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_基于重庆市巴南区的调查分析_张飞霞
重庆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

新 放 置在 重 要地 位 ,并 针对 这一 领 域进 行 了 锋 模范 作用 ,以 党建 为龙 头 ,全面 推动 综 治
一
系 列重 要部 署 。近 年来 ,各地 根 据 自身发 进 “ 两新 ”( 即新经济组织 和新社会 组织 ) 工
( 二 )健 全 完 善 共 治 共 享 的 社 会 治 理
重庆 市认 真 贯彻 落实 党和 国家 的相 关政
策 方针 ,加 强 整体 规划 ,出台 了一系 列 重要 文件 及 配套 文件 ,制定 出符 合创 新社 会 治理
实 际 的 工 作 规 划 、 目标 任 务 和 具 体 举 措 。一
大城 市在社会 治理创新过 程中的某些特 点 。在公 共服务创新过程 中 ,重 庆市也 面临着思维 阻力 、推广 阻力 、参与 阻力等 ,需 要从
鼓 励 创 新 的 公 共 服 务 制 度 建 设 、扩 展 公 共 服 务 创 新 的 参 与 机 制 建
设 、推 进公共服务 创新 的法治化建设 以及健全完善 公共服务创新 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等 方面着手改进 。
治理 创新 的重要着力点 。
代 中国社会 结 构 的本质 特征 ,更新 社会 治理
木 邓斌 ,西南 政法 大 学教 授 ;张丽 梅 ,西南 政 法大 学副 教授 ;陈艳 ,西 南政 法大 学公 共管 理硕 士研 究生 。本 文系 重庆 市社
会科 学规 划重 大 委托 项 目 “ 社 会管 理创 新研 究 ( 2 0 1 2 Z D B 1 4) ”研究成 果 之一 。
这些 变化 投射 在 人 口结构 、阶层 结构 、产 业
加强 社会 治理创新 ,有助于 政府 职 能的革新 、 结构 、城 乡结构 等与 社会 变革 和发 展紧 密 关 社会 治理结构 的优化 、社会发展 力量 的激发 、 联 的领 域 和层 次 ,并逐 渐 聚合 起来 ,形 成 了 社会 组 织 的成 长 、社会 问题 的解决 ,促 进 各 社 会 发展 和变 迁 的推动 力 量 。多种 力量 、多 参与 主体 职 能 互补 。社 会 治理 创新 包 括行 政 个 方 向的发展 态势 在推 动 全面 深化 改革 的进 管理 创 新和 公 共服 务创 新 。公 共服 务创 新 主 程 中 ,也 带来 了经 济 结构 与社 会结 构发 展不
重庆市域社会治理研究

重庆市域社会治理研究摘要:传统社会治理在应对现代化治理目标的乏力决定了市域层面治理模式的转变,重庆近年来高举市域社会治理研究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在全国层面具有参照系意义。
以重庆系列举措作为研究重点,能够为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实践经验和探索方向,亦能为“成渝双城”社会治理的探索提供重要灵感和经验源泉。
关键词:市域治理枫桥经验党建引领一、党建引领治理新格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与治理结构的转变是市域治理理念形成的内在动因之一。
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量人口流动以及传统单位制的解体,交替且融合的给传统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市域社会治理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新兴且必不可少的重要理念。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确立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工作要求,给市域治理的推进方向定下总基调。
即当前的市域治理,应首当其冲以党建工作发挥党对基层治理的重要引领效能。
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是,多型一体超大市情重庆的城市特点决定了重庆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更深难点。
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带来的人口流动的更加频繁以及较低经济水平带来的传统思维难以与现代治理模式相融合。
直接弊病在于,公众难以在共治共建共享中发挥主观积极性。
重庆在历经数年的摸索中,因地制宜,探索并推行出了以党的领导延伸到市域治理的社会工作中的各个网格的方案,形成以党建引领、多元协商、社会融合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一)坚持党作为“一核”引领治理所谓“一核”,即指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理念,在划分的网格中建立党组织,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让社会治理的综合功能下沉到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当中。
以重庆奉节为例,该县自2018年起,即推行“三楼党建”工作,划分责任网格,一楼盘一党支部,一楼栋一党小组,一层楼一党员中心户,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4层网络体系。
该类做法的核心思想即在于充分将党组织扎根在群众当中,答民疑、解民惑、抚民忧。
社会管理创新与基层管理服务实践分析

社会管理创新与基层服务管理实践分析——以重庆市南岸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为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逐渐增多,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层出不断。
由于城区中大量的“单位人”逐渐变成“社会人”、“社区人”,农村人口的流动也日益频繁,在加强基层社会面源管理方面仅仅依靠村居原来的一班人和一些陈旧的工作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建立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探索新的维稳路径、构建理性的维稳运行模式,着力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课题。
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重庆市南岸区作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探索建立社区“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服务管理”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理念思维转变、体制机制优化、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为探索建立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社会管理;基层服务管理;实践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rimary-Level Stability Safeguard Practice AnalysisABSTR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profound change happened in our country social structure ,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us dispute increases by gradually, now that current our country being in the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developing, bulge obvious scheduled time 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tier puts up social management field problem ceaseless. Because that urban area is hit by the magnanimous “the unit people” becomes "the people of society" 、"the community people" gradually, rural area population method being on the move depending on a village to occupy original members of a squad and some obsolete jobs also gradually frequently, only in the respect of sharpening grass-roots unit society face source administration and already unable satisfied means reality need. How to go deep into FOAK pushing forward social management, exploration building-up community service manages the new pattern , the new thinking of exploration stabilizes route , structures the surely working pattern of the reason thinking, painstakingly, the lifting social management ability composes in reply a standard of service , safeguards social stability, obedience and service are to wait for the important problem that we resolve urgently much better in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society. The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reinforce request managed by society construction , innovative society according to central authority and Chongqing , Chongqing city Nan An District is our city community service managerial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unit area, the exploration builds up the new pattern of community “Two committees, one studio, three platforms nets lattice service administration”, improve effectively having finished the grass-roots unit social management ability and the standard of service, aspect such as machine-made optimization of system , way method FOAK manages in order the exploration builds community service the new pattern in idea provide use the sum enlightenment for reference.Key words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作者:苏亚红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1年第10期[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要立足时代特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朝着法治化、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呈现以下突出特征。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空前加强,党建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力空前加强。
主要表现为:政治引领不断强化,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示;组织引领不断深化,区域化党建、楼栋网格党建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有效覆盖不断提升,党的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了治理效能。
——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技术的嵌入融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健康码、个人轨迹查询、防疫和医疗物资精准管理,还是时下的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停车、智慧交通等智能生活场景体验,无一不体现智能化治理的理念。
同时,智能化手段的深度运用,还为治理主体主动发现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提前掌握分析各类风险隐患并采取积极举措,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精准预测、主动服务转变,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靶向性不断提高。
——具有鲜明的广泛性特征。
主要指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社区菜店、共享单车、四点半课堂等群众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工作深入推进实施,生活的便利性不断提升,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加,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越来越强。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的探索

2 0 1 0 年, 《 新周 刊 》 提 出了 “ 微 革命 ” 的概 念 , 强调 了微 博在 社
会 各个 领域 中所 引发 的 “ 蝴 蝶效 应” 。作 为 同样 需要 利用互 联 网作
为 媒体 渠道 的 网络舆 论 , 微 博 在其 中所 发挥 的影 响力是 巨大 的。微
即加 强基 层政 府 的社会 治理 能力 。
1 基 层 政府社 会治 理 的相关 概 述
基层社会治理 , 即 县 级 以 下 的 政 府 和 派 出机 构 主持 工 作 , 由 系, 维 护社 会治 安 , 促 进社 会 和谐发 展 。所谓 创新 基层 社会 治理 , 也
就 是 改 变传 统 大包 大揽 的干 预 型政 府 , 通 过 服务 型政府 的打造 , 引
导社 会全 员参 与 , 形 成社 会与政 府 的双 向互动模 式 。
中国共 产党 第 十八 次全 国代 表 大会后 , 政府 对 加强 创新 社会 治 理 重要 性 的认 识进 一 步 深 化 , 在 十八 届 三 中全 会 中 , 提出了 “ 五 位
一
“ 治理 ” 一词 , 本 身 就 是音 译 过 来 的 , 源 自于 希 腊语 和 拉 丁语 的融合 , 它 的 含 义 可 以引 申为 管理 、 操 控 以及 制 约 等 词 汇 , 治 理
莫 申容
( 重庆 市沙坪坝 区委党校 , 重庆
[ 摘
4 0 0 0 3 8)
要] 面对错 综 复 杂的 国 内外 环境 , 我 国提 出 了加 强政府 创新 社会 治理 的 重大方 略 , 而社 会 治理 的关键 主体在 于基层 政府 。但
是, 我 国基 层政 府在 创新 社会 治理 方 面遇到 的 阻碍重 重 。本 文首 先对 基层 社 会 治理 的概 念进 行 了阐述 , 并介 绍 了加强基 层政 府创 新社 会 治理 的政策 , 在 此基础 上揭 示 了基层 政府在 创 新社会 治 理工程 中遇 到 的挑 战 和存在 的 问题 , 最后提 出了创新路 径 。
村干部激励机制探析——基于重庆市巴南区146个村的调查

村干部激励机制探析——基于重庆市巴南区146个村的调查蒋维兵
【期刊名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5(0)2
【摘要】村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笔者以重庆市巴南区146个村为调研对象,分析村干部队伍中村在的问题,探讨构建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加大培训,提升村干部能力和素质;给予先进村干部一定精神奖励;搭建村干部上升通道;适当提高村干部经济生活待遇.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蒋维兵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重庆,40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5.4;D64
【相关文献】
1.村干部激励机制探析——基于重庆市巴南区的调查
2.西部地区村干部激励机制探析——基于四川省5县16村的调查
3.西部农村村干部胜任力的实证分析——基于4县155位村干部的调查数据
4.村干部职能转变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陕西省户县35个村49名村干部的调查
5.免除农业税后村干部职能转变及其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对陕西省勉县和户县百名村干部和百名村民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心桥”

M丨政治与法律Z本文受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9年度一般课题资助《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心桥”治理模式为例》(项目批准号:CQDX2019B-055)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心桥”治理模式为例关庆华(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重庆 401320)【摘 要】 本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视角,以“心桥”治理模式为案例,阐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及其借鉴价值,分析了“心桥”治理模式的产生背景、实践做法及其问题不足,并从积极转变治理理念、培育壮大社会力量、积极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心桥”治理模式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1、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枫桥经验”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实现对“四类分子”敌人的社会改造,实现矛盾不上交,就地便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枫桥经验”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0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1]构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
2、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分析新时代“枫桥经验”对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根本保证。
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这就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根本保证。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孙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淄博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对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 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4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254-02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不仅决定着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我们从字面上来看,只差了一个字,但这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从社会管理的概念来说,政府是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社会是被管理者,管理的过程是政府从上而下发布行政指令,社会必须要服从和执行这些指令,所以管理它的主体比较单一。而治理治理是一种多元主义,治理理论强调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要从政府单一中心向多元主体转变,多个主体通过协商协作的方式对社会事务进行合作管理。所以,从理念上,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具体来说,社会治理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多元化。社会管理的主体很单一,主要是党委政府。而社会治理的主体除了党委政府之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主体,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二是过程互动化。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那多元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治理理论提出,多个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合作伙伴的关系,多个主体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合作共同来管理社会事务。所以,治理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模式,强调主体之间也就是政府和社会、公民要良性互动。三是手段多样化。从手段上来说,社会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权力,借助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社会治理强调除了运用行政手段以外,更多地运用法律、道德、习俗、科技等管理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西部社会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基于重庆市巴南区的调查分析张飞霞(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重庆 400054)【摘 要】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调研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加强法治保障,营造法治浓厚氛围;创新治理方式,打牢社区建设根基;提高农村治理能力,促进和谐发展;加快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公民感”。
【关键词】重庆市巴南区;城镇化;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创新对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等要求,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人民内部冲突加剧、社会极端事件频发。
因此,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基层政府及社会主体的重要任务。
为深入了解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及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镇街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188份,收回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85.6%,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奠定良好的数据支撑。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1、重行政手段、轻法治治理法治化是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基层治理法治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欠缺。
基层干部普遍重行政、轻法治。
二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存在弊端。
基层法治建设中过分强调群众知法、守法,忽略了群众用法,尤其是农村群众,导致群众缺乏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三是基层社会法律公信力欠缺。
部分群众认为司法手段门槛高,成本大,负担不起,习惯于依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问题。
2、重社区考核、轻自治治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诸多新建社区以及老城内的老旧社区,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逐步凸显。
一是社区承担的行政考核目标较重。
社区行政化倾向得到缓解,但需填报的信息系统数据仍多达20多个任务较重。
二是社区内部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流动人员增多,普遍存在新建社区人在户不在、老旧社区户在人不在的人员管理倒挂现象,导致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与实际服务不匹配。
三是社区服务保障水平与群众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
社区普遍存在养老、殡葬、助残等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等顽疾。
3、农村治理主体能力弱化与类行政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敏感时期,尤其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逐年增加。
从调研情况看,一是村级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村干部老龄化,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不规范,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未严格执行。
二是村委会“类行政化”色彩较重。
当前行政治理思维“根深蒂固”,村干部疲于应付计生、卫生、维稳等行政事务,经济、民生事务专业性较差,导致村民自治思维弱化、集体经济发展乏力。
4、社会组织培育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组织虽在数量上得到一定发展,但仍处于发展初期。
从调研情况看,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社会组织自身实力不足。
新设立的社会组织整体规模偏小,能力偏弱,在转移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和社会间的桥梁作用还未显现。
调查显示,46.58%受调查者没有感受到社会组织的作用,47.2%认为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43.48%认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较弱。
二是现有社会组织的门类不齐全、覆盖面不足。
涉及群众日常生活迫切需求的社会矛盾调解、公益慈善帮扶、老旧社区管理等领域发展不足。
三是社会组织带有半官方色彩。
部分社会组织半官半民、半政半社。
5、多元治理、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尚未形成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是居民公共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或村民大会、院坝会等活动参与度较低。
调查统计,39.13%没有参加过村(社区)或组召开的代表大会,33.54%很少参加。
同时,37.27%不熟悉所在(社区)村的村委会(居委会)。
二是群众对多元社会治理认识不足。
存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愿望不强等现象,调查统计,61.48%很少和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38.51%经常参加和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二、新时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1、加强法治保障,营造法治浓厚氛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键是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症结”。
一是拓宽基层法治监督途径。
建议成立村级联合监督小组,选派德高望的群众加入,对镇街、村社干部服务群众情况进行监督。
二是创新法律服务方式。
构建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人民调解体制,进一步规范专职调解和有偿调解等有效机制。
三是落实村规民约、市民公约的规范约束作用。
坚持村规民约、市民公约不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新时期的公约制度。
四是有效整合普法资源。
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发动律师积极参与,以群众身边的案例解读法律,切实提高普法的实效性,进而引导群众形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理性思维。
2、创新治理方式,打牢社区建设根基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和最全面的地域,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微观基础。
一是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深层次“去行政化”,科学设定社区工作考核指标,真正让社区回归自治组织职能本位,实现自我“管理、教育、服务”。
二是探索多元主体的社区治理。
促进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作用。
三是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完善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建设,健全社区网格员工作管理、教育培训、工作考核等制度,发挥网格员源头治理作用。
3、提高农村治理能力,促进和谐发展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一是拓宽农村干部渠道。
引导青年干部在农村基层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切实解决基层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形成基层干部队伍梯队格局。
二是推进治理主体向多元转化。
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组织,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如:农村扶贫协会、外出打工者协会等,增强社会自主性和基层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
三是强化农村基层的公共服务职能。
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8类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4、加快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的动员和引导,推动基层治理结构的开放化和多元化发展。
一是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
社会组织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体,其发展壮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有效培育,建议成立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培育发展、资金运作等活动提供平台。
二是培育与公民密切的社会组织。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帮扶、老旧社区管理、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组织,为公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三是理顺(下转第22页)《新西部》2015.35期35残障儿童关爱现状及志愿服务路径探讨和谐社会建设浓厚的全社会关爱残障儿童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对残障儿童的关爱服务,其中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在当地政府官方网站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论坛开辟“学雷锋志愿活动・关爱残障儿童”专题,对残障儿童群体、福利机构、志愿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并与网名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开展志愿者的在线招募,志愿活动的在线征集。
(2)举行“学雷锋志愿活动・关爱残障儿童”服务项目的启动仪式,各文明单位、民间组织、社区与残障儿童家庭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定详细可行的帮扶对策并完成时间进程表,由残联负责指导。
(3)召开“学雷锋志愿活动・关爱残障儿童”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地残障儿童的基本情况、关爱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公布政府制定的关爱残障儿童服务方案。
定期举办座谈会,汇报志愿服务进程,讨论如何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志愿活动。
2、整合资源,构建全员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是关爱残障儿童志愿服务的关键。
按照“统筹资源,统一管理”的思路,在市文明委的领导下,整合社会资源,将各类型、各部门的志愿者纳入统一管理。
打破各单位、组织间的界限,有效整合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各类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服务大队,统一调配、统筹管理,形成强大合力,调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全员参与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
关爱残障儿童志愿队伍建设可以遵循以下四个主要路径。
一是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队伍,该队伍的建立将确立志愿服务的官方地位,并做好一定的后勤服务;二是联系社区、街道等居委会组织,发掘社区中志愿者和热心人,组建服务队伍;三是以团体组织为依托组建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青年服务队,妇女巾帼服务队,企业家服务联盟等团队,这些团队的建立将给志愿服务提供专业保障;四是由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如“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乐活公益社”等。
3、多措并举,将志愿服务做久做实要将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做久做实,就必须要具备有力的资金支持,充分了解残障儿童的精神需求,根据残障儿童家庭的实际困境,多措并举,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开展。
(1)依托境内外慈善组织,以项目合作、资金支持等方式为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提供经济保障。
例如,中国残联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开展的“长江新里程”项目,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实施聋儿语训教师培养、中西部盲童入学、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实施普及型假肢服务及贫困地区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五个子项目,在培养相关师资、专业志愿人士的同时,也为残障儿童提供了教育和设施保障。
再如,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嫣然基金,为大批的家庭贫困的唇腭裂儿童提供了医疗救助服务。
筹集充足的公益基金,能有效地提高志愿服务残障儿童的质量和水平。
(2)丰富残障儿童的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对残障儿童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残联在201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残联发﹝2012﹞7号)[6],强调了给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残障人士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个性化的文化活动。
因此,鼓励、组织文艺工作者、体育爱好者等相关人士为残障儿童提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音乐、书法、美术、运动项目的培训等志愿服务,可以较大地满足残障儿童对文艺、体育、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
残障儿童家庭面临的巨额医疗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长期照料孩子带来的身心负担以及社会中部分人对他们的不理解,甚至嘲笑带来的社会压力,都使残障儿童家庭在经济、身心以及社会融入方面缺乏一个整体的支持体系。
这使得残障儿童家庭很难融入社会,并且产生“过一天,算一天”的负面情绪,使家庭陷入逆境,严重地会酿成家庭悲剧。
2012年2月,河南省鹿邑县“慈母”武文英把农药瓶递给20岁的脑瘫双胞胎儿子,致二子死亡的悲剧令人痛心。
为了杜绝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组织志愿家庭与残障儿童家庭进行结对,开展“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小手”等一对一帮扶的志愿活动为残障儿童家庭提供经济帮扶,心理支持等帮助显得尤为必要,在帮助残障儿童家庭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