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以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
一、用作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里“以”表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即“用”的意思。

2.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以”即“因为”之意。

二、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就多,“以”可理解为“而”。

2.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里“以”表示目的是断绝秦国的念头,即“来”“用来”的意思。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以”即“因为”。

三、用作动词
1.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是“认为”的意思。

四、用作名词
1. 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古人手持蜡烛在夜间游玩,确实是有原因的,“以”即“原因”。

综上所述,“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非常丰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1. “以”可以表示“用”呀!就像咱平时说“我要用这个东西来做事”,比如“以刀砍柴”,这不就是用刀来砍柴嘛!
2. “以”还有“凭借”的意思呢!好比说“他凭自己的努力成功了”,像“以勇气克敌”,就是凭借勇气战胜敌人呀,多神奇!
3. 嘿,“以”也能表示“因为”哟!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怎样”差不多嘛,像“以其生病,故未参加”,就是因为他生病了,所以没有参加呀!
4. 哇哦,“以”在有的时候还可以表示“按照”呢!就像“按照我说的做”,比如说“以法行事”,按照法律来做事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5. 哎呀呀,“以”有时候能表示时间呢!像“以今日始”,就是从今天开始呀,很形象吧!
6. 你们知道吗,“以”还能作“来”讲呢!比如说“努力以报国”,就是努力来报效国家呀,很有豪情壮志吧!
7. 哈哈,“以”可以表示一种连接或承接呢!比如“前事不忘,以之为鉴”,就是把前面的事情不忘记,来把它当作借鉴呀!
8. 还有还有,“以”也能在一些情况下表示“率领”哟!像“以众击寡”,带领众人去攻击少数人呀,很有策略的感觉呢!
我觉得“以”这个字真是太神奇了,在文言文里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和意思,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和学习呀!。

文言文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以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它的用法非常灵活且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以”的用法:1,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或方法。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用十五座城来交换。

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凭借勇气。

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因为一璧。

表示时间或期限。

例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在……的时候。

表示身份或地位。

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只凭借。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这里的“以”表示用什么来。

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而”。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这里的“以”表示来。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并且。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于是、就。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却”。

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但是。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而”,或不译。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以”表示……的样子。

以上仅为“以”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用法。

由于文言文的语境和背景多样,其实际用法可能更为复杂和多样。

因此,在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判断“以”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 表示手段
以武力征服敌人
2 表示方式
以礼相待
3 表示材料
以石制造工具
“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1 表示用某种方式进行
以笑对人生的挑战
“以”作为连词的用法
1 表示根据条件
以天气决定是否出门
2 表示根据标准
以成绩确定奖励
“以”引导的状语从句
1 表示目的
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2 表示结果
以至于他无法忍受
“以”的常见搭配
以...为基础
以学问为基础建立理论
以...为准
以老师的意见为准备任务
以...为例
以青岛为例说明城市规划
以...为目标
以健康为目标进行锻炼
“以”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1
经史百家争鸣
2
以研究经史为目的进行学术讨论
3
新文化运动
以启蒙思想为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
礼乐之邦
以礼仪音乐为核心塑造了国家形象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以”在中文中有着多种用法,既可以做介词,又可以作为动词和连词。它还可 以引导状语从句。本文详细介绍了“以”的基本含义和常见的搭配作为介词
表示手段、方式、材料等
3 作为连词
表示根据某种条件或标准
2 作为动词
表示用某种方式进行
“以”作为介词的用法

文言词语归纳以

文言词语归纳以

“以”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一、介词1.表示工具、方式、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1)“以刀劈狼首”(《狼》),“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句子意思是“用刀砍狼的头”。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可译为“拿”,全句意为“愿意拿十五座城请求交换和氏璧”。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以”解释为“按照”,句子是说“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2.表示凭借……身份,可译为“凭借……的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意思是“凭借……的身份”,即“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3.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以”可译为“在”,此句意思是“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句子是说“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表示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翻译为“把”,全句为“秦国也不把城邑给赵国,赵国最终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以”可译为“而且”,句子意思是“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在这里可理解为“而”,表示承接,句子意思是“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以”是“用来”的意思,全句为“写《师说》来赠送给他”。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可译为“以致”,句子是说“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四、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阳光小乾乾。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用作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依据、按照、原因等,例如:“以刀
劈狼首”(《狼》),“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时间、原因等,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用作副词,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
之私人”(《五人墓碑记》),“早暮以来而复”(《赤壁赋》)。

4.用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用等,例如:“寡人以为偿君之惠未为过量”
(《烛之武退秦师》),“以为乐”(《醉翁亭记》)。

以上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实际上它的用法还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分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计划
高二数学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

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数学新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

(2)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

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

(3)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
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合作学习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规程。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