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合集下载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王畅审题人:王再平注意: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

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衡阳市八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伶.人(líng)悭.吝(jiān)一沓.纸(dá)目眦.尽裂(zì)B.脊.梁(jǐ)炮.烙(páo)白炽.灯(zhì)一叶扁.舟(biǎn)C.伺.机(sì)蜷.曲(quán)刽.子手(guì)人为刀俎.(zǔ)D.别.扭(biè)隽.永(jùn)供.认不讳(gòng)挈.妇将雏(q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赡养疏浚毛骨耸然蓬头垢面B.辑拿坍塌额手称庆班师回朝C.辍学消弭义愤填膺功亏一匮D.焦躁坐标变本加厉缘木求鱼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①在高三教学进入冲刺阶段,部分语文教师________字词教学,以为这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这是教师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②因为有政府的________支持,庞大的中国市场和超前的软件设计作后盾,所以我敢向微软叫板。

③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忽略全力许诺 B.忽视鼎力许诺C.忽视全力承诺 D.忽略鼎力承诺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山的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墓。

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

B.我国羽坛健儿林丹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男单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C.班会上,关于秋游的安排大家议论纷纷。

面对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我真是莫衷一是....。

D.娱乐圈女明星为了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达芬奇家具涉嫌虚假宣传被曝光,社会各界对此极为关注,央视记者采访该企业负责人时,正式向消费者道歉。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衡阳八中2016年上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习家池的修禊习俗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精校WORD版2016年高考(60)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精校WORD版2016年高考(60)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2016年高考(60)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

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

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

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

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

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

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

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

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怎么着笔呢?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

2016-2017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文科实验班)

2016-2017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文科实验班)

衡阳八中2016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试卷,分两卷。

其中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

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中国古琴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

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

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

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

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

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语文暑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语文暑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语文暑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衡阳八中2016年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三年级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试卷,分两卷。

其中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

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
•②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
•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
•14、C项正确。不忍卒读,多为内容悲惨动人,让人不忍心读完。不堪卒读,多指文章写得不好,使人读不下去。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不认为是对的。不以为意,表示不重视,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1.答案:①人不知而不愠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选做题一
•(1)A E(只选对一项给2分)
•(2)①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和“他”的现实(2分)
•②为后文哥哥设计停电以及篇末送纸箱的情节做铺垫。(2分)
•③以妻子的无情无义和“他”的绝望来反衬哥哥的手足情深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2分)
•18、答案图形由一支罂粟花和一个“家”字组成。罌粟花在中间穿过“家”字。罂粟花代表毒品,被罂粟花穿破的“家”象征着家庭被破坏。
•19.作文,略。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教给他,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军担任副将,讨伐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多次拔取敌旗,踏平敌军,出入神速,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洺二州刺史。
•②第二自然段是林语堂正直性格在文章方面的表现,与下面的例子不同类。
•③第二自然段领起下文的介绍,引出对抗警察,开除胡适,主动辞职等正直耿介的事例。
•⑶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②著作颇丰。③曾编撰英汉词典。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答出三点即可)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暑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暑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

衡阳八中2016年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三年级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试卷,分两卷。

其中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

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市八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易涛审题人:李小兰请注意: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

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

”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

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

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

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

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

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

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怎么着笔呢?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

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这倒支持了张岱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

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

”其实,只要我们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不带任何成见去看王维诗,就不难发现他更多的诗是不可画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到的主观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听到的静谧的声响,以禅人的静观体悟到的宇宙的生命律动,都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把他的诗推向“诗不可画”的瓊绝境地。

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摘编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有画——一个被夸大的批评术语》)1.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是苏东坡针对王维的诗发表的评论,后来又有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进行陈述说明。

B.叶燮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大力支持者,他认定的“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这一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

C.作者认为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的诗值得推敲,因为就诗中有画本身看,“画”指画的意趣,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立的。

D.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同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不宜充任绘画的素材,这些最具有诗性的素材却不具有绘画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经过苏东坡及以后的古人、今人的肯定、推阐,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作者对这一说法一直持不同看法。

B.“清泉咽危石,日色冷轻松”两句诗,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的例子,但张岱认为,泉石、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诗句,突出主体的感觉印象,既富有画的意境,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印象,这些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更难以画出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诗中有画”论者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可画的只不过是些较一般的诗句,而他的更多的诗句是不能画的。

B.张岱“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的说法,是指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能诗画相通,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说。

这是对“诗中有画”的一种理解。

C.王维的诗能够达到“诗不可画”的境界,是他能够把诗人、画家观察到的,音乐家听到的和禅人体悟到的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创作出的诗句。

D.我们一想到王维的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是因为我们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4.下列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

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

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5.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B.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C.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D.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6.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

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

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

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5分)(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11分)小重山章良能【注】柳暗花明春事深。

小阑红芍药,已抽簪。

雨余风软碎鸣禽。

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

身闲时序好,且登临。

旧游无处不堪寻。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章良能:南宋词人,晚年曾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参政知事等官职。

8.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9.有人认为此词下阕的抒情妙在“起伏摇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 ,__ _”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乙选做题注意:此题为选考部分,考生在第11、12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纸上用2B铅笔标明序号。

若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雪夜的故事(日)太宰治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