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拳谱
武式太极拳(96式)

武式太极拳(96式)第一段 32.下势 64.下势 1.预备势 33.纭手(4个) 65.金鸡独立(2个) 2.左懒扎衣 34.单鞭 66.左倒撵猴 3.右懒扎衣 35.提手上势 67.右倒撵猴 4.单鞭 36.高探马 68.左倒撵猴 5.提手上势 37.左伏虎势 69.右倒撵猴 6.白鹤亮翅 38.右起脚 70.手挥琵琶 7.搂膝拗步(3个) 39.右倒虎势 71.白鹤亮翅 8.手挥琵琶 40.左起脚 72.搂膝拗步 9.搂膝拗步(2个) 41.转身蹬脚 73.手挥琵琶 10.手挥琵琶 42.反单鞭 74.按势11.上步搬拦捶 43.践步打锤 75.青龙出水 12.如封似闭 44.翻身二起76.翻身第二段45.披身(2次)77.闪通背,右懒扎衣13.抱虎推山 46.退步踢脚 78.单鞭 14.手挥琵琶 47.转身蹬脚 79.下势 15.右懒扎衣 48.上步搬拦捶 80.纭手 16.单鞭 49.如封似闭 81.单鞭 17.提手上势 第三段 82.提手上势 18.肘底看锤 50.抱虎推山 83.高探马 19.左倒撵猴 51.手挥琵琶 84.对心掌 20.右倒撵猴 52.右懒扎衣 85.转身右蹬脚 21.左倒撵猴 53.斜单鞭 86.上步指拦捶 22.右倒撵猴 54.下势 87.右懒扎衣 23.手挥琵琶 55.野马分鬃(3个) 88.单鞭 24.白鹤亮翅 56.单鞭 89.下势 25.搂膝拗步(1个) 57.玉女穿梭(2个) 90.上步七星 26.手挥琵琶 58.手挥琵琶 91.退步跨虎 27.按势 59.右懒扎衣 92.转身摆莲28.青龙出水60.单鞭93.弯弓射虎29.翻身61.下势94.双枪锤30.闪通背62.纭手(4个)95.手挥琵琶31.单鞭63.单鞭96.收势杨式太极拳(88式)第一段32.左分脚63.提手1.预备式33.转身左蹬脚64.白鹤亮翅2.起势34.左右搂膝拗步65.左搂膝拗步3.揽雀尾35.进步栽捶66.海底针4.单鞭36.翻身白蛇吐信67.闪通背5.提手37.进步搬拦捶68.转身撇身捶6.白鹤亮翅38.右蹬脚69.进步搬拦捶7.左搂膝拗步39.左披身伏虎70.上步揽雀尾8.手挥琵琶40.右披身伏虎71. 单鞭9.左右搂膝拗步41.回身右蹬脚72.云手10.手挥琵琶42.双风贯耳73.单鞭11.进步搬拦捶43.左蹬脚74.高探马12.如封似闭44.转身右蹬脚75.左穿掌13.十字手45.进步搬拦捶76.转身十字蹬脚第二段46.如封似闭77.搂膝打捶14.抱虎归山47.十字手78.上步揽雀尾15.斜揽雀尾79.单鞭16.肘底看锤第三段80.下势17.左右倒卷肱48.抱虎归山81.上步七星18.斜飞式49.斜揽雀尾82.退步跨虎19.提手50.横单鞭83.转身摆莲20.白鹤亮翅51.左右野马分鬃84.弯弓射虎21.左搂膝拗步52.进步揽雀尾85.进步搬拦捶22.海底针53.单鞭86.如封似闭23.闪通背54左右穿梭(四斜角)87.十字手24.转身搬拦捶55.进步揽雀尾88.收式还原25.进步搬拦捶56.单鞭26.上步揽雀尾57.云手27.单鞭58.单鞭28.云手59.下势29.单鞭60.左右金鸡独立30.高探马61.左右倒卷肱31.右分脚62.斜飞式武式38式太极拳比赛套路(承起开合)1.起势20.单鞭2.左揽扎衣-21.下势3.手挥琵琶-22.云手(2个)4.下势23.单鞭5.野马分鬃(2个)24.提手上势6.玉女穿梭(左右)25.高探马7.手挥琵琶26.对心掌8.揽扎衣-27.翻身十字蹬脚9.单鞭28.上步指挡锤10.下势29.揽扎衣-11.金鸡独立(左右)30.拖尾巴单鞭12.左右倒撵猴-31.下势13.手挥琵琶32.上步七星14.白鹤亮翅-33.退步跨虎15.搂膝拗步-34.转身摆莲16.手挥琵琶-35.弯弓射虎17.按势36.双抱锤18.青龙出水37.手挥琵琶19.三通臂、右扎衣-38.收势二、四十二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段第三段1.起势19.云手(三)37.退步跨虎2.右揽雀尾20.独立打虎38.转身摆莲3.左单鞭21.右分脚39.弯弓射虎4.提手22.双风贯耳40.左揽雀尾5.白鹤亮翅23.左分脚41.十字手6.搂膝拗步(二)24.转身拍脚42.收势7.撇身锤25.进步栽捶8.捋挤势(二)26.斜飞势9.进步搬拦捶27.单鞭下势10.如封似闭28.金鸡独立(二)第二段29.退步穿掌11.开合手第四段12.右单鞭30.虚步压掌13.肘底锤31.独立托掌14.转身推掌(二)32.马步靠15.玉女穿梭(二)33.转身大捋16.左右蹬脚34.歇步擒打17.掩手肱捶35.穿掌下势18.野马分鬃(二)36.上步七星武式36式太极拳1.起势20.云手2.左揽扎衣-21.单鞭3.下势、野马分鬃22.提手上势4.玉女穿梭23.高探马5.手挥琵琶24.对心掌6.揽扎衣-25.翻身十字蹬脚7.单鞭26.指挡锤8.下势27.揽扎衣-9.金鸡独立28.单鞭10.倒撵猴--29.下势11.倒撵猴-30.上步七星12.手挥琵琶31.退步跨虎13.白鹤亮翅32.转身摆莲14.搂膝拗步33.弯弓射虎15.按势34.双抱锤16.青龙出水35.手挥琵琶17.三通臂36.收势18.单鞭19.下势注:-----承起开合杨式太极拳40式拳谱1.起势21.转身右蹬脚2.上步揽雀尾22.退步海底针3.单鞭23.闪通臂4.提手上势24.转身白蛇吐信5.转身白鹤亮翅25.右拍脚6.左右搂膝拗步(3次)26.左右披身伏虎7.手挥琵琶27.右下势8.进步搬拦捶28.左右独立式9.如封似闭29.进步指裆锤10.斜飞势30.上步揽雀尾11.转身肘底锤31.单鞭12.左右倒卷肱(2次)32.左下势13.左右穿梭33.上步七星14.左右野马分鬃34.退步跨虎15.云手(3次)35.转身摆莲16.单鞭36.弯弓射虎17.高探马37.进步搬拦捶18.右蹬脚38.如封似闭19.双风贯耳39.十字手20.左分脚40.收势形意拳沙坪坝二队2012年8月22日2.简化太极剑动作名称准备动作16.右弓步撩1.预备势第三组2.起势17.转身回抽第一组18.并步平刺1.并步点剑19.左弓步拦2.独立反刺20.右弓步拦3.扑步横扫21.左弓步拦4.向右平带22.进步反刺5.向左平带23.反身回劈6.独立抡劈24.虚步点剑7.退步回抽第四组8.独立上刺25.独立平托第二组26.弓步挂劈9.虚步下截27.虚步抡劈10.左弓步刺28.撤步反击11.转身斜带29.进步平刺12.缩身斜带30.丁步回抽13.踢膝截剑31.旋转平抹14.跳步平刺32.弓步直刺15.左虚步撩33.收势太极剑竞赛套路(42式)预备式1.起势23.蹬脚架剑(左)2.并步点剑24.提膝点剑3.弓步斜削25.仆步横扫4.提膝劈刺26.弓步下截5.左弓步拦27.弓步下刺6.左虚步撩28.右左云抹7.右虚步撩29.右弓步劈8.提膝捧剑30.后举腿架剑9.蹬脚前刺31.丁步点剑10.跳步平刺32.马步推剑11.转身下刺33.独立上托12.弓步平斩34.进步挂剑13.弓步崩剑35.歇步崩剑14.歇步压剑36.弓步反刺15.进步绞剑(三)37.转身下刺16.提膝上剑38.提膝提剑17.虚步下截39.行步穿剑18.右左平带40.摆腿架剑19.弓步劈剑41.弓步直刺20.丁步托剑42.收势21.分脚后点22.仆步穿剑(右)杨式太极拳(118式)第一段26.提手上势53.转身右蹬脚1.预备式27.白鹤亮翅54.双风贯耳2.起势28.左搂膝拗步55.左蹬脚3.棚手上势29.海底针56.转身右蹬脚4.揽雀尾30.扇通臂57.落步搬拦捶5.单鞭31.翻身撇身锤58.如封似闭6.提手上势32.卸步搬拦捶59.十字手7.白鹤亮翅33.上步揽雀尾第三段8.左搂膝拗步34.单鞭60.抱虎归山9.手挥琵琶35.右云手61.斜揽雀尾10.左搂膝拗步36.左云手62.斜单鞭11.右搂膝拗步37.右云手63.右野马分鬃12.左搂膝拗步38.左云手64.左野马分鬃13.手挥琵琶39.右云手65.右野马分鬃14.左搂膝拗步40.单鞭66.棚手上势15.进步搬拦捶41.高探马67.揽雀尾16.如封似闭42.右分脚68.单鞭17.十字手43.左分脚69.左玉女穿梭第二段44.转身左蹬脚70.右玉女穿梭18.抱虎归山45.左搂膝拗步71.左玉女穿梭19.斜揽雀尾46.右搂膝拗步72.右玉女穿梭20.斜单鞭47.进步搂膝栽捶73.棚手上势21.肘底锤48.翻身撇身锤74.揽雀尾22.右倒撵猴49.卸步搬拦捶75.单鞭23.左倒撵猴50.右蹬脚76.右云手24.右倒撵猴51.左打虎77.左云手25.斜飞式52.右打虎78.右云手79.左云手98.右云手117.十字手80.右云手99.左云手118.收势81.单鞭100.右云手82.抽身下势101.左云手83.左金鸡独立102.右云手84.右金鸡独立103.单鞭85.右倒撵猴104.高探马86.左倒撵猴105.白蛇吐信87.右倒撵猴106.转身右蹬脚88.斜飞式107.进步搂膝指挡锤89.提手上势108.上步揽雀尾90.白鹤亮翅109.单鞭91.左搂膝拗步110.抽身下势92.海底针111.上步七星锤93.扇通臂112.退步跨虎94.翻身撇身锤113.转身摆莲95.卸步搬拦捶114.开弓射虎96.上步揽雀尾115.卸步搬拦捶97.单鞭116.如封似闭。
武式太极拳的三路拳架

武式太极拳的三路拳架一路中捋架为中庸捋顺之拳架。
其特点:中正安舒,短小紧凑,平缓稳固,虚实分明,气势饱满,是含而不露文人雅致之拳架。
中捋架是为以后二路炮捶及三路小架打基础而用的。
习练中捋架一两年后,既练就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又练就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之内三合。
武式家传太极拳虽重意不重形,重气势不重样式,重劲法不重招法。
但是在初级阶段必须要严格遵从身法要领去练,每一招一式就像写正楷书法一样,一笔一划从起笔,到落笔,到运笔,到收笔,全身意念精气神贯注于笔锋有人木三分之意。
拳架一步一个脚印,起步轻灵,落步平稳,虚实开合,清晰分明。
每一式都应具备身法八要。
即“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
随时体会自身各个关节肌肉的角度方向是否顺从腿关节、臂关节约135度左右为最佳角度?肌肉筋骨是否贯串,身法上下是否相随?浅析如下:1头为之首,下巴回收,下腭压住喉头廉泉穴,眼神聚焦平视是颈椎竖直的要点,即为提顶。
2注重腰部命门后撑是上下衔接的关键所在,同是脊椎竖直的要点,小腹上翻即为吊裆。
3双肩尖微向前内扣,膻中穴微内凹,即为含胸。
4体内五脏六腑顺垂,气自然下沉丹田,身柱穴、脊中穴有自然后凸之意,即为拔背。
5双肘尖关节下坠,即为沉肘。
6沉肘也是拉开双肩关节的要点,肩髑穴塌陷有一小坑,即为松肩。
7两膝盖微内扣,足五里穴内凹,即为裹裆。
8左右两肘尖保护肋部的章门穴、日月穴,即为护肫。
这些都是上下相对应的。
练拳架时要求做到这些要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这些要领要通过一招一式拳架如_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等动作的变化,结合千万遍的演练,逐步才能做到的,悉心体会一点一滴,而自然逐步上身的。
故而武禹襄老前辈拳论日:“先由心知,后有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二路炮捶是技击实战应用之拳架套路。
其特点为,快慢相间,蹦跳蹿跃,拳打脚踢,爆发点穴,连环并用,是在一路中捋架及桩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应用的套路。
《太极拳谱》校记

《太极拳谱》校记本文作者逸川在太极拳的修练过程中,从开始,我就对太极拳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习拳之道,理义先明。
从普遍认知的太极拳,是一种老年人―养生运动‖,对太极拳一无所知,开始对太极拳有种探求。
想探求的是,影响2亿人的太极拳,到底源本的面目是什么?那么,从理上探求,可以探究其源、其流传,前人所说的拳学真义。
拳谱在武学中,是传承的代表,由于门第的观念,更因其武技,拳谱的流传,只是在师徒间择人而传承。
一 .现存的重要拳谱明清两代禁民间习武,清末社会动乱,到民国年间国术盛行,武学人士为了振兴国家,纷纷广为授徒,武术进入一个辉煌时代,拳谱多是从清末民初公布出来的。
在现存的拳谱中,我没有找到清末以前的拳谱。
1.廉让堂太极拳谱--武式太极拳二代传人李亦畲手抄拳谱《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刊行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在山西太原公开刊行,武式太极拳的拳谱传承,据武禹襄之甥李亦畲手抄本《老三本太极拳谱》刊刻。
武禹襄学拳、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陈清平学拳于赵堡镇六代祖师张彦,陈清平发展拳架为:腾挪,领落,代理。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是武禹襄将得自于陈清平的拳谱,经武禹襄、李亦畲两代传承,对陈清平所传拳谱有所增益。
如李亦畲所作《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是李亦畲习拳的总结,讲理深刻。
李亦畲《老三本太极拳谱》自藏本此谱的流传,由李亦畲手抄,―此卷余手订三本。
启轩第一本(注:李亦畲之弟),友人郝和一本(注:郝和珍,后授太极拳于孙禄堂),此本系余自藏。
‖故李氏手抄本,又称《老三本太极拳谱》、《李氏太极拳谱》。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四卷《王宗岳太极拳论》,依据李亦畲手抄《老三本太极拳谱》,传给郝和珍的本校对。
2.乾隆抄本太极拳谱--传自于陈长兴的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太极拳谱》,姜榕樵1928年刊于《太极拳讲义》拳谱首次刊刻于姜榕樵、姚馥春合编1928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
据该书姚馥春序及拳谱前叙,拳谱得自于汤士林,汤士林学拳于形意名家许占鳌,许占鳌得拳谱于广平陈姓。
武当太极拳108式拳谱

武当太极拳108式拳谱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内家拳由真人张三丰所创。
据记载三丰真人集百家之长,融道家养生,始创太极拳法于武当,以阐功夫真理,扬长道教文化。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生命的源泉。
一路1预备势2起式3退步崩式4揽雀尾5正单鞭6提手上式 7白鹤亮翅 8左搂膝拗步 9手挥琵琶 10白鹤亮翅11左搂膝拗步12右搂膝拗步13左搂膝拗步14手挥琵琶15上步搬拦捶16如封似闭 17十字手 18抱虎归山二路19倒撵猴20右搂膝拗步21斜穿掌22揽雀尾23斜单鞭24肘底捶25右搂膝拗步 26倒卷肱 27斜飞式 28虚步推掌29提手上式30白鹤亮翅31左搂膝拗步32海底针 33闪身搬拦 34推窗望月 35揽雀尾 36正单鞭 37云手 38正单鞭三路39高探马 40狮子右蹬脚 41狮子左蹬脚 42转身临其境43右搂膝拗步44上步伏虎捶45闪通背 46上步搬拦捶 47小擒拿手 48右踢腿49左打虎式50右打虎式51右弹腿52双插掌 53双风贯耳 54十字手 55跨虎式 56独立式 57上步搬拦捶 58如封似闭59十字手 60抱虎归山四路61倒撵猴62双插掌63斜穿掌64揽雀尾 65单鞭 66野马分鬃 67揽雀尾 68正单鞭五路69玉女穿梭 70揽雀尾 71正单鞭六路72云手 73正单鞭74单鞭左下式75单鞭右下式76独立锁喉捶77倒搓肱78斜飞式79虚步推掌 80提手上式 81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闪通背85迎面捶 86上步搬拦捶 87揽雀尾 88正单鞭七路89云手90高探马91斜穿掌92右斜插脚93左搂膝拗步94狮子右蹬脚95右搂膝拗步 96左切掌 97指膛捶 98揽雀尾99正单鞭八路100单鞭下式 101上步七星 102退步跨虎 103双摆莲104弯弓射虎105上步搬拦捶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 108抱虎归山。
武式96式太极拳谱

武式96式太极拳谱1.预备式 25.白鹤亮翅 49.斜单鞭 73.手挥琵琶2.起势 26.搂膝拗步 50.左野马分鬃 74.按势3.左濑扎衣 27.手挥琵琶 51.右野马分鬃 75.青龙出水4.右濑扎衣 28.按势 52.左野马分鬃 76.翻身三甬背5.单鞭 29.青龙出水 53.左濑扎衣 77.右濑扎衣6.提手上势 30.翻身三甬背 54.单鞭 78.单鞭7.白鹤亮翅 31.右濑扎衣 55.右玉女穿梭 79.云手8.搂膝幼步 32.单鞭 56.左玉女穿梭 80.单鞭9.手挥琵琶 33.云手 57.右玉女穿梭 81.上势10.搂膝拗步 34.单鞭 58.左玉女穿梭 82.高探马11.手挥琵琶 35.上势 59.左濑扎衣 83.穿心掌12.迎面掌 36.高探马 60.单鞭 84.转身十字摆莲13.上步搬拦捶 37.右起脚 61.云手 85.践步指裆捶14.如封似闭 38.左起脚 62.单鞭 86.右濑扎衣15.抱虎推山 39.转身蹬脚 63.下势 87.单鞭16.斜濑扎衣 40.践步裁捶 64.左更鸡独立 88.下势17.斜单鞭 41.翻身二起脚 65.右更鸡独立 89.震脚上步七星18.上势 42.披身伏虎 66.左倒撵猴 90.退步挎虎19.肘底看捶 43.左踢脚 67.右倒撵猴 91.转身双摆莲20.左倒撵猴 44.转身右蹬脚 68.左倒撵猴 92.海底捞月21.右倒撵猴 45.上步搬拦捶 69.右倒撵猴 93.弯弓射虎22.左倒撵猴 46.如封似闭 70.提手上势 94.双撞捶23.右倒撵猴 47.抱虎推山 71.白鹤亮翅 95.左濑扎衣24.提手上势 48.斜濑扎衣 72.搂膝拗步 96.收势。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第三组
六.倒卷肱
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9.退步卷收,虚步探掌.
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
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
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
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
7.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四组
九.单鞭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
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
十.云手
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
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
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组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第二组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第四组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第五组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武式49式太极拳谱

起势
S
13
仆步穿剑
SW
25
撤步平斩W37来自歇步后刺SE2
丁步点剑
E
14
蹬脚前刺
NW
26
仰身架剑
W
38
叉步平斩
NW
3
回身点剑
E
15
跳步平刺
NW
27
转身回抽
SE
39
虚步抱剑
SW
4
仆步横扫
NE
16
转身平刺
N
28
并步平刺
E
40
叉步平带
NW
5
右左平带
SE
17
行步穿剑
S
29
行步撩剑
41
弓步反崩
NW
6
分脚领剑
NE
E
35
独立托架
W
47
扣剑平抹
S
12
独立上刺
NE
24
独立上刺
W
36
弓步挂劈
48
并步平刺
S
18
行步扣剑
N
30
仰身撩剑
E
42
提膝点剑
NE
7
叉步反撩
SE
19
弓步下刺
NE
31
盖步按剑
E
43
叉步反撩
NW
8
马步云抱
SW
20
腾空跳刺
SW
32
跳步下刺
W
44
丁步刺剑
SE
9
丁步截剑
SE
21
马步藏剑
W
33
歇步压剑
S
45
丁步抱剑
SE
武式太极拳郝架九十六式动作路线图

连
步 跨转 虎脚
摆
92
星
虎七
射步
弓上
退
91
抱
双
弯
93
94
抱
双
收势 96
手 挥
琵 95 琶
势
掌
掌
捶
捶
探
高
36
43 北
马
闭 闭捶
对 心 掌
说明 1、由于拳势的运动大都是从左到 右或从右到左在一条路线上进行 的,而本图无法将上述的情况标 示出来,因此这个路线示意图与 图解里的个别拳势的立身方向会 有大同小异之处。 2、在 长 方 格 内 横 写 的 拳 势 名 称 , 如 预备势 是标示该式向南;直 写的拳式名称,如 是标示该式向东,余类推。 3、两方格相连接,如
武式太极拳郝架九十六式动作路线图
1 预备势 2左 懒 扎 衣
29 30
31 32
下单
翻三 甬
身背
单 鞭
3 衣 扎 懒 右
4 5提 手 上 势
白 鹅 亮 翅
67 8
21
搂
手
膝
挥 琵
拗
琶 步
势
搂
手
挥 膝
琵
拗 步
琶
11 9
10
19
势
左 倒 撵 猴
青按手 龙挥 出琵 水势琶
势
右
倒手 撵挥 猴琵白
22
琶 势
亮
翅
70 71
72
右 倒 撵 猴 67
青按手 龙挥 出琵 水势琶
势
73 74 75
势鞭 纭 手
80 纭
80 纭
纭 手
手
手
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 预备势 1、起势 2、左右揽扎衣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进步左搬拦捶 8、如封似闭 9、白鹤亮翅 10、抱虎推山 11、左右野马分鬃 12、手挥琵琶 13、对心掌 第二段 14、右单鞭 15、右云手 16、玉女穿梭 17、高探马 18、左右分脚 19、转身右蹬脚 20、按势 21、青龙出水 22、闪通背 23、左单鞭 第三段 24、左云手 25、左下势 26、左金鸡独立 27、右下势 28、右金鸡独立 29、践步打捶 30、翻身二起脚 31、左右披身伏虎 32、肘底捶 第四段 33、左右倒卷肱 34、青龙出水 35、左拍脚 36、转身十字摆莲 37、跳步指裆捶 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转身摆莲 42、弯弓射虎 43、进步右搬拦捶 44、如封四闭 45、双撞捶 46、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