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首治疗心悸名方分析
中医名方逍遥散

中医名方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的一种名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偏头痛等病症。
它由多种草本植物组成,如川芎、丹参、菊花等,具有调气养血、安神止痛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逍遥散的起源、配方、药理作用以及其临床应用。
逍遥散起源于中国古代医籍《金匮要略》,由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师张仲景所创。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家之一,他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许多有效的中药方剂,逍遥散就是其中之一。
逍遥散的名字取自《孟子》,意为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与其功效相契合。
逍遥散的主要成分包括川芎、丹参、柴胡、逍遥子等。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心悸、头痛等症状。
丹参具有活血通络、凉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痹、心悸等病症。
柴胡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郁药物,可以舒缓情绪、疏肝解郁。
逍遥子则具有安神、辟不良气的作用,能够改善失眠、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逍遥散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舒张血管,增加血液流通,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
其次,逍遥散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人的自然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逍遥散还能够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疲劳,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逍遥散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治疗心悸、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疾病。
逍遥散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负荷,缓解心悸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其次,逍遥散可以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逍遥散通过舒张血管,改善血液供应,减轻头痛症状。
另外,逍遥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精神系统疾病。
逍遥散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睡眠,减轻焦虑和压力。
逍遥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方剂,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逍遥散是属于中药复方,使用时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确定剂量和疗程。
其次,一些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逍遥散。
最后,逍遥散为中药,虽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有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患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共分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7个症候进行辨证论治。
心悸患者要饮食有节、保持精神乐观、生活节律化才能使疾病早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的提出了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病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心悸的形成,临床上常与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因素有关。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症,为临床多见,既可为仅发于心的病变,也可以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的多脏腑病变。
心悸相当于西医所述的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按照心悸辨证论治。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心悸的病性有虚实两方面,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证居多,亦有虚实夹杂。
治疗心悸时,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由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老中医:推荐几种治疗心悸的方法

心悸是常见病,《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极为精辟,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到今天的临床。
本文归纳分析了《伤寒论》有关心悸的辨证论治五法,及有关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意在发扬经典精华,开拓临床思路。
温复心阳法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汤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据报道,用桂枝甘草汤为主主加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36例。
临床表现均为心悸,气短,胸闷,怕冷,少汗,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动过缓,非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脉迟缓。
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有关,而甘草有效成分则可抑制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应重用甘草。
【病案举例】郑X,男,35岁,干部,1994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证好转,但近三天来觉憎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
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査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
此乃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汗为心液,损伤心阳而发为心悸,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生白芍12g,北芪10g,酸枣仁15g,生龙骨20g(先煎),浮小麦30g,红枣30g。
水煎服,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
复诊时照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温阳利水法本法是运用温阳气,利水湿的药物来温升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的方法。
临床上除有心悸外,以肾阳衰微,水气为患为其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真武汤中用熟附子温肾阳,祛寒邪;配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合成温阳利水之功,芍药既可缓和姜、附燥烈之性,又能酸收敛阳,和营止痛。
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cp]张胜兵:你是不是偶尔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个叫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有大量的房颤病人心悸难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依据房颤的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心悸”范畴。
对于心悸的治疗经方和时方治疗思路和用药颇有不同,但在临床上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故作为医家应全面掌握,现将经方与时方治疗此证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帮助中医同仁。
01经方治疗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
现将经方治心悸,结合用药经验,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整理如下:1.心阳虚证1.1心阳不足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
代表方:桂枝甘草汤。
出自《伤寒论》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素虚,或发汗过多,更伤心阳,致心虚无主,故而喜按。
“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
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也,是以补助心阳为主”。
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使心阳复而心悸则安。
1.2心阳不足,心神浮越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
治法:温通心阳,敛摄心神。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出自《伤寒论》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若心阳虚而烦躁者,仲景则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方中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以龙骨、牡蛎收敛摄潜心神。
1.3心阳不足,痰浊扰心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惊狂、卧起不安。
治法:温通心阳,祛痰敛神。
代表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太阳表受寒邪后医者误用火攻,使寒邪陷里,不能外达,郁而化火,炼津为痰,痰浊扰及心包,发为心悸。
姜丽红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心悸验案

姜丽红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心悸验案姜丽红教授是一位在中医内科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她运用中医经典名方五苓散治疗心悸的验案备受瞩目,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介绍姜丽红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心悸的一例验案。
患者王先生,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有头晕、乏力等。
患者平时工作繁忙,长期承受工作压力,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常常熬夜加班。
近期因工作压力大、心情不佳,加之饮食不节制,导致心悸症状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在就诊时,姜丽红教授了解了王先生的病史和症状后,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王先生的心悸属于心阳不足,水液内停的证候。
姜教授决定采用五苓散加味治疗。
五苓散有“利水、渗湿、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水液内停引起的心悸、头晕等症状。
姜教授为王先生开具了定制的五苓散方剂,包括茯苓、泽泻、白术、苍术、桂枝等药物,根据王先生的具体症状进行了一定的加减,增加了益气健脾的药物,加强了调理身体的功效。
王先生按照姜教授的嘱托,认真服用了五苓散方剂,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和作息规律。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王先生的心悸症状明显减轻,头晕、乏力等症状也有所好转,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治疗后,王先生的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
姜教授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了药方,进一步巩固了疗效,避免了病情反复。
这个案例充分展现了姜丽红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五苓散治疗心悸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治疗心悸等症状时,姜教授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仅仅是对症治疗,更加重视患者的平时生活和饮食习惯,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养生观念,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和持久。
值得一提的是,姜丽红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不仅仅是单纯地运用五苓散治疗心悸,还结合了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个性化的调剂和加减药物,增强了药方的适用性和疗效。
她的治疗理念和临床手段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赞许,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示范。
中医关于“心悸”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心悸”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一、病因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丹溪心法·惊悸忡》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法,突遇惊恐,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心悸。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扰乱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耗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等病,往往伴见心悸4.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
清·吴澄《不居集·怔仲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云:“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
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
”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
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麻黄等,西药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过量或使用不当,或补液过快或过多等,均可引起心悸二、病机1.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血脉鼓动无力或紊乱,或心阳虚血脉瘀滞,心神失于温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血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滞,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失于治节,心脉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毛德西教授辨治心悸临床经验

•中医中药-
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10月第18卷第28
期
毛德西教授辨治心悸临床经验
潘海涛1 路永平
2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2.
河南省中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认为,心悸的主要病机为“虚中夹实”,虚多由宗气不足所致,实多由脉络不通 所致,宗气不足与脉络不通经常相互影响,导致心悸。毛教授在辨证方面注重体质与证候相结合,遣方用药方面 注重补而兼通,临床上多将心悸分为气血不足、心阳不振、心虚胆怯、
痰火扰心、瘀阻心脉、
气虚血瘀六个证型。
通
过对历代医家医籍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毛德西教授自拟“心悸八味方
”治疗心悸,该方具有益气补
血、活血祛瘀、安神定悸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悸
;
心悸八味方;
名师经验;毛德西
冲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21)10(a)-0144-04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Mao Dexi in treating palpit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PAN Hahoo1
LU Yongping
2
1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FuncLional TesL DeparLmenL, Henan Province HospiL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Professor Mao Dexi, Lhe firsL national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Lor, believes LhaL Lhe main paLhogene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V01.25
圣!塑生垒旦
』2坚旦迥垡gb垫臣b凹!!尘!!望!业!f旦型也2坠型£丛翌!塑丛!鱼受塑
垒:2Q鲤
106首治疗心悸名方分析
郭磊 (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心悸,在中医临床中是一个病名,其中医病机认为是气虚、血虚为主,从而导致心失所养而致悸,以 虚为主。而在虚的基础上可见,痰浊、痰火、水饮内停、血瘀等各种实邪内阻,随各证型而出现各种症状。在治 疗上首当重视3点:一补气,二养血,三安神,再据痰、火、饮、瘀之不同随证而治;在现代医学中是一个常见症 状,是一种心脏搏动增强,心搏出量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脏神经官能症而引起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各种心脏 疾病。选取古人治疗心悸的常见名方,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古人治悸的用药规律、治法体现,对临床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悸;方剂;FORPRO数据库;EXCEL软件;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256.2l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813(2009)03-0317一02
鱼:至堂
某一治法在治疗心悸病用药体现。计算方法:同类药 物出现频次=药物1 x频数+药物2 X频数+o
o*e0
出现的7方中,《伤寒论》方占其4方,1方是伤寒学 派成无已龙齿丹。临床常用名方如:苓桂术甘汤、小 建中汤。化痰之法,多用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备急千金要方》《世医得效方》都有记载,其组成 虽有不同,但皆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法。另明代 医家方隅,治疗心悸多宗二陈汤,仓,lO-t术二陈汤等方, 总体来说,痰浊内阻,导致心悸之证型,并不少见,化 痰之法,亦是常用之法。又有张景岳,其治心悸之法, 用七福饮、左归饮,重视补’肾之阴阳,可资借鉴。炙甘 草汤是治悸名方,其阴阳、气血同调、益气复脉、滋阴 补血坤】,其治法较为全面,故临床应用较广,被宗为 治悸主方。 3小结 心悸,即是现代西医学认为的一种症状,同时也 是中医内科中的一种疾病。发病时常见心律失常,亦 可见于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之中医病机,通 过以上方剂数据统计,可以认为是气虚、血虚为主,从 而导致心失所养而致悸,以虚为主。而在虚的基础上 可见痰浊、痰火、水饮内停、血瘀等各种实邪内阻,随 各证型而出现各种症状。在治疗上,首当重视3点: --*b气,二养血,三安神,再据痰、火、饮、瘀之不同随 证而治。 参考文献:
用药频数 通过统计,治疗心悸方共收集106味中药。
按中药单药出现频数,出现频率最高者分别为:人参 60次,茯苓48次,远志46次,甘草44次,茯神44次. 当归42次,酸枣仁35次,麦冬29次,朱砂29次,生 地黄24次,石菖蒲22次。柏子仁20次,白术、五味
tion)是一种常见症状,是一种心脏搏动增强,心搏出 量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脏神经官能症而引起的一种自 觉症状。最常见于各种心脏疾病,也可见于贫血,甲 亢等非心脏疾病。还可因生理性因素而引起。近年 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发现,各地心悸患 者DCG心率失常检出率在67.9%一91.53%,心悸与 心率失常发生呈正相关。男性心悸与心率失常检出
与用药频率的契合度(M)。计算公式为M=(中药1
×频数+中药2 x频数+……)/方中中药数。计算 前十名高契合度方剂为:《外台秘要》定志丸(44);
结果关系的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94—
2095.
《痘疹传心录》神归汤(44);《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
定志丸(42);《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40);《永类钤 方》秘传酸枣仁汤(38);《景岳全书》七福饮(37); 《重订严氏济生方》远志丸(36);《百一选方》朱雀丸 (36);《杂病源流犀烛》枣仁汤(35);《兰室秘藏》朱 砂安神丸(35);《直指小儿方略》团参汤(35)。 2.2.2以上契合度较高的方剂,从药物组成来看,多 以补气养血安神为主,虽来源不同,但治疗思路较为 一致。从方剂源流来看,心悸治疗亦有一定的流派。 伤寒学派擅用温阳化水法,且多用桂枝、生姜,有桂枝
2.1 2.1.1
中医心悸在中医内科学范畴中是一个病,是
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 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 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 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 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 大动”,《灵枢.本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 杂病论》首称心悸。“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 为悸”指出因惊而脉动,因虚而悸。“伤寒脉结代,心 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提出了治悸名方炙甘草汤。至 宋《济生方》又提出了怔忡的病名,认为惊悸为“心虚 胆怯所致也”,“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后世医 家,多有论述,总体认为本病为由虚致实,虚实夹杂之 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虚,其标为血瘀、痰浊, 水饮、毒邪为犯…。 1.2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心悸(palpita-
2.1.3现代中医认识到心悸病位在心,是由于心神
失养,心神动摇所致,而引起心神失养的原因,不外乎
气血阴阳亏损,血脉瘀阻,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
致。从病机而言,虚则有气、血、阴、阳,实则有瘀、痰, 火,水饮。从用药上可见,治疗心悸,安神药(重镇与 养心)与补养气血之药占据了治疗的主要部分,可见 补气养血与安神之法是治疗心悸的主要大法。养阴 药与养阴清热药合并得分71分,清热药合并养阴清 热药得分71分,清热药多用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之 属,养阴清热多用生地黄、玄参。而补阴之麦冬等本 有清心除烦之功。同时理气药得34分,活血药占16 分。说明现代流行的活血化瘀方法在古人治疗心悸 病中并不常用。温阳药得26分,化痰药得55分,利 水渗湿药得57分。可见温阳、利水、化痰等法在心悸 治疗中亦占一定比例。总体来看,心悸治疗,首重补 气养血安神,次根据火、痰、饮、瘀之不同,随证而治。 除祛瘀法所占比例较小外,其他数据与现代中医学的 认识较为一致。另古人重镇安神之法,常用毒性药 物,如水银、铅霜等,现不足取。 2.2方剂契合度 2.2.1根据心悸用药频数,进一步计算所选各方剂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llO.
计算后,发现出现频次得分最高的同类药是补气药 (黄芪,甘草,饴糖,人参,白术,西洋参)140分,其次 为重镇安神药(龙齿、茯神、紫石英、琥珀、朱砂、铁 粉、金器、龙骨、水银、铅霜、白石英、马牙)118分,养 心安神药(远志、酸枣仁、柏子仁)101分,养血药(芍 药、当归、熟地黄、阿胶、猪心血、龙眼肉、大枣)91分。
一442一 万方数据
[2]林毓群,蔡杰,张勇,等.248例心悸患者24h动态心 电图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4):279
—280.
[3]黄峻,黄燕,鞠文东.心悸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 失常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05,16(9):11—12. [4]曾 明,姚廷周.心悸辨证分型与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查
子、半夏17次,熟地黄、龙齿16次,黄芪15次,生姜,
芍药14次。
2.1.2其次,再按《中药学》"1现代中药归类方法,
将同一类功效药物归于一类。因同一类药物,体现了 相同或相近的某一治法,所以同一类药物的频数,是
万方数据
一441—
第25卷第3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V01.25
2Q塑生垒旦
』业巴型垡£塾垫臣虹!竖望i!!垡i生垡:!:型i!i!翌型£丛望!塑丛!垒互翌!
[5]彭怀仁.中华名医方剂Leabharlann 全[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
90.
[6]魏执真.心律失常中医诊治[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00. [7]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0.
[8]王爱明.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思路[J].吉林中 医药,2007,27(7):9一lO. (收稿日期:2009一Ol—lO)
心悸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见于各种心脏疾病,属 中医“心动悸”“怔忡”范畴,笔者通过选取古人治疗 心悸的常见名方,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古人治悸的用 药规律、治法体现,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l病因病机
1.1
率高于女性,考虑女性心脏神经官能症发生较男性多 见心】。心率变异率检查表明: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 能异常,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功能受抑, SDNN缩小[3】。曾明等【4 3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 53例心悸患者,有10例心脏电生理检查正常,而心 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者与心悸的中医辨证有一定 可循的关系。 2用药规律 为了研究心悸病的中医辨证规律,笔者选取古人 中医治疗心悸病方106个”。6 J。选取标准(1)选方 时间范围,以民国以前,最晚至清代的有文字记载的 治悸名方;(2)所选方剂,皆明确治疗功效有心悸一 项,部分方剂标明治疗惊悸,但以治疗tJ,JL惊风者,则 不予入选;(3)共选方106首,取自医家或医书53 处,所选方剂以金元明清所占比例较大。以上方剂输 入FORPRO 6.0数据库,同时利用EXCEL数据软件 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古人治疗心悸病用药规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