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壮医经筋手法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_韦英才

壮医经筋手法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_韦英才

16第14卷 第6期 2012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6 Jun .,2012平丘疹,色淡红,瘙痒,腰骶及腹部明显,经前加重,月经量少色淡,曾用过多种药物,均不理想。

刻诊:腰部及腹部均可见隆起风团,色淡红,瘙痒,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月经不准,皮肤划痕征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冲任不调。

治法:疏风止痒,调摄冲任。

方药:四物汤合消风散。

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蝉蜕10g,川芎10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益母草10g,女贞子10g,丹参10g,炙甘草5g。

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14剂后,瘙痒减轻,还有少许风团出现,皮肤划痕征阳性。

上方继续口服。

三诊:上方又服14剂,已无新风团出现,偶有瘙痒,月经量接近正常,皮肤划痕征阳性,二便通畅。

上方去熟地黄、防风,继续口服。

四诊:上方又用14剂,除轻度皮肤划痕征外,诸症消失。

上方继续口服21剂,巩固疗效。

按 本案属慢性荨麻疹冲任不调证。

多由肝肾阴虚外合风邪所致,治宜祛风止痒,调摄冲任。

方中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熟地黄为滋阴补血之要药;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敛阴,与地、归相协则滋阴养血之功益著,并可缓挛急而止腹痛;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益母草活血调经;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散瘀;女贞子补养肝肾之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祛风止痒、调摄冲任之功。

消风散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常用方,在此基础上加减可治疗多种皮肤病证。

笔者临床加减曾治疗30余种皮肤病。

对湿疹类、荨麻疹类最为理想。

◆壮医经筋手法是指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捉筋”方法,以“松筋解结”为原则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

该法是壮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理论新、方法特、疗法佳、费用低等特色与优势。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一套经脉,这些经脉贯穿全身,类似于一个网络系统,通过这些经脉,气血可以流动。

经筋疗法认为,当人体的经络系统发生堵塞、疲劳、扭曲等问题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经筋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使气血恢复正常的流动。

它主要通过按摩、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来刺激经络和相应的穴位,以增强血液循环、舒缓肌肉、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此外,经筋疗法还认为,人体的筋络与经络密切相关,筋是人体腱肌的主要成分,与经络相通。

经筋疗法还可以通过调整筋与经络的关系,来治疗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疾病。

总之,经筋疗法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和筋络系统,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病症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至少一次腰痛。

而临床研究表明,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1 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能量的通道,与脏腑器官相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重要途径。

在经络理论中,腰痛被认为是由于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或运行紊乱所致,因此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有效缓解腰痛症状。

1.2 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治疗腰痛可采用按摩、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

1.3 临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为了验证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有效性,许多临床研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这些研究往往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一定数量的腰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络理论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或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腰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关腰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采用针灸和拔罐治疗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有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还表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目前的临床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往往涉及操作技术,难以进行双盲对照试验。

一些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同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和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尽管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三、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应用及展望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临床实践中,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

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内经经筋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人体经筋系统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经经筋理论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古代《黄帝内经》到现代,内经经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

在古代,内经经筋理论主要依据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强调经筋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和相互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经经筋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经经筋理论在研究方法和应用上得到了新的突破。

现代研究主要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角度,探讨内经经筋理论的生理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原理。

同时,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内经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内经经筋理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针灸推拿领域,内经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代表。

在骨科和康复医学中,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经筋的调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和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神经内科领域,内经经筋理论也显示出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力。

例如,通过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经筋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作用,对治疗脑梗塞、帕金森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内经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之一,不仅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内经经筋理论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

内经经筋理论强调人体经筋系统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这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疾病治疗中,从调整经筋入手,可以改善身体整体机能状态,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这一点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

内经经筋理论蕴含的丰富治疗方法为现代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资源。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1. 引言1.1 疾病背景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腰痛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关系着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腰痛与肾经有密切关系,肾主水,肾经贯穿腰部,与脊椎、腰部肌肉等有着直接联系。

在治疗腰痛时,经络理论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理论的重新关注和认可,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探讨经络理论在治疗腰痛中的作用机制,为腰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0字】1.2 经络理论概述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经络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络,它们贯穿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等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互相联系,运行气血等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

经络不仅在内部联系,而且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反映在皮肤、筋膜、内脏等组织上。

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舌苔、脉搏、腰部局部的肌肉和髌直等,进一步判断腰痛患者的病情和病因所在。

根据经络理论,腰部疼痛可能与肾经、膀胱经、督脉等相关,这些经络与腰部的关系密切。

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刺激或调理相关经络,可以改善腰痛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经络理论是中医医学的独特之处,它对于理解腰痛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结合经络理论对腰痛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康复。

【内容结束】.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痛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传统西医治疗腰痛主要通过药物、物理疗法和手术等方式,但存在诸多副作用和局限性。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侯春福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侯春福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侯春福,韦嵩(广州军区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关键词]经筋理论;经筋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3)16-1819-04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因病机、病理特点和治疗。

经筋理论指导经筋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经筋理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掌握经筋理论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各位医家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渊源、走行、经筋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粗略的总结。

1经筋理论源流经筋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针刺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就奠定了经筋理论的形成。

《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这是这个时期对经筋的最早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筋体系的成熟,该书论述了十二经筋循行、生理、经筋病的特点与治法。

此后经筋理论在后世医家的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与成熟,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对筋伤疼痛的辨证论治及针药并举的学术思想,丰富了经筋理论。

魏晋时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补充与发展了《内经》对经筋论述的不足。

唐代孙思邈独创“阿是穴”,阿是穴是内经“以痛为输”理论的发展。

《医学纲目》明确提出了“诸筋病者皆属于节”的观点,扩展了前人对经筋病病位的观点。

2经筋的实质经筋最早见于《内经》,对于经筋的实质阐述,历代医学争论不休,张介宾认为:“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现代医家主要有2种认识。

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肌肉、肌腱、韧带等肌肉的附属结构,如《中医筋伤学》认为“筋”相当于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1]。

(优质课件)经筋理论

(优质课件)经筋理论
33
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深刻揭示了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软组织 目前许多针灸工作者已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周围性面瘫、
34
谢谢!
35
5
2.循行走向呈向心性
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 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
6
3.结、聚、交、合 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
7
3.结、聚、交、合
(1)“以筋会于节”: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

3.结、聚、交、合
(2) 集中结聚分布: 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位。如
9
3.结、聚、交、合 (3) 经筋间交合联系: 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过程中
14
3. 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强。”人
15
4. 维络器官,固定内脏
十二经筋不仅联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
16
三. 经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1. 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
《灵枢·经筋》说“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
17
2. 经筋与脊神经
《灵枢·经筋》记载与脊有联系的经筋有5
18
3. 足阳明之筋与面神经
《灵枢·经筋》记载了足阳明之筋“上挟口
19
4. 维筋相交与锥体交叉
《灵枢·经筋》记载了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额
20
5. 经筋与性激素
《灵枢·经筋》说,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足太
21
四 .病候特点
1.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 《灵枢·经筋》中明确指出,“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
29
以知为数
量化刺激标准 纵观历代医家对于“以知为数
30
以痛为输
治疗取穴原则 对于“以痛为输”的认识, 历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经筋理论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经脉系统的独特诊治规律。

“经脉者,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故大部分学者认为经脉中气血因邪气阻滞不通为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却忽视了经脉“伏行分肉之间”,藏于经筋之内,经筋损伤形成“横络”,卡压经脉,是经脉“痹阻不通”的重要原因。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经筋过用、劳损才是形成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损容性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重视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治疗损容性疾病(面部选穴)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经筋痹痛而致的相关部位和内脏疾病的调节(整体选穴),标本兼治。

1损容性疾病的经筋病理因素1.1经筋释义: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1]。

经筋辨证系统与经脉辨证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都是经络学说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外,还有保护人体内脏,反映病候,调节经脉的作用。

当人体出现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受外伤等因素,将使人体肌肉“津液涩渗,迫切为沫”,形成“横络”,卡压相应的经脉以及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而发生经络脏腑病或经络五官五体病,这是经筋损伤而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1.2经筋与损容性疾病的关系1.2.1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经脉痹阻不通使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血运行异常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但是经脉穿行于筋肉之间、经筋之内,经筋“着藏”护卫经脉,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

当经筋反复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时,经筋就会挛缩,甚至形成粘连条索,卡压在此穿出的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异常或不足,产生损容性疾病;其二,在美容方面,祖国医学更注重健康之美,精神之美,即所谓“神”美,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养形可以全神,神旺可以容美,当形体过度劳损产生经筋痹痛,“痛则神归之”,使“心神暗耗”,影响人的精神之美,失去了健康,美丽就毫无意义;其三,“无瘀不成斑”,瘀血痹阻于络脉之上,就会形成斑块,人体用力不当或挫闪跌扑或不协调的运动,会导致经筋附着处的络脉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形成瘀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