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C. 【甲】文中作者认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③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题一:《昌平山水田园庞德公碑》渐至春秋,我邑庞公以农桑之政,屡兴富国悦民,务(著)得国家爪牙之事,公庙由是至昌。

作庞公碑以纪之。

小米:案庞德公败敌,长揖私地,取之为家宝,曰:“此一国之宝。

”不知一国究竟是什么。

题二:《茅山道士墨子契著》广众弟子,有问言:士为墨氏之徒,何由致通于草木之间?墨子曰:此殆不通,而近人之人耳。

余推崇墨子曰: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绝境,犹可与之瞪视者也。

小米:士是墨氏的徒弟,他们怎么能与草木之间沟通呢?只能说士们近人情,是人们的普通话。

墨子说,即使是在身心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安平的重要领域中,也可以和他们对视。

答案一: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应为《庞德公碑》。

答案二: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应为《墨子契著》。

题三:《陶渊明寄邻仲独乐园文》邻仲诏我曰:卿自闲乐。

余平生爱阳春,存性本逍遥,处事只任其心。

纵曰微形骸,成别胜前朝。

邻仲亦共笑曰:“秘之哉!”小米:邻仲对我说:“你自己闲着,快乐。

”我一生都爱阳春,活得自由自在,做事只随心所欲。

就算说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人物,也超过了前朝的众多官员。

邻仲也与我一同笑道:“真是个厉害的人!”答案三: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应为《寄邻仲独乐园文》。

题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娉娉嫒嫒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两小无猜,流水无情,冯唐易老冯唐好,春半夜,夜半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盼回光。

不邨不削,凄凄复凄凄,傾傾复傾傾。

斜倚云端,千壑西风瘦。

游子寻春半,日高闲倚栏杆。

小米:美丽的姑娘已经十三岁了,嫣然而美,青涩的豆蔻叶上是初春的样子。

春风吹过十里长的扬州路,卷起珍珠帘,总是赶不上窗帘。

两个少年无忧无虑,流水无情,冯唐渐渐老去,而他曾经爱好的东西依然美好。

春天的半夜,半夜的时候敲的钟声。

情人怨叹长夜漫漫,整夜盼望着天亮。

不愿居于深山之中,无聊而悲伤,倾诉心事变得更加忧郁。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宋)欧阳修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

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

金,伪吴①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宋)欧阳修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溪旁人见其可怪(责怪)B.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可爱)C.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废弃)D. 况欲长有此石乎(长久)(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B.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C.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D.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瘞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若春和景明( ) (2)而或长烟一空( )(3)晓起观海门日出( ) (4)悉成明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喜洋洋者矣更有痴似相公者B.悠然有遗世之想名之者谁C.而或长烟一空杂然而前陈者D.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注释】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3)欧阳修见其文,奇.之(4)力能动.权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3)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3.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4分)二、是仪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大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A、会天大雨会:()B、等死,死国可乎等:()C、扶苏以数谏故数:()D、陈胜王王:()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A、怅恨久之B、二世杀之C、楚人怜之D、固以怪之矣3、翻译下列句子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史记·陈涉世家》)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吴广素.爱人()(2)以.激怒其众()(3)从民欲.也()(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B、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将军身.被坚执锐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5、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3分)()A、并杀两尉失期当斩攻大泽乡B、激怒其众召令徒属攻大泽乡C、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D、激怒其众皆已失期为坛而盟6、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4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3)寡人谕矣()(4)图穷匕首见()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秦王对唐睢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愤怒 ------------ ----------------- ---------------- 道谦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沉着冷静。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屏:()(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4)愿诸君勿复言愿:()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而: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C、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D、于: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