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肺虚实泻实泻子:泽泻、葶赓、桑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厚朴、皂荚、桔梗、苏梗。
补虚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白芍、五倍子。
标本清热清本热(清金):黄苓、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苑、天冬。
去寒温本寒(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来、百部。
散标寒(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大肠虚实泻实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椰。
补虚补气:皂荚。
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苁蓉。
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矶、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标本清热清本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去寒温本寒(温里):干姜、附子、肉巢。
胃虚实泻实泻湿热:大黄、芒硝。
消饮食:巴豆、神曲、查肉、阿魏、硇砂、郁金、山棱、轻粉。
补虚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菩、橘皮、生姜。
散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参、黄芪。
标本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解标热(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脾虚实泻实泻子:诃子、防风、桑皮、葶苈。
涌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韲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泻下:大黄、芒硝、礞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
补土补母:桂心、茯苓。
补气:人参、黄芪、升廊、葛根、甘草、陈皮、蕾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
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标本除本湿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菩、猪苔、蕾香。
渗标湿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张元素(本)

以 肝 为 例
病 理
本病、 本病、标病 寒热虚实脉证 肝之经是动所生病 肝之虚实脉象
演变预后:旦慧、晚甚、夜静; 演变预后:旦慧、晚甚、夜静;死不治证
《内经》的论述 内经》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2、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补泻用药原则, 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的补泻用药原则, 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 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
血:白术 苍术 白芍药 胶饴 大枣 干姜
木瓜 乌梅 蜂蜜
燥中宫: 燥中宫:白术 苍术 橘皮 半夏 吴茱萸 本湿除之 南星 草豆蔻 白芥子 洁净府: 标本 洁净府:木通 赤茯苓 猪苓 藿香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 苍术 麻黄 独活 开鬼门: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标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中医各家学说 · 张元素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 第一次发展,但失之略 第一次发展,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

之中。
1、运气学说 2、虚实寒热
基础 纲要 病症
3、本病标病 4、是动所生病
5、苦欲补泻论治
治法
6、标本寒热虚实论治 7、重视胃气
特点
1.以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阐释脏象 《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脏象之图》以五运六气、天地人作理论框架概括脏象。
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肺,五运属金,金火合德,燥金主清,下络大肠;心
思 考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疾病? 从历史的角度看,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今天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 历史和现实的中医疾病谱有否变化? 张元素和李东垣主要治的是哪类疾病?
中医如何能夺回外感病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权?
SARS后遗症。
SARS后遗症人群: 他们不是历史,他们不能被遗忘
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 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 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
熟悉: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了解:六气用药理论
一、医家生平 张元素,宋金时人,居河北易州,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刘完素同时 而年辈略晚。据《金史•张元素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 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庙讳:皇帝父祖的名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都须避讳,叫做避“庙讳”。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 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
及包络,五运属火,君火主热,下络小肠。 肝胆居于中焦,象人。肝,五运属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下络胆经;胆,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心部】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心部】第二篇心部一、心的生理原文: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语释: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由心来主宰,故称“心藏神。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也。
”心居膈上阳位,属火,又心为君主之官故心火为君火。
心包络,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通路,故称心包络。
为心的外卫,有保护心的作用,能代心受邪。
同时还有执行心主命令的作用,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的记载。
《灵枢·邪客篇》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主包络。
”心为君主,心包能相其君以行令也,故为相。
心为君火,则心包络为相火也。
主血:即指“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亦说:“心主身之血脉。
”血脉是指血液和脉管的总称。
血液是运行于脉管中赤色的液体,是维持生命和营养人体的主要物质,脉即脉管,是裹存和运行血液的隧道。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
心的这一功能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作用来完成。
主言:心主语言,言为心声。
言语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受着心神的主宰和控制。
又心与舌关系密切,“心开窍于舌”,心的别络上系舌本,心的气血上通于舌,以保证舌的正常,令舌体柔软灵活,语言清晰。
若心有病变,则舌体出现异常变化,如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体强硬,语言不利。
主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是津液被阳气蒸腾气化后,发散于体表的液体。
血也是津液所化,故有“汗血同源”之说。
血为心所主,故心又主汗,亦称“汗为心之液”。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 泻肝而采用行气之法,主要是针对肝气郁滞之胸胁 满、闷、胀、痛,男子疝气,女子月经不调,以及 遗尿、闭、癃等证。 • 包含三大类。一是血中之气药,如香附,川芎,气 滞血瘀为其的对之证;二是水中之气药,如瞿麦、 牵牛,功擅行气利水,牵牛破泄之力尤盛,非水盛 气阻之甚者,不可轻投;三是介于两者之间之青橘 皮,功专行气破结。
• 泻子法。 • 肝之子为心。泻肝之子,即是泻心。肝火有余, 可以采用泻心火的方法来治疗。生甘草,特别是 甘草梢是洁古老人特别推崇的一味药物。张山雷 认为,凡泻心之药均能泻肝,苦寒之芩、连、丹、 栀之类,皆可选用。
• 行气 • 香附,本品专入厥阴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 止痛。凡肝气郁滞所致之胸胁脘腹胀痛,妇女月 经不调,以及胎产诸病,均可应用。所以,前人 称其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张国良 2015-12-17
治病的医者,当知标本。以身体而论,外为标、 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 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 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之分。以病而论, 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 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 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邪气乃伏。 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 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曰缓则治其本而不守,为血中之气 药,能行血中之滞气。善理妇人月经不调、腹痛、 经闭、腹部肿块。其性升散,亦特别适用于肝气 郁结、胸胁胀满、头痛等证。 • 瞿麦,味苦性寒,为清热利水之品,兼能通血 痹。即湿热下注而致之遗尿、闭、癃之证。
牵牛,苦辛寒,主要作用为行气泄水。牵牛乃 破泄通利水道之品,与瞿麦相似而力著。 • 青橘皮,即青皮。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撷取前贤诸家之长的基础上,复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心部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小肠部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辩心脏病证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耎(ruan,软)意为祛弱)。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管包中料拒试路含调试绝验敷线试卷动方设槽技作案技、术,以术管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 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讨论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 25 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
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
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以五味对应五脏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
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要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以小泻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方,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
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之辛属土,助遂肝木之性。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之象。
肝脉布胁肋抵少腹, 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
治当疏肝行气,和胃止呕。
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柔肝解痉止痛。
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是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也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
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
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标湿渗之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肺部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月需]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苏梗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标寒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肾部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月行]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内后廉痛。
水强泻之泻子:大戟、牵牛。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已、茯苓。
水弱补之。
补母:人参、山药。
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
温里:附子、干姜、肉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
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
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命门部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
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
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
精脱固之。
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蚧。
三焦部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卒暴暗,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人亦],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付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食盐、齑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
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
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
中焦:黄连、连翘、生苄、石膏。
下焦: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胆部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
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病占]疟,胸胁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草、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
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胃部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肋。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口呙]斜,鼻痛鼽衄,赤齄。
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芒硝。
饮食:巴豆、神曲、山查、阿魏、石卤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肠部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热:大黄、芒硝、桃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气:皂荚。
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从蓉。
温: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陷:升麻、葛根。
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肠部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膀胱部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实热泻之。
泻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
热:黄柏、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