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认知过程-感觉与知觉
2第二章认知过程

单选: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 单词只能在他头脑中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单选: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这种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感性记忆 C、整体记忆 D、程序性记忆
2、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
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特征,而 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豪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做
相似的判断。 如“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掩蔽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感觉的( )现象。 A、疲劳 B、对比 C、融合 D、适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 1、影响: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冒的人 味觉不灵敏。
2、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其他感觉系统的 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以耳代目”。
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 色给人以热烈、温暖;蓝色给人以安静;绿色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感觉。
单选: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 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概念(选择、判断)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专家讲座

第19页
错觉研究:你看到了什么?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20页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21页
错觉利用
一家面积不大商店, 为了增添热烈气氛, 在商店两面墙上 镶上巨大镜子, 使用户进入时感觉商店面积很大。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22页
利用颜色对比错觉, 提升经济效益
日本三叶咖啡店老板发觉不一样颜色会使人产生不一样感觉,但选取 什么颜色咖啡杯最好哪? 于是他做了一个有趣试验:邀请了30多人, 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 色和青色。最终得出结论:几乎全部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咖啡调太浓 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人数约有三分之二;使用黄色杯子感觉 是浓度恰好;而使用青色杯子都以为太淡了。从此以后,三叶咖啡店 一律改用红色杯子盛咖啡,既节约了成本,又使用户对咖啡质量和口 味感到满意。
感觉 知觉 感觉是知觉基础, 知觉是感觉深入。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6页
感觉特征
1)适宜刺激 2)感受性和感觉阈yù限 3)感觉适应 4)联觉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7页
案例:
热带国家某快餐店墙壁原为淡蓝色, 给人以清凉 宁静感觉, 用户浅斟慢酌, 流连忘返, 影响了餐桌 周转率。以后店主将墙壁刷成橘红色, 用户进店 后安, 吃完饭立刻离去, 从此餐桌周转显著提升。 可见, 巧妙利用联觉原理, 能够有效地对消费者 行为进行调整和引导。英国一家企业依据人嗅 觉位于大脑情感中心, 气味能够经过情感中心直 接对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强烈影响原理, 专门为商 感觉和店知觉在提营销中供的运用能够给人带来宁静感, 方便诱使用户延长第8页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15页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消费者把对 选择对象的 心理反应保 持在一定方 向上,并维 持到心理活 动的终结。
注意使消费者的心 理活动处于一种积 极状态,能及时调 整和修正外界干扰 产生的错误和偏差 ,保证感知的形象 清晰和完整。
(三)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加
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注意。
看电视时注意到屏幕 右下角的广告。 需要购买电视机,会刻 意搜集有关信息
第三节 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 •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 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除了对产品进行认识和情 绪体验外,还要经历意志过程。只有经过有目的的、 自觉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 响,消费者才能实现预定的购买目标。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 在心理学中,情绪性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 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就产生 积极肯定的情绪感情,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情绪情感。 • 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由于受不同需要的支 配和环境的影响,其消费过程会出现不同的感情 色彩。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就是消费心理的情绪过程。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 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知觉 的映象仍保持 相对不变。
(五)知觉对消费者以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的作用
1.知觉的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如果消费者带着既定购买目的到商店,就能积极主动地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出所要购买的商品。
2.错觉在造型艺术上具有特殊作用
商业企业在橱窗设计、广告图案、包装装潢、商品陈列、 器具使用等方面,适当地利用消费者产生的错觉,进行巧妙 的艺术处理,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心理效果。
第二章 感知觉138页PPT

K =△I / I
(3)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 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 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中正在 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 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 ,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 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 试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 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 销量上升了18%。
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冷暖色调的应用
红橙黄、绿蓝黑、灰白紫 咖啡杯为什么常是红色?
横竖条纹的应用 商场音乐的选择 举例:
电影霓虹灯制作 日本桥面的设计 商场促销的合理应用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电化教学
形象与语言结合时的注意事项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 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K =△I / I
心理物理法
第二节感知觉基本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
例子:调香师 感觉适应
刺激的持续作用带来的 感受性变化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
3、 感觉的种类 (1)视觉
适宜刺激: 400-760毫微米的 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错觉游戏
中间的确是个正圆, 不相信用仪器量!! !
视错觉游戏--“完好的圆”
【解析】虽然端点看 起来不连在一起,左 边弯曲部分也显得比 右边的小一点,但其 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心理辅导员培训基础理论1-3章

第二节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龄前期指儿童入学以前的阶段。具体包 括婴儿期和幼儿期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经 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一次高峰。 一、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学龄前期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学龄前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三)学龄前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四)学龄前期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习动机、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高涨 (二)反抗心理 原因:自我意识的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增强、独立意识的出现。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情绪的强烈、狂暴与温和、 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 表现性共存。 (四)人际交往上的心特点
三、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 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识记) 2、存储(保持) 3、提取(回忆与再认) (三)遗忘 记忆是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发生了遗忘。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进行了研究并绘制出遗忘曲线。
四、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的认识。 (二)思维的种类 (三)常见的思维形式 1、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无关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 经验等。
二、学龄前期儿童的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最初发展
●婴儿的依恋和婴儿的同伴交往 (二)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 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 道德转化的过程。 3、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4、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5、同伴关系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概念&特点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名词解释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
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
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
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2、形重错觉 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大小错觉 初升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好像总比它们在 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初升 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是和树木、房屋相比较的, 而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是同辽阔的天空来比较的。
4、方位错觉 在海上飞行时,由于水天连成一片,失去了自然环 境视觉参考标志,飞行员很容易产生“倒飞视觉”。 这时飞行员要靠仪表来判定飞机的状态,否则会造 成倒飞入海的事故。 5、运动错觉 下车后一段时间,如果躺在床上,还觉得床像车厢 一样在运动。 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像身体和桥 在摇动。
(2)对他人性格的知觉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就可以预测 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我们知道某 人热心、讲义气,那么就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挺身而 生、见义勇为;相反,我们知道另一个人自私、冷漠,那么 我们也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退避三舍甚至逃之夭夭。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某人的行为判断 他的职业;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例如对 于老师这一角色,认为他的行为标准应该是谈吐文雅,学识 渊博、仪表端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觉的特征
认识过程
(一) 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恒常性
(四) 知觉的理解性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1、整体 性:是
指我们总 是把客观 事物作为 整体来感 知,即把 客观事物 的个别特 性综合为 整体来反 映。
2017/6/28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5.感觉的相互作用 6. 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感 觉 剥 夺 实 验 的 过 程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视觉:适宜刺激:380纳米~780纳米 听觉: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 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味觉: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最基本的味觉:甜、酸、苦、咸 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 后→苦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平衡觉:(晕车、晕船现象) 运动觉: 内脏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 疼痛等感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具有生物学意义 痛觉很难适应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两者关系:反比 种类: 感觉阈限:绝对(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上限、下限) 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认识过程
韦伯定律:(认为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 数)
△I/I=K 。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费希纳定律:认为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 数成正比 S=KlgR. 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特殊的感觉——痛觉
痛觉是人体的报警系统, 痛觉的产生意味着人体受到 了有害刺激,因此它可以帮 助人们及时避开有害刺激, 对人体有生物保护意义。与 其他感觉相比,痛觉更易受 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经验、 注意力、情境的意义、暗示 和个性等。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二、知觉(perception)
(一)概念:
第二节
认识过程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
+
经验
=
知觉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理解
认识过程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我听到一种声音
认识过程
我看到一个白色的、圆柱状的物体
我尝到一股酸酸的味道
我闻到一种香味
我觉得脖子上冷飕飕的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二)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包括触
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
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1、感觉适应:
认识过程
(三)感觉现象(感受性变化规律)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 视觉适应现象 嗅觉适应现象 温度觉适应现象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暗适应需要很长时间:30-40分钟 光适应非常快:1-2分钟 保护暗适应: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 法是戴上红色的眼镜。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2、感觉后象
认识过程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如:光后象 颜色后象(红色– 蓝绿色;黄色—蓝色)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视觉后像: 注视30秒 以上,然 后看白色 背景,会 看到一个 发亮的灯 泡。
医学心理学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 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 “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 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 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 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 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 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 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 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 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 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 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 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 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 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 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 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 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 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 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 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 2017/6/28 更好地发展。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觉的恒常性
认识过程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4、理解 性:是
指我们总 是根据已 有的知识 经验来解 释当前知 觉的对象, 并用语言 来描述它, 使它具有 一定的意 2017/6/28 义。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 觉 的 理 解 性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觉的整体性
认识过程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2、选择性:
是指我们 总是选择 某些事物 或事物的 某些特性 作为我们 知觉的对 象。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 觉 的 选 择 性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 觉 的 选 择 性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我听到一种声音 我尝到一股酸酸的味道 我闻到一种香味 我觉得脖子上冷飕飕的
2017/6/28
认识过程
十五的月亮 醋 蕃茄炒蛋 蛇
我看到一个白色的、圆柱状的物体 粉笔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我看到一个东西,有两个圆圈……,
一根棍子把它们连着……,它一定是——
自行车
第二节
知 觉 的 理 解 性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二)种类:
时间知觉:对事物顺序性及延续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对事物大小、形状、方位、距
离及深度的知觉;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运动知觉:对事物位移速度及距离的知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似动现象:电影)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 觉 的 选 择 性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知 觉 的 选 择 性
2017/6/28
认识过程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3、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
(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2017/6/28
三、错觉
定义: 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刺激主 观歪曲的知觉。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第二节
认识过程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对
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包括感觉、 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心 理活动。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一)概念
认识过程
一、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
2017/6/28
认识过程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3、感觉对比:
认识过程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明度对比 颜色对比 嗅觉对比 味觉对比 皮肤感觉对比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认识过程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4、联觉
认识过程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 的现象 红色– 温暖;蓝色---清凉 娱乐场所:红、橙、黄等暖色调(烘托热烈气氛 教室、病房:蓝、绿等冷色调(安静)
眼镜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反映的 事物的 属性 感觉 个别
认识过程
感觉器 官 单一 与知识 经验的 关系 无关
知觉
整体
协同活 动
有影响
2017/6/28
医学心理学
第二节
联系:
一 二
认识过程
三
知觉来源于 二者反映的 都属于对事 感觉 都是事物的 物的感性认 外部现象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