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15
60
25
25
35
10
45
5
A.试管与灯的距离越近,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B.气泡是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C.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D.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15.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价值的是()。
A.吸收二氧化碳B.吸收水和无机盐C.生产有机物D.释放二氧化碳
9.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
A、清洁鱼缸里的水B、提供新鲜的食料C、增加水中氧的含量D、起杀菌作用
10.种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原因是
A.增加植株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B.增加吸收光能的作物叶片的面积
C.降低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D.降低周围的气温以增加有机物合成
7.下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 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B.③⑤C.②⑤D.①③
8.“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A.水B.无机盐C.氧气D.有机物
3.下列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专题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专题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是由()来控制的。
A.保卫细胞B.叶肉细胞C.表皮细胞D.保护组织2、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下列关于大豆种子萌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机物B.大豆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C.萌发过程中,胚芽最先突破种皮D.大豆种子的子叶可发育成幼苗3、今年秋天,某村村民收获了一个重5.5千克的红薯,红薯甘甜可口,其中所储存的糖类物质主要来源于()A.根的吸收作用B.叶的光合作用C.茎的输导作用D.根的贮存作用4、玉米种子的胚包括哪几部分?()A.胚芽、胚轴、胚根和种皮B.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C.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D.胚根、胚轴、胚乳和种皮5、植物的筛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分别是()A.有机物,从上向下B.有机物,从下向上C.无机盐和水,从下向上D.水和无机盐,从上向下6、花生是一种我们喜欢吃的食品。
食用花生时,我们常剥掉被称为“麻屋子”的外壳,发育成“麻屋子”的结构是()A.珠被B.子房壁C.胚珠D.受精卵7、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移栽植物时根部通常带一个土坨是为了减低植物的蒸腾作用B.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C.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D.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8、如图,在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A.4——根冠B.3——分生区C.1——成熟区D.2——伸长区9、苹果属于被子植物,其原因是()A.种子有胚乳B.种子外有果皮包被C.果实外有种皮包被D.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10、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含量比较稳定,主要与下列哪种生物有关()A.绿色植物B.动物C.生物D.微生物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1.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提高作物哪种生理活动的强度 (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2.下列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③和④3.大棚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合成西瓜中甜味物质的原料是 ( )A.水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氧气C.二氧化碳和水D.氧气和无机盐4.1881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为了确定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将载有水绵和需氧细菌(生存必需氧气的细菌)的临时装片首先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内,随后他发现当临时装片整个暴露在光下时,需氧细菌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如图甲所示;当在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时,需氧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易于观察B.将水绵和需氧细菌首先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内,可以排除实验前环境中氧气的影响C.图乙中,需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表明该部位产生了较多的氧气D.此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5.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把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统计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泡越多,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B.试管与灯的距离为10厘米时,产生的气泡最多,原因是光照较强C.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D.如果将该试管放在黑暗中,也将会冒出大量气泡7.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往往都离不开它。
植物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其有机物含量增加的主要物质来源是 ( )A.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C.土壤中的水和有机物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8.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措施能使植物体积累更多有机物,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 ( )A.延长有效光照时间B.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C.合理密植,立体种植D.以上三项都是9.如图表示的是白天发生在植物叶片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甲、乙表示生理过程,①表示某种气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综合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综合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A.绿色植物B.动物C.阳光D.水2、过度密植,作物的产量会减少。
其原因主要是植物下部叶片()A.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旺盛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微弱D.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3、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这些能量的大部分()A.以机械能形式消耗B.以光能形式利用C.以热能形式散失D.以化学能形式储存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 B.B C.C D.D5、下列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的是()A.裙带菜B.葫芦藓C.铁线蕨D.红豆杉6、花中的主要结构是()A.子房B.花瓣C.雄蕊和雌蕊D.花萼7、农民伯伯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与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不一致的是()A.人工辅助授粉——提高植物的结果率B.早春播种覆盖塑料薄膜——提高地表温度C.给树施用有机肥——是为其生长提供有机物D.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利于种子萌发8、下列根尖各区细胞的示意图中,属于成熟区的是()A.B. C.D.9、贮藏蔬菜、水果要保持低温,这是为了降低()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10、被子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A.气孔、导管、根毛B.根毛、筛管、气孔C.筛管、根毛、气孔D.根毛、导管、气孔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种子植物从花到形成果实的过程中,子房将发育成________,子房壁将发育成_______,子房里的胚珠将发育成________,胚珠里的受精卵将发育成________。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一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测试试题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光合作用的意义A. 维持大气中碳—氧的平衡B. 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C. 其他生物生活的能量来源D. 促进生物圈中水的循环【答案】D【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完成了物质转化: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
二是完成了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源泉。
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考点】光合作用的意义。
2.王同学了解生物知识后,在自己家的鱼缸里投放了一些新鲜的水草。
他的主要目的是()A. 清洁鱼缸里的水B. 使鱼缸更富有情趣C. 供给鱼新鲜食物D. 增加水中的氧含量【答案】D【解析】鱼缸中的金鱼进行呼吸作用要吸收水中的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而鱼缸中的水草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出氧气,正好供金鱼的呼吸作用利用,可见鱼缸中放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水中氧的含量,有利于金鱼的呼吸。
【点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生物提供了()①食物来源②空气来源③氧气来源④能量来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三个:①完成物质转变。
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
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
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
强化训练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综合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下列根尖各区细胞的示意图中,属于成熟区的是()A.B. C.D.2、花中的主要结构是()A.子房B.花瓣C.雄蕊和雌蕊D.花萼3、如图,在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A.4——根冠B.3——分生区C.1——成熟区D.2——伸长区4、银杏和杏的主要差别是()A.根、茎、叶是否发达B.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C.种子外是否有种皮包被D.能否耐干旱和贫瘠5、今年秋天,某村村民收获了一个重5.5千克的红薯,红薯甘甜可口,其中所储存的糖类物质主要来源于()A.根的吸收作用B.叶的光合作用C.茎的输导作用D.根的贮存作用6、下面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B.植物的根也能进行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能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呼吸作用必须有氧的参与7、下面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叶绿素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C.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D.光合作用能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8、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其直接原因是()A.缺少肥力,减弱光合作用B.缺少水分,减弱光合作用C.缺少二氧化碳,减弱根的呼吸作用D.缺少氧,减弱根呼吸作用9、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表皮细胞排列紧密B.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C.叶肉细胞里有大量叶绿体D.有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10、关于叶的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叶的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B.叶脉具有输导和支持作用C.叶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D.叶片上只有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________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专项练习:光合作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专项练习:光合作用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叶B.气孔C.叶脉D.芽2.下列各项中属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是( )A.葡萄糖B.氧气C.淀粉D.二氧化碳3.老师把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接触到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会立即复燃,这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氨气4.花卉为我们的生活添姿增彩,科学种植才能与花卉和谐相处,下列做法科学的是( )A.花卉都要种植在强光下B.每天都要给盆栽的花卉浇大量的水C.换盆后的花卉要适当遮阳D.一个花盆中种的花越多越好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中,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这一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分解叶片内原有的淀粉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C.使酒精进入叶片中D.使淀粉溶解到水中6.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应该采用图中的哪一个装置?( )A. B.C. D.7.蒜苗的叶子上端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这是因为( )A.叶下端没有叶绿体B.叶下部不进行光合作用C.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D.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形成8.卧室中不宜放置太多绿植的原因是( )A.夜晚进行蒸腾作用,使卧室内空气潮湿B.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与人争夺二氧化碳C.夜晚进行呼吸作用,与人争夺氧气D.夜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太多氧气9.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脱色和鉴定产物用的液体材料分别是( )A.酒精、清水B.酒精、碘液C.碘液、酒精D.清水、碘液10.如图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光合作用的原料有_____和_____。
(填写字母)(2)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A,在绿叶中有能量转换器_____可把来自A的能量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3)光合作用需要的物质E是根通过成熟区的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然后进入根中的_____向叶片运输。
(4)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C]_____是人和动物呼吸都需要的气体。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考试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70 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1.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小路上,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主要原因是植物进行了()A.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B.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2.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如下表),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序号实验材料处理实验结果1点燃的蜡烛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钟罩里,经过一定时间的光照蜡烛熄灭2一只小白鼠小白鼠死去3点燃的蜡烛+一盆植物蜡烛没有熄灭4一只小白鼠+一盆植物小白鼠正常活着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提供给了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B.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离不开植物产生的氧气C.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污浊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D.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3.如图,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对照实验置分别是()A.甲与乙、甲与丁B.甲与丙、甲与乙C.甲与丁、乙与丙D.甲与乙、乙与丙4.二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如下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B.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5.某实验小组利用晚上,将等量的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晚上进行实验便于控制光照这个变量B.试管距灯泡越近,释放的气泡越少C.释放的气泡主要是氧气D.光照越强,释放的气泡就越多6.下面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图,能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装置是()A.B.C.D.7.为了研究土壤与柳苗植株增重之间的关系,海尔蒙特作了如下实验设计:①栽种前分别称量柳树苗和土壤的重②五年后再分别称量柳树和木桶中土壤的重量③专门制作了防止灰尘落入的木桶盖④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单项选择题1.图1的实验装置中,能够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实验装置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装置分别是( )。
A. 甲与丙、甲与乙B. 甲与乙、甲与丁C. 甲与丙、乙与丙D. 甲与乙、乙与丙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的化学能贮藏在下列哪种物质中?( )。
A. 水B. 无机盐C. 氧气D. 有机物3.下列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D.小张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4. 下列各实验装置中,能迅速、安全地脱去绿叶中叶绿素的是A B C D5.(2011苏州)27.二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6.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到此“吸氧”的最佳时间是()。
A.凌晨B.上午C.黄昏D.深夜7.下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 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
该实验可以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② B.③⑤ C.②⑤D.①③a.绿叶 b .叶绿体滤液 c.叶绿体滤液(叶绿体有气泡产生)(叶绿体无气泡产生)研磨过滤遮光8.“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A.吸收二氧化碳B.吸收水和无机盐 C.生产有机物 D.释放二氧化碳9.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A、清洁鱼缸里的水B、提供新鲜的食料C、增加水中氧的含量D、起杀菌作用10.种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原因是A.增加植株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B.增加吸收光能的作物叶片的面积C.降低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D.降低周围的气温以增加有机物合成11.右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B.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C.当光照强度>n1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D.当光照强度>n2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12.世博会馆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绿墙,一年可吸收4吨的二氧化碳,能使空气清新是植物体进行的()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吸收作用D、光合作用13.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陆生植物叶的上下表皮(ab表示细胞)。
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 甲是上表皮B. a能进行光合作用C. 乙是下表皮D. b能进行光合作用14. 李明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晚上,他将金鱼藻放入盛有清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的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并记录在下表中。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15 6025 2535 1045 5A. 试管与灯的距离越近,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B. 气泡是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C. 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D.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15.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价值的是()。
A.保护土壤和涵养水源B.调节气候和制造氧气C.净化空气和消除噪声D.侵占人类生存空间16.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以下不宜采取的措施是( )。
A. 合理利用和开发B. 兴修草原水利C. 营造草场防护林D. 将草原改造成农田17.下列关于植被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植物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终年常绿B.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但都十分耐旱C.针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D.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18.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审美评价能力。
你对这项设计活动采取的态度应该是A.学校已经是花园式校园,何必多此一举B.绿化校园是校长和园丁的事,与己无关C.很想通过这次设计活动,学会技术设计的过程和方法D.对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想多费心思,敷衍了事二、综合分析题19.学习植物生理作用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分析回答:(9分)①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设为甲装置,其他处理见图;②将甲装置移到光下6小时;③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④取下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乙装置脱色;⑤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
甲乙(1)观察甲装置可知: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B与C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
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_____个变量。
(2)步骤③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______作用产生的;从B瓶、C瓶挤出的气体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被叶片进行的________作用所消耗。
(3)步骤④用乙装置脱色时,大烧杯内装的液体是______,小烧杯中的液体将变成_____色。
(4)步骤⑤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取自_____瓶的叶片。
实验证明:绿叶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是__________,所需的原料有二氧化碳。
20.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表自土壤;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水桶里,只浇水。
经过五年,再次称量,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如图甲所示;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存活较长时间;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
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称为光合作用。
甲乙丙(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
21.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6分)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②将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如图所示),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叶片A和叶片B;④把叶片A、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A、B滴加碘液。
(1)步骤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运走耗尽。
(2)叶片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色,非绿色部分变为棕黄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物是,该实验的变量是。
(3)叶片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4)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22.(5分)某同学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
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1)玉米中富含淀粉、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玉米种子的中。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证明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3)若小烧杯中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则要探究的问题是。
要验证这一问题,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对照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
(4)若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腾作用,该装置需改变的是。
答案1A2 D 3D 4B 5B 6C 7C 8A 9C 10B 11A 12D 13B 14C 15D 16D 17A 18C19(3)清水(1)光二氧化碳两(2)呼吸光合绿(4)B 光20(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也可)(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 (3)蓝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21(1)淀粉(2)蓝淀粉叶绿体(素)(3)二氧化碳(4)叶绿素22(1)胚乳(2)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清水(蒸馏水)(4)移走小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