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岳麓版必修3

1.理解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到教育与国运兴衰的密切关系。
2.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了解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分析教育改革的原因和影响,理解教育改革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及时反馈:我会及时将批改和点评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会鼓励学生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改正,并继续努力学习。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一课时,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们对教育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虽然我尝试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仍然显得较为沉默。今后,我可能需要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education system及其时代特征。
6.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通过课堂展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8.加深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教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简短介绍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教育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导学案(5页)

绥化七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制人:张石审核人:王霁雯授课日期:月日姓名:班级:编号:第周号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1.认识:了解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
【学习重难点】重点: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1.文盲:建国初期文盲:1953年,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规定:“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字以下者为文盲。
”新世纪文盲: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
2.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现代国家很重要的一种教育制度,在历史上很多国家也曾实行。
义务教育是我国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级政府负有法律责任,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也负有法律责任,促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因此,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扫盲教育重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必要性: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案学习精品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熟悉我国教育发展的曲折过程。
(2)理解:通过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事实,初步理解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并最终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
(3)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额必要性,人事考核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汉可以。
过程与方法:(4)明确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应,同事,它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教育越来越瘦到社会的重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5)分组讨论,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初步理解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并形成终身教育观念。
(2)通过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史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2、教学重点: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3、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天舟一号发射全程精彩回顾有着“快递小哥”称号的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成功发射并于4月22日与天宫二号的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又取得了重大进步,而天舟一号研发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7.5岁!中国的新一代科技精英已经成长起来了!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掌握大量知识的人才,培养人才就必须发展教育。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经历了怎样发展历程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展示课程标准】: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解读课程标准。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分组:学生看书完成学案【知识梳理】 第一组:扫盲教育 地位: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_________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努力:2.成就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2.1986年《义务教育法》3.科教兴国4.成就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1977年恢复高考2.学位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教材上列举了三个时间点及决策,请看教材是哪三个时间点以及相关的情况如何?板书:1.努力: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
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的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使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中历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课时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考点解读】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标解读: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展了扫盲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改造、调整了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实施了“教育大革命”,造成了教育界的混乱;1961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十年“文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对教育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并得到了长足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措施(1)建国初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开办补习学校。
(2)扫盲被列入国家的和教育法规。
2.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2.成就(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
(2)90年代把教育摆在地位,提出“”战略。
(3)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教育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开始实施以教育与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
(2)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轨道。
(3)十年“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专家教授被批。
3.迅速发展(1)“文革”结束后,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的制度。
(2) 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度,扩大了高校的权;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小组活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全员探究】准确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突破提示:图示突破法突破归纳: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学设计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学案“新中国的教育开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措施(1)新中国建立后,__________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__________教育为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_________。
(3)1982年公布的?______________?明确规定:“国家开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在20世纪末,全国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成就:__________元旦,中国如期实现了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的。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是国家普及__________、扫除__________、进步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教育摆在__________的地位,提出了“__________〞的战略,加紧普及__________。
3.成就:进入21世纪,我国实现了__________的战略目的。
三、高等教育1.初步开展:建国初,参照__________形式,对高等院校进展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折开展(1)1958年,开场施行“___________〞,其核心是_______,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消费劳动、__________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2)从1961年始,对高等教育进展__________,至1963年,进入__________的轨道。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高等教育。
3.迅速开展(1)__________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__________: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构造更加合理;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历史ⅲ岳麓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6

历史ⅲ岳麓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6预习案【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梳理】●拓展案●【重点诠释】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重视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难点突破】跨入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第一,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第三,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人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导学案(5页)

绥化七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制人:张石审核人:王霁雯授课日期:月日姓名:班级:编号:第周号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1.认识:了解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
【学习重难点】重点: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1.文盲:建国初期文盲:1953年,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规定:“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字以下者为文盲。
”新世纪文盲: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
2.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现代国家很重要的一种教育制度,在历史上很多国家也曾实行。
义务教育是我国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级政府负有法律责任,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也负有法律责任,促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因此,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扫盲教育重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必要性: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注意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难点】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扫盲教育重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的帽子。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2)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的重要环节。
(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1.我国的高等教育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2.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成就:(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自主测评】1.(2007全国文综二,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这()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2.(2008广东单科,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4.(20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A.1957年的反右运动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D.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疑难反馈】课中探究案合作探究1: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
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
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
”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材料四: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
材料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请回答:(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4)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94—1966的教育工作。
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合作探究2:(27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
”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一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7分)(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6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
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8分)(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6分)【当堂检测】一、单选题1.粉碎“四人帮”后,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是:A.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B.教育大革命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D..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这是在A.1954年宪法 B.1982年宪法 C.1984年宪法 D.1986年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2年 B.1986年 C.1992年 D.1993年4.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核心是()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 .改革学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为核心C .改革教学方法和招生分配制度为核心D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为核心5.1958年“教育大革命”局限性有①高校质量良莠不齐②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③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教育混乱④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①大学数量不断增加②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③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④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速度加快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观察下图:思考此图所反映的内容是 ( )A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田间进行扫盲学习B .“文革”期间工人上山下乡运动C .改革开放后边疆地区的扫盲学习D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8.下表是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出现变化背景是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1957年 229所 10.5万 44万1960年 1289所 32.5万 96.万A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 .实施“教育大革命” C.“文革” D.高校扩招9.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性别男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年龄35岁 家庭出生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A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 .《义务教育法》实施C .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 .文革后恢复高考10.“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 .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B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 .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D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课后拓展案【思维拓展】1、“211工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11工程”(1) “211工程”的内涵:“ 211工程”的含义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故称“211”,是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2)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经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力争到21世纪初,有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与国际上著名大学和较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相比拟;有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教学科研水平及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根据合理布局和行业、地区发展的需要,选择一部分高等学校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达到本行业、地区的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