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合集下载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是汉语文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汉语声韵特征和声调结构的科学学科。

它既研究语言声音本身,又研究语言声调、发音、发音历史等方面,深入挖掘汉语内在音节规律,把语音学融入到汉语文学科学中,发掘了它的音乐特征、节奏特征、语法特征及其它的文学特征,并为推求汉语发展、分析汉语文学在不同语音体系中的差异、探讨汉语文学的历史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

汉语的发音向整个世界发展,那么,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上,还有几种应用。

首先就是古代汉语文献的研究。

古代汉语文献记载里有一定的声韵和结构,通过研究汉语音韵可以推断古今发音的变化,帮助正确理解古语文献;其次,汉语音韵也有助于汉语教学的行动。

汉语的发音很脆,前半声字和后半声字的发音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学习者可以利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来熟练掌握汉语发音,然后运用到汉语句子中阅读,从而加深对汉语的理解。

此外,汉语音韵学亦为文字研究,特别是汉字研究助力不少。

因为每个汉字都具有一定的发音,理解了汉字的发音,就有利于读写字,也有助于正确理解汉字的书面意义。

归根到底,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了解汉语的语音特征,更是做好汉字及汉语的认知、理解及运用的前提,是汉语文学科学更上一层楼的基础,也是汉语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全浊音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並、奉、 定、澄、从、床、群”和“邪、禅、匣”均属全浊 音。
次浊音指鼻音、边音、半元音,如“明、微、泥、 娘、疑、喻、来、日”均属半元音。古代的全浊音 从元代开始向清音转化,在现代汉语中除了部分方 言外已没有全浊音了。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一)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 现汉的韵头有[i][u][y]三个,中汉的韵头只有 [i][u]两个,[y]韵头直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
三、反切
又称“反”“切”“翻”“反语”等。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字相拼给一个字 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 调。 冬 都宗切 条 徒聊切 戽 荒故切 东 德红切=dóng? 夏 户雅=?
第二节 中古音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 隋代的《切韵》和北宋的《广韵》 南宋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②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 朔《答客难》
(2)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到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声调变为去声;而次浊声母 的上声字声调不变。 並母:陛、部、倍、罷、笨、棒、並; 奉母:父、婦、阜、範、憤、負、奉;
(3)入派四声:分派的规律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的声 调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清 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上声。
2、韵母
3、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四声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有平 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条规律: (1)平分阴阳:指中古的平声到现代普通话里分化 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其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即古平声清声母变为阴平,古平声浊声母变为阳 平。 全清:邦(幫)、方(非)、當(端) 次清:滂(滂)、芳(敷)、湯(透) 全濁:旁(並)、房(奉)、唐(定) 次濁:忙(明)、硭(微)、囊(泥)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清浊”(又称“次浊”),包括鼻音声母明、微、泥、娘、 疑 ,半元音喻,边音来,以及日。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古汉语音韵学

古汉语音韵学


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据其刊行者宋 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 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 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 东 董 送 屋 冬 肿 宋 沃 江 讲 绛 觉
• • • • •
5.音韵学上关于韵尾的分类: (1)阴声韵:没有韵尾的,或以元音收尾的; (2)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3)入声韵:以塞音b/d/g收尾的韵。 6.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所 以韵目和韵实际上是一致的。
• • •

• •
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 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不允许随意更动; 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选用与被切字声母 、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会改变被 切字的实际读音。例如,“孤,古胡切”。假如上 字不用“古”,而用“过”、“姑”、“公”等字 ,下字不用“胡”,而用“乎”、“吴”、“都” 等字,被切字的读音都不变。 • 但若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么就无法给这 个字自身注音,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 个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广韵 》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个,同类韵母的下字也 基本类似。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 《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 作韵脚的那些字,则根据谐声偏旁。当谐声偏旁与《 诗经》用韵发生矛盾时,古韵归字就以《诗经》用韵 为依据。 • 段玉裁首创了古韵谐声表。 • 常见的韵部表只能管到周秦时代。汉以后,特别 东汉韵部系统发生了变化;皆反映在汉代的乐府和辞 赋的用韵上。
• • • •
三、古代音韵学关于声调的概念 1.古代的调类:平、上、去、入。 2.古代调类表示法---“四角标圈法”。 3.平仄:平即平声,仄即上、去、人三声。这是诗词格 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 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 • 4.舒促: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其实是阴声 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 发音时韵尾声音的长短缓急,把阴声韵、阳声韵归为舒 声韵,而把入声韵称为促声韵。

《古代汉语》第7讲:古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7讲:古汉语音韵学

三十六字母 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曉影匣 喻,來日。
發音部位:五音、七音、十音 發音方法:是否送氣、震動 古人名稱多:明代方以智:初發聲、送氣聲、忍 收聲;江永、江有誥、陳澧:發聲、送氣、收聲 名稱不一,所指一致。 清濁:(李登的《聲類》就有清濁)
2、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源於唐守溫和尚,受 悉曇啟發,30字母。如明。宋人根據實際語音整 理36字母。
聲類 來源於反切上字的歸類(陳澧),與聲母時同時不同。 如:端母有 “都”類(都丁多得德冬等)、 “豬”類(桌啄輟致誅竹等) 見母有 “古”類(股骨固孤怪改該瑰告等)、 “居”類(家加甲嫁街解戒幾雞等)
二、中古時期: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即魏晉南北 朝至隋唐宋時期(中古音) 三、近古時期:公元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即元明清時期 (近古音) 四、現代:民國至今(現代音)
二、古漢語音韻學的主要內容
音韻學:音韻是漢字聲、韻、調的總稱。
音韻學就是辨析漢字聲韻調的發音及類別、研究各 個歷史時期語音演變及其規律的科學。
(二)、有助於研究詞語的訓詁、深入瞭解文字通假問題 顧炎武:“讀九經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 王念孫:“訓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同聲近者,經傳往 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則渙然冰釋。 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 jiéjú, 窮究)為病矣 ” 1.《詩經》“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2.《詩經》“心之憂矣,如匪(篚)澣衣。靜言思之,不 能奮飛”。衣音均影母,衣微部,音侵部。 3.《戰國策》:今王使慶令臣曰:‘魚欲用所善’。(慶, 盛慶,人名)“魚”與“吾”均為疑母魚部。 4.《荀子》:斂然(聚集之貌)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 世之俗起焉(人文典章制度固然由聖王創立,但表現在 一般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中。佛與勃均為並母物部: “僕雖罷駑(pínú)”,“罷”與“疲”同屬並母歌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语音史分期 音韵学分支
上古音———古音学
中古音———今音学
等韵学
近古音———北音学 (古代语音学)
现代音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 笫一、为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 第二、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异读词审音: 缔(di 、ti)二音,《广韵》属霁韵,与‘弟’同, 故读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 7、何九盈《古音学》 ❖ 8、李新魁《中古音》 ❖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 1、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 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 音类的分析和音值的构拟。
❖ 2、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 古代声音系统(古音史) ❖ 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古音史) ❖ 确定古音、判定古音关系的标准和方法(古音学) ❖ 古音研究的基本知识(古音学史)
“清浊”(又称“次浊”),包括鼻音声母明、微、泥、娘、 疑 ,半元音喻,边音来,以及日。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
读细音; ❖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 第三、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 [kai]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 3、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
《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 ❖ 近古时期 —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
❖ 2、声类:声母的类别。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 3、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相传释守温发明了30字母 。 ❖ 4、宋人36字母(见下页图) ※※二者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发音方法/ 清 发音部位 双唇音 b p 唇齿音 舌尖音 d t 舌根音 g k 舌面音 i q 舌尖后音 zh ch 舌尖前音 z c

m f
nl h x sh r s
(二)韵方面的术语
❖ 1、韵:主要元音(也称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和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单位,叫作“韵”。如《广韵》 有206韵。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韵头 韵腹
韵尾
平上去入
五 方法)
开合 四呼
阴阳入 等声声声
韵韵韵
舒声 促声
(一)声方面的术语
❖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声纽”、“音纽”、 “声类”等。(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或叫双声,同一声母用字 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冬、端、丁、多”等表 示。)
(一)声方面的术语
❖ 5、五音、七音 ❖ 梁·顾野王《玉篇》里有“五音声论”。附会 五方,各举八
个例字。如:东方喉声 何我刚谔可康各……。 ❖ 五音: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
“唇、舌、牙、齿、喉”五类,即“五音”。 ❖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宋元时再分出“半舌”(来纽),
和“半齿”(日纽),共七类,即“七音”。 ❖ ※九音:
(二)韵方面的术语
❖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一) 声方面的术语
❖ 6、清与浊 ❖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 2、韵头:音节中位于声母之后、主要元音之前的音素。现 在称介音。介音属于韵母。一般认为,中古介音包括三等韵 的介音[-j-]、四等韵介音[i]和合口韵的介音[-u-]([W-])。
❖ 3、韵腹:音节中的主要元音。 ❖ 4、韵尾:音节中位于主要元音之后的音素。分为元音韵尾、
辅音韵尾。元音韵尾有[-i]、[-u];辅音韵尾有鼻音[- m]、[-n]、[-ŋ]和它们的塞音[-p]、[-t]、[-k]。 ❖ 5、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