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3_6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习题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民主革命者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方式。
辛亥革命的过程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 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迅速占领武汉三镇,成 立湖北军政府。
各地响应
随后湖南、陕西、江西、 山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建立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 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的影响
推翻了清朝统治
辛亥革命过程
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 岗起义、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影响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 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辛亥革命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金田起义,建立政权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占 领南京并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土地改革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 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件

a
17
1. 判断正误 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太平天 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 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a
18
②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a
28
史料二画线部分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何在?
试答: 提示:①领导人大兴土木,奢侈享乐。②领导人失去进取 心。③等级森严。
a
29
【史料三】 1860年……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 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最终,天京陷落,太平 天国运动失败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
a
30
史料三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试答: 提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A. 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 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 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a
42
解析:讼师和打官司是专制社会的名词,而律师和起诉是 民主社会的名词,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故A 项正确;B项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推行;C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D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建设。
试答:
提示:主权在民体现了西方民主的基本特征;三权分立制 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a
23
考点研析•分层突破
a
24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史料一】 李秀成论“天朝十误”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狈(猜)心,将合朝将 兵带去。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军事:破江北大营→________大捷→破江南大营→东征→安庆保卫 战。
(3)最终失败:________,洪秀三全河病镇逝,天京陷落。
1864年
[学法引领]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 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意义
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一
环。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民主
考
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纲 (1)太平天国运动
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要 (2)辛亥革命
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
求
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伟
大的历史意义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
②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________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
东京
(4)军事:发动___黄__花__岗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
高潮。
(5)时机:四川____保___路__运___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
五(色1) 成旗立 民 国 : 1912 年 元 旦 , 孙 中 山 宣 誓 就 职 , 定 都 南 京 , 以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 发展均有影响,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阻碍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 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却旨在建立 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因而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高考一轮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解析)【推荐下载】

高考一轮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解析)2015高考一轮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附解析)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太平军进入天京后,就广为宣扬:“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
”天王府门上有天王御笔手书五尺大的朱字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
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太平军形容“杀头”的隐语)。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兴土木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B.太平天国完善了农民政权的政治制度C.彻底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D.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答案D解析从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等可以说明洪秀全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2.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天京变乱D.提出《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突出表现。
3.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答案D解析《资政新篇》据史实来看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除A项;《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项;C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资政新篇》为农民领袖洪仁玕所写,其刊印也得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同意,故答案为D项。
4.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doc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2020年4月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本文关键词: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本文简介:一、引言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3条主线贯穿全文:近现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和近现代中国改革史。
其中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又着重介绍了中国3次主要革命的内容,这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该书的第2章至第7章共4个章节里。
这4个章节着重叙述了3次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本文内容:一、引言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3条主线贯穿全文:近现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和近现代中国改革史。
其中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又着重介绍了中国3次主要革命的内容,这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该书的第2章至第7章共4个章节里。
这4个章节着重叙述了3次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至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前后14年,势力波及中国18个省区,规模之大,势力之猛,为中国历次农民起义之最,也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对外国侵华势力也给予了有力的打击,给本已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更是致命的一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不过,太平天国运动虽然给清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但清王朝却仍能命悬一线,倒是太平天国运动比清王朝先灭亡了。
究其原因,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目光短浅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并未以主力乘胜进军北京,给清王朝提供了缓冲、恢复的时间,让清王朝赢得了反击的机会。
(二)阶级自身的弱点起义的农民大都是奔着升官发财、追求享乐的目的。
起义成功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从高至低,都过上了极尽奢华的生活,建府邸,逐声色,再加上各王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最终导致天京事变爆发,严重削弱了自身的领导力量和军事力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课题7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课程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严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 [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 秦日纲B. 陈玉成C. 李秀成D.石达开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862年”“上海”“洋鬼”等综合判断,可知这是李秀成的回忆。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李秀成率兵打到上海附近,曾与“洋枪队”交战。
答案:C2. [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
由时间1917年可以排除A、D两项,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由题意可知新县长仍然有祭孔、跪拜等旧官僚的作风,而且教育会副会长也认为其“可望其布泽于民”,即持赞同态度,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不彻底,及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故B项为正确答案,C项错误。
答案:B3. [2013·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
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A、D 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中国的屈辱史,不符合题意。
答案:B4. [2013·上海高考]下面日记最可能写于( )A. 1861年B.1895年C. 1907年D.1913年解析:从材料中“立宪”“议院”“公然不讳”以及“见诸诏者”可判断为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因此C项正确。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6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件

【观点】《天朝田亩制度》是均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彻底否定。……第一次以磅礴的气魄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 要求变成了具体的政策规定。……太平天国革命不仅以推翻腐朽的清 王朝为奋斗目标,而且明确提出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充分显 示了这场革命的历史进步性。 ——崔之清等《天国悲歌·太平天国兴亡实录》
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
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是中国社会近代
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本课小结】
重难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探究】
1.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 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 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 孔孟之仁义道德”。
第 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民族矛盾 和_________ 阶级矛盾 空前激化。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_________ 【易错提醒】正确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 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 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
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 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C.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
D.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3.政治因素在中国银禁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
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
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
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
”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5.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6.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
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立乡官,使我民尽为贼助。
”这表明乡官制( )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
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
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
7. 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
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这反映出( )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8.民国初年,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
这一认识( )
A.肯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为辛亥革命做了充足思想准备
C.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D.对思想启蒙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10.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
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11.当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
这反映了立宪派( )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12.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说明( )
A.孙中山对民主执着追求
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
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
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10分)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
能成功的原因。
(10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
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摘编自《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
(6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8分)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观点的看法。
(6分)
答案
1A 2D 3D 4C 5A 6A 7C 8C 9C 10D 11C 12A
13(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原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
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14(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2)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
(3)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评价: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
看法:历史是客观的,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但不能为今扮史,更不能篡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