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风竹见真情——郑板桥题画竹诗赏读
题画竹郑燮原文及翻译

题画竹郑燮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 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赏析: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 [25]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竹石赏析

郑板桥《竹石》赏析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板桥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郑板桥的诗竹石

郑板桥的诗竹石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郑板桥的诗竹石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郑板桥的诗竹石《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优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共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坚韧。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青翠的青竹仍旧“坚劲”,傲然直立。
“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写《竹石》的郑燮还写过哪些诗题半盆兰蕊图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江晴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峭壁兰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盆兰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很多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游白狼山两首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郑燮《竹石》赏析《竹石》译文及赏析

郑燮《竹石》赏析《竹石》译文及赏析《竹石》是由郑燮所创作的,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竹石》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石》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竹石》译文及注释二《竹石》译文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竹石》注释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竹石》鉴赏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竹石郑燮古诗 竹石郑燮古诗诗意及翻译

竹石郑燮古诗竹石郑燮古诗诗意及翻译任风吹,任雪漫,直中曲宁不弯,傲骨深藏屹立山峦。
这说的就是竹石。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竹石郑燮古诗翻译以及诗意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咏竹郑板桥古诗原文读

咏竹郑板桥古诗原文读一、古诗原文郑板桥的咏竹原文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出处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这首咏竹就出自他的诗作选集之中。
2、注释(1)“一节复一节”:这里的“复”就是又、再的意思,形象地描绘出竹子是一节接着一节生长的。
(2)“千枝攒万叶”,“攒”字很妙,是聚集、簇拥的意思。
表明竹子的枝桠众多,叶子也是层层叠叠的。
(3)“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撩”就是招惹的意思。
竹子说自己不开花,是为了不招惹那些蜜蜂和蝴蝶。
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3、翻译竹子一节又一节地生长,众多的枝条上簇拥着数不清的叶子。
我自己不会开花,这样就避免招惹蜜蜂和蝴蝶了。
4、赏析(1)从结构上看,这首诗非常简洁明了。
前两句从竹子的形态入手,写出竹子的节节生长和枝叶繁茂。
“一节复一节”,仿佛让我们看到竹子不断向上生长的动态画面,“千枝攒万叶”则展现出竹子的蓬勃生机。
(2)后两句从竹子的习性出发,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竹子一种高洁的品质。
竹子不开花,不与百花争艳,不想招惹蜂蝶,象征着一种不慕虚荣、洁身自好的品格。
(3)从情感上来说,郑板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竹子这种品质的赞赏和向往。
他自己在生活中可能也像竹子一样,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操守。
(4)从艺术手法上看,全诗用词简单朴素,却非常生动形象。
如“攒”字,生动地描绘出叶子的茂密状态;“撩”字,把竹子人格化,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活。
5、作者介绍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
他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他的画多以兰、竹、石为题材,其中竹子画得尤其出色。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的特点,被称为“板桥体”。
在文学创作上,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风格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二、关于这首诗的思考话说回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首描写竹子的诗。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该诗是郑燮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括即是郑燮的年伯,他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
郑燮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该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翻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郑燮《竹石》原文及赏析

竹石[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类标签: 励志诗小学作品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职 困住雄 煞 ,只有到 你这竹 篁
同 馆 里 才 有 精 神 ; 信 , 看 那 一 不 请
民吃光 。郑板桥极 为关 心百 姓疾
苦 , 因无法为 民解难而 忧愁 。 常 他 的 《 潍县 署中 画竹 呈年 伯包 大 叶 I 丞 括》 说: 诗
写取 一枝清瘦 竹 ,
请 看一 片萧萧竹 ,
画 里阶前 总绝 尘
、
借 竹 抒 怀
乾 隆 十一 年 ( 7 6年 )郑 板 情 化 在 字 里行 间 : 14 ,
诗 的 大 意 是 :我 被 这 一 芝 麻
桥 到潍县 赴任 。时逢百 年未遇 的 大旱 , 牲畜 、 树皮 、 音 土 皆被 灾 观
乌纱掷 去不 为官 ,
可以让 他们 去阅读 名 家传记 ; 对于科 普 文章 , 我们 可 以让 他 们去 阅读 与之相 关 的文章 等等 。利 用课 外迁
移 , 可 以巩 固学 生 的课 内阅读 , 之更 全 面详 细掌 既 使 握文 本 , 又能提高他 们 的阅读 兴趣 , 扩大 了阅读力 , 真
正一举两 得。
其 创 作 态度 和创 作 方 法 也 与
郑 板桥 一生 喜竹 爱竹 , 以竹 入
本 是 同根 复 同 气 ,
竹大 有关 系 。他 曾对 友人 说 , 诗 , 竹 入 画 , 竹 言 志 , 竹 传 写 咏 画
画 竹 要 经 历 三 个 阶 段 , 到 j 情 ,其题 画竹之 诗堪 称诗 苑精 品 。 达
二 、 竹 言 志 借
竹” 充分 表达 了中 国人的爱 竹情 民为本 , 牵 挂贫 民的情怀 。 , 一 诗 趣和心态 。 众多 的咏竹作 品中 , 人躺 在衙 门 的斋房里 听屋外 萧萧 在
诗 人说 : 子 有 “ 子 之 德 , 竹 君
郑 板 桥 的咏 竹诗 可 谓 独树 一 帜 。 风 竹 摇 动 的 声 音 ,怀 疑 它 就 是 民 大 王之 雄 ” 。在 《 竹石 》 巾他 写 诗
一
板 桥 在 山东 做 官时 , 无 留牍 , “ 亦 高 风奇志 的化身 : 无冤 民, 乞休 归 , 囊橐 萧然 。 乾隆 ” 让 我 们 再 欣 赏 一 首题 画 竹
十七年 , 潍县 发生 了大 灾害 , 郑板 诗 :
我 被 微 官 困煞 人 ,
到 君 园馆 长精 神 :
是先 生高 洁贞标 与风 格 的真 片新叶 。它们禀 赋的本原相 同 , 又 时 画竹 竟 到 了废 寝 忘 食 的 地 化身 , 长在 同一根 竹鞭 上 ,哪有 什 么高 步 ,年 老时 曾无 限感 喟地 说 : 实写照。圃
( 上接 第 1 7页)
同时我 们 老勤 画 深 思 , 意 在 象 “
前 ,象在 意后 ” ,以求 由形 得神 之
仍 将 竹 作 篱笆 ,
性 地发 起 它 那 狂 暴 的恶 势 来 , 只
有竹枝 全然 不惧 怕它 , 然 挺立 , 毅
求人 不如 求 己。
妙 ; 推 崇 以少 胜 多 、 他 以神 取 胜 的
乾 隆进士 , 曾任 山东 范县 、 潍县 知 点 ,强烈 的忧 民爱 民之情 跃然纸
县 , 因得 罪 显 官 豪 门 而 被 罢 官 。 后 他擅 i 竹 , “ 州八怪 ” 一 。 画兰 为 扬 之
上。
“ ”立 ” 咬 “ 两字 , 确形象 , 准 神 韵 全 出。 翠竹 顶石拔 节 、 任凭东西
四 、 竹 论 艺 借
竹” “ 到 胸无 成 竹 ” 转化 提 升 , 的 这
他 的题 画竹 诗 ,除 了抒 怀 言
志外 , 还常 以议 论出新 。 两枝修 竹 出重 霄,
几 叶新 篁 倒 挂 梢 。
是 对 不 泥古 法 、 俗 出新 、 求 创 脱 追
至今 仍 郑 板 桥 一 生 笔 耕 不 辍 , 作个 性 艺术 观的形 象 阐述 , 诗、 、 书 画被世 人称 为 “ 三绝 ” 能给我们 诸多启示 。 。
郑板 桥一 生先后 在 山东做官 南 北风 猛刮 ,不管受 到 多大 的磨
清 代 张维 屏 在 《 轩 随 笔 》 松 中说 , 十二 年 , 为官 “ 存 君 国”执 意 难 和打击 , 他 心 , 它们仍 然坚定 强劲 , 傲
亲 ,立 宁 然 挺立 。 这种 宁折不 弯 、 节操 凛然 郑 板 桥有 “ 绝 ”“ 画, ,日 日诗 . 曰 要 做 “ 民 之 官 ” “ 功 天 地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磨 万击还 坚劲 ,
任 尔 东 南 西 北 风
郑 板 桥 ( 元 19 公 6 3~16 总关 系着我 们 的情 怀 呢 !全诗 由 75 年 )名 燮 , , 字克 柔 , 江苏 兴 化 人 ,
物 及 人 , 实 而 虚 , 声 为 联 想 基 由 以
书”“ 。 j绝 诗书 画 , 官归去 来” 一 ,
养生 民” 在 任 期 间 , 了许 多 为 的气概 正是诗 人不计 得失 、不畏 , 做
是对郑 板桥一 生功 业及生 平 的真 民称颂 的好事 。 兴化 县志》 《 记载 , 强 暴 的高 尚品质 的折 射 ,是 诗人 实写 照。 的题画诗 , 他 以诗配 画, 上作 诗 题 款, 诗从 画 中取 意 , 画则 为诗 作 解 , 诗 书 画 “ 绝 ” 为 使 熔
“ 人 不 如求 己 ” 一 句 画法 , 以画 竹清 瘦 之 神 韵 寄 托情 求 乃
却 他 由生 到 熟 ” “ 和 由熟 勇敢地 和恶 风 斗争 一千 场 ,一 万 家常 俗语 , 与 画面上 竹 园 四 怀 ; 感 悟 出 “ 场 !、
三 、 竹 明 理 借
围 的篱笆 交织辉 映 , 其意 味 到 生 ” 种 境 界 , 调 从 “ 有 成 使 两 强 胸 更浓 , 富哲理色彩 。 更
萧萧风竹见真情
郑板桥题 画竹诗 赏读
■ 河 南 省 洛 阳幼 儿 师 范 学校 张玉 红
在 中 国人 的心 目中 , 与松 、 竹
梅一 样有很 高的地位 , 称为 “ 被 岁
衙 斋卧 听萧萧 竹,
疑是 民间疾苦 声。
暗官场 的决绝 之情 ,污浊黑 暗 的
官 场 他 毫 不 留 恋 ,他 向 往 淡 泊 平 静 , 瘦 竹 为伴 , 垂钓 为乐 的无 与 以
求清新 高洁的非凡志 向。
我 下之 分 ?在 这首 诗 中 , 出身 穷 “ 为这 竹君 ,不 知磨 秃 了多少 毫
消 ” 胸有 郑板桥 黜官归后 ,更是 画竹 、 苦 的郑 板 桥 向 传 统 的 高 低 贵 锋 , 损 了多少精神啊 !二是 “
,即在创作 前 对要 画 的竹 了 写竹 笔耕 不辍 。竹之 宁折 不 弯 的 贱观 念提 出挑 战 , 传达 出一 种 存 竹 ”
精神 和对邪 恶势 力无 所畏 惧 的凛 进 思潮的潮头 。 然 气概 。其《 墨竹图》 : 云
秋 风 昨夜 渡 潇 湘 ,
造 出新的形象 。他 曾用诗 总结 自己
四十年来 画竹枝 ,
日间 挥 写 夜 间 思 。
伦理 修养 、家 风 民俗 、 官 画竹 的 经 历 :
场 世态 等方 面的 道理 , 他 的 在 题 画竹诗 中也是信 手拈来 。在
秋 风 江上作 渔竿。
片萧萧 风竹 ,无论 是写进 丽i 里还
是 长 在 石 阶 前 头 总 是 弃 绝 世 间 尘
乌 纱 掷 去 .清 风 两 袖 ,一 个 土 。 一个 “ 好 绝尘 ” 诗人 要远 离官 !
净 抒 “ ” , 确 地 表 现 出 作 者 对 黑 场 腐 败 , 化 门我 心 灵 , 写 了 追 掷 字 准 5
触石 穿云惯作狂 。
唯有 竹枝 浑不 怕,
挺然相 斗一千场 。
《 篱竹》 , 中 他写道 :
一
冗繁 削尽 留清瘦 ,
画到 生 时 是 熟 时 。
片绿荫如洗 ,
吹落树 叶 的秋 风昨 夜刮 过潇
湘, 它触 击 岩 石 , 越 森林 , 穿 习惯
护 竹何 劳 荆 杞 ?
我有 胸 中十万 竿 , 时飞 一 精神 , 定 、 拔 、 坚 挺 正直 、 劲 的秉 呼唤平等 的人 本思想 。这种 人 然在胸 。“ 苍 。三是“ 中之竹 ” 即在 手 , 性, 好似 他 自身 品性 的真 实 写照 。 本 平等 、 分尊 贵卑 贱 的观 念 作淋 漓墨” 不 又不 为胸 中之 竹所 晚年 的郑板 桥 , 虽则 生活 潦倒 , 但 说 明郑 板 桥 不 仅 在 艺 术上 走 挥 写的 过程 中 , 思 创 却丝毫 没有 影 响他人 老志 弥坚 的 在时代 前列 , 想 上也站 在 先 束缚 ,只根据 表达 主题 的需 要 ,
文 素养 的 必 由之路 , 我们 关 注孩子 的成长 , 就不
可忽 视阅读兴趣 的培养 。今不揣浅 陋 , 粗陈 己见 ,
仅作 为一 名 从事 小学 语 文教 育工 作 者就 目前 小 学生 阅读兴趣 低落现状 的一点 思考 , 尚请 方家 指
正。例
6
疑 他 的咏 竹诗 或抒 写 自己 的情 志 、 间 的 疾 苦 之 声 。 接 着 诗 人 由 “ ” 道 : 或 阐明创作 理念 , 来发人 深思 , 读 耐人 寻味 。
转思 : 我们 这些 微小 的州县 官吏 ,
那 竹 子 一 枝 一 叶 的摇 动 之 声 应 该
咬定青 山不放松 ,
总 之 , 子是 我们 的未来 , 孩 他们 的健 康 成 长 维 系着我 们的希望 , 文素养 的提 高是我 们的下 人
一
外阅读的迁移 。 比如 , 录入课 本的名篇名 著节选 , 们 我
可以鼓 励孩 子去读 原著 ; 对于 知名作 家 的名 篇 , 我们
代傲 视世界 的立足之本 。广泛 阅读 又是提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