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对于心悸的解释

中医对于心悸的解释

心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追溯《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

《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

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它的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的经验,对此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

《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济生方·怔仲论治》指出,怔忡发病的原因,在于“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另外“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亦能令人怔忡。

其后《丹溪心法》又提出了“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与痰火是怔忡致病的根本原因。

如《惊悸怔忡门》指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

有思虑便动,属虚。

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医林改错·心慌》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

病因病机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快快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什么是心悸心悸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到心脏跳动明显或不规则、速度加快,并且能够自觉到心跳的强度增加。

心悸可以是单纯的心跳感觉,也可以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气短等出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一种表现,常常与心血虚、心火炽盛等病理状态相关。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原因导致的症状。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血液循环,调节着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将心脏与心包、小肠、三焦等脏腑器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情绪不稳定:情绪过于激动、忧虑烦恼等都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症状。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量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会使心脏受到刺激,引发心悸。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出现心悸症状。

4.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系之一,湿热内蕴会干扰心脏功能,引起心悸。

中医对心悸症状的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心悸症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心血虚是指心脏气血不足,无法满足其正常运行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表现为心跳无力、心悸无力感,常常伴有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方法:1.补充营养:通过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补充心脏所需的营养成分,如瘦肉、桂圆肉、红枣等。

2.调理情绪:情绪不稳定是心血虚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通过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缓解心血虚引起的心悸症状。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心火炽盛是指心脏内阳气过盛、阴血不足,导致心火上炎,心脏失去平衡状态。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症状表现为心慌、心跳急促,甚至出现胸闷、咽干口苦等不适感。

治疗方法:1.清热降火:通过中药调理,清热降火,平衡心脏的阴阳平衡。

2.调理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保持心脏的平衡状态。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1.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者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2.证治分类(1)心虚胆祛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虚胆祛证,若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2)心血不足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3)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中医关于“心悸”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心悸”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心悸”的临证备要
一、心悸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功能性心律失常多由自主神经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以快速型多见。

辨证多为气阴两虚、心神不安、肝气郁结,治疗以益气养阴、重镇安神、疏肝解郁为法。

器质性心律失常,临床以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为多见。

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者以气虚血瘀为主,常用益气活血之法;风心病伴心律失常者,以“通”为主要治则,常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病毒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者,在益气养阴、活血通阳基础上可酌加清热解毒之剂。

缓慢型心律失常病机主要为心气虚弱,推动气血运行无力;肾阳不足,不能助心阳搏动。

治疗应以补心气、温肾阳为法。

具体用药,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加益母草、苦参、莲子心、延胡索等,缓慢型心律失常可加麻黄、细辛、桂枝等
二、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心悸日久,络虚不荣,当以补益与通络并用。

三、心律失常的急危重症及处理
临床上心律失常变化往往比较迅速。

一般地说室性早搏较房性早搏病情严重,室性早搏中多源性室早、频发室早、两个室早联发以及早搏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均被认为是危险征象,必须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扑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立即处理以防室颤。

室颤是快速型心律
失常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必须争分夺秒给予除颤。

中医心悸解读

中医心悸解读

中医心悸解读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气血运行失调或气机不畅所致。

以下是中医对心悸的一些常见解释:
1. 心脏虚弱:心脏是中医认为主管血液循环的脏器,如果心脏功能不足或气血不足,就容易出现心悸的症状。

2. 气机郁滞:中医认为情绪抑郁、气机郁结可以导致心悸。

如果情绪长期受挫或压抑,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心悸。

3.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生成和疏运,进而导致心悸。

4. 肝火上炎: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失调,容易上火。

肝火上炎会导致心脾气血不足,出现心悸的症状。

5. 血瘀阻滞:中医认为血瘀是导致心悸的原因之一。

血液流通不畅,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心悸。

因此,中医治疗心悸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心脏、疏通气机、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

具体治疗方法会根据个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建议患者在面对心悸问题时,及时就医中医师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心悸是指心脏跳动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或不规则的感觉,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甚至可以带来不适或恐慌感。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中医内科学将心悸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心悸和实心悸。

虚心悸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阳气不旺而引起的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

患者往往伴有乏力、气短、容易出汗等症状。

实心悸则是指由于痰火、湿气等引起的心悸,多见于年轻人。

患者在心悸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渴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心悸症状。

对于虚心悸,中医医生会通过调理心气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等药物,例如黄耆、当归、白术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实心悸,中医内科会通过清热化湿来调理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茵陈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中医内科学还将心悸与情志因素联系在一起。

中医认为心悸与情绪的波动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心悸会更加明显。

因此,患者在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的波动,有利于缓解心悸的症状。

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也被看作一种调理心身健康的机会。

中医强调身心统一,认为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与情绪、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调理心悸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心悸。

中医内科学认为,心悸是人体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频率和强度。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重视调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善心态缓解心悸。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心悸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辨证施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心悸患者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和治疗。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心悸是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甲亢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以心悸为主者均可参照本篇辨治。

辨证治疗应区别虚实,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不能上奉于心,治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者为痰火上扰心神,瘀血阻滞心络,当予清火、化痰、活血通瘀等法;虚实夹杂者,须根据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按语:(1)治疗心悸,可根据心神不宁的共同特点,酌配安神镇心的药物,如酸枣仁、柏子仁、朱茯神、磁石、龙骨、龙齿、琥珀、牡蛎等。

(2)心主血脉,故心悸一证,每易导致心血运行不畅,治疗均可酌配养血和血之品,如丹参、鸡血藤、当归、川芎等。

(3)心悸因器质性病变引起,伴有水肿、喘、脱等证者,当与有关篇章互参。

(4)中药市场上治疗心悸的中成药品种很多,如生脉饮口服液、天王补心丸大蜜丸、人参归脾丸大蜜丸、柏子养心丸、振源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稳心颗粒、白云山复方丹参片、朱砂安神丸、盐酸小檗碱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等,可以根据病情,辨证选用。

心悸的分型论治:(1)气血不足证病机:气血亏损,心神失养。

症状:心慌动悸、劳动后加重,气短,自汗,面,色晄白无华,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

例方:归脾汤。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熟地、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加减:心气虚怯加龙齿。

血气亏虚,心脉不畅加桂枝、阿胶,重用炙甘草。

(2)阴虚火旺证病机:心肾阴虚,虚火上炎。

症状:悸而虚烦不宁,思虑劳心加重。

面赤升火,口干,多梦易醒,耳鸣,头晕目眩。

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降火。

例方:天王补心丹。

常用药物:麦冬、生地、玉竹、当归、黄连、栀子、炒酸枣仁、柏子仁、磁石、珍珠母。

加减:肾阴虚加龟板、熟地、黄柏、知母。

心火旺加朱灯心、莲子芯。

(3)痰火扰心证病机:痰火上扰,心神不安。

症状:心慌时发时止,受惊易作。

痰多稠粘,恶梦纷纭,口干,口苦苦,便秘,苔黄腻,弦滑。

治法:清化痰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悸
心悸,是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一种症状。

前人有惊悸与怔仲之分,认为悸是由外因所引起,怔仲则以内因为主,但二者常有密切联系,不过在症状上来看,惊悸病情较轻,怔仲较重而已。

【病因】
1. 心血不足:忧思劳心,和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发为心悸。

2.阴虚火旺:肾阴亏耗,水不济火,心阳独亢,神不安宁,而成本症。

3.阳虚水逆:阳气不振,心力衰弱,或水饮停留,上凌于心,因而成悸。

4.突受外惊: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外惊,心神不宁,逐成惊悸不安之症。

【辨证施治】
1.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夜寐不宁,头昏眼花,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脉多细弱,甚则汗出,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①
;症情较重的,方中可加龙齿、磁石之类。

倘脉见结代,治宜益气养血,辛润通脉,用炙甘草汤②加减。

2. 阴虚火旺:心悸少寐,或兼头目昏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补心丹③。

3. 阳虚水逆:面白少气心悸,食减体倦,舌淡脉弱,属心阳衰弱,治宜温阳定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④;如见头眩心悸。

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脉濡,为水饮上逆,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

加味。

4.突受外惊:证见惊悸烦乱,坐卧不安,饮食无味,常梦中惊醒,
脉象弦滑,治宜镇惊安神,用磁朱丸⑥
;挟痰热上扰者合温胆汤


用。

【附方】
①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伏神,枣仁,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生姜,大枣。

②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大枣。

③补心丹(《摄生密剖》):生地,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酸枣仁,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蜜丸,朱砂为衣。

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甘草,牡蛎,龙骨。

⑤苓桂术甘汤(《金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⑥磁朱丸(《千金》):磁石,朱砂
⑦温胆汤(《千金》):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