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科学教案《空气》

科学教案《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重要性。
2. 了解主要污染源和其危害。
3. 学习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
4. 学习保护空气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课是以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空气为主题,涉及到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课题。
学生对空气有基本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认识不清楚,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问题的认识也比较浅显。
本课要您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深化他们对空气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重要性。
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3.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4. 保护空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了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可放上一段有关环境保护的视频,或用图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进入话题。
二、讲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15分钟)1. 请学生回忆一下有哪些气体组成了空气,可以利用ppt播放的形式。
2. 讲解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及它们在生命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命资源的重要性。
3. 呈现空气对人体的“呼吸影响”视频,向学生展示人类对空气的依赖性。
三、讲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15分钟)1. 列举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如工厂污染、交通污染、生活废气、天然气自燃等,注重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展示各种空气污染源对人体、建筑物、植物和动物等的危害。
2. 针对各种污染源的危害进行具体解释,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各种污染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讲解空气质量评价指标(15分钟)1. 请学生理解PM2.5、SO2、NOx等有害气体的含义,教师应当将这些概念说的尽量简单明了。
2. 让学生学习常用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如IAQI,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如何测量以及不同质量等级的区分标准。
五、保护空气的方法(10分钟)1. 让学生对以上相应知识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并提出如何保护空气的方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2. 整合小组讨论,以让学生分别制定空气保护的计划,教师应至少介绍3到5种较为实践的方法。
生命的养料

生命的养料生命,是一个神秘而奇迹般的存在。
它的诞生、成长和死亡,是自然界最为神秘的现象之一。
而生命的养料,正是支撑生命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生命的养料不仅仅是指人类需要摄入的食物,还包括了大自然中供给其他生物生存的各种资源。
本文将围绕生命的养料进行探讨,探寻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因素。
生命的养料,首先是指人类所需的食物。
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能量来源。
食物中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在人体内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之一,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肪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在维持人体代谢和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摄入均衡多样的食物是维持健康和活力的基础,也是生命的养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食物之外,水也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养料。
水是构成人体大约60%的成分,它对人体的新陈代谢、体温调节、消化吸收等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微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其生存。
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存在。
水可以说是万物生命的共同养料。
在自然界中,光和空气也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养料。
对于植物来说,光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条件。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也是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成分。
光和空气在自然界中也是生命的养料之一。
除了食物、水、光和空气之外,土壤也是生命的重要养料。
土壤是植物根系生长、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基础,也是微生物生存、繁衍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场所。
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根系着地,也就无法生长,而没有土壤中的微生物,有机物质也无法有效分解和循环利用。
土壤可以说是植物生命的基本养料。
在人类社会中,知识和文化也是生命的重要养料。
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人类可以不断积累和传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这对于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新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练习题新版浙教版最新0731116

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一、选择题图3-10-91.如图3-10-9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实验的判断和认识,其中有错误的是( A)①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②红磷的用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③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瓶中水面的上升④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⑤红磷熄灭后瓶内肯定没有氧气了A.④⑤ B.②③ C.①② D.①③2.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且不带入其他气体,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C)A.硫粉 B.细铁丝 C.红磷 D.木炭图3-10-103.图3-10-10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B)A.氧气 B.氮气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4.在一密闭容器中充满空气,经测定其中氮气的体积为100 mL,则其中氧气的体积约为( D)A.20 mL B.35 mLC.40 mL D.25 mL图3-10-115.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3-10-11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B)①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大④实验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⑤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 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 mL附近A.①②③ B.①④⑤C.②③⑤ D.③④⑤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D)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7.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他发现没有空气和水,那么他在月球上可能完成的实验活动是( B)A.点燃蜡烛 B.土壤取样分析 C.种植花草 D.放养动物8.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说学情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
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
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
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的知识点最新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的知识点最新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的知识点最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小学生命科学基础知识

小学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班级:小学五年级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完成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1. 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种子发芽,生根、生茎、生叶,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变化,最终形成成熟的植物。
2. 植物的器官植物的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和花。
根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茎支撑植物的身体,并输送水分和养分;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并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能吸引传粉媒介来传播花粉。
3.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可以通过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进行。
性繁殖主要包括花粉传播和种子萌发,而无性繁殖则包括分株、扦插、离体培养等多种方式。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和分类。
1. 动物的特征动物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多细胞、异养、有感觉、有运动能力以及生殖能力。
它们通过消化吸收获得能量,具有感官器官来感知外界环境,并能自由运动。
2. 动物的分类动物按照体内结构和外形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蛇形动物等,它们没有脊柱;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它们具有脊柱结构。
三、人体的基本组成和器官功能人体是生命科学中最为复杂和神奇的存在,它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组成,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1. 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相同类型细胞组成的结构,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而系统则是由多个器官组合而成的,实现特定的功能。
2. 器官的功能人体的各个器官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例如,心脏负责泵血,呼吸系统负责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负责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神经系统负责传递信息等。
四、生态系统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生态社区,而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化学空气知识点总结公式

化学空气知识点总结公式
1.氧气(O2)
氧气是空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动物呼吸作用的基础。
氧气也是许多化学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氧化剂。
氧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但当温度升高时,它会与许多其他元素形成氧化物。
2. 氮气(N2)
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最高,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氮气的化学惰性稳定性很高,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空气和氮气气体。
氮气也是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3. 氩气(Ar)
氩气是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它在工业中用作充填气体、保护气体和焊接气体。
氩气还用于生理监护和激光技术等领域。
4.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气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虽然二氧化碳的含量很低,但它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
5. 微量气体
空气中还含有一些微量气体,如氩气、氦气、氙气、氪气等。
这些气体对地球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也有一定影响。
总之,了解化学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化学空气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希望通过对化学空气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练习(含答案)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三单元复习一、单选题1.实验室常用如图甲、乙的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小金又设计了如图丙、丁的装置用于制取氧气,以及测量氧气体积,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时,需定期向甲图烧瓶中添加二氧化锰粉末B.乙图中先关闭止水夹a再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放手后若活塞下落到原位置则装置气密性良好C.利用丙图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可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操作D.若用装置丁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2.实验室用KMnO4制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KMnO4制O2C.验证O2已集满D.硫在O2中燃烧3.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D.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4.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A.66.7%B.80%C.90%D.90.9%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6.下列图像符合描述情况的是()A.①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发生的变化B.②表示: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入催化剂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生成情况C.③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变化情况D.④表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的变化情况7.某兴趣小组要收集一瓶(100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0%的气体,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第1节:空气
1、空气的成分(占)、(占)、除此之外还有:
、、。
2、空气的利用:
3、首先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它选用的药品是。
4、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现象
证明水存在的方法:现象
5、说出空气成分的三种用途:、、
第2节:氧气和氧化
1、氧气是一种色味,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大约能溶解
氧气,密度比空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83℃时液化成色的液体,在
-218℃时凝固成状的蓝色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从中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3、在做氧气与铁丝反应的实验时,试剂瓶底应放,目的是为了。
4、物质与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按反应的剧烈程度氧化反应分为:、。
5、燃烧的条件是、,所以灭火的措施为、。
6、缓慢氧化会产生热量,若热量积聚,温度达到时,会产生现象。
7、工业制氧的方法:、,本质上属于变化。
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
1、化合反应的特征:;
分解反应的特征:。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法
药品:、化学原理
装置的适用范围:
实验步骤:、、、、、、。
(七字诀)
收集方法:(原因)
(原因)。
二氧化锰在本实验中起作用。
它能但本身的、不变。
像这样的物质称为。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法
药品:化学原理
装置的适用范围:
实验步骤:、、、、、、。
(七字诀)(3)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法
药品:、化学原理
选用的装置与相似。
三种方法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3、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书写的原则:、。
(3)书写的步骤:、、、。
(四字诀)
(4)配平的方法:适用于每种元素只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出现一次的化学反应配平。
适用于某种元素在反应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且正好一奇一偶的化学反应配平。
(5)以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例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
(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六字诀)。
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和组成,人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交换后的气体与空气比较明显增多,减少。
2、呼吸道的构成:、、、。
肺由许多组成,结构特点是,它是的主要场所。
、人体内气体的交换由两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和交换,组织细胞内的交换是和的交换,气体交换的方向取决于,符合原理。
5、碱石灰的组成:和,作用。
写出反应方程式:、。
6、呼吸作用
(1)定义:
(2)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
(3)实质:实现两个转化:转化(物质转化)
转化(能量转化)
(4)意义:
第5节: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定义:
2、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
3、实质:实现两个转化:转化(物质转化)
转化(能量转化)
4、意义:
5、光合作用进行的器官,光合作用进行的细胞,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的成分它的作用是。
6、碘遇淀粉会显色,实验中经常用此现象来证明的存在。
7、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对比
8、二氧化碳
(1)工业制取原理:
(2)实验室制取法
药品:、化学原理
选用的装置与相似。
收集方法:(原因)
(3)物理性质:。
(4)化学性质:
1、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和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而增加,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
2、臭氧()是一种色带味的气体,臭氧层位于层,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氧气可生成它:(反应原理)。
臭氧对生物起作用,主要是它能。
目前对臭氧层造成危害最大的一类化学物质是,它们促使臭氧分解成氧气它们在该反应中起作用。
3、臭氧层被破坏后的危害:
4、碳循环的过程:
5、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空气中增多从而加剧了,它的加剧的危害:。
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要从和着手。
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的定义:
2、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来源是、、,主要污染物是、。
3、汽车尾气有害成分
4、可吸入颗粒物指它的危害
酸雨是指,造成酸雨的首要污染物是。
酸雨的形成的化学方程式酸雨侵蚀建筑物的化学方程式。
5、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6、森林的作用:
7、请你提出一些改变环境污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