,组成一柱,装在窑中烧成。
垫柱的作用是,使制品在窑炉中处于一定高度的温度区,以利于瓷器的烧结。
泥支钉用来隔离瓷器防止其相互粘结。
这种方法又叫“重合迭烧”法。
迭烧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装窑的密度,以得到较多的产量。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与火焰直接接触,瓷器表面易被污染;支钉易粘于釉面,影响质量;由于瓷器在高温下的荷重有限,不能过多堆迭,因此产量不会很高,窑室空间不能有效地利用。
汝官窑、官窑和哥窑青瓷也采用支烧方法,所用支钉很小,叫“芝麻钉”,烧成后的瓷器仅留下很小的支点痕迹,但并不采用堆迭的方式,而是一件一件分别装烧,从瓷器质量看,以装在匣钵内烧成较好。
宋代以后各名窑都使用十分讲究的匣钵。
有的在匣体内采用支钉装烧的方法,龙泉窑就用此种方法装烧,如图2所示[47]。
支钉的尺寸很小。
使用匣钵可以避免由于堆迭过多引起荷重变形、防止气流中杂质污染表面以及增加装窑高度。
由于窑底温度较低,不宜放置制品烧成,故最底部铺以空匣。
一般都在窑外装匣,再将一柱一柱的匣钵搬过窑内排放,因此底部匣钵无法装烧瓷器。
汝窑瓷器之支钉

汝窑瓷器———支钉
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普通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防止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避免与匣钵粘连。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微挣针”。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陈迹很浅,巨细如粟米。
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
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单个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5、工艺特征
不少器物内外满釉,外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排列多紧靠圈足足墙,支钉断面呈白色,支钉数多为3、5个,极少有4、6个的,如壶类方形器、椭圆形水仙盆等。
完全支烧的器物有各类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盘(外裹足、假圈足、三足、平底)、碟、钵、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
碗类器物,垫烧占绝大多数,除外裹足碗皆支烧外,直圈足花式口碗也有满釉支烧,个别的敞口小矮圈足碗支烧置于圈足跟上。
瓶的种类繁多,多为垫饼垫烧,足端露胎无釉,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物上。
盏托、盏、套盒比较特殊,以垫烧为主,少数满釉者,支钉横置在圈足底面上,个别较矮套盒支烧在盒内底面上。
汝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釉面多有无色细碎开片,呈鱼鳞状或冰裂纹,另有极少部分无开片的器物,如椭圆形水仙盆等。
瓷器的叠烧工艺

瓷器的叠烧工艺前言瓷器烧制是制瓷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烧制过程是在各种瓷窑中完成的。
因此,中国古代瓷窑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整体水平。
所谓烧瓷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把瓷胚放在炉内的方法。
你可能想知道:这能有多特别?为什么我们不把它们一起烧掉呢?可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普及一个基础知识——瓷器上的釉是会“粘”的。
在烧制过程中完全熔融,而且还有流动性,冷却后会粘住任何接触到的物体。
如果直接烧一摞有釉的碗,那么得到的就是一撂粘住的碗。
而瓷胎不会粘。
所以,至少必须这么堆:这是现代气窑的堆码方式,在古窑烧制中并不适用。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代气窑用的是天然气,没有烟雾,瓷器可以直接放在窑盘上。
在古代,木材主要用于烧瓷器,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在窑内接触烟火,容易出现釉色不均,沾染灰和窑渣的现象。
所以古代用匣钵烧瓷器,把瓷胚放在里面隔绝明焰。
第二,过去烧窑成本很高。
以清代景德镇蛋形柴窑为例。
烧一个窑需要4天,消耗22吨木柴。
这22吨可不是一般的枯枝烂木。
它们必须有两英尺长,有一个厚碗,而且应该是半干半湿的。
高成本必然要求高利用率。
瓶瓶罐罐等不能叠放的器皿也就那样。
如果盘、碗之类的圆形器皿也像现代的气窑一样分层,一般的民窑是用不起的。
因此,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创造了许多装烧的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这些技法都是时代的,会在器物上留下时代的烙印,因此有助于判断年代。
先说匣钵是否使用匣钵影响瓷器质量,但不一定影响瓷器数量。
匣钵只出现在隋唐时期。
中唐以后,匣钵的成熟和广泛使用,使瓷器烧制不再受火焰正反两面和灰窑渣的影响,保证了釉色的纯正。
但并没有全部放入匣钵中烧瓷,明火直烧并行了很长时间。
(还是因为成本问题,saggers也要花钱)匣钵装烧有两种——单烧和套烧。
单烧就是一匣一器。
匣钵堆摞起来,每个匣钵里只装一件,这件瓷器就能够做到底部(圈足)无釉,其它部分满釉。
集烧也是一箱多个设备。
浅谈青铜器表面的垫片与支钉

浅谈青铜器表面的垫片与支钉李从明郭永和(鄂州市博物馆)Abstract:For a long time , people have researched the ancient bronze ware and found their walls are thin and even.But now,it is difficult to keep the vessels′thickness even if we use the conventional sand casting technique ;and it is easy to cause the core flat if we adapt the modern precision casting technique –lost wax casting.We observe the surface of ancient bronze ware carefully and find there are some small irregular square spacers in the surface .And there are some square or circle bronze or iron bearing points in some bronze surfaces adapted lost wax casting,which urge the success of bronze making . Key:Model casting Lost wax casting Spacer Bearing point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皿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古代的青铜容器、酒器等,壁厚都比较薄而且均匀。
如果采用现代的常规砂型铸造方法,则难以保持其容器的厚度均匀;如果采用现代的精密铸造法即现代失蜡法,则较容易产生芯子扁心。
我们通过对古代青铜器表面仔细观察发现,在一部分青铜器的表面,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规则的小方块式的垫片,在一些古代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物表面,往往能看到一些方形或圆形的红铜支钉或铁支钉。
唐宋时期芝麻钉装烧工艺初探

芝麻钉装烧是在垫烧或支烧陶、瓷器时,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减小支钉与釉面的接触面,把支钉的支点做得十分尖细,使器物釉面留下的支烧痕细如芝麻点的一种装烧工艺。
这是我国古代精细陶瓷烧制时采用的一种重要工艺,具有较悠久的技术源流及生产历史,陕西黄堡窑、河北邢窑和曹图四 邛窑标本IT1223④d∶5) 2.瓷碗(2013CHTTN03E01对芝麻钉装烧工艺的应用与修内司官窑有很大的相似性。
1984—1988年对该窑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发掘,窑址内发现大量碗、盘、炉、洗等灰青釉、粉清釉或米黄色釉产品,外底残留数枚芝麻点大小的支钉痕,数量有3枚、4枚、5枚、9枚者。
[22]器物内底皆有3枚极为细小的支钉痕,且皆为辽代产品。
而这些出土地点分别接近辽代烧造三彩器的缸瓦窑、[33]龙泉务窑[34]或南山窑,[35]故有理由推测辽境内的这3座窑址在烧造部分低温釉产品时也采用芝麻钉装烧技术。
从上述发现情况来看,唐宋时期各窑口出现芝麻钉装烧痕的产品特性以及芝麻钉痕的数量、出现位置、出现频率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些变化,可将各窑口带有芝麻钉痕的标本分为三组。
第一组,以黄堡窑、邢窑生产的高温瓷器为代表。
芝麻钉痕以固定3枚等距的形式出现于器物内底。
但数量较少,相比于绝大多数粗大的块状支烧痕而言,细小的芝麻钉装烧痕在此二窑出现的情况实属罕见。
年代集中在唐代。
讨芝麻钉装烧工艺的发展变化,需先对其垫烧具的形制特征、时空分布及发展演变进行分析。
(一)形制分析根据垫烧具的形态差异可分五型。
A型 三叉形垫具,三叉大致呈等距分布。
又根据支钉形态的差异分四亚型。
Aa型 每叉的顶端向下捏制出一个支钉。
标本磁州窑T5⑤∶495、[36]巩义窑IT1⑨∶192[37](图八∶1、2)。
A b型 每叉的顶端上、下皆捏制出一个支钉。
标本磁州窑T7④∶30、[38]巩义窑IIIT8H78∶70[39](图八∶3、4)。
Ac型 每叉形成一个拱面,无支钉。
标本巩义窑IIIT8H78∶69、巩义窑IIT4H15∶210(图图七 辽境内窑址标本1.内蒙古赤峰出土黄釉盘2.北京阜外出土黄釉绿彩盘3.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三彩套盒0717②∶71、郊坛下官窑T 17②∶68(图一三∶3、4)。
官窑支钉的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官窑支钉的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中国的陶瓷文物中,官窑支钉是一种极具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文物。
官窑支钉是官窑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是通过在瓷器底部加盖突出的圆形陶钉,在烧制时形成的。
它不仅是官窑瓷器的独特标志,更是鉴定官窑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对官窑支钉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也可以为文物鉴定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官窑支钉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特征描述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官窑瓷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官窑支钉的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官窑支钉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和发展历程。
然后将详细探讨官窑支钉的制作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装配方式。
最后,我们将对官窑支钉的特征进行描述,包括其外形特征、纹饰装饰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官窑支钉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对官窑支钉的研究方向。
最后得出结论,强调官窑支钉对文物研究和历史考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官窑支钉的特征,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特征描述的详细分析,揭示官窑支钉在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官窑支钉的研究展望,探讨未来对官窑支钉的更深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努力,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官窑支钉及其在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2.正文2.1 官窑支钉的历史背景官窑支钉是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技法,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官窑支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当时官窑瓷器的装饰工艺逐渐丰富多样,支钉技法应运而生。
支钉在瓷器上的应用,使瓷器不再单调平整,而是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立体感和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窑支钉的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宋代是支钉技法的全盛时期。
宋官窑底足支钉烧造工艺特点鉴别

宋官窑底足支钉烧造工艺特点鉴别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
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
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
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南宋官窑青灰釉盘宋代名瓷数量稀少,民间收藏品多沉淀在大藏家手里,再现机率不大,而且流通的周期也随着流通量的递减而加长,可谓进入了可遇不可求的阶段,毫无疑问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同时也是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价格上升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北宋官窑天蓝三足圆炉宋代官窑瓷器带给人以含蓄、沉静、温和、清逸、高雅的美感,这种独特的意蕴是我国中古时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产物,一件小小的瓷器与宋代的一首词、一幅山水相比,是同等地位的东方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而它是通过色彩和质感来表现的,因此更抽象,宋代官窑瓷器的价值主要在此。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宋代官窑瓷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两个部分。
北宋官窑瓷当时专供宫廷使用,产量少、烧造时间又短,故而传世品也少,器物有碗、瓶、洗等,采用支钉撑烧,青釉色泽较淡,器身开有纵横交错的大块纹片,胎骨由含铁量较高的瓷土制作,所以胎呈紫黑色,足部不上釉,铁骨外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釉瓷器。
南宋官窑的产品造型端巧,线条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
釉面布满纹片,纹片形态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清代瓷器支钉烧特征

清代瓷器支钉烧特征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清代瓷器支钉烧这有意思的事儿。
你说这清代瓷器的支钉烧啊,就像是瓷器界的一个小秘密。
想象一下,那些精美的瓷器,在烧制的时候,下面有几个小小的支钉撑着,多有意思呀!
支钉烧出来的瓷器,那表面可光滑啦,就像婴儿的肌肤一样细腻。
而且啊,这几个支钉留下的痕迹,就像是瓷器身上独特的印记,告诉你它可是经过了特别的烧制过程呢。
咱就说那清代的工匠们,得多有心思呀,用这么巧妙的方法来烧制瓷器。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哦!他们得精心挑选支钉的材料,还得掌握好火候,稍有不慎,这瓷器可就不完美啦。
你看那支钉烧出来的瓷器底部,一个个小小的痕迹,多有韵味呀!这可不是瑕疵,这是历史的痕迹,是艺术的象征呢。
这就好像一个人脸上的小酒窝,不但不丑,反而增添了几分可爱和独特。
清代瓷器支钉烧的特点还不少呢。
它能让瓷器受热更均匀,这样烧出来的瓷器质量那可就更上一层楼啦。
而且呀,这也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他们可真是了不起呀!
这清代瓷器支钉烧的瓷器,摆在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你要是有一件,那可不得好好珍惜呀!它可不只是一件普通的瓷器,那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宝贝呢。
哎呀,说起来这清代瓷器支钉烧,真的是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呀!他们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来烧制瓷器,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美的艺术品。
咱可得好好欣赏,好好研究,不能辜负了古人的这份心意呀!
总之,清代瓷器支钉烧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独特之处,它让瓷器更加精美,更加有价值。
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钉是工艺不代表窑口
一般不管是玩家还是专家鉴定瓷器都看底足的支钉工艺,都说是汝窑其实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大约90%都不是汝窑,因为中国的古代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窑址的存在,在当时河南汝窑只是全国的窑址的10%,但是在同一个时间内都同时在生产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支钉工艺是在当时成百上千的不同窑址都在使用,不能一见支钉就说是汝窑,这不是真正的玩家,支钉是一种工艺,只要能提高生产效率在很快时间内都会使用,他并不是窑口的标志,在高古瓷中官窑的支钉工艺比汝窑的还要讲究,据说生产总量不低于河南汝窑,不要一看支
钉就说是汝窑。
特上几张图片,都是裹足支钉烧造工艺。
哥窑、汝窑、官窑、柴窑、越窑、钧窑、耀州窑等,都有支钉工艺的使用。
其实高古瓷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真正的标准性的全覆盖的理论,窑口之间都在论述自己的或者自己省份的东西,对全国而言,高古瓷的研究是瘫痪的,这与我们的体制有关。
当然,做为一个国家,投入资金和精力可能还没有那个计划,是
一个比较边缘的课题。
其实高古瓷还是有一定的存世量,在中国不值钱,在世界上很值钱。
因为目前人们还不太认知的价值,关键是在于,业内人员连真假都不知,还谈何价值。
这是真实的现象,不知道何时才能体现高古瓷人文的价值和实物的价值,让世人震惊?我想,终归会有那么一天,可能会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