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是什么时候

合集下载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宋夏金政权并立1、辽朝:(907——1125)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金所灭。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此时已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史称西辽,成为当时中亚的强国,1218年被蒙古所灭。

2、北宋:(960年—1127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可以叫汴京或者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的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1127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3、南宋:(1127—1279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合北宋、辽、西夏对峙图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才被攻占。

1279年,在崖山海战(广东省新会市大山)中陆秀夫背南宋末帝跳海,南宋覆灭。

4、金朝:(1115—1234)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女真族(今称满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金朝疆域西与西夏、蒙古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后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覆亡。

5、西夏:(1038——1227)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的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即宁夏银川市,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等地。

历史 专题辽宋夏金元时期

历史 专题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空前繁荣③海外贸易繁荣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1宋、辽、西夏、金政权并立
2北宋、辽、西夏民族关系(战、和)
3南宋金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1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①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人南迁;契丹、女真南迁)。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孝文帝改革、元世祖改制)③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④民族间的战争。

2民族融合的影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元代民族融合文化趋同的认识。

①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和进步。

各民族应团结平等、友好交往、共同发展。

②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融合。

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相互学习中,先进的汉族文化是学习的核心,这种文化趋同是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不能阻挡的,是与政治的统一局面相适应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3.西夏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4.金政权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

5.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灭亡。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6.民族政权的并立: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7.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8.岳飞抗金: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9.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10.元朝的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繁华的都市生活: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2.宋词和元曲: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四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概况:一、辽宋夏金元时间:916—1368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文化:理学兴起,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三、政权更迭(一)北宋的建立(960—1127)1、概况: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2、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1125):契丹族,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1125年为金所灭(2)宋辽和战:战——澶州大战(1004)和——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意义:促进双方百年和平稳定发展;边境贸易繁荣;民族融合3、北宋与西夏的对峙(1)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被蒙古所灭(2)宋夏和战战:北宋屡战屡败和: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中都,今北京),1234年被蒙古所灭(2)金灭辽、北宋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宋灭亡(二)南宋的建立(1127—1279)1、概况: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2、南宋与金的对峙:战——岳飞抗金和一一绍兴和议(114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3、南宋的灭亡:1276年,蒙古灭南宋(三)元朝的建立(1271—1368)1、背景: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2、概况: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先后灭西夏、金,1279年灭南宋,一统天下。

3、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同年灭元。

简论宋夏平夏城之战

简论宋夏平夏城之战

简论宋夏平夏城之战宋夏平夏城之战又称夏观文之乱,是指公元982年夏,北宋朝廷统帅宋太宗的七弟赵光义在夏城(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夏城镇)发动叛乱,与太宗的大将夏珪及其子夏彦冲(史称夏侯)展开了激战。

经过半年顽强的抗争,最终夏珪父子被赵光义击败,夏侯都城夏城也被攻陷。

此次战争,对北宋政权和夏珪在御史台的地位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赵光义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知名的桃花岛主。

宋夏平夏城之战的背景:宋朝成立后,夏珪一直是太宗的心腹大将,以卫国之器和收复北汉之功得到很高的赏识,在御史台任职,治理淮南起义时也有重要作用。

但是,他却因为任用的幕僚夏彦冲的原因,引起了太宗的不满,甚至被罚入阁中。

夏珪之后卸任后曾在广州任,然后几年后因被御史弹劾,回到舞阳山居。

赵光义则是在兄台宗室聚义的淮西兵变中表现出色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但其对太宗连任兼父兄辅弼的“八叶诏书”非常不满,在太宗去世后暴露了出来。

宋夏平夏城之战的前奏:获得了赵光义的支持和积极筹谋策划,夏珪和夏彦冲在982年3月29日发兵推翻了夏城的守将,并占据了城池,宣誓揭竿反宋,全面反叛政权。

太宗甚至停兵,策动朝臣勾结,企图削夏珪权降低其地位。

宋夏平夏城之战的开幕:经过半年的调兵,双方于同年8月开始相持于夏城。

夏城白银门,正南为宋军刘隐,北为夏军夏彦冲,两方从八月南至冬月,几乎没有间隙。

夏军虽然抵抗顽强,通过药物保持强壮,一度占领导地优势,但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夏军的战斗意志已然消耗尽。

10月2日,夏城民女车驰来宋军初军帐中,求宋军杀伐夏军,以消灭心灵恐惧;10月10日,夏军开门投降,夏珪被活捉。

宋夏平夏城之战的影响:夏珪在御史台上的权力得到了削弱,但两位夏侯父子在北方军事地区的势力遭到了破坏并失去了太宗的赏识。

而赵光义则因此成为了宋朝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其次,此役宋军采取连木造城和坚守的方式得手,间接奠定了宋代的城防体系;夏珪败后,北宋朝廷开始加强御史台的朝臣选拔和管理以规范当时的官场风气。

北宋与西夏战役

北宋与西夏战役

北宋与西夏战役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的美梦就此破灭。

宋夏战争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宋与西夏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北宋与西夏战役第一次战争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

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

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

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三川口之战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

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

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

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

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

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

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

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

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

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

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好水川之战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

平定北方的战争宋夏战争

平定北方的战争宋夏战争

平定北方的战争宋夏战争平定北方的战争——宋夏战争宋夏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战争。

自北宋与西夏两国建立国家以来,双方一直存在着领土纠纷和势力争夺,最终在北方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被称为宋夏战争。

本文将围绕着这场战争展开论述,重点介绍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一、战争背景宋夏战争发生在北宋时期,北方的西夏与南方的宋朝两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夺。

西夏自建国以来,逐渐壮大,并多次侵占北方的领土。

而北宋则一直采取消极的防御策略,未能有效应对西夏的威胁。

长期的累积使得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爆发了这场战争。

二、战争过程宋夏战争开战后,双方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战争。

北宋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派遣大批军队投入战斗。

北方的边防要塞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战火连连。

西夏则积极抵抗,并且运用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对北宋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在战争的过程中,北宋军队采取了多种作战策略。

他们充分利用兵员优势,加强军事训练和统一指挥,提高作战效果。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与辽国的外交关系,争取辽国的支持和援助。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发展,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战争结果宋夏战争以北宋的胜利告终。

在北宋的全力攻势下,西夏的防线被打破,边境地区逐渐被北宋收复。

最终,在南宋继位后,宋夏战争正式结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战争的结果对两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宋通过这场战争恢复了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国家格局。

而西夏则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国力大幅削弱,进一步陷入不利的境地。

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北方的统一局面得以维持。

总结起来,宋夏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北方统一局势的重要一环。

在这场战争中,北宋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智慧,最终平定了北方的战火,确立了统一的局面。

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作文300字

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作文300字

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一、两宋时期1、两宋概况:宋朝在公元960年建国,1127年北宋灭亡。

这个时期,是北宋和辽、西夏对立的时期。

辽于1125年被金灭掉,两年之后,金又灭掉北宋,历史便进入了南宋和金对峙的时期。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公元1279年南宋也为蒙古所灭。

在宋朝的320年中,北方先后有辽、夏、金、蒙古几个国家统治着广大地区,西北有回鹘,西南有吐蕃和大理。

所以,宋朝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2、两宋政治:宋代是以所谓“防弊之政(主要是防范五代时期的弊政)”作为立国之法。

建立军政制度的原则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即各部门、各级官员之间都能互相制约,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

其基本特点是互相牵制,分化事权。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一是机构重叠,官吏队伍庞大。

二是效率低下。

三是由以上两方面而导致的各级官员因循苟且,缺乏振作之气。

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两宋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唐代以前,北方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一般认为,随着宋政权的南渡,再次促成了北方人的南迁,这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也和政治中心一起完成了南移的过程。

就经济方面而言,我国古代经历了两个马鞍形,从战国到秦汉是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停滞或衰落时期自隋唐又逐步上升,到宋代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更高的高峰,元代又降落下来,经明初的恢复和发展,到明中叶达到宋代的高度,以后虽有增长,但很有限。

4、两宋文化:宋代的文化,诸如理学、史学、文化、艺术等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具有文化知识的人在宋代大量增加。

宋代以通俗话本小说和民间表演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市民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市民文学如通俗小说、通俗歌词、宝卷、弹词、鼓词、戏曲、散曲和杂技等都是源自宋代而又有所发展。

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纸张、印刷术的进步、知识阶层的扩大等),但也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夏战争是什么时候
西夏立国后,夏、辽、宋呈现出三国鼎立之势。

那么宋夏战争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下面是有宋夏战争的时间,欢迎参阅。

宋夏战争的时间
西夏在宋夏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此乃三国鼎立之基础。

三国中,西夏与辽均是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是党项族,辽是契丹族。

后来,有一个少数民族发展壮大。

女真族崛起于东北,骁勇善战,能够以一当十。

虽然女真族没有中原先进的文明,但民族矫健的体格成为了战争中巨大的优势。

女真族在宋夏战争的时间之后,成立了金朝。

西夏得以建国,是因为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然而西夏在与女真族的对抗中就没有这般好运了。

好在一开始女真族没有将实力较弱的西夏放在眼里,而是集中力量打击辽和宋两个政权。

这在大伤元气的宋夏战争的时间之后给了夏一定苟延残喘的时间。

西夏自知力量悬殊,没有负隅顽抗,选择了臣服于女真政权,即金朝。

通过臣服,金朝给了西夏大量的土地,两国也因建立了金夏联盟而大致和平。

和平的外部环境下,西夏赢来了飞速发展的盛事。

然而历史总是逃脱不掉盛极必衰,西夏的内部开始不太平起来,多次发生了大逆不道的弑君还有诸多内乱之事。

蒙古帝国崛起之后,西夏与金国开始了自相残杀,继而灭亡。

宋夏战争的起因
宋朝的开朝太祖皇帝赵匡胤是用暴力夺取了柴家的政权,也就是前朝的禁军大将如今做了皇帝。

出于这个缘故,宋太祖对兵权格外的敏感,也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奠定了基础,而宋夏战争的起因可以说与重文轻武有着莫大的关系。

历史总是有点相似性,夏朝的开山太祖是当时宋朝的一个蕃地的首领,史称西夏。

首领手里自然持有兵权,这情况与赵匡胤有点相似,但也不是完全的相似,西夏的兵力毕竟只是宋朝的一部分。

而且西夏属于少数民族,与物产丰富、文明发达的中原有着不小的差距。

宋朝虽然重文轻武,对于西夏的独立仍然不能容忍,朝中许多大臣都是主站派。

宋夏战争的起因一部分是前文所提到的重文轻武给了西夏这个胆量和机会,另一部分是宋朝不予姑息。

宋朝一向是爱好和平的,正是它爱好和平的国家姿态给了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机会,涌现出来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为富有的朝代。

有了经济作为支撑,宋朝更加可以用钱财去换取和平,去跟西夏谈判交好。

宋夏战争的起因中西夏的不强挑起了宋朝大臣或者说宋朝部分武将的兴趣,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压抑了其施展才华,而西夏的崛起创造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同时,敌人的力量不强,自信心也是较足的。

宋夏战争地点
宋夏战争使得宋夏边境的黎民百姓饱尝战乱之苦,宋夏战争从1038年西夏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写信给宋朝要求得到政权承认开始,前后一直断断续续,宋夏战争地点也有诸多变化。

尽管期间仁宗皇帝在位时,双方何解,签署了平等的庆历和议,使得边境得以休养生息,战争仍然困扰着边境的普通百姓。

宋夏战争地点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三川口和好水川,在这里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宋夏第一次战争。

三川口位于如今的
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当时的进攻方为西夏。

李元昊一边假装进攻北宋的金明寨,一边向当时延州的知府表示自己愿意和谈。

北宋当朝认为,对于西夏来说,战争并不是其想要得到的结果,相比剑拔弩张,和平更有益于刚刚崛起的西夏的发展。

于是,宋朝松懈了对于延州的防御。

李元昊故意麻痹宋朝的目的得逞,最后宋朝虽然成功抵御了西夏的进攻,但是为此付出了相当沉痛的代价。

宋朝战争地点还有好水川,在这里爆发的好水川之战宋朝仍然是一个惨败的下场。

吸取了上次大意轻敌的教训,宋朝深感到了西夏之强盛,宋朝命令范仲淹为副使。

西夏十分忌惮足智多谋的范仲淹,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另一名副将韩琦与范仲淹意见不合,固执己见,导致宋朝军队在长途追击的劳累中粮草不济,人困马乏,难以为继。

在好水川,又遇到了西夏主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