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特的用法.doc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整理(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二)何1.疑问代词:(1)“什么、哪里”。
例:大王来何操?(2)“为什么”。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2.副词:程度副词,“多么”。
例:开国何茫然?(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凭借,“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表因果关系,“因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图画—考虑) (盟约—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
1、宦士三百人于吴
2、必庙礼之
(帝王的仆隶—做帝王的仆隶)
(礼仪—礼遇)
3、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服-穿)
——《勾践灭吴》
1、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赵王之子孙侯者
2、质于齐
(诸侯国国君的通称-封侯)
(人质-作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1、何厌之有? 2、何后之有?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四、判断句
1、城北徐公,徐国之美丽者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9、欲有求于我
10、皆以美于徐公
11、能谤讥于市朝 4、遂使之行成于吴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赵氏求救于齐 14、甚于妇人
5、宦士三百人于吴
6、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7、而磨砺之于义
15、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6、质于齐
8、昔者夫差耻吾军于诸 17、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侯之国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儒者之游者
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 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 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 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 为定语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深处、远处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小的赞礼人
2、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鄙 ;把…当作边邑
以…为美;认为…美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部高三备课组编一、【之】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用法

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用法讲解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
一般可译为那。
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
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
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
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
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
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
此时其仍然是定语。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
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
如:其是之谓乎?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
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可以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
念兹在兹。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天子气也。
——此做主语。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
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是做宾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斯做定语。
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
可为流涕者,此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文言文特殊现象归纳

文言文特殊现象的归纳一、实词A.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B.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的词类。
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是本来表示的意义。
“素”的本义是“白色”,“采”的本义是“摘取”,“兵”的本义是“兵器”,“财”的本义是“财务”。
引申义就是围绕本义而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由一个接一个的帝王踞于朝廷而再指时间,又引申为“朝代”。
(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比喻义指就汉字(词)的原有的某义因比喻而产生的意义。
如“心腹”喻“亲信”,“手足”喻“兄弟”,“咽喉”喻“要害之处”,“荆棘”喻困难险阻。
C.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副词+名词不胫.而走不毛.之地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察今》)②名词+名词(或代词)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颈项,这里指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③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
例如: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ě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④所+名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记王忠肃公翱事》)⑤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区域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区域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文言文阅读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特的用法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文言文中特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特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中特作为名词的用法
(形声。
从牛,寺声。
本义:雄性的牛马)
同本义〖bull〗
特,朴特,牛父也。
——东汉·许慎《说文》
凡马,特居四之一。
——《周礼·夏官·校人》
特,牡牛也。
——《玉篇》
又如:特处士(赋予公牛以处士头衔);特牛(一头公牛)
泛指牛〖ox〗
高辛氏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
——樊绰《蛮书》
三岁兽〖three-yearoldbeast〗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魏风·伐檀》
敌特;特务〖spy〗。
如:反特;特工
文言文中特作为形容词的用法
独特,特异;突出;特别
〖special;particular;outoftheordinary〗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韩愈《伯夷颂》
何其无特操与?——《庄子·齐物论》
臣超区区,特蒙神灵。
——《后汉书·班超传》
又如:特达(特别通晓事理);特支(特别支出。
源于宋时朝廷发给军士的特别赏赐);特等;特旨(特诏;帝王的特别诏令);特命(特别命令);特绝(卓绝);特表(非凡的仪表)
〖single-handed;byoneself〗。
如:特操(独立的操守);特识(独立的见解);特笔(独特的笔法);特见(独特的见解);特士(有独特志向、操行的人物)
文言文中特作为副词的用法
单独;单单;特地〖alone;byoneself;specially〗
夫国岂特为车哉?——《吕氏春秋·君守》
岂特为宫室哉?——《吕氏春秋·分职》
我特以三国城从之。
——《战国策·秦策四》
使韩信特将北击之。
——《汉书·张良传》
臣超区区,特蒙神灵。
——《后汉书·班超传》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
——《后汉书·班超传》
乃猷以需特简。
――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特怪老人。
——清·周容《芋老人传》
特赏侍郎。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特为天之所厚。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特特(特地);特骨地(故意地);今特汇上;特为此事而来;特加(特别给与);特遣;特约;特故(特意);特甚(特别厉害);特生(孤独生长,独立生长);特为(独个儿干);特将(独自统率指挥军队)。
只,仅,不过〖only〗
特以诈佯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示故人。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特自皇古迄今。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