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四、知觉分类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 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分 为知觉暂留和错觉。
知觉暂留和错觉
1、知觉暂留存在于各种知觉中 2、知觉暂留
色彩与亮度: 人的眼睛能分辨出十万种不同的颜色,但 当光线很暗时则一切都成为灰色。
〈三〉视觉特征 1、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眼对光亮变化的顺应性,称为适应。
暗适应——指人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时,开始时看不见,经过 一定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被视物的轮廓。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 长,约需要30min才能完全适应。 明适应——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能够看清视物的适应过 程,这个过渡时间很短,约需1mim,明适应过程即趋于完成。 人在明暗暗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作,视力会出现短暂的下降, 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会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引起事故发生。 需频繁改变亮度的场所,采用缓和照明,避免光亮度的急剧 变化
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 及人对这些环境的 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去,改善人 类生存环境。
2.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社会行为对象
3.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
4.环境行为心理学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构造论
二、认知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 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认知心理学家代表皮亚杰:
同化(assimilation):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所面临的 新事物,并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之中。 顺应(accomadation):建立新图式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顺应是图式质的改变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是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
环境知觉不仅涉及当前感觉到的信息,还会根据个体的当前需要和环境特征,加工记忆中储存的环境信息。
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是功能性的。
此外,“环境”一词在环境知觉中泛指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
而“知觉”则既指有关个体感知、信息处理和认知的生理—心理特质,也包括了有关于自然和建成环境的集体文化信仰、价值观和审美判断。
环境知觉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它是对空间环境整体的反映。
例如,在置身于城市街道上时,人们会看到街道的形态、建筑的颜色,闻到空间中散发的气味,听到街道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感受到周围或安静、或喧闹的气氛。
这一切迅速地与自身的经验(记忆、想象)对照,从而获得对这一环境的整体映像。
这种对环境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知觉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准确的解释,建议查阅相关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专家。
环境心理学书籍

环境心理学书籍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环境的概念包括地理的、物理的环境和社会的、文化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的奠基者是德国心理学家W.黑尔巴赫和K.莱温。
1924年出版了黑尔巴赫的《环境心理学》,1943年发表了莱温的《心理生态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心理学在近20年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①环境属性、环境质量与环境评价。
注重评价指标的研究,已从心理―物理因素评价发展到多重因素评价,如物理的、政治的、居住的及社会气氛的四维因素评价。
②环境应激。
核心问题是确定人对应激源的反应模型。
在对高密度人口研究方面,区分了密度与拥挤两个概念。
密度是指客观上一定区域的人数,拥挤则指主观量度,即感觉到在很小地方有许多人。
研究发现,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人对高密度的反应是消极情绪增加、满意感下降、生理应激增高并有增加侵犯行为和减少助人行为的趋势。
③空间行为。
美国人类学家E.T.霍尔提出人际距离概念,区分了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即亲密的、个人的、社交的、公众的,认为人际距离与社会文化有关。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除社会心理学外,还需社会学、人口学、医学甚至法学等多种学科协同研究。
环境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书系自序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第三章环境应激和环境压力第四章个人空间第五章领域性第六章噪声第七章拥挤第八章环境型式第九章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主要参考书目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材内容简介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有一个经精心安排的相似的结构:1)阐述主题的范畴和性质,并为其下定义2)介绍这个主题的主要理论;3)整合与该主题有关的研究资料,并为这些已经积累的知识做总结;4)介绍了几个如何在环境设计中应用这些知识的实例。
为使心理学基础薄弱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环境设计人员更好地阅读本书,我们尽可能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关键词和术语。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06 结论
研究总结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 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地理学等。
输标02入题
通过对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 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与环境互动,从而更好地应对 环境挑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01
03
然而,该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问题,如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神经机制、不同文化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环境感觉 • 知觉 • 认知 •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的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心理学、 环境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该领域主要探讨人类如何通 过感觉和知觉机制来感知和理解环境,以及这种感知和理解如 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特征
认知过程涉及多个心理活动的综合作 用,具有主动性、选择性、理解性和 创造性等特征。
认知的分类
1 2
感性认知
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得外界事物的初步印象和感性 认识,如感知颜色、形状、声音等。
理性认知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判断、推理等 方式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3
创造性认知
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 等方式产生新的思想、观点和创意的过程。
03
关注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环境 感觉知觉与认知领域的发展。
04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以验证和丰富环境 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理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接收外界环境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环境知觉和认知PPT课件

第三节 认知距离
影响认知距离的因素: 环境、个人动机、心绪、偏爱、判断位置和行为特点。(在乡村和
城市中走过同等距离后,被试者估计,乡村的距离平均为城市的两倍)
启示:
1.在设计中,把具有吸引力的场所组织成一个认知距离较近,接 近程度较易的系统。
第97页/共101页
第98页/共101页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性又不包含 于任何元素之内。
第4页/共101页
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沙漠 VS 热带雨林
第48页/共101页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启示:
思考,对于环境设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第49页/共101页
第50页/共101页
第51页/共101页
第52页/共101页
二、环境元素的“显著差异”P58 思考:
第28页/共101页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强调学习(人的主动探索)的重要性(P42)
启示:
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
客观的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29页/共101页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有些场所需要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 醒水平和兴趣,比如游览和娱乐场所; 有些场所需要提供清晰的知觉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比如大 医院、商场、火车站、航空港、交通要道等 窗口→大玻璃 大玻璃×→公共建筑的大门
环境心理学主要考点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2)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3)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4)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兴趣、经验,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6)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7)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8)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9)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10)心理对抗:当人感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人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景的控制。
11)习得性失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旦产生这种心态,便会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而陷入被动无奈的境地。
12)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 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 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
第二节 私密性
二、私密性的功能
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1、被入侵者的反应 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 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2、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 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 (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 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 (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 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人格测量常用方法
w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H) w加州人格量表(CPI) w环境反应量表(ERI) w儿童环境反应量表(CERI)
环境心理学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测量个 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及人与环境互动时 的性质,这些性质的核心是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气候与高度
w有人认为气候是塑造文化价值和性格的主要因 素。
如:凉爽和温和的气候是技术和发明的必 要条件;长期生活在干燥热风地区的居民可能 会出现更多的疼痛、易怒、暴躁和攻击行为。
w高度也会产生某些效应。 如:生活在气压较低、空气稀薄的草原上,
对居民产生的短期效应,心脏可能扩大、红细 胞增加、血红素浓度增加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信息的获取
w 人类通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 身)感知环境获取环境信息。
w 此外,味觉、痛觉、振动觉、平衡觉和 机体觉均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 在多种情况下,环境信息的获得是 通过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
w 1.年龄性别因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绘制认知地图的基本方式 w 一类以道路这种连续性要素作为主要的
定向手段; w 另一类以标志物、街区、联结等空间要
素作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认知地图中的歪曲和错误
w 不完整 环境中物体的遗失或未被完整 反映出来;
w 歪曲 出现在环境中的几何、方向、距 离的表达不正确;
第一节 环境知觉
一、环境知觉的概念 人类知觉是个体环境行为的核心,
因为他是所有环境他是所有环境信息 的源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w 环境信息的七个特点: 1. 环境信息在时空方面没有固定的限制; 2. 环境通过所有的感觉通道向个体提供信
息; 3.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比人能处理的信息多; 4. 接收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 5.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 6. 环境具有象征意义; 7. 环境具有美学性质。
w颜色与情绪 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
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 的情绪发生变化。
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 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 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 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 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 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 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 实了颜色的功能。
w 认知地图和探路象其他能力一样,都存在着 个体差异。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影响环境认知的因素
w 人口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和性别。
儿童的环境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认知 地图的范围随年龄的增加而扩大,这种上升趋势在男 孩更为明显。
w 经验和文化因素 经验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表
象。
w 环境特征因素 物质环境本身的特点会对
人的表象、认知地图和探路行为产生影响。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第三节 潜在的环境认知
一、潜在环境和环境负荷
(一)潜在环境及其对情绪的影响 潜在环境指环境中的声音、温度、气味和
照明等非视觉部分所构成的环境。 潜在环境作为稳定的环境特质,人们可能
未曾明确意识到,但他们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有深刻影响,对人们的行为和感受起着强烈而 可预测的作用。
w 定向反应是所有有机体集中注意力去感 觉环境中的新奇刺激的行为。
w 定向反应源于新奇、不可预测的刺激 。 个人定向反应的强度反应他是否易于被 环境刺激所激发。
w 莫拉比安发展了一种人格量表以测量刺 激过滤。即个体是否能够有效过滤无关 的环境刺激。一般来说,非过滤者更易 于受到愉快、激发情境的吸引,而且有 可能避免不愉快、高度激发的环境情境。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w 环境知觉的概念 个体或群体直接地和真实地感知环境
信息的过程;这种感知是紧接着刺激发 生的并和过去的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环境知觉的理论
(一)透镜模型 环境 ○
布鲁斯威克
反馈(影响将来的行为)
○ 知觉
刺激束(生态 效度不等的刺 激)
知觉过程(重新组 合、处理和聚集感 觉刺激)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建筑物的表象
下列因素在建筑物表象中起者重要作用: w 识别性 建筑物的形式越具有独特性,越能被人们
识别,越对形成建筑物表象起促进作用。
w 可见性 指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的可见程度。 w 使用特点 指建筑物作为行为场所,对个人行为
产生的作用,使用频率和使用独特性是最基本的要素。
较高;
低负荷的环境中所包含的信息较少,信息传递率较
低。 如果其他条件一样,则高负荷的环境易被激发,
而且会引起环境中个人较强的的生理变化和认知活动 的变化。莫拉比安认为,环境负荷与环境信息的强度、 新奇性和复杂度等有关。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潜在环境的类型与性质
w 潜在环境指物理环境中的非视觉因素, 包括气候、高度、温度、光线、颜色和 噪声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 认知
2020/12/10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w 知觉:取得或接收输入信息的过程; w 认知:涉及到记忆、思维和情感等高级
心理活动,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过程。 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觉和认
知紧密相连,环境知觉是环境认知的基 础,而环境是而环境认知是环境知觉的 产物。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光线
w 光线也是潜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人们对自然光线的偏好 超过人工光线。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个体对潜在环境的反应
潜在环境激发情绪表现的性质,是人 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并非所有人 对环境的反应都是相同的,这里存在明显 的个别差异,个人的性格,尤其是与激发 状态有关的反应,强烈影响人们对环境的 反应,因此人格测量势在必行。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w颜色与智力 在一项长达3年的研究中,德国科学
家发现,颜色可以影响人的智力:一些 颜色有益于提高智力,一些颜色则会使 人智力下降。
例如,淡蓝色和黄绿色可使儿童智商 提高;白色、黑色、褐色能导致儿童智 商下降;橙色可改善儿童的社会行为, 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学习专心。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情绪三因素理论在解释潜在环境的情绪反应方面 是有效的,不仅可以预测人们对环境的反应,也可以 来预测对特定人、事物的偏好。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环境负荷
w 莫拉比安于1976年提出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 load)
的概念,来描述不同环境的感觉信息量。
高负荷是指包含许多环境信息的环境,信息传递率
二、城市和建筑物的表象
w 广义的表象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产生的各种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 表象。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后,其形象保 持在头脑中,即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经 人脑的加工、改造、分解和重新组合转 化为新形象,即想象表象。
w 狭义的表象仅指记忆表象。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城市的表象
w 意义 建筑物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面
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也是影响建筑物表象的重要因 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中的认知地图
( 一)认知地图的性质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 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 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时间的简 单顺使有机体在环境活动中部首固定 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约束,可以提供环境的 有效模型。
w 画蛇添足 无根据的加入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认知地图和探路
w 认知地图是环境的表象或对环境的表征;探 路则是人们在环境中通行的过程。这两种活 动都依赖视觉记忆编码完成。
w 探路是人们利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学进行一 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
w 在探路时,人们必须决定路径、运输方法及 其他完成旅行所必须的东西。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w颜色与运动 不同的颜色可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已引起运动专家的注意。研究表明,红色为 主动色彩,可使人产生努力进取的精神;蓝色 为被动色彩,可制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从而化 解紧张情绪。
教练作鼓动性讲话时应选择红色接待室,而 运动员的更衣室则宜涂成蓝色。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提议,将白色乒 乓球改为黄色,奥秘也在这里。因为白色球的 飞旋容易使运动员和观众的视觉疲劳,改用黄 色球后,能使运动员更准确地判断来球的力度 和方向,从而提高比赛成绩。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0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消极情感和侵犯行为的关系曲线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颜色
w颜色的三种维度 明度(brightness) 来自有色刺激的光线强度。 色调(hue) 颜色的种类,由刺激的反射光的波长
决定。
饱和度(saturation) 指颜色中所包含的白光的量,
白光越少,颜色越趋于饱和。
w颜色作为一种潜在的环境刺激,会影 响人们的认知行为,从而在心智作业 内和身体运动上表现出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