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练习题
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完美版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隆中对》练习(含答案

隆中对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2、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3、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4、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练习题(共10篇)

隆中对练习题(共10篇)隆中对练习题(一):《隆中对》练习题从各个侧面写人物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的行为,是从______面写其理想;徐庶推举,则是从______面赞其才能;刘备的“三顾”表现其并非______的俗人.从爱好方面写其理想;从侧面赞其才能;并非趋炎附势的俗人.隆中对练习题(二):给点初三《隆中对》的古文阅读练习《隆中对》练习《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隆中对练习题(三):隆中对练习题: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楚.先论“不行争”与“不行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终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仆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亮的史书特点.应当选哪个?why?选C 由于隆中对前后没有什么正侧面描写的,他说的压根不着边隆中对练习题(四):九班级语文隆中对课后习题最终一题答案原文与三国演义的37.38回比较.有何艺术加工?原文说的是诸葛亮始终回答刘备的问题,回答完后便与刘备一起打天下,而三国演义中先是刘备三顾茅庐,最终一次才见到他,在交谈的过程中诸葛亮还拿出了一张分析势力,地形的战略图,给刘备回答完后他还不想出山,刘备哭求,感动了诸葛亮,他就准备和刘备一起兴复汉室.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刘备的诚意进行了许多加工,还有卧龙冈的环境,诸葛亮的巧言善辩,以及手下人的看法都有进行夸张描写.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隆中对的基础上加了许多加工. 我是9班级的同学,刚学完这课,这是我的看法.隆中对练习题(五):隆中对练习题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练习题(六):帮我做几道隆中对练习题1.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隐居隆中又自比管仲乐毅,他是不是自高自大?对此你怎样看?3.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当今社会,还需要刘备这样的人吗?4.依据本文内容拟一组不少于五言对偶句是练习册上的题,没答案,我不会做,感谢了依据《隆中对》的内容拟对偶句1假如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假如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假如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2.不是,诸葛亮的确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从后来的政治,军事方面可以看出来(可以参见等《三国志》史料)3.需要我们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觉人才的眼睛.4.不清晰本文内容是什么..隆中对练习题(七):关于《隆中对》的习题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访问诸葛亮?2、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示意刘备的?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1 卧龙指的是这龙还没有遇到明主,不能腾飞,就像凤雏一样,不能孵化. 刘备当时处于事业的衰败时期,他苦于没有贤士来辅佐他,徐庶说了诸葛亮是卧龙,有才而无处施展,既然他不愿出仕,那当然要想方法让他出仕,假如把他叫来,自然显得没有诚意,要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用真心感动诸葛亮,所以他要亲自去访问诸葛亮.2 刘备很虚心、很敬重诸葛亮,从“孤不度得量力……君谓计将安出”就可以看出3 由于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确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4 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冲突,可结为外援.5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示意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奇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6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依据地,因此最终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牢靠的依据地.隆中对练习题(八):初三上语文课本23课隆中对的练习题1.诸葛亮认为应用什么策略对待曹操?缘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中诸葛亮提出怎样的策略?提出该策略的目的是什么?1.策略:此诚不行与争锋.缘由: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2.策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取荆州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目的:接和当时背景以多个力气对抗曹操,并使刘备处于一个好的地位隆中对练习题(九):隆中对练习对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诸葛亮制定了"不行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行图"战略,他的依据分别是针对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诸葛亮制定了"不行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行图"得战略,他的依据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楼主您好,依据您的描述,一句应如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行图也.以句号为分界,两句分别阐述了对曹操和孙权两方面的策略.隆中对练习题(十):隆中对阅读题(一)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化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解词(1)将军既帝室之胄(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4)故五月渡泸,深化不毛2.译句(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才智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许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给.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解词(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2)由是先主遂诣亮(3)不耻劳辱(4)尝辍业投笔叹曰2.译句(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给.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附《隆中对》阅读题答案:(一)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4.“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安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2.(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给家庭).3.左右皆笑之.4.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兴铭学校《隆中对》和《出师表》练习题(谭娟老师)

兴铭学校九年级语文复习题教师:谭娟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一、填空。
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
2、“前四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作者是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
4、对“表”这种文体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
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之有孔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诚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亲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加点字词。
1、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董卓已.来 ____________________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4、时人莫之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5、谓为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6、时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7、此人可就.见 ____________________8、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9、由是先帝遂诣.亮 ____________________10、凡.三往 ____________________11、因屏.人曰 ____________________12、孤.不度德量力 ____________________13、遂用.猖獗 ____________________14、遂用猖獗.. ____________________15、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16、抑.亦人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1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20、将军岂有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21、愿诸君勿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2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24、诚意开张..圣听 ____________________25、引喻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26、陟罚臧否. ____________________27、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28、晓畅.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29、愚.以为营中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3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3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32、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________33、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__34、由是感激.. ____________________35、当奖.率三军 ____________________36、庶.竭驽钝 ____________________3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38、临表涕.零 ____________________39、不宜妄自菲薄.... ____________________40、恐托付不效. ____________________4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42、亲.贤臣 ____________________43、躬.耕于南阳 ____________________44、恢弘..志士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句子。
隆中对阅读

阅读《隆中对》完成练习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⑷隆中对对:⑸非惟天时非惟:⑹将军既帝室之胄胄: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存恤: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好为《梁父吟》为:②谓为信然为:③以弱为强者为:④贤能为之用为: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为:⑵①先主器之之: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之: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之:④先主解之曰之:⑤孤之有孔明之:⑶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于②欲信大义于天下于:③曹操比于袁绍于: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⒊“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用孟子的话该如何说?⒋公元200年,袁绍的几十万大军被曹操的几万兵力打败,成为“以弱胜强”的战例。
请再举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
⒌从文中画线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⒍“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请你找出这句话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⒎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⒏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怎样的政治蓝图?(请用原文回答)⒐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⒑“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⒒文章的第三段中,刘备的话有三层意思,请概括大意: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1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1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
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②孙权:③刘表、刘璋:④诸戎、夷越: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练习题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 )2、韩傀( )3、免冠徒跣( )()4、以头抢地( )5、彗星袭月( )6、天下缟素( )7、寡人谕矣( )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5、以头抢地尔______三、翻译下列句子。
《隆中对》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隆中对》练习【一】兰州市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28.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1分)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2分)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二】黄冈市选文同上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 (4)利尽南海 (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12.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三】荆门市选文同上3.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 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5.句子翻译(3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6.填空(3分)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隆中对中考地毯式训练练习题

跟西、南方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跟孙 4.熟读课文,结合内容用文中癿语句填空: 权结为同盟 诸葛亮提出癿近期策略目标是 跨有荆、益 ,最终癿策略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癿词 1.每自比亍管仲乐毅 每:常常 2. 臣窃命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3.此人可就见 就:接近,趋向 4.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5.由是先生遂诣亮 诣:去,到 6.主上蒙尘 蒙尘:蒙受风尘 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7.内修政理 政理:政治 8.亍是不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备戓中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三国志》是部 纪传体 史书,共65卷,人们把它 呾《史记》《汉书》《后汉书》 、 、 、合称为二十四史癿“前四 史”。 2.陈寿是 晋 朝人,史 学家。“隆中对”癿“对” 是 回答应对 癿意思。 3.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有一幅彩页插图《古隆 中》,图中有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上联讲癿是 三顾茅庐 癿敀事,下联讲癿 是 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两代 癿事情。宊代诗人陆游 非常推崇诸葛亮癿文章及为人, 他用诗句称赞说: “ 出师一表真名世 , 。”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下一页
3、诸葛亮提出癿策略中,强调对丌同方面要采取丌 同癿措施,根据句 意,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癿词语 正确癿一项是( B ) A.保、抚、呾、争、锋、修 B.保、呾、抚、结、 好、修 C、守、呾、抚、结、 、修 D.守、抚、呾、争、 锋、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伒出亍秦川”一句理解正确 癿一项是( D ) A.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癿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癿军队从秦川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癿民伒从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癿军队向秦川出兵。
信
谓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亍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二、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用:古义为因此;今义为使用) 2.遂用猖蹶(猖蹶:古义为失败;今义指凶猛而放肆) 3.抑亦人谋也(抑:古义为而且;今义为压抑、戒者) 4.此可以为援而丌可图也 (可以:古义为可以把……; 今义为可能、许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练习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lǒng )(2)汉室倾颓(tuì)
(3)不知存恤(xù)(4)遂用猖獗(jué)
(5)挟天子( xié)(6)帝室之胄(zhîu )
(7)枉驾顾之(wǎng )(8)南抚夷越(y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先主器之(器重,重视)(3)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4)宜枉驾顾之(拜访)(5)凡三往(总共)(6)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7)不可胜数(尽)(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4.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
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
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几个。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