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设计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设计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 1.标志性:针对世博会规划区域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特征以及"一轴四馆"的要求,中国馆应成为整个展区的入口标志建筑,代表着展馆区域的凝聚点又是起始点.
【总页数】2页(P156-15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J], 沈轶伦
2.中国馆与"中国红"诞生——回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色彩设计的历程[J], 宋建明
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J],
4.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分析\r——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 [J], 岑鸿骞;罗乙欢
5.传统魂、现代意——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看传统元素在展馆建筑设计中现代运用[J], 朱孟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及sap2000分层壳单元的应用

二、弹性分析结果及说明
计算所采用的软件 自振周期(秒) 注:括号中的T表示以扭转为主的模态 ETABS(全弹性模型) T1= 1.41(T),T2= 1.28 T3= 1.27,T扭/T平=1.10 方 向 地 震 作 用 位 移 顶点U(mm) U/H 最大层间△u(mm) 最大层间位移角△u/h X 35.4 1/1930 14.3 1/1700 Y 36.1 1/1890 14.4 1/1640 45° 35.6 1/1920 14.3 1/1670 X 36.2 1/1890 15.0 1/1740 PMSAP(全弹性模型) T1= 1.46(T),T2= 1.29 T3= 1.27,T扭/T平=1.13 Y 37.3 1/1830 15.1 1/1700 45° 34.3 1/1990 14.4 1/1690
结构的整体变形是各结构单元变形协调的结果。本工 程由四个平面尺寸18.6×18.6m的混凝土筒体通过组合楼盖 连成整体。由偶然偏心引起的扭转更主要地是由四个筒体 的抗侧平动刚度来抵抗。计算结果表明,就单个混凝土筒 体而言,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仅为平均水平位移的1.01倍。 可见就单个筒体来说,其扭转效应并不明显。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加强结构的抗侧刚度,从而控制结构的扭转变 形,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结构抗侧刚度增大后,扭转角约 减少了49%,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满足了规范关于 扭转规则性指标的要求。 (2)在各混凝土筒体的转角部位设置方钢管,除方便与 钢管混凝土斜柱的连接,缓解局部的应力集中外,更主要 的是可提高混凝土筒体的极限变形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
位移角 1/100
弹塑性时程-7度罕遇地震计算结果 最不利墙单元
7度罕遇地震时程下剪力墙压应力 5 0 应力(Mpa) -5 0 -10 -15 -20 -25 时间(s) 5 10 15 20 25 混凝土受压应力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设计理念解析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设计理念解析中国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整个馆区被设计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通过技术手段展示了中国城市化的新面貌。
展馆外观采用了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设计,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在展馆内部,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展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
美国馆美国馆的设计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好”。
展馆外观采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结合了大量的玻璃和钢结构,体现了美国在科技创新和建筑设计方面的领先地位。
展馆内部以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多种互动展示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美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和科技进展。
日本馆日本馆的设计理念是“地球的智慧”。
展馆外观采用了植被覆盖的设计,将展馆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展馆内部展示了日本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重点展示了日本的智能科技和机器人技术。
通过交互式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参与到展览中,体验日本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和智慧生活。
德国馆德国馆的设计理念是“多元交融”。
展馆外观采用了融合了德国建筑风格与现代科技创新的设计,展示了德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创新性。
展馆内部以科技和艺术的融合为主题,通过音乐、影像和装置艺术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德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优秀成果。
印度馆印度馆的设计理念是“多元共融”。
展馆外观采用了印度传统建筑风格的设计,展示了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展馆内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的展示,向观众展示了印度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多元民族的共融生活。
综上所述,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国家的文化特色和科技创新。
通过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展示手段,各国展馆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在科技、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和理念。
这些展馆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形态的展示,更是国家形象的展示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历届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

历届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第一步:背景介绍世界博览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展览会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1年的英国伦敦,目的是展示各个国家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实力。
世博会每隔几年举办一次,参展国家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呈现本国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作为东道主国家,中国在历届的世博会上,都有着精彩纷呈的表现,并且每一次的中国馆设计理念不尽相同。
第二步:1982年夏季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理念1982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夏季世博会,中国以“古今交往”为主题,通过展示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艺术、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强大国家形象。
中国馆的建筑形式则采取传统的柿子形,两侧各有一个重檐歇山式的建筑与中间的柿子形相呼应。
整个建筑由红砖石材、华丽的窗棂、抛光的虽甚顶勾画成一个古典且现代的建筑风格,让人过目难忘。
第三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理念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以“中国走向世界”为主题,通过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发展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东方文明。
中国馆的外形采用“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创新理念的完美结合。
建筑造型采用了“floating cloud(漂浮的云朵)”的概念,造就了那个时期最有特点的一座标杆性国家馆。
它由两个主体部分组成:上部呈现出中国璀璨的礼仪文化,下部呈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
第四步:2025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展望据悉,2025年的世博会将在日本大阪举办。
预计到时,中国馆将采用更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国未来的高科技和环保发展方向。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将更加突显国际化、未来感和科技感。
相信新一届的中国馆设计必将成为全球的焦点。
总之,历届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中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展开,以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极具创意的展示方式,在世界的舞台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展示了中国的魅力与实力。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2005年申办世博会胜出后兴建的,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中心位置。
作为整个世博会的核心展馆,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努力。
以下是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详细分析。
其次,中国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
主馆的展览分为预展区、主体展区和后展区三个部分。
预展区首先介绍了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
主体展区包括五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城市,农业,工业,服务和科技等不同方面的发展。
每个展厅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后展区则以中国的发展观念和对世界的贡献为主题。
再次,中国馆的展览设计精致细腻。
展览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如高清投影、互动屏幕、声光电效果等,使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展示中。
此外,展览还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杂技、民间舞蹈等,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整个展览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科技。
最后,中国馆的环保理念突出。
中国馆在建设中采用了许多环保设计理念,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灰水回用系统等。
馆内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还向观众传达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整个世博会的核心展馆,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也体现了中国馆对于保护环境的态度。
它的建筑设计独特,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展览设计精致细腻,环保理念突出。
通过世博会中国馆的展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辛勤努力,感受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和责任。
中国贸促会首次披露迪拜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

53.2019中国种子大会在北京召开3月31日,2019中国种子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会议由中国种子协会、中化农业、中国化工农化有限公司、先正达、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主持开幕式。
国际种子联盟秘书长迈克尔•凯勒,亚太种子协会秘书长卡诺卡瓦•绍德绍伊(Kanokwan Chodchoey),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中国种业功勋人物谢华安院士、戴景瑞院士、李天来院士、盖钧镒院士、方智远院士、郭三堆、张海银,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等出席开幕式。
来自全国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管理部门及8个国家和地区的种业界人士共1200余人参加大会。
大会设置了高峰论坛、种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大田作物论坛、玉米产业链合作论坛、经济作物论坛、马铃薯产业发展论坛、种子技术与数字种业论坛、企业家论坛、国际合作论坛。
©4.中国贸促会首次披露迪拜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4月2日,中国贸促会举办新闻发布会。
2020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组委会秘书长、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冯耀祥出席发布会,介绍中国馆筹备进展,发布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贸促会办公室副主任党宏主持。
来自30余家媒体的40余名记者参加此次发布会。
冯耀祥表示,本届世博会上,中国馆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创新和机遇”为主题,以4636平方米的超大自建馆形式精彩亮相迪拜世博会,成为参展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O中国馆建筑名为“华夏之光”,寓意希望和光明。
中国馆建筑遵循“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设计原则,将中国元素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和大国风范。
中国馆建筑外观取型中国传统灯笼,结合现代建筑形式,外形气势恢宏,端庄大气。
世博中国馆解析

上海世博会的场馆主要类型有:国家馆、主题馆、企业馆、国际组织馆四种类型。
第一章:国内馆中国国家馆(“全预约”参观,预约点设在展览现场各出入口。
)领衔设计者: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构思主题:“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重要性: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
中国馆与地区馆关系: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63 米,地区馆高13 米。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强调雕塑感,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开放、柔性;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
中国馆建筑语言: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
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
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动感立面外观:国家馆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
地区馆以“叠篆文字”在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在大型建筑是非常难用:大型建筑很忌讳去用它,因为看久了眼睛会泛绿光的,有补色残像这样一个生理现象。
如果特别大的体量,色度控制不清楚,整个是飘的,眼睛老是有绿斑。
解决的思路:故宫它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有七八个红组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故宫红”。
其实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是不同的红色,不同的柱子有不同的红色,还有横梁上的彩绘是各种各样。
红分七色,四色对付外立面,三色处理内部。
为什么内部要处理?走到中国馆内部,你会发现所有红墙的地方全部处在背光位置上。
红色一处在背光位置上就发黑,所以要软化这个红。
然后还要使它形成节奏,红色形成节奏(实际上就是渐变,是不同色度的渐变)就是消解残像的一种办法。
外立面四种红有不同的配比,主要是三号红,就是四根大柱,还有横梁上端几个主体的红色,它的面积最大,其他的面积分别是占20%,15%,5%,这样就形成有节奏的建筑体(色彩节奏跟音乐不一样,它是靠面积的)。
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说明

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说明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引起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以后,中国馆的设计尤其引人关注,作为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单位,北京点意空间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秉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理念,注重优质、高效、标准的个性化服务,竭诚打造了一届凝聚中国特色的国家主题馆,并荣获本届世博会最高奖项——A类展馆创意展示类“世博会奖”金奖。
从而掀起了新一轮中国文化的浪潮。
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定位是人海相依,展馆设计充分挖掘、提取了表现中国馆的元素即中华白海豚,并以此进行主题演绎和展馆的设计,从而营造出人与海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氛围,向世界展现中国致力于科学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建立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关系的不懈努力,这将进一步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凸显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
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依傍在韩国丽水世博会太平洋展区,展馆外立面的图案设计以及线形以颇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渔民画的表现形式为要素。
表现手法上汲取中国青花瓷的色彩韵味,同时巧妙的融入巨屏LED装置,从而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让游客真实的感受到中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走进中国馆,游客就会被呈现在面前的巨屏关于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纪录片所吸引,通过顶部顶部灯光波纹照明以及和缓的海浪之音混合白海豚的动人之韵,辅之以柔缓的曲线墙体和泛蓝的色彩渲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动人和感人,更好的强化了“人海相依”的主题。
作为最有看点的主题展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游客的参观路线和人流的导视和分流措施,以至于保证每位游客不会感到拥挤,游客在进入馆内后可快速通过走廊进入到主展厅,在走廊处两面墙体设置高低错落的视频装置循环展示关于海洋主题的中国儿童画获奖作品,从童心看海洋的角度演绎中国馆的主题。
海豚活力剧场,作为中国馆的核心展项,设计独具匠心,是由两个影院和位于影院中心的表演舞台组成一个双面剧场,中国馆主题影片--《海歌》在此上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 解,透露出新鲜气息. ■中国红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 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体承天地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 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 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 四方。 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 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 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斗冠造型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 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规”“回”统一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 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 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 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 “回”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 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 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原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 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一方面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让生活更 美好”的世博主题,走在“古”意“新”风之间的中国馆肩负着诸多“使命”。它能 否成为黄浦江畔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建筑语言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功能上,她遮风避雨,和柱子一起成为中国建筑的骨 架,并且是最显著的元素,在建筑型制上,她又代表着建筑的等级,不同的屋顶体现出建筑的不同 级别。可以说,一个屋顶的形成涵盖了这个建筑的血和肉。本创作力图将屋顶这一元素通过传统的 园林式手法进行建筑尺度范围内的强调与变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使之更加突出的成为中国馆 的标志性特色. 本设计的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在美观的同时最大效益的利用其形式,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中国馆演化方案(三)----两岸一中
有一位同行提出此方案的水下大陆和台湾共用空间在水下不 好像是在阴间相见相连,改进后在水面上开一个圆,也解决 了升国旗的位置....
对创作的欲望使之深化
中国馆演化方案(四)
一:开放展示 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在2010年将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将 再一次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 作为致力于建设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作为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中国, 世博会将是一个重要的展示中国与上海的建设成就的机会,同时也可 以表明自己未来的宏图计划与成功信心。而作为整 个世博会重要展示 场所的中国馆,不仅担任了重要的建设成就展览功能,同时自己也将 作为一个中国新形象的重要代表屹立不倒。因此,我们提出“开放展 示”的概念,建筑内部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展示空间,作为展示中国 历史的城市建设成就,而在外围则是一系列的中国文化事件活动的动 态展示空间,这一系列的动态展示空间将在四个立面上形成一幅幅动 态变化的当代中国文化图像,就像一幅可以随时间流动、人物活动而 变化动态画面,这是一幅可以运动变化的展示社会文化景象的当代 “清明上河图”。建筑既作为一种展示的空间,供人进入其中参观, 同时建筑自身又是一个最显眼的展品,是展示中国当代多种多样文化 的大展柜,向国人展示、向世界展示,向历史展示、向未来展示。
空的魅力 作为中国馆这样的重要建筑,其魅力已经不仅仅是体现在形体多么优美,也不仅仅是 体现在色彩多么艳丽,而是更多的作为一种文化与行为的具体体现。建筑的魅力更多 的体现在内部的“空”,“空”体现了人类最原始的具体体验、“空”与中国古老的 哲学理念相关联、“空”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空”成为文化的主要诞生地, 城市事件行为与展览合二为一、“空”同时也为中国馆塑造了可呼吸的表皮,建筑与 环境溶为一体。中国馆的“空”展示了一种新的中国形象,展示了一种新的对待建筑、 对待城市的态度、展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空间。
世博会中国馆方案——东方之冠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 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 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 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 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 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 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 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北京院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方案
将6座10000平方米的通用展厅用“关节”连 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整体,产生了一个循环往复的 展示空间----表达了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 之间的关联和互动的主题。 主题馆的空间规划强化了世博园区“一轴四 馆”的布局:南北方向的主轴对应了北侧的世博 中心,东西方向的轴线对应了中国馆,斜跨对角 的体量呼应了从世博轴和高架人行平台来的人流 方向,使主题馆的内外空间与形体交融在一起。
中国馆演化方案 (一)——太和
放弃了现代 主义建筑的观念, 古典建筑或称象 征性建筑就是将 建筑当作意义传 达的载体,是文 本语言的同胞兄 弟。是传播社会 思想的形式语言, 属于造型艺术的 范畴。
中国馆演化方案(二)— —太极 本意是鉴于大屋顶这 家伙,困绕设计界多年, 难有超越,反而愈加讲话 死板沉重。归纳其原因为, 直线化是对大屋顶轻盈飘 逸之精髓的反动,自然不 会成功。当下流行旋转, 此方法与大屋顶产生弧线 破有相似之处,所以将大 坡面上部也进行了旋转, 使之产生两侧上升弧线。 旋转45度的效果教好, 出现了轻盈、舞动、自信 的感觉。这是想赋予大屋 顶的时代感。可能是舞动 加强了像衣服的感觉。再 者传统服饰基本都是立领、 方角、方口、方摆,形式 比较简洁,
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
中国味道的建筑 : 一,通过对中国建筑或中国传统中的某一类独特元素,进行抽象,归 纳,结合现代建筑的科技与手法,重新定义表达。例如这次设计中的 屋面与棋盘这两个元素。这种手法的好处,个人觉得,在于比较自由。 可以主观的提取并保存中国建筑中你觉得最唯美,最打动人的一些部 分,根据建筑师的个人意志加以创造而不受其他元素限制。而且出来 的是你自己的东西,有创造的快感。同样,在任何时候,你也可以轻 而易举的通过前三种方式将其变得“更中国”。 二,中国的文化,哲学对建筑的影响。这些东西听起来很玄,但有时 的确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出发点和与众不同之处。这些文化的东西是潜 在的,影响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我们有时永远无法理解有些国外 建筑师他们的灵感来源一样 — 他们有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说,他 们的神话。所以,看待同一件东西,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这个 方案中,我尝试通过棋盘这个形式来深层次的挖掘其在中国馆这个设 计中的潜力。棋盘表面上看四平八稳,但其运动本身,却是斗智斗勇, 风云变幻。我试图在棋盘给予我的这样一种匀质的网格中,自己将自 己挣脱,从而形成一股张力 --- 中国文化本身,正是在不断的矛盾中 寻找一种平衡;而我们建筑师作为文化承载的个体,或多或少,或有 意或无心的在寻找着中国现代建筑。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中标世博主题馆
主题馆设计的构思来源于对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里弄片断的解读和提炼; 主题馆屋顶形式表现了上海特有的城市肌理。三角形的天窗令人联想起里弄的标志性 建筑符号——老虎窗。 主题馆的平面布局采用单元式方案,由8个36mX63m的体量组合而成,尺度适中,结构 逻辑清晰。同时和周边的世博地块肌理尺度和谐。在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可以与世博 人行天桥相连;世博会后主题馆可以与世博中心以及远期建设的酒店共同打造以展览、 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主题馆的造型源自设计构思,通过“折纸”的变形形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 建构。屋顶的造型根据每个单元形体的跨度尺寸,布置对角线桁架增加结构的空间稳 定性并自然形成折线的韵律和三角形的母题;其次,通过对平面三角形形顶点的竖向 位移,形成侧向天窗,利于展馆内部的自然采光,同时在屋顶造型上形成立体化的肌 理并构建明确的导向性——朝向世博轴和中国馆。 南立面出挑形成入口灰空间,演绎折线型的造型母题,成为大量人流等候、交流的室 内外过渡空间。北立面屋面延伸为墙面,通过对立面的图形化分解形成三角形的侧窗 和入口。东西侧立面突出表现钢桁架的结构逻辑,并赋予主题馆生态节能表皮。 室内设计以南北贯通的共享空间为核心空间,共享空间两侧的展览大厅以功能性使用 为主,空间造型和内部装饰以简洁、现代、实用、灵活使用为指导原则。 世博会主题馆主立面正南北朝向,在场馆布置和体型系数控制方面有利于节能。南向 立面形成大尺度的挑檐,用于遮挡夏季阳光的直射;展馆可以利用屋顶天窗采光通风; 东、西山墙面上运用立体绿化,减少太阳直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同时,尽可能选择 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来进一步增强主题馆节能环保的效果。
中国馆演化方案(六)---侯梁建筑
中国馆演化方案(七)---中国结
中国馆演化方案(四)----龙馆
中国馆演化方案(五)----鼎盛中国
中国馆演化方案(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之水
中国馆演化方案(五)----棋盘
设计理念 本设计的灵感源于中国围棋 – 小小棋子在四方格间纵横驰骋,同时构筑成有机的图形 语言。 围棋本身,更是中国传统…… 围棋棋格的经线成为屋面的图形,纬线成为地面 的图形,而棋子所构成的有机图形,则成为建筑(人活动区域)的图形。这个将天与 地拉开而自然产生建筑空间的手法的灵感,源于中国远古“盘古开天”的神话,同时 也更象征了天,地,人合为一体的概念。 本方案中的平面布局,取自中国的两条大河 – 黄河与长江,和宝岛台湾。国家馆与地 区馆分别从用这两条河流的形状,蜿蜒起伏,汇聚到一起,象征着黄河与长江孕育了 中华文明,而作为香港,澳门,台湾馆的单体,被长江与黄河紧紧包围。这些看似无 序的线性元素,在围棋棋盘这一抽象化的中国古典哲学的控制下,显得井井有条,形 散而神不散。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形式, 强调通与透,依靠屋面与廊道的线性布局与延伸,紧密生动的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一建筑语汇,也更加生动的体现在本次中国馆的设计中。 平面布局 基地北侧为中国馆国家馆,其平面布局形成象征着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基地东南 侧为中国馆地区馆,其形式象征着长江,黄河与长江交汇于位于这两个馆中间的室外 休闲展览广场,意喻黄河与长江共同孕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基地西侧中央被“长 江”“黄河”环绕着的是预留给港澳台馆的建筑用地,以绿色生态的天棚作遮盖,既 保持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统一,也意味着港澳台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