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5单元第3和第4课.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第2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教材分析】《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是《中国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因为上古时期的历史只有两课,所以知识跨度非常大,概括性非常强。
再加上世界上古史离我们较远,学生平时接触不多,许多地理名词都很陌生,历史事实很遥远,所以需要老师梳理线索,引导学生抓重点,抓主干,在充分运用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相应的补充史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准确指出古代文明扩展的促进因素;结合地图,运用时空定位,概括各文明扩展的基本史实,并运用史料认识文明扩展对大帝国兴起的影响。
2.能够以地图为依托,介绍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发展情况;在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帝国扩张带来的影响。
3.能够选择运用相关史事,论证说明古代文明的交流情况。
4.能够从帝国兴衰存亡中,体会到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认识到和平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永恒的追求和主旋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发展及文明交流难点:分析帝国战争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主题解释“帝国”入手)你知道什么叫“帝国”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二、新课教授(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出示本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
2.最初,这些文明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相互之间的联系甚少,那么,是什么促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呢?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教师总结,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各文明区具备扩张潜能,那么他们是如何扩张联系到一起的呢?教师引领学生依照地图,描述历史。
4.埃及文明全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西亚文明从两河向周边扩展,古巴比伦王国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亚述帝国一度征服埃及;古希腊也用了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众多城邦。
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共35张ppt)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2)中后期:王权加强: ①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 强大王权。 ②15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逐渐 完成统一,王权加强。 ③ 15世纪末,在伊比利 亚半岛形 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一、西欧封建社会
3、庄园与农奴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 基本 的 农业经济 组织,大小不一。 (2)概况:①土地制度: 领主自营地 和 农民份地 组成。自营地由 领主 直接 经营, 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 分为 自由农 份地和 农奴 份地,自耕自收。 ②劳动者地位:农奴在 法律 上是非自由人,需要自备 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 的 劳役 。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 劳役 。农奴和自由农 民还要向领主交纳租税。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 的 秩序 。
①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疆域: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典:《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 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灭亡: ①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 击和内部矛盾,陷入危机。 ② 7世纪中后期,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 逐步蚕食 。 ③1453 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但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
化甚大,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
年的欧洲了,中世纪欧洲具有巨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2)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建立与兴衰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
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 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 亡。
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2)罗马法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518-565)编订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 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 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 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1)城市兴起的原因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耕地面积增加,
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思考:为什么中世纪的人们会说:城市的空气是充满自由的空气。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城市的发展
(2)城市自治
——《中外历史纲要》下
西 欧 封 建 庄 园 示 意 图
观察《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思考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西 欧 封 建 庄 园 示 意 图
庄园里各类设施齐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
耕种的农民(绘画作品)
农民在法律上自由,耕种自由 农份地,自耕自收,向领主缴纳租 税,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古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思考:什么叫市民法?什么叫万民法? 市民法是每个民族专门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而万民法是符合自然理性,适用 于全人类的法律。就罗马帝国的情况而论,市民法指与罗马公民有关的法律,万 民法虽然可以用于罗马人,但主要用于非罗马人。 市民法和万民法是罗马帝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君封臣制度 2.庄园与农奴制度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的加强 2.城市的发展 3.基督教会的统治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2.俄罗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共32张ppt)

米隆《掷铁饼者》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 庙重要性在于,全世 界介绍希腊的图片, 如果只有一幅,那一 定是它;如果有一本, 那封面也必然是它。 至少在形态上,它是 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
——余秋雨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古代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
材料1 从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看,古希腊哲学史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两个发展 的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 对象是社会、人生。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
2.成就 (1)哲学 ①背景:
A、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 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B、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 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②代表:“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 “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 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 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认识你 自己”。 柏拉图: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 倍的无知。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 希腊文化高度பைடு நூலகம்展的时期。
“古典时代”指古希腊历史上城邦制度 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古风时代” 此前的城邦制度形成阶 段(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被称为。
人们将希腊城邦时代至罗马帝国时代 创造的文明统称为西方世界的“古典文 明”,以区别于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
能力提升
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经济: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发达); (2)地理: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推动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展,繁荣的工 商业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 (3)政治:雅典民主的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繁荣为哲学家、史学家等的活动 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古希腊各城邦执政者重视文化教育。 (4)外部:古希腊从周边国家汲取了许多优秀文化成果。 (5)个人:许多名流学者定居雅典,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传播。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点总结-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二)汉初的统治
1.汉初经济(“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吸取秦速亡的教训
2.汉初政治: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的产生“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二)对外: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三、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50张ppt)

1、时间:约公元前18世纪
拉 比
2、内容:
王
(1)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功德。
太 阳 神 沙 玛 什
(2)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 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诸多 方面。
(3)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 反者将遭到严惩。
(四)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特点: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
结合材料,《吉尔伽美什》反映出两 河流域居民怎样的生活态度?
恐惧悲观,重视今世生活,对死后一 切几乎不抱希望,死后的生活在他们 看来令人恐惧,不可能有美好的希望。
材料2:对每年洪水泛滥 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 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 尔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 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 无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 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 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 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区、各民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课标:1.认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 、阿拉伯的文化成就,理 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古代西亚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理解阿拉伯文 化对古老文化遗产的吸收和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桥梁 作用。
BC3500左右,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地 区产生最初文明。BC18世纪古巴比伦 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该地。波斯帝 国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
因《全素球:通洪史水》不定期泛 滥,战争频繁,外族 入侵等。
一、古代西亚文化
(三)建筑和艺术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 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 裁。
阿布神庙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特专制统治, 勒阿斯布尔地区,这些雕像创王作于权约神圣不可侵犯。
公元前2700年。对于苏美尔人乌来尔说王,陵竖琴恐嵌怖板大画眼:睛,千年前的苏美尔 雕像不只是一种表现,他们相用信动每物个宴会喻人指雕人塑间等级 雕像都有它自己的生命。 关系。公羊(臣民)双手举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和向“距离”挑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和向“距离”挑战一、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1.“万能的原动机”(1)条件: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过程①法国工程师巴本,1690年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
②1705年,纽可门等人合作制造出纽可门蒸汽机。
③1769~1782年,英国工人瓦特对蒸汽机汽缸进行两次改造并设计了一套连杆曲柄传动装置,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使用率。
(3)影响①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
②这是人类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工厂的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③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成第一辆蒸汽机车。
④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英国人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19世纪初,一个以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
图解识记“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2.“科”“技”结合的典范(1)成就(2)意义:由于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问题思考材料图一法拉第(1791~ 图二19世纪巴黎1867)和电磁感应的电力铁路实验装置模型思考(1)图一的人物及其贡献对电气革命的出现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以图二为例,谈一谈电气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车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二、向“距离”挑战1.立体交通的诞生(1)条件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推动了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①陆上交通: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分别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第4课一、素养达标1.(2022·吉林延边期末)有学者指出:“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这是一种极度完善的和谐之美。
”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B )A.个人主义泛滥B.重视理性精神C.忽视现实幸福D.缺乏人文主义解析:根据材料中“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的思想……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等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古希腊是用理性来描绘自然、物质世界的,是重视理性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理性精神,希腊民族用理性来认识、探索世界,而不是个人主义泛滥,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可知,并没有忽视现实幸福,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希腊民族重视人、人的思想,故排除D项。
2.(2022·湖南益阳期末)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主张历史学不应该取悦流俗,而应该以叙述历史的真实为最高目标,首先必须完全抛弃历史著作之中的神话和传说的因素,这是关键所在。
他借伯利克里之口,说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材料反映出修昔底德的思想( D )A.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B.立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观察C.成为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D.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本质解析:修昔底德主张历史学应该力求叙述真实的历史,抛弃神话和传说的因素,强调人的重要和人的价值,反映出修昔底德的思想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本质,D项正确;“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说法绝对,A项错误;“立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观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修昔底德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C项错误。
3.(2022·岳阳)“希腊人在奉祭宙斯的节日里举办奥林匹亚运动会,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全希腊的运动员,于是宙斯神的节日也成了全国性的假日,在此月内,全希腊境内的所有战争都要宣布休战……节日期间还应时开了集市,届时人们从各地赶来,献祭宙斯神,观看比赛,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