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山地城镇建筑设计导则
云南省城市第五立面及太阳能景观化设计技术导则

附件4云南省城市第五立面及太阳能景观化设计技术导则组织编制: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单位: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新元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英国阿特金斯集团昆明市规划局二〇一七年五月前言长期以来,建筑物屋顶往往属于建筑设计体系及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从属”地位。
在建筑设计中,除了突出于建筑檐口的坡屋顶及其他形态的标志性建筑屋顶外,建筑平屋顶往往被檐口所遮挡。
城市建筑屋顶空间往往被设计者、管理者、使用者和观赏者所忽视。
从云南省的建设情况来看,除少数城市对建筑屋顶形式有具体要求外,大部分城市对屋顶——城市第五立面,缺乏统一的形象、景观及功能要求。
由于对城市第五立面设计引导的缺失,导致云南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建筑多样性等地域特征得不到有效体现。
从现有建筑的使用来看,大部分城市老旧建筑的平屋顶存在着刚性屋面的隔热板破损严重,缺乏护理整修;柔性屋面的防水材料损坏,房屋功能下降;屋顶的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渗漏等诸多影响城市整体景观及使用需求的情况。
特别是由于居民住宅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普及,且由于安装的不统一、管理的缺失,使得城市住宅建筑屋顶杂乱无章。
屋顶水箱布置随意,管线纵横,施工及维修不便等等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建筑屋顶的景观性、安全性。
部分城市的“假坡顶”改造,由于未按照规范施工,“假坡顶”遮挡了原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日照,影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居民投诉较多。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屋顶的私搭乱建情况时有发生,火灾、风灾等安全隐患严重,更造成了房屋屋顶的权属、管理等诸多问题,居民之间纠纷不断。
部分城市为追求“统一、整洁”的城市形象,盲目实行“平改坡”工程。
由于过程中的设计不到位、施工不细致,大量不合规的轻质材料的随意使用,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城市整体景观来看,缺乏统一的材质、质感、色彩的建筑屋顶扰乱了城市总体色彩及城市空间肌理,影响了城市天际线的构成。
昆明市城乡规划全覆盖镇(乡)域规划编制导则与验收标准

市城乡规划全覆盖镇(乡)域规划编制导则与验收标准----------------------- -----------------------日期:附件1市城乡规划全覆盖镇(乡)域规划编制导则与成果验收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镇(乡)域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规规划编制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市城乡规划条例》、《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镇(乡)域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围的镇(乡)建设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执行,不单独编制镇(乡)域规划;其他的镇(乡)域规划编制适用本导则。
第三条编制镇(乡)域规划。
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原则,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立足于改善居住条件和镇(乡)环境面貌,保护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镇(乡)域规划包括镇(乡)域总体规划和镇区(乡政府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部分。
其中,镇(乡)域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五条镇(乡)域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应当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对镇规划和乡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的要求执行。
第六条编制镇(乡)域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上位法定规划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第二章规划的制定第七条镇(乡)域规划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成立由县(市、区)、镇(乡)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三结合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机构,承担具体规划的编制任务。
第八条镇(乡)域规划需经过镇(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镇(乡)人民政府审核,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规划区的镇(乡)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

(2)砂浆全部采用预拌砂浆:☑是□否。
6.3.3(1)混凝土结构400MPa级及以上钢筋使用比例100%或超高、大跨度、负荷大混凝土结构中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混凝土总量的比例100%。
(2)钢结构高强度钢材使用比例%。
(2)居住建筑人均用地指标m2,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m2,地下空间建筑面积m2,机动车停车位个,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种公共服务设施。
(3)公共建筑容积率2.49,绿地率20%,地下空间建筑面积41355.72m2,机动车停车位784个,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公共服务设施。
4.4.2(1)垃圾清运交通路线是否合理:☑是□否。
总负责人:
(盖章)
年月日
审图机构
审查意见
经审查,该项目施工图设计满足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要求。
总负责人:
(盖章)
年月日
7.5.1生活热水采用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形式为太阳能;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其覆盖率为6%,保证率为0.55。
五、暖通设计
8.2.1(1)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直燃型制冷、供热性能系数(COP),蒸汽型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能效比(EER);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燃煤锅炉热效率,燃油燃气锅炉热效率。
(2)公共建筑除公共区域外其他区域照明功率密度值的最大值9。
9.4.1(1)电梯采用的节能控制措施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采用的节能控制措施红外感应自动启停。
(2)配电变压器能效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2中规定的节能评价值的要求:☑是□否。
《云南省山地城镇道路工程设计导则》(试行)

《云南省山地城镇道路工程设计导则》(试行)云南省山地城镇道路工程设计导则(试行)2013-12-01发布2013-12-25实施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4道路横断面 (5)4.1 一般规定 (5)4.2 道路规划红线 (5)4.3 道路横断面 (5)4.4 机动车道宽度 (6)4.5 路侧带宽度 (6)4.6 分车带 (7)4.7 道路横坡 (7)4.8 综合管线 (7)4.9 路缘石 (7)5道路平面和纵断面 (8)5.1 一般规定 (8)5.2 直线 (9)5.3 平曲线 (9)5.4 缓和曲线 (9)5.5 回头曲线 (10)5.6 纵断面设计 (11)5.7 平纵线形组合 (13)6道路交叉 (16)6.1 一般规定 (16)6.2 平面交叉 (16)6.3 立体交叉 (21)6.4 道路与轨道交叉 (22)7路基和路面 (24)7.1 一般规定 (24)7.2 路基 (24)7.3 路基防护与支挡 (26)7.4 特殊路基 (27)7.5 路面 (29)8桥梁和隧道 (30)8.1 一般规定 (30)8.2 桥梁 (30)8.3 隧道 (31)9绿化和景观 (34)9.1 一般规定 (34)9.2 绿化和景观 (35)10 道路辅助设施 (37)10.1 一般规定 (37)10.2 公共交通 (37)10.3 行人交通 (37)10.4 非机动车交通 (38)10.5 交通安全设施 (38)10.6 交通管理设施 (38)11附属工程 (41)11.1 道路照明 (41)11.2 道路排水 (41)11.3 道路弃方 (42)11.4 综合管廊 (43)前言2011年8月30日云南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
2012年11月21日,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推进会上,指出建设山地城镇要走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在“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出特色”上下功夫。
某展示中心斜柱结构设计分析

某展示中心斜柱结构设计分析发布时间:2022-08-09T05:06:11.989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2年第6期作者:刘锐清邓丹李发福[导读] 建筑功能为展示中心,坡地建筑,高差约14米,分三台处理场地高差,每台高差约5米。
刘锐清邓丹李发福云南康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500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摘要】建筑功能为展示中心,坡地建筑,高差约14米,分三台处理场地高差,每台高差约5米。
地上结构采用钢框架结构,楼面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
由于本工程为坡地建筑,存在掉层,且为了立面效果,掉层端部设置斜柱,局部框架柱无法下落,导致斜柱带转换。
因此,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平面凹凸不规则,竖向不规则等多项不规则。
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和概念设计方法,对关键构件(斜柱、转换梁)和薄弱部位做了适当的加强,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且满足了业主对建筑功能效果的控制要求。
【关键词】斜柱;展示中心;结构分析;楼板应力分析0 前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仅仅是关注居住功能以及面积大小的问题,对品质、健康、绿色、生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如何将建筑真实的融入到周边环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体现出一种可见的、系统的、生动的、人性的、生态的生活方式,将是现代建筑营销展示中心越来越凸出的重点。
因此,越来越多新建的展示中心将更贴近于生活、贴近于自然。
在坡地建筑的展示中心设计中,这种要求更加凸出,因此,对该类建筑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结合某山地建设项目展示中心分享结构设计时在实现建筑功能与效果的前提下,同时也实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并分享斜柱在本工程设计中的相关技术要点。
1 概况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加速度0.3g,Ⅱ类场地,钢框架结构。
坡地建筑,场地高差约14米,分三台。
地上建筑为两层,局部掉层,总建筑面积约2683平米。
高差位置设置独立挡土墙挡土,主体设计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考虑放大。
云南省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及审查要点-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省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及审查要点(暂行)(公示稿)组织编制: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承办单位: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曲靖市规划局2017年03月前言为具体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发〔2016〕18号)的要求,贯彻云南省城市工作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会议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结合云南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制了《云南省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及审查要点》。
本审查要点的编制是解决当前云南省城市山水环境不显、空间“乱”、品质不高、特色不突出、城市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历史文化破坏,保护不足等问题的迫切需求。
本审查要点力求在落实《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全省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的重点,增强城市设计编制与审查管理的规范性,是指导各地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审查要点包括总则、编制重点、审查与管理及附则4部分内容。
本审查要点由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制,由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导则编制单位及人员名单主编单位: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参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曲靖市规划局主要起草人:苏涵王世福汤远洲蒋金燕王明吴文俊翟浩宇陈贝叶朱德宝曾蓉梁峰陈华施炫常志勇主要审查人员:陈云丰邓宏旭张扬刘鑫陆映梅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编制目的】 (1)第二条【编制依据】 (1)第三条【适用范围】 (1)第四条【基本原则】 (1)第五条【编制类型】 (2)第六条【编制组织】 (3)第七条【成果要求】 (3)第二章编制重点 (4)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4)第八条【设计要求】 (4)第二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4)第九条【一图】(城市设计总图) (4)第十条【五准则】 (5)第十一条【一指引】(城市设计“六度”空间指引) (7)第十二条【一行动计划】(近期行动计划) (8)第十三条【一创新】(规划创新) (9)第三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9)第十四条【一图】(城市设计总图) (9)第十五条【五准则】 (10)第十六条【一指引】(城市设计“六度”空间指引).. 12 第十七条【一行动计划】(近期行动计划) (13)第十八条【一创新】(规划创新) (14)第四节专项专类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14)第十九条【设计对象】 (14)第二十条【设计要求】 (14)第二十一条【一图】(城市设计总图) (15)第二十二条【五准则】 (16)第二十三条【一指引】(城市设计“六度”空间指引)17 第二十四条【一行动计划】(近期行动计划) (18)第二十五条【一创新】(规划创新) (18)第五节建设项目规划报批阶段的城市设计 (18)第一条【一图】(城市设计总图) (18)第二条【五准则】 (18)第二十六条【一指引】(城市设计“六度”空间指引)20 第二十七条【一行动计划】(近期行动计划) (20)第二十八条【一创新】(规划创新) (20)第四章审查与管理 (21)第二十九条【成果审查】 (21)第三十条【规划管理】 (22)第三十一条【公民参与】 (23)第五章附则 (23)第三十二条【条文解释】 (23)第三十三条【实施时间】 (23)附件一: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主要图纸及深度要求 (24)附件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主要图纸及深度要求 25附件三:城市设计审查要点及评分指导表 (27)名词解释 (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有效提升城市品质和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加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保障城市设计的审查管理和实施,结合云南省实际,编制《云南省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及审查要点》。
山地建筑设计原理

山地建筑设计原理第一部分:山地建筑设计的背景和概述1、山地建筑设计的定义和特点山地建筑设计是一种专门针对山地地理环境的建筑理念,它强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山地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设计理念注重在适应和利用山地地形、地貌、地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体验。
山地建筑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适应性:山地建筑设计应考虑所在地域的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特点。
这种设计方法旨在与山地环境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以创造宜人的建筑空间。
(2)生态可持续性:山地建筑设计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用可再生、可循环的建筑材料和能源,以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空间多元化:由于山地地形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山地建筑设计在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和功能安排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多元化特征。
这种设计理念注重在建筑内部和外部创造多层次、多角度的空间体验。
(4)形式独特性:山地建筑设计的独特性表现在形式、风格和造型等方面。
这种设计方法注重从山地环境中寻找灵感,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形式,使建筑成为山地景观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山地建筑设计是一种关注环境、注重创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
它在适应和利用山地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体验,充分展现了山地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
2、山地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山地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其地形、地貌、气候等多重因素都与平地环境有所不同,因此,山地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显著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适应:山地环境的地形起伏大,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地形的变化,如何适应地形、利用地形是山地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
建筑物的布局、朝向、高度等方面都需要与地形相协调,以最大程度地适应山地环境。
(2)地质问题:山地环境的地质条件复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地质问题,例如土地的承载力、地震、滑坡等。
山地掉层建筑结构计算措施探讨

二 4
图 1 某掉层建筑 A N S Y S水平地 震变形 图
山地建筑地基一般 分为全岩石或上部 土体 、 下部岩 石 的土 岩 地基 。全岩石 由于岩 石 刚度 强度 较大 、 变形 小对 主体结 构 影 响
1 . 1 掉层 建 筑结 构共性
1 ) 掉层 建筑一般位 于坡地 , 根据 G B 5 0 0 1 1 - 2 0 1 0建筑 抗震 设 小 。土岩地基 上部 土体 较为软弱为塑性材 料 , 覆 盖土层 越厚对 上
约 束情 况不一致 。平 面不 规则 , 在 横坡 向地震 作用 下扭 转 严重 。 岩石地基也 可采用 浅基 加抗倾 覆锚 杆的基 础形 式。基础 与地 基 3 ) 掉层 建筑部分墙 柱 在高 台的基 顶终止 , 属于竖 向不规则 , 置 于土体上 时对主 体的 约束最 弱。坡地 建筑 优先采 用便 于坡 地 地震 力在高 台处 被吸 收走一 部分 能量 。楼 层竖 向 刚度应 遵循 自 建筑施工 的桩 基形 式。 下 而上逐 渐减 小 的 原则 。某 掉层 建 筑 ( 第2 . 3节 中算 例 ) 底 部 3层楼层 向刚度详见表 l 。由于底 层柱 数 量少 , 掉层 建筑 剪 切
计规 范第 4 . 1 . 8条规 定 , 当需要 在条 状 突出 的山嘴 、 高耸孤 立 的 部结构影 响越 大。在经 济可行 的情况 下 , 可采 用 削坡 的方式 , 降
山丘 、 非岩石 和强 风化 岩石 的陡坡 、 河 岸 和边坡边 缘 等不利 地 段 低覆盖层厚度 , 将单 个大 的掉层 分成若 干 高度小 的掉层 , 之间 的 建 造丙 类及丙 类 以上 建筑 时 , 除保证 其 在 地震 作用 下 的稳 定 性 水平距离满足 一定 的高宽 比( 须根 据土层 性质 而定 , 例如 一般 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2011 年 8 月 30 日云南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
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 号)。2012 年 11 月 21 日,省委书记秦光荣在
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推进会上,指出建设山地城镇要走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
化发展道路,在“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出特色”上下功夫。
2.1 项目选址·····················································································································2 2.2 项目规划·····················································································································2 2.3 生态建设·····················································································································3 3 场地设计······························································································································4 3.1 建筑布局·····················································································································4 3.2 交通组织·····················································································································4 3.3 竖向设计·····················································································································5 3.4 道路设计·····················································································································5 3.5 管线综合·····················································································································6 3.6 绿化景观·····················································································································6 4 建筑设计······························································································································8 4.1 设计原则·····················································································································8 4.2 单体设计·····················································································································8 5 消防设计······························································································································9 5.1 设计原则·····················································································································9 5.2 消防道路和扑救场地·································································································9 5.3 建筑分类和防火设计·······························································································10 5.4 防火分区···················································································································13 5.5 安全疏散和楼梯设置·······························································································13 5.6 消防电梯···················································································································14 5.7 耐火等级与构造·······································································································15 6 结构设计····························································································································16 6.1 设计原则···················································································································16 6.2 场地···························································································································16 6.3 地基和基础···············································································································17
云南山地区域面积分布广泛,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山地城镇建设对建筑
设计提出了地形、环境有效结合的特殊要求。在山地地形、地质、环境特殊的条件下进
云南省山地城镇建筑设计导则
(试行)
2013-12-01 发布
2013-12-25 实施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录
1 总则······································································································································1 2 项目选址与规划··················································································································2
7.1 给排水设计···············································································································19 7.2 暖通设计···················································································································20 7.3 电气设计···················································································································20 8 山地建筑工程技术与自然生态保护················································································22 8.1 工程技术设计原则···································································································22 8.2 绿化技术···················································································································22 8.3 水文组织···················································································································23 8.4 挡土墙及护坡···········································································································23 8.5 自然生态保护···········································································································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