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教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解和运用(1)从文本、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培养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生独立思考和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习,使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过程导入新课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

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

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习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内容有派遣留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

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
课题
第13课辛亥革命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
归纳概括结论认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评价辛亥革命
(3)帝国主义支持:列强以______威胁、外交孤立和______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4)革命阵营的分化:革命阵营中的________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5)孙中山的退让: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 ,________赞成共和,可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阶级基础:随着__________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作为民主革的思想武器。中心:______和__________。
(4) 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________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 列__________,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②过程:四川组织______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新军入川镇压。③结果: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因消息泄露,形势异常严峻。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请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哪些条件呢?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2、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的壮大△当时,一些民主革命宣传家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这又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思想武器:西方的 天赋人权 、 自由平等 等学说3、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 的传播 重要阵地: 上海 和日本 东京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需要哪些条件?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地位中国第一个 统一 的 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 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黄花岗起义 )6、有利时机: 保路 风潮的兴起7、其它条件: 武汉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二、经过: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2、高潮: 中华民国 成立和《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颁布时间: 1912 年元旦①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都、国旗:南京、五色旗①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②《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①袁世凯是北洋军阀头子, 握有重兵, 对革命派软硬兼施②列强替袁世凯撑腰, 以多种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被迫妥协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上述性质和功绩的相互关系如何?性质是对功绩的概括,功绩是对性质的体现。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2)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三、【展示点拨】(15分钟)(一)分组探究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知识整合】(5分钟)兴中会:1894年。

创建地点。

创建革命党时间:年,地点:。

纲领:“”同盟会影响:。

机关报:《》武昌起义:年10月10日。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主备人:王花【学习目标】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2)主阵地:和;人物:、和;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1)兴中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年月日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 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4、国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清政府:②袁世凯: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⑤孙中山: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的】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了解«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提高意义;3、能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辛亥革命迸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效果探求】一、武昌起义1、背景资料1: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对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敲诈19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支出的16倍。

«辛丑条约»签署前夕慈禧:〝量中国之物力,给与国之欢心〞。

阅读课本62、63页注释文字,结合资料1,归结武昌起义前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预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机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中央性的局限,缺乏以指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课时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设计与

课时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设计与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虚拟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参与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问题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2.教师补充:针对学生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更加全面。
3.历史启示: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历史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其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4.人物风采:介绍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分析其人格魅力和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人物等。
3.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辛亥革命为主题,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驱的艰辛历程。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之背景1、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失败后,;2、清朝推行新政:清政府内外交困,;3、革命党人准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

(1)建立革命组织①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它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兴起。

②革命政党:____年,______在东京成立。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机关刊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治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2)宣传革命理论同盟会成立后,同改良派围绕着、要不要等问题展开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

(3)领导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以最为著名。

4、预备立宪骗局:使清王朝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是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惊天动地谱华章——辛亥革命之过程1、爆发:武昌首义(1)_____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_______、_______率先发难,革命爆发。

(2)起义胜利后,成立____________,推举____________为都督,定国号为________政体为_______。

2、发展:全国十几个省相继________,响应武昌起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____________。

3、高潮:两大革命成果(1)_______(时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_____________成立。

(2)3月,颁布《_____________》,规定: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1.背景(1)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被迫打出“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随着__________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________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______和__________。

(4)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________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其入会誓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后,__________团体纷纷出现。

(5)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______年8月,日本______。

②纲领:“驱除鞑虏,__________,创立民国,________”。

③领导:__________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______》。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________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__________,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过程:四川组织______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新军入川镇压。

③结果: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因消息泄露,形势异常严峻。

思考1 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____________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________军械库。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________三镇。

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成立: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都城:______。

(3)国旗:五色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______年春。

(2)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②国内________一律平等;③国民有______、居住、财产、______、出版、集会、______、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__________;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__________制,内阁总理由______的多数党产生。

⑦总理可以驳回______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思考2 《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1)执掌清政府政权: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任命北洋军阀头子________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______,企图挽救危局。

(2)玩弄个人权术: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______、______,一面向________________提出议和。

(3)帝国主义支持:列强以______威胁、外交孤立和______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4)革命阵营的分化:革命阵营中的________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5)孙中山的退让: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________赞成共和,可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经过(1)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________宣布退位诏书,______覆灭。

(2)逼迫孙中山辞职: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______,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_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被________窃取。

3.辛亥革命的功绩(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革命。

(2)功绩:①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制度。

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______和______的权利。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__________侵略势力。

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3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过程1.问题中国同盟会建立后,组织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相继失败。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获得成功,并引发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

革命为什么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呢?2.问题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促成了中国从帝国向民国的转变。

这场革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呢?探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三章参议院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问题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史料文本章炳麟邹容(1869-1936) (1885-1905)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

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

章炳麟立即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他还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信息通过本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以章炳麟、邹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批驳康梁的改良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活动。

方法了解历史人物除了了解其生平、形象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思想主张、主要历史活动及其影响。

价值通过本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辛亥革命兴起的思想条件,本材料常用于对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查。

【答案解析】课前准备区一、1.(1)新政预备立宪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新式学堂(3)陈天华自由平等上海日本东京(4)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民主革命(5)①1905东京②恢复中华平均地权③孙中山④民报⑤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6)①武装起义新军武汉(7)①铁路国有②保路同志军湖北 2.新军工程营楚望台武汉二、1.(1)1912 (2)南京 2.(1)1912 (2)①国民全体②各民族③人身言论结社④被选举权⑤三权分立⑥责任内阁议会⑦总统三、1.(1)袁世凯军政(2)汉口汉阳南京临时政府(3)军事经济 (4)立宪派(5)袁世凯 2.(1)宣统帝清朝(2)共和袁世凯(3)北京袁世凯 3.(1)资产阶级民主(2)①封建君主专制②民主自由④帝国主义思考1.原因: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的原则。

3.(1)成功:①武昌起义胜利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②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堂活动区探究一1.(1)武汉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发展也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3)武汉地区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有着强烈的斗争精神,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迫使清军调动,造成武昌清军守备力量薄弱。

(5)革命党人长期在武汉地区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6)熊秉坤、金兆龙等革命党人有着强烈的革命主动精神,在计划泄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自行联络,提前起义,很好地把握住了机会。

2.辛亥革命一般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最终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

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20世纪初期勃然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的表现。

因此,辛亥革命这一概念往往又泛指这场民主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至少包含以下方面:(1)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表明孙中山开始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3)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建立。

孙中山当选同盟会总理。

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同盟会成立后,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

(5)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很快在武汉三镇获得成功,南方各省纷纷宣告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满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6)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