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因子介绍

合集下载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茗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饮料。

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基本茶类,经过再加工后形成的有各种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

我国茶叶品类丰富,花色品种繁多,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感官品质特征和品质要求,因此,茶叶真伪鉴别、品质的优次,茶叶质量等级的划分和价值的高低等,都必须通过茶叶感官审评才能确定。

茶叶审评与检验对从事茶叶科学研究、指导茶叶生产和改进茶叶生产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简称为“五因子”,感官检验审评法又叫“五因子”审评法。

在我国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早期,部分行业领域要求在感官审评中将“外形”一项再细分为形态、色泽、整碎(匀度)和净度四部分,与冲泡后审评的内质各项合称为“八因子”。

各类茶的审评

各类茶的审评


乌龙茶
华南农业大学
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以福建 产的品质相对最好,其它省份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是广东的主要茶类,外销日本和东南亚。 青茶品种多,品质差异大。好的青茶应具有紧 结重实,墨绿油润,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香 高长,清爽细腻,叶底肥软明亮,叶缘红明的 特点。反之,外形松泡,叶质轻而色泽暗枯, 汤色显红,香气呈足火或老火,滋味浓粗,叶 底暗褐粗硬,是青茶品质中下的特征。 青茶审评中香气和滋味是重点,汤色仅作参考。
txd
外形审评
华南农业大学
青毛茶外形审评评比条索、色泽、整碎、身骨 轻重和净度等因子。 1、条索:看松紧、轻重、壮瘦、挺直、卷曲 等根据不同品种要求进行评定,但均以紧结重 实的好,粗松轻飘的差。。 2、色泽:依品种不同有沙绿润(鳝鱼色)、青 绿、乌油润、褐色、绿中带金黄、赤色、铁色 等,色泽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 好,死红枯暗为差。
审评项目与因子-外形审评
华南农业大学
条索与嫩度 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审 评的重点因子。一般说来,嫩度高的茶饮用价值也高。 审评茶叶嫩度时应因茶而异(如瓜片)。嫩度主要看芽叶 比例与叶质老嫩,有无锋苗、毫毛及条索的光糙度。 叶片卷转成条称为“条索”。
长条形茶的条索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 扁形茶的条形比规格、糙滑 圆珠形茶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
txd
红茶分类
红茶分为红碎茶和红条茶

按加工方法红条茶分为小种红茶和工
夫红茶。
红碎茶按不同叶型分为叶茶、碎茶、
片茶、末茶;
红碎茶按按不同制法分为传统红碎茶、
转子红碎茶、C.T.C红碎茶 、L.T.P红 碎茶、不萎凋红碎茶等。

茶叶审评细则 - 茶业大赛

茶叶审评细则 - 茶业大赛

中华『茶禅一味』茗品推荐评定细则绿茶的评审方法一,评审内容(一)评审因子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1.外形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外形主要审评茶叶的造型、大小、粗细、宽窄和长短等,以及茶叶造型的特色性、一致性和优美性。

形状由制茶原料的嫩度和加工工艺决定的。

嫩度指茶叶原料的生长程度,通常是原料越嫩,绿茶品质越好,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财三天不如草。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茶叶审评因子

茶叶审评因子

• 3.开汤审评:用沸水从左到右尽快的冲泡至满 杯(至杯的缺口),边冲边盖,同时从第一杯开 始记时间,一般经5分钟后,按冲泡顺序,将杯 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杯应卧倒搁在碗口上,杯 中残余茶汁应完全滤尽放下)。
• 先嗅香气(审评绿茶应先看汤色),再看汤色, 再尝滋味,最后看叶底。(嗅香气时,按顺序)。
将茶汤沥入审评碗中,评比内质各因子。 • 黄茶、白茶、红茶的审评方法也分为毛茶和精制茶审评,方法同
大宗绿茶。
• 2.乌龙茶审评方法: • 正确提取5g茶样,置于110ml审评杯中.
• 每个茶样反复冲泡3次,依次审评其汤色、滋味。 • 最后将叶底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叶底。
3.紧压茶审评方法
• 以普洱紧压茶为例,采用每块(个)中段或对角线的部分取样, 取五点以上。采用四分法缩分审评样约至200g,解散混合均匀, 称取试样茶5g置于250ml审评杯中。
• 非茶类夹杂物:石子、谷物、瓜子壳、杂草等。不管 茶叶高档还是低档都不该出现。
内质审评
• 1.嗅香气 • 嗅香时盖子要微微打开不能全开,嗅香时应集中注意
力。 • 平时也可多闻新鲜水果及鲜花气味,在大脑中建立香
味库。 • 香气的评价分为热嗅(杯温75℃左右)、温嗅(杯温
45℃左右)、冷嗅(杯温接近室温),每次嗅香时间 掌握在2-3s,不宜超过5s或少于1s。
• 3.尝滋味 • 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敏感度不一,评茶时应让茶汤
在口腔内来回打转,以充分发挥舌头各部位的功能。
• 审评滋味应在评汤色后立即进行,茶汤温度要适宜, 一般以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茶汤数量在4-5ml, 每次品尝时间以4-5s为宜。
• 4.看叶底 • (1)嫩度: • 芽叶含量 • 叶张软硬厚薄——软而厚,弹性差、嫩度好;硬而瘦

茶叶审评3

茶叶审评3

一,评审内容(一)评审因子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1.外形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叶底情况主要反映原料优劣,制茶工艺是否合理。

叶底绿明亮,匀齐完整,叶质柔软者优;叶色暗、花杂,断碎,粗老者劣。

二、审评方法(一)茶汤制备方法与内质审评次序从审评盘中扦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150ml)、加盖、计时、浸泡5min。

茶叶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

叶底盘:黑色小木盘或白色搪瓷盘;小木盘为正方形, 10cm边长*1.35cm边高,供评审精制茶用; 搪瓷盘为长方形, 23cm边长* 17cm边宽* 3.0cm边高,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 底用。
用水
• 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 5749《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
• 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 结果计算:茶叶审评总得分 Y=A*a+B*b+C*c+D*d+E*e。
各类茶品质因子评分系数(%)
茶类 名优绿茶 大宗绿茶 功夫红茶 红碎茶 乌龙茶 黑散茶 黑压制茶
白茶 黄茶 花茶 袋泡茶 粉茶
外形(a) 25 20 25 20 20 20 25 25 25 20 10 10
汤色(b) 10 10 10 10 5 15 10 10 10 5 20 20
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等“八项因子”。
3. 审评方法
外形审评方法:
将200g左右样茶倒入评 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 一手要拿住样盘的倒茶小缺 口,用回旋筛转法,使盘中 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 调换位置、反复查看比较外 形。
茶汤制备方法: 称取样茶3.0g投入审评杯内,茶水比为1:
香气(c) 25 30 25 30 30 25 25 25 25 35 30 35
滋味(d) 30 30 30 30 35 30 30 30 30 30 30 35
叶底(e)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0
• 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 到低的次序排列。
50,注满沸水,加盖,计时;到规定时间后,将 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留叶底于杯中。 • 审评顺序: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色、香 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 逐项审评。

成品茶叶品质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成品茶叶品质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成品茶叶品质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我国茶类众多,不同茶类的审评方法和审评因子有所不同。

确定茶叶品质高低,一般分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红,绿毛茶外形审评分松紧,老嫩,整碎,净杂四项因子,有的分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或分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因子,结合嗅干茶香气,手测毛茶水分。

红绿成品茶外形审评因子与毛茶相同。

内质审评包括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四个项目。

这样外形,内质共五个项目(习惯上又称八项因子)。

评茶时必须干湿兼评,深入了解各个审评因子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审评方法,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比较,以求得正确的审评结果。

一:外形审评毛茶外形审评对鉴别品质高低起重要作用,现根据外形审评各项因子的内容分述下: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审评的重点因子。

一般说来,嫩叶中可溶性物质含量高,饮用价值也高,又因叶质柔软,叶肉肥厚,有利于初制中成条和造型,故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外形美观。

而嫩度差的则部然,审评时应注意一定嫩度的茶叶,具有相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条索,同时一定的条索业必然具有相应的嫩度。

当然,由于茶类不同,对外形的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嫩度和采摘标准的要求业不同。

审评茶叶嫩度时应因茶而异,在普遍性中注意特殊性,对该茶类各级标准样的嫩度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该因子审评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与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及条索的光糙度。

1:嫩度好指芽及嫩叶比例大,含量多。

审评时要以整盘茶去比,不能单从个数去比,因为同是芽与嫩叶,仍有厚薄,长短,大小之别。

凡是芽与嫩叶比例相近,芽壮身骨重,叶质厚实的品质好。

所以采摘时要老嫩匀齐,制成毛茶外形才整齐,而老嫩不匀的芽叶初制时难以掌握,且老叶身骨轻,外形不匀整,品质就差。

2:锋苗指芽叶卷紧做成条的锐度。

条索紧结,芽头完整锋利并显露,表明嫩度好,制工好。

嫩度差的,制工虽好,条索完整,但不锐无锋,品质就次。

茶叶审评的九大评审因子

茶叶审评的九大评审因子

茶叶审评的九大评审因子茶叶审评,按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分为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茶汤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以及各种名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

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

整碎: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色泽: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茶叶审评各种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净度: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物。

香气: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等。

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汤色: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的浅黄明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感官审评因子简介(一)
1.茶叶感官审评:指借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品质特征进行鉴定的过程。

是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

2.茶叶审评项目: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和内质两大项,内质又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项。

3.外形审评:茶叶外形审评主要包括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因子。

3.1嫩度: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审评的重点因子。

一般来说,嫩叶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高,饮用价值也高。

嫩度主要看芽叶比例、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

嫩度好一般是指芽及嫩叶的比例较大,芽头壮、叶质厚,芽头完整,锋苗显露。

但不是所有的茶类,越嫩越好,审评时要考虑不同茶类对鲜叶嫩度采摘标准的要求,如:乌龙茶要求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对夹叶,而不是嫩芽。

3.2条索:是指茶叶的外形规格,如有长条形,有扁条形,有球形等。

茶叶品质:条紧为好,条松为差;条壮为好,条瘦为差;条重为好,条轻为差,条匀为好,条花为差。

3.3色泽:干茶色泽主要从深浅、润枯、鲜暗、匀杂几个方面看。

茶叶品质:表面油润光滑,色泽鲜活、色调一致比较好,表面无光、色泽暗淡、色不一致比较差。

3.4整碎:指外形的匀整程度,一般条索完整的为好,短碎的为差。

3.5净度: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不含夹杂物的为好,反之为差。

4.内质审评:内质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目,一般先嗅杯中香气,后看碗中汤色,再尝滋味,最后查看叶底。

内质审评具体方法方式预计在5月初发布
产品研发质管部
2013.0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