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7_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14新题_详解)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核心 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经济结构 调整
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应对能力
曲折中的机遇与前景
经济危机:全球 经济危机带来的 挑战和机遇
技术变革:新技 术革命带来的机 遇和挑战
政策调整:政策 调整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
市场变化:市场 需增长:中国成为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 率超过3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 经济建设的曲折与挑战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贡献 经济建设的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
1978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决定实行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引进 外资、技术和管 理经验
农村改革: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
城市改革:国有 企业改革增强企 业活力
当前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 经济全球化进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推动全球投资增长:中国是全球最 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对全球投资增 长贡献率超过10%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中国是全球最 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全球贸易增长贡 献率超过20%
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创 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全球科技创 新贡献率超过5%
对国内社会发展的推动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完 善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3.1954年4月15日,鞍山钢铁公司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下图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的李富春和外宾在参观新型无缝钢管厂的模型。
这反映了①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②我国积极引进外资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④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4.(2015·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5.(2015·驻马店高一检测)1957年国内某报刊文:“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
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D.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6.“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7.(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
”“这一运动”是()A.土地革命B.包产到户C.人民公社化D.社会主义改造8.(2015·宿迁高一模拟)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65年国民经 济调整的任务 基本完成
索
“文革”时期
1975 全面整顿 工农业生产
的破坏
邓小平的 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 回升,出现 “文革”时期最 好的局面
.
4、20年探索中主要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及探索失误的教训
两个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速度:“大跃进”运动;规模:人民公社化运动)
5.国民经济的调整
调整、巩固、
(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充__实__、__提__高_____”的
方针。
(2)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 速回升状态。
.
重难点突破
1、一五计划期间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1950-1952)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右倾与“左”倾错误
(“文革”)
(1)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 错误。
(2)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 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倾向,一方面往往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不顾客观条件,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大跃进”运动);另一方面任意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使 阶级斗争扩大化(“文革”)。
(1956-1966) 3、“文革”时期(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今)
.
【任务一】围绕问题,各小组自主梳理所学知识, 并表明疑问之处。
1、一五计划(背景、时间、基本任务、取得成就)
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必备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改造。
使⽣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起来。
2、了解⼋⼤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产⼒之间的⽭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业国。
3、了解⼤跃进和⼈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跃进和⼈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六校联考)《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 项错误。
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解析:选C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
3.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
【K12学习】高一历史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一历史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新中国建国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全面崩溃1)原因: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c、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结果和意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背景:A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B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知识巩固】为什么一五计划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提示:A、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B、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c、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D、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②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③内容:两大基本任务——“一化三改”“一化”,即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变革生产关系。
④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3、第一大任务:工业化建设①方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加强国防的需要,加快工业化速度的需要。
②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③一五计划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详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的地理分布特点。
1.解析思路:明确“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建设项目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地区。
2.答案要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这些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全国人民积极支持,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的结果;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主要建设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
第二题:“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1.解析思路:“文革”造成的国民经济混乱是全方位、长时期的,归纳的时候注意要点完整。
2.答案要点: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国民经济损失1000亿元。
动乱的长期持续,还削弱了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使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工作被迫中止,使刚刚稳定的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 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 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 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了国家 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 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而后年产值 突破16亿元。
周家庄公社的经济活动,一切劳动计算都是以 工分为标准,看大门的、修拖拉机的、开车的、 甚至包括公社干部、队长的工资都要到年终按工 分进行收入分配。周家庄对不同的工作进行了数 百项细分,每项劳动的单位劳动量所得工分一目 了然。每项工作所达到的要求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PPT文档演模板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 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 个民族,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 1.78平方公里。 •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 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
PPT文档演模板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河北周家庄人民公社自1958年诞生以来,一 直坚持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的 集体所有制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周 家庄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而全国 农民的人均收入是3255元。从统计数据上显示, 这个目前惟一存活(?)着的人民公社仍具有着一定 的活力。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红色”的南街村的运作模式仍有很多的弊端。一 是那里的人比较受压抑,不能凭自已的爱好而生活,比 如统一的食品和食物,统一的住房,统一的装修,统一 的家具,不管你是否愿意和喜爱,没有选择的余地。二 是由于吃的是大锅饭,没有本事的人满足于安稳,不求 进取,而有本事的人又没有什么发展和奔头。三是南街 村的教育一味要求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实际上这是 不现实的,使一些人产生了一些逆反心理。四是南街村 虽然集体富裕,但个人毫无积蓄,集体的钱也只由少数 人支配,用钱机会很少到一般群众中来,出个外,走个 亲友,很不方便,一般群众只能在村里生存,好比一只 鸟关在金笼子里,没有自由。五是听说本村群众遇到参 观者问其情况,一般不许回答,怕回答不好影响声誉。 六是支部书记王宏斌虽不太图利,但非常图名,从南街 村树立的几块碑文和所有刻石,都是以王宏斌名字树的。 P从PT文档没演模板有以南街村党支部的名义树名的。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
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千克)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
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
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巨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注意时间。
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
答案:(1)原因:①工农业生产下降。
②国家财政基础薄弱。
③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
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
(2)情况:农副产品消费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