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之舟吴冠中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②朦胧中,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③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上课时脚踩在脚炉上,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

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后来父亲居然从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

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

④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

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⑤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我考取了鹅山小学,这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

但在这里读书就得住在鹅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借了姑爹的渔船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⑥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

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专项预练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一、文言文阅读。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到了逼近高二语文月考的日子,做好每份语文月考试题,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docx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做事。

B项,古义:谈论学问。

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社会现实。

今义:事理人情。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B.后人贵.经术C.马牛而襟裾..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考前阅读冲刺《群文通训练3篇》含解析 (2)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考前阅读冲刺《群文通训练3篇》含解析 (2)

群文通训练一礼乐思想主题解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是指: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身份与规范人的行为,以“乐”陶冶人的心性与沟通人的感情。

礼教主要从外规范和疏导人们的行为,乐教则从内陶冶和沟通人们的情感。

礼乐思想中礼教与乐教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有序的和谐或和谐的有序。

但形式和方式不同。

在儒家看来,乐教的目标当然不能脱离礼教,由于音乐所特有的亲和感与和谐性,礼教只有同乐教相结合,才能更深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达到最大限度的协调与和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

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注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

②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

③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④泰:骄纵傲慢。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2.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答: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曲礼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 3.《礼记·曲礼上》的“贫贱而知好礼”,可以看作是对《论语》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__________(人名)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__________(人名)的高度评价。

4.梁朝皇侃在其《论语义疏》一书中将《论语》中的“未若贫而乐”改为“未若贫而乐道”。

有学者认为改得恰到好处,请你揣摩一下,这样改好在哪里?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023.11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角梅刘成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儒》阅读附答案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

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一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_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

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于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

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

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

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

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

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一讨生活。

C.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予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起儒,使柔顺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参考答案:
1. C(原因缺失。

根据文本中的又,可知原因还包括他的双重信心。


2. B(曲解原意。

原文表述为我颇疑心,为臆测,选项为论断。

原文几百年修饰的是风气,选项将几百年曲解为长期深受。


3. D(推论不当。

孔子并不提倡柔懦等人格。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