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病机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摘要:1.病机的概念2.病机的分类3.十九条病机的具体内容3.1 诸风掉眩3.2 诸痛痒疮疡3.3 诸疟3.4 诸寒热3.5 诸气膹郁3.6 诸呕吐3.7 诸症瘕3.8 诸痞3.9 诸满3.10 诸痿3.11 诸痹3.12 诸痉3.13 诸厥3.14 诸逆3.15 诸癃3.16 诸淋3.17 诸砂3.18 诸劳3.19 诸损4.病机的应用和意义正文:病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病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病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十九条病机。
这十九条病机涵盖了中医临床常见的各种疾病,为我们分析病情、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十九条病机。
1.诸风掉眩:风邪侵犯人体,使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头晕、眩晕等症状。
2.诸痛痒疮疡:疮疡、皮肤病等疼痛、瘙痒症状,多由火热邪气所致。
3.诸疟:疟疾的发病与疟邪侵入人体有关。
4.诸寒热:外邪入侵,导致人体出现寒热症状。
5.诸气膹郁:气的郁结,可导致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6.诸呕吐:胃失和降,导致食物反流而出的症状。
7.诸症瘕:瘕是指腹中结块,症瘕是指妇女的月经病。
8.诸痞:痞块是指腹内结块,痞是指胸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9.诸满:满是指腹内充实,常见于水湿停滞、痰饮等症状。
10.诸痿:痿是指肌肉失去弹性,痿弱无力。
11.诸痹:痹是指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
12.诸痉:痉是指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
13.诸厥:厥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昏厥等症状。
14.诸逆:逆是指气机上逆,如呃逆、呕吐等症状。
15.诸癃:癃是指小便不利,常见于水肿、淋证等症状。
16.诸淋: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疼痛等症状。
17.诸砂:砂是指结石,如胆结石、肾结石等。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下面是对病机十九条的白话讲解: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有表现为风症、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多与肝脏有关。
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疏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风症、头晕目眩等症状。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收引,表现为拘挛、引急等症状,大多与肾脏有关。
因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就会导致筋骨失养,出现拘挛、引急等症状。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各种气机郁滞的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如果肺气郁滞,就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表现为水肿、腹胀满的症状,大多与脾胃有关。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腹胀满等症状。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表现为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大多与心脏有关。
因为心主血脉,如果心脉不畅或心火旺盛,就会导致气血瘀滞或热毒内生,出现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
6. 诸痿喘呕,皆属于肺:各种表现为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宣发肃降,如果肺气不足或肺气上逆,就会导致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各种表现为厥证、便秘、泄泻等症状,大多与下焦有关。
因为下焦主排泄糟粕,如果下焦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便秘、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8.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性炎上,易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神昏等症状。
热邪煎熬阴液,易导致筋脉失养而出现抽搐等症状。
9.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邪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或阳盛火炽等证候,出现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
10.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气逆、呕逆、头痛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中医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病机的研究中,不仅需要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
以下是中医病机的十九条内容。
一、寒凝内停:指由于寒邪侵入人体,导致经络气血凝滞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寒性痛经、胃痛、腹痛等。
二、热盛内蕴:指由于外感邪气或内部疾病引起的热证,如发热、口渴、便秘等。
三、湿邪内阻:指由于湿邪滞留在人体内部,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如湿热黄疸、湿病、痰饮等。
四、燥邪内伤:指由于干燥的气候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引起疾病,如干咳、燥喉、口干等。
五、风寒犯肺:指风寒邪气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肺部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六、风热犯肺:指风热邪气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肺部疾病,如痰喘、肺热喘促等。
七、痰湿困脾:指由于痰湿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胀满、腹泻等。
八、火热伤阴:指由于内部火热侵袭人体阴液而引起的阴虚症状,如日晒脱皮、口燥咽干等。
九、津亏营衰:指消耗了人体津液和气血,导致身体机能减退,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十、五志不调:指由于情志不稳定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妇科疾病等。
十一、气血失和: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各种疾病,如气血不足、气机郁滞等。
十二、血虚阳亢:指由于体内血液不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引起头痛、失眠、耳鸣等。
十三、痰热壅肺:指由于痰湿和火热相结合,阻塞了肺部气血运行,引起各种疾病,如痰喘、肺气肿等。
十四、肝郁气滞:指由于情志不畅或生活不规律,导致肝气郁结不畅,引起头痛、胸痛、失眠等。
十五、脾虚湿盛:指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积聚,引起各种疾病,如脾虚泄泻、痰饮、水肿等。
十六、肾气虚亏:指由于年龄增长或生活不规律等原因,肾脏功能减退,引起各种疾病,如腰痛、遗精、头晕等。
十七、心脾不交:指由于心脏和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畅,引起各种疾病,如心悸、胸闷、腹泻等。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是中医辨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以简体中文来解释这19条病机,希望对您有帮助。
1.脏腑有府:人体的脏腑内蕴有精气,相当于人体的仓库和工厂,能够储存和转化精气血等物质。
2.气血行脉:气血通过经脉运行全身,传递养分和氧气。
3.营卫出入:营卫是运行在骨髓和经络中的物质,可以提供养分和保护身体。
4.上下相随:人体内的上下脏腑相互关联,如果上腹疼痛,常常与下腹有关。
5.内外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身体的反应。
6.阳盛则内阳化病,阴盛则内阴化病:如果阳气过盛,会导致阴气不足,反之亦然。
7.患者素位:指患者的体质和病症。
8.手术后患无异:剖腹手术后,亡阳的人死亡几率很高。
9.路中实,路中虚:指经络中患者的实证和虚证。
10.三阴交三阳交、四海交二阴交:指经络中会出现的疾病部位。
11.寒从足上来,热从头上来:指人体受寒会导致下部位疾病,受热会导致上部位疾病。
12.医者必先于自家,肺者喜润护滋:医生要先从自己身体出发,肺脏喜欢湿润和保养。
13.动络必困营卫必守,脉筋系络:人体的经络与脉络密切相关。
14.气滞血瘀:气滞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15.气不径流,筋急不舒:身体内部气血不畅会导致筋骨不舒服。
16.行痹不通:人体内部气血不通会导致病症。
17.既病血新形:疾病会导致新的形态和症状。
18.湿邪从易入:人体湿邪容易侵袭弱点。
19.彼邪在外,此气虚;彼邪在内,此气实:外界的邪气侵袭会导致身体的虚弱,内部的邪气侵袭会导致身体的实证。
这些病机19条是中医辨证的理论依据,对于中医医生来说,理解和应用这些病机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病机,才能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病机十九条

Ⅰ五脏1.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心:诸热瞀瘛,皆属于心。
3.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4.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5.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Ⅱ六气6.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7.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8.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9.火⑴:诸痛痒疮,皆属于火。
10.火⑵: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1.火⑶: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2.火⑷: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3.火⑸: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4.热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15.热⑵: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6.热⑶: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7.热⑷: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Ⅲ部位18.上: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9.下: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病机十九条(精)病机十九条是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
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文如下:1. 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精气神三者合一,才能达到健康状态。
2. 五志不调,内伤五脏,五脏病变后,可影响情志。
3. 气滞则痛,痛则气滞,疼痛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4. 寒凝则痛,痛则寒凝,寒邪易于凝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
5. 阳盛则热,热则阳盛,阳气过盛会引起发热、口渴等症状。
6. 阴盛则寒,寒则阴盛,阴气过盛会引起肢体冰冷、恶寒等症状。
7. 血虚则痿,痿则血虚,血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血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8. 火旺则燥,燥则火旺,火旺会引起口干、咽喉燥痒等症状。
9. 水盛则肿,肿则水盛,水液过多会导致水肿、浮肿等症状。
10. 痰湿内生,痰湿外感,痰湿是体内湿气过多所致,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11. 风邪乘虚,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12. 寒邪乘虚,也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寒战、发热等症状。
13. 湿邪乘虚,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14. 热邪乘虚,可引起口渴、汗出等症状。
15. 内伤外感,内伤和外感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16. 扁平中空,扁平是指形态扁平,中空是指内部有空间,比如血管、胆管等。
17. 虚实相生,虚实往往相互转化,如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18. 运行失常,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
19. 九窍通调,人体的九个孔窍(两眼、两耳、一口、一鼻、一肛门、一阴道)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原文可以了解到中医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和规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分析疾病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学中,有一部分经典病机理论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它们被称为“病机19条”。
第一条:致病因素有内外之分。
这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与外在环境、内部因素密切相关。
外界的寒、暑、湿、燥、风等因素与内部的饮食、情绪、体质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因。
第二条: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
人体内有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力,称为“正气”,而外界的病理因素则是“邪气”。
当正气充足时,可以抵御外邪,疾病得以防御;当正气不足时,邪气侵入人体,疾病就可能产生。
第三条:邪正之间的斗争。
当邪气入侵人体时,会与正气展开激烈的斗争。
如果正气胜过邪气,疾病会逐渐好转;反之,则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第四条:气机升降运动不畅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机运动可以理解为气血的流通,如果气机运动受阻,气血滞留,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五条:四时阴阳变化引发疾病。
中医非常注重四时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天气、环境、生活方式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则易患疾病。
第六条:喜怒思虑等情志因素引发疾病。
情志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过度的喜悦、愤怒、思虑等情绪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第七条:饮食不节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引发各类疾病。
第八条:病因常常来自于脏腑。
脏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部各个重要器官的总称。
脏腑功能失调会引发疾病,而疾病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第九条:经络气血的运行异常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十条:病因病机多种多样。
疾病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人在同一病因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机。
第十一条:病机的阶段性变化。
疾病的发展通常经历初起、扩散、筹邪、外出四个阶段,通过了解病机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虚实转化
• 由实转虚——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的病理转化 .
过程
由虚转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转 化过程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 的临床假象。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 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 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卫气营血传变
顺传多为渐传 卫分——温病初期阶段,病在肺卫 气分——温病中期,病在肺、胃、肠、胆、脾 营分——温邪深入里,温病严重阶段,病在心与心 包。 血分——温病的晚期,病在心、肝、肾 温病四个病理阶段,若病由营血出卫气,则由重转 轻。 逆传——多为暴发形成——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 而直接深入营血分。
含义: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
不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 形成:多见于病之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转归: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邪稽留于 一定部位(邪留、邪结),或为慢性病证。
二.阴 阳失调 (一).阴 阳失调与发病
. •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 理性亢盛状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 “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 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 有余的证候。 形成: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 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 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 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阴阳格拒
• , 概念: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为在阴阳偏 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形 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 成 或阴和阳中一方极端虚弱 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于内,将另一方排斥 格拒于外,迫使阴阳间不相维系,出现真寒 假热或真热假寒之病理。
阴盛格阳
(二).阴 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阳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 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 多因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滞而化热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机理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热——壮热、面红、目赤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三).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互损
.
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 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由 于肾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本,均以肾中精气为基础,故无论阴 虚或阳虚,多在累及肾阴或肾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时,才 易发生阴阳互损。 表现: 1.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累及阳气生化不足, 继而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如肝阳上亢,病机为阴虚不能制阳,继而损及肾阳,表现 畏寒肢冷、面白而灰黯、脉沉细等阴阳两虚证。) 2.阳损及阴——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阴虚, 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如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之水肿,继而发展为烦躁生火,抽 搐等阴虚症状,形成阴阳两虚证。)
1. 表病入里(表邪入里)
含义: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肌
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病及脏腑的病理 传变过程。 形成:正虚抗邪无力;或邪太盛;或失治、 误治,表邪不解入里(正不抵邪) 表现:常见于外感病初中期,为病向纵深发 展的反映。
2. 里病出表(里邪出表)
含义:病本在脏腑经络,由于正邪斗争,邪
虚实错杂
•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 •
理状态。 形成: 实性病变失治,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 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血、 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 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 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 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 阴两伤证)
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
含义: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体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 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 的虚寒证。 先天禀赋不足 形成 后天饮食失养 机体阳气虚损,以脾肾阳虚为主, 原因 劳倦内伤 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久病伤阳 (肾阳为诸阳之本)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舌淡脉迟等 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 表现 神疲、喜静倦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
由寒化热——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属寒,继而 转为热性的病理过程。
含义
由热转寒——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属热,继 而转为寒性的病理过程。 寒热转化的因素(形成) 主要由于病邪“从化”的缘故——人体禀赋有阴阳 虚实之分。 其次与邪气侵入部位、时间及治疗得当否有关。
阴阳偏衰
含义: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证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
亡阳
.
含义:指机体阳气发生大量脱失,致全身机能严重 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太盛,阳损太多 素体阳虚,劳伤过度 阳气亏损殆尽 形成 汗吐下甚,气随津脱 ↓ 大量失血,气随血脱 属阳的功能突然 严重衰竭 慢性病长期大量耗阳 特点: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温煦、推动、 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 表现: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神 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
寒热变化
.
转化 寒热 规律 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 受邪脏腑经络属阳——多从阳化热、化燥 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 受邪脏腑经络属阴——多从阴化寒、化湿。 误治伤阳从寒化;误治伤阴从热化 由寒化热示正气强,阴病出阳为顺。 由热转寒示正不胜邪,阳病转阴为逆
测 预后
寒热变化
邪胜正衰
含义:邪气亢盛,正气虚弱而抗邪无力, 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 种病理变化。 形成: 受邪机体正气愈虚,病势急重, 无力抗邪 ; 病邪愈盛,毒力愈强,生理功能衰惫,病 情趋向恶化,阴阳离决如“亡阴”、“亡 阳”。 转归:邪盛正虚,正不敌邪,病势恶化, 甚至死亡。
邪正相持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传变)
. 传变的含义: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
和变化。 传变与否 决定 传变速度 的因素——邪正斗争及盛衰变化 传变方向 正盛邪衰:传变慢或不传,易愈 邪盛正衰:传变速 、易恶化、或死亡 正邪俱盛:病情剧烈,但不易恶化 正邪俱衰:传变慢,病缠绵 传变方式——病位传变、病性转化两个方面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病邪,地域,气候, 生活状况,治疗当否等。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
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 焦病机等 )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同 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
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 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 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 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含义: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迫 阳浮越于外,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表现真 寒假热证(严重的虚寒证)。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 逆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
第二节
病 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
述
.
病机
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 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 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
•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形成: •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 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 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阳盛格阴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 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 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内,邪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 阳气壅遏深伏于内,格阴于外,故现真热假寒证 (很重的实热证)。 表现 外感热病,实热炽盛——壮热、面红、气粗、烦 躁、舌红、脉数有力。 假寒——突然四肢厥冷,脉象沉伏。
阴偏衰
含义: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 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的 虚热证。 阳邪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 形成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为主,尤以肾阴亏虚最 原因 久病伤阴 为重要(肾阴为诸阴 表现: 之本) 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消瘦、咽干 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全身热象) 火旺(多局部热象)。 阳亢(上部或全身症状)。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