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良传承绍派伤寒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初探
何廉臣医著大成

卷之六
第八章伤寒兼证上
卷之八
第九章伤寒夹证上
卷之九
第九章伤寒夹证中
卷之十
第九章伤寒夹证下
卷之十一
第五章伤寒坏证
卷之十二
第十一章伤寒复证 第四编调理诸法
历代伤寒书目考
伤寒共计四百九十四种
内容提要 绪言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一
温热总论
卷之二
温热验方 验方妙用樊开周同何廉臣实验法 温热验案
(二)外感内伤诊脉异同辨
第一名何光华(筱廉) 其二骆秉璋(静安) 其三史慎之 其四何拯华(幼廉) 其五任玉麒(汉佩) 其六金寿田(蔚卿) 其七潘文藻 其八吴念士(丽生) 其九曹林生(炳章)
(三)喉痧白喉症治异同辩
第一名何拯华(幼廉) 其二任玉麒(汉佩) 其三何光华(筱廉) 其四骆秉璋(静安) 其五陈祖培(樾乔) 其六吴念士(丽生) 其七曹林生(炳章) 其八沈春泉
内容提要
绍兴县同善局 附设施医局医 方汇选
绍兴县同善局附设施医局医方汇选
内科时症 内科杂症 妇科杂症 儿科杂症 咽喉症 外伤症 疮疡
1
内容提要
(一)学医之
道必有宗传,
凡治外感时病、 内伤杂症,与
2
夫诊脉验舌、
制方辨药,当
以某几种书为
正宗?请述其
详
3
(二)外感内 伤诊脉异同辨
4
(三)喉痧白 喉症治异同辩
1
内容提要
2
第一章病名之 定义
3
第二章病因之 原理
4
第三章病状及 疗法
5
第四章卫生及 预防
第一章病名之定义
第一节病名 第二节定义
第二章病因之原理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传染
《绍派伤寒的其他医家》

绍派伤寒的其他医家高学山,清“绍派伤寒”名家,著有《伤寒尚论辨似》。
高学山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
全书辨注颇详,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见。
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十脉以为印证,便可得其大概”。
胡宝书(1869—1933),在胡氏伤寒专科传人中最为著名。
胡氏世居东浦赏祊,后迁昌安门外菖蒲溇,以善治伤寒时病名噪浙东。
胡宝书,别名玉函,字治安,七岁随祖父学医,年未及冠,已能代祖应诊。
光绪年间,初出问世,即膺时誉,每日应诊百余人,多时逾三百,使胡氏伤寒专科趋于鼎盛。
宝书与弟秋帆、宝臣、齐生同为胡氏伤寒八世医。
宝书传医术于侄思范(松涛)、思恭(墨林)。
该专科学有渊源,尊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旁参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雷丰等温病大家医学思想。
胡氏专心致力于伤寒时病的临床研究,著《伤寒十八方》。
其诊断擅长望诊与切脉,辨证强调辨别新感与伏邪,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而施,用药轻灵,制方注重宣透。
先生以善治时病著称,而于治湿一证尤有心得,其治疗湿热证以“宣、运、导”三法为主,参以透湿达邪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邵兰荪(1844—1911),著有《邵兰荪医案》,邵氏为王馥原先生之高足。
其临证四诊必详,处方率多桴应,名噪浙东。
邵氏诊笺,遵喻嘉言《寓意草》之《议病式》,并仿叶桂之程序。
主张先议病,后用药,方上立案,案中拟方,对于病家,既可征明病象之进退,若逢同道,亦可讨论治法之步骤,堪与叶案相媲美。
任鳯波,为绍地名医任越安(字越庵)之裔孙,清代医家,以医济世,得历祖及父之传,精治于伤寒,颇负盛名。
其祖著《伤寒法祖》以纠柯琴《伤寒论翼》之讹误。
任鳯波著《医学心源》四卷,《任氏简易方》一卷,传“绍兴伤寒”学派于一脉,足为“绍派伤寒”增色。
章楠,字虚谷,少羸多病,遂嗜歧黄之学,而尤殚力于仲景之书,凡三十余年。
沈元良主任治疗重症肝炎经验撷英

沈元良主任治疗重症肝炎经验撷英公培强【摘要】Objective] To sum up director doctor Sheng Yuanliang ’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evere hepatitis. [Method] Through analyzing the treating rules,causa morbi and mechanism of severe hepatitis,it sums upthe key points of data of severe hepatitis,with 1 case for detailed explanation. [Result] The reason of the disease is mainly“damp,heat and toxin evils”,with corresponding therapies of removing heat to promote dieresis ,removing toxin and stasis. [Conclusion] The famous TCM doctor Shen Yuangliang’s applying clearing heat to promote dieresis,removing stasis and toxin to treat severe hepatitis,gets good clinical effect,having enlightenment meaning to clinical practice,with promotion value.%[目的]对沈元良主任中医师治疗重症肝炎的经验进行总结。
[方法]根据对重症肝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分析,归纳总结重症肝炎的要点,并通过1例案例具体说明。
[结果]重症肝炎的病因主要为“湿邪“”热邪”“毒邪”“瘀血”,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宋双莹;苏金峰;李富震;张福利;李文辉;金鑫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
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
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
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
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宋双莹;苏金峰;李富震;张福利;李文辉;金鑫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浅谈俞根初对《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发挥
2.绍派伤寒大家俞根初的用药特色
3.俞根初治伤寒重祛邪思想探析
4.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5.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腹诊特色举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在通俗伤寒派中最值得推祟和研究的,是著名的《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
俞根初,清代乾嘉年间绍兴名医,人称俞三先生,擅伤寒专科,日诊百数十人,一时大名鼎鼎少妇孺咸知。
其学本于仲景,参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诸家,著有《通俗伤寒论》(1835)一书,皆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加以荟萃多年临床经验而成。
以后,同郡名医何秀山选按,何廉臣逐条勘证,并加发挥,曹炳章续完之。
近人徐荣斋重订之。
现通行的《通俗伤寒论》实凝聚着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等医家学术经验的结晶。
崇尚六经,包蕴三焦辨证,酌古而斟今,是俞氏等的主导思想。
他们认为伤寒是外感病的互词,《伤寒论》是通论外感病的典籍,六经辨证适用于外感百病,《通俗伤寒论》以六经来分形层,所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以六经分司体腔,所谓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
以及以六经分主病证、脉象、舌苔、治法、方药,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在其中也参杂了温病的三焦辨证。
他们认为三焦辨证仅适用于疫证,因疫邪分布充斥,无复六经可辨。
故上焦升逐,中焦疏通,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故治疫从三焦乃治外感证的变通之法,只能灵活应用。
所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
”(俞根初)“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
以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治法。
”(何廉臣)“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
”(何秀山)由此,他们对温热派只讲三焦而废六经颇多异议。
认为“温热病只定三焦,不讲六经,故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有伤寒之类、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何庥臣)“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何秀山)“吴氏(鞠通)《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81-90)40种巧治(2)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81-90)40种巧治(2)40种巧治(2)湿温病很难治,湿和温是矛盾的。
七个证类,三个变证,四个治要。
第一个,湿阻遏了卫气。
化湿用的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以三个仁为主药,配了其它的药。
当然三个药都有了,选上、畅中、渗下,三焦呀,上、中、下三焦,解表投用藿香和豆豉,泄湿热用荷叶和滑石。
第二个证类是邪伏膜原证,要宣透。
用的雷氏方宣化,梳理和清化,可是三个组方特点,宣化、疏理、清化,就是邪深入一步到了膜原。
第三个,湿郁中焦。
到了脾胃了,要化湿清热,用连朴饮。
它这两个组方特点:一个就化湿,一个就清。
它这些清热的药都注意了,是苦寒当然不会恋湿,更不会伤胃,也不滋腻,所以它津液互根吗,连麦冬、沙参都不用。
第四个,湿热蕴毒证。
这就重了,湿热蕴毒用化湿解毒,用甘露消毒丹。
它也由两部分组成,化湿不光清热,而且解毒。
解毒里面重点的药就射干,射干是明显的清热解毒的药;还有一个贝母,这里的贝母不用大贝、小贝,用土贝母,不是浙贝川贝而是土贝母。
第五个,痰蒙心包证,要清热豁痰,用菖蒲郁金汤。
清热豁痰两部分组成:清热里面关键的药是牛黄,当然现在真牛黄很难找到,用人工牛黄;豁痰里面主要的药就是竹沥水。
这个类型就重要了,出现了神智失常。
第六个,下注膀胱证。
湿热下注膀胱最好治,也没危险性,就是膀胱湿热,或叫下焦湿热,渗湿分利用茯苓皮汤。
分两部分:一个渗湿;一个分利。
第七个,热重于湿证。
热偏重,要清气化湿,用苍术白虎汤,清气和化湿,唯一就把原方的粳米改成了薏米,化湿作用更大,粳米仅仅是和胃。
另外白虎汤本来治疗就是肺胃实热,要用和胃的药就是粳米,但薏米呢即能和胃又能化湿,就改成了薏仁米,这是前面七个证类。
后面三个变证: 1.湿温呀就怕便血,便血呢,就要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犀角改成水牛角代替,侧柏叶必须得生用,银华要炒成印花炭,这是我们家传的一个特点,止血凉血止血,银花炭特别有效,当然药店里面没有银华炭。
沈绍功经验

沈绍功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沈绍功教授在临证上,主张“单元组合式辨证分类法”,以阴阳气血4个基本虚证和五脏定位证共9个单元加以临证组合,便于舍繁从简,比较精当,又切合临证而辨清虚证。
他认为,全科治要,包括妇科,中医药的优势都很大。
在治疗方法上,他善用温胆汤、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以切合临证病情。
他还善于运用中医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强调身心同治,药食同源。
沈绍功教授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等疾病,其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任。
他在遣方用药上,强调“方证对应”,即所选方剂必须符合患者的证候,同时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等特性,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沈绍功教授还注重中医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他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沈绍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治疗方法和遣方用药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俞根初鲜药运用经验简析

1 . 1 质 纯性 专 , 取 效速捷 : 鲜药 在性味上 , 药性 更突 出 ,
比如寒凉之性鲜 药较干 品偏 凉偏润 ; 芳香辛窜 气味 的鲜 药较 干品味厚力 峻 ; 鲜药 的药 汁鲜纯 、 汁多, 其 润燥之性 明显强 于干 品 , 并且 吸收见 效快 。 俞 氏“ 学识 折衷 仲景 ,
痰” , 然生 姜毕竟辛 温 , 在清凉剂 中用量 宜小 。
莫如鲜药 之取效较速 。 ” 1 . 2 功 效广泛 , 诸疾 可疗 : 俞 氏在 “ 六淫 病用药法 ” 一 节
治疗 风 、 暑、 燥病 药 中 , 较 多使 用 。 在“ 六 经 方药 ” 一 章 中, 不 论发 汗剂 、 和解剂 、 攻 下剂 , 还 是温热 剂 、 清凉剂 、
俞 根初 为“ 绍 派伤寒 ” 最 具代表 性人 物 , 其 著作 《 通 俗伤 寒论 》 至今 在绍兴 及周 边地 区仍 有较 大影 响力 。 鲜 药有药鲜 、 汁醇 、 气 味纯 正的特点 , 最 能保持药 品的天然
汤代 水 : 鲜 淡竹 茹 、 鲜 枇杷 叶 、 活水 芦笋 、 鲜茅 根等均 可
运用 此法 。 如清 凉剂犀 地清络 饮 中先 用鲜 茅根一 两 、 灯 芯 五分 , 煎 汤代 水 。 ③ 同冲法 : 将 鲜药 取 汁或 直 接用 鲜 药, 冲/ ^ . 其 他群 药煎取 的药 汁 中。 如攻下 剂加 味凉膈 煎
性能 , 如刘完 素所云 “ 采其 鲜者 , 其力足 耳” 。 俞 氏受先 贤
地、 鲜 白茅根等 。 所用 动物 鲜药较 为少见 , 有 鸡子黄 、 鸡 子白、 猪胆汁 、 猪胰 等。 俞 氏使用鲜 药 , 或取其不 同用法 , 或用其 不同部位 。 如生 姜 、 生地 、 白茅 根等均有鲜 品及鲜 品取 汁两种 用法 ; 银花、 稻 穗有直 接用鲜 品 与取露使 用 的不 同 ; 鲜 冬瓜有用皮 、 瓤、 子 的区别 等 。 2 . 2 入 药方式 , 不拘一 格 : 俞 氏鲜 药人药 方式 大致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 a n l i a n g L v X u y a n g , P e i J i n g b o , Z h u Ya n g p e n g b o, .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He l a t h C a r e o f Y i w u S a n x i t a n g, Y i Wu , Z h e j i a n g ( 3 2 2 0 0 0 ) , C h i n a
教授 学术思 想富有特 色, 临床诊 治疾病特 点鲜明 , 经验丰富 , 疗效显著。 关键词 : 名 医经验; 绍派伤 寒; 沈元 良; 学术思想 ; 临证 经验
中图分类 号: R2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5 ) 0 9 — 0 6 8 3 — 0 3
Ab s t r a c t : [ O b j e c t i v e 1 T o s u mm a r i z e t h e a c a d e m i c t h i n k i n g a n d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f e b r i l e d i s e a s e o f S h a o s c h o o l i n h e r i t e d b y P r o f e s s o r S h e n Y u a n l i a n g . 『 Me t h o d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e b r i l e d i s e a s e o f S h a o s c h o o l , p r e s e n t s P r o f e s s o r S h e n Y u a n l i a n g ' s c o n t i r b ut i o n t o
DoI :1 0 . 1 6 4 6  ̄. i  ̄n l 0 0 5 — 5 5 0 9 . 2 0 1 5 . 0 9 . 0 0 9
Fi r s t Di s c u s s i o n a bo u t t h e Ac a d e mi c Thi nk i ng a nd t h e Cl i n i c a l Ex pe r i e nc e o f Fe br i l e Di s e a s e o f S ha o S c ho ol I n h e r i t e d b y Pr o f e s s or Sh e n
a t t e nt i o n t o t he i n s p e c t i o n a n d a b d o me n e x a mi n a t i o n ,e l i mi n a t i n g t h e p a t h o g e ni c f a c t o r t o t r e a t e x o g e n o u s d i s e a s e s ,a n d r e g u l a t i n g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t o
i n h e it r i n g t h e a e a d e mi c t h i n k i n g o f f e b il r e d i s e a s e o f S h a o s c h o o l ,a n d h i s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 r e n c e s a n d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s . Th e a r t i c l e a l s o i l l u s t r a t e s a n d a n a l y s e s
沈元 良传 承绍派伤寒 学术思想 与 临证 经验初探
吕旭 阳 ,裴静波 朱 阳蓬 勃 。
1 . 义 乌三 溪 堂 中医保 健 院
浙江 , 义乌
3 2 2 0 0 0 2 . 杭 州市 萧 山区 中 医院
3 . 成都 中医药 大学
摘要 : 『 目的】 总结沈元 良教授传承绍派伤寒 学术思想与 临证 经验特 点。[ 方法] 通过 学习沈元 良教授的相 关著述和跟师临诊 , 介绍沈元 良教授 在传承
a m e d i c a l r e c o r d .『 R e s u l t s ] P r o f e s s o r S h e n Y u a n l i a n g i n h e r i t s t h e a c a d e m i c t h i n k i n g a n d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 r e n c e o f f e b r i l e d i s e a s e o f S h a o s c h o o 1 .H e p a y s
沈师博采众长多年来潜心研究整理绍派伤寒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先后出版绍兴伤寒学派与通俗伤寒论今释通俗伤寒论新编一绍派俞根初方应用绍兴伤寒学派研究蒿芩清胆汤妙用集萃何秀山医话等著作发表相关学术文章二十多篇其创建的绍派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基金项目
浙 江中医药大 学学援 2 0 1 5年 9月 第 3 9卷 第 9期
绍派伤寒 学术思想方面所作 出的贡献及临证经验和用药思路 , 并举验案 1 则加以分析。[ 结果】 沈元 良教授传承 了绍派伤寒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特 色 经验 , 临证重 望诊和腹诊 , 治外感邪去正 自安 , 疗 内伤重视调脾 肾, 用药轻灵通补 , 瘥后注重调护。所举案例经调 治后病 情完全康 复。【 结论] 沈元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