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

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

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重点提示】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不要沾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古人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都是很重的。

家庭对事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庭。

成功领导者的成功,也不仅仅是在政坛上。

那么,曾国藩的齐家艺术,对我们领导者应该有什么启示呢?从本讲开始,我们就开始讨论曾国藩的齐家艺术。

在这方面,曾国藩为我们留下了六条非常值得深思的格言。

这一讲先讲前三条。

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旧中国的社会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做官自然是最好的职业,然而做官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在封建官场上,升官与发财总是连在一起的。

曾国藩从一个农家子弟,做到两江总督,可谓享尽了人生的荣华。

但对于宦海的险恶,以及仕宦人家的不旋踵而败,曾国藩也有着比常人都要深刻的体会。

道光年间,曾国藩的妹夫王待聘到京城来找曾国藩,希望“得一官以养家”。

曾国藩知道妹夫的家境很困难,但对于做官一事,却很不以为然。

他认为,“宦海风波,安危莫测,小官小吏,尤其会遇到很多危险,我经常看到那些在官场上跑腿办事的,他们的下场很少有好的”,因而他再三劝王待聘“在家里勤勤恳恳做点事情,不必外出做官”。

在给夫人的家信中,曾国藩也说:居官不过是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即使一旦罢官,也不会失去兴旺的气象。

如果贪图衙门的热闹,不立长远的基业,那么罢官之后,就会觉得气象萧索。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早做打算。

希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的时候,能常常作家中没有人做官这样的想法,时时有谦恭省俭的意思,这样就会福泽悠久了。

【忠告】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常常作家中没有人做官之想官场无常。

曾国藩见惯了仕宦之家的衰败,所以极力教育和鼓励子弟读书,以求得家道的悠久气象,希望家庭的气运不要由他一世而衰。

我细思,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其子孙后代也开始骄逸懒散,继而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能侥幸延续一两代是很少见的。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被后人誉为“忠良之士”、“忠良曾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典语录,给后人启迪与指引。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曾国藩经典语录: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首先需要自律,才能有能力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国藩提倡读书学习,认为广泛的知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才华,使其在写作创作时能够获得灵感。

3. 以诚待人,以信为本:曾国藩倡导诚信为处世准则,认为只有真诚待人、守信用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

4. 克己复礼,敬天怀人:曾国藩主张自律自强,强调恪守礼仪,尊重天命,尊重他人,推崇“敬天怀人”的胸怀。

5. 为政不在多令旨,而在行率令行:曾国藩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对下属的影响,认为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主张海纳百川,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相互包容,共同进步,才能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7.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曾国藩认为,只有尊重和爱护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在精到神通:曾国藩主张脚踏实地地向前,循序渐进地学习,追求博学多才,使自己能够具备高深的智慧和见识。

以上是一些曾国藩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蕴含着他的深邃思想和哲学智慧,对于当代人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秉持这些价值观,成就更为美好的人生。

曾国藩四点家训

曾国藩四点家训

曾国藩四点家训曾国藩,字炳南,湖南衡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先驱。

曾国藩有一套家训,被後人称为“曾家四训”,其中包括“立身”、“立学”、“立事”和“立名”。

第一,“立身”是指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强调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从个人修身做起,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人;要顾及家庭的兴旺,做一个负责任、孝顺父母、关心家庭的人;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立学”是指个人要注重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曾国藩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主张要学以致用,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会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三,“立事”是指个人要有实际行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曾国藩强调要有实际行动,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改变自己和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立名”是指个人要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做一个有影响力、有社会地位的人。

曾国藩认为,个人的声誉和形象是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曾国藩的家训是其一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教诲。

这些家训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曾国藩的家训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立身、立学、立事、立名,这四点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实际行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做一个有影响力、有社会地位的人。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曾国藩,这个名字可真不陌生。

他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家训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名言,看看其中的真谛。

一、修身齐家1.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简单易懂,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修身,首先得从自己做起。

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齐家,家庭和睦,才有力量。

一个人能把家里管好,才能想更远的事,像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1.2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也是曾国藩很看重的一句。

交朋友得讲究品质,文人之间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

朋友不仅是玩乐,更是互相支持、互相激励。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是难能可贵。

二、勤勉与学习2.1 “不怕慢,就怕站。

”这句话很形象,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

很多人总想一蹴而就,然而成功往往需要耐心和坚持。

每一步都算数,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欣慰。

只要你在前行,就不会离目标太远。

2.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曾国藩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塑造品格。

书本里藏着智慧,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

2.3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也很合适。

学习的过程就像交朋友,有时需要“见面”。

今天的知识,明天就可能用得上。

把握时间,抓住机会,才不会让知识从手中溜走。

三、为人处世3.1 “言必行,行必果。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说话得有信用,做事要果断。

很多人说话大话连篇,却常常做不到。

这就容易让人失去信任。

而信任一旦失去,重建可就难了。

3.2 “德不孤,必有邻。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品德的人,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一个人若有真诚和善良,总能遇到那些温暖的力量。

做人就是要真诚,待人以诚,才能收获真情。

四、总结曾国藩的家训名言,虽是古人的智慧,却在现代依然闪耀着光辉。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智慧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连毛主席对他也是推崇至极,毛主席这样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现在研究曾国藩语录的人很多,因为这些经典语录里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学习、反复思考、认真实践,有些哲理名言甚至可以作为终生的老师。

把曾老先生的名人名言分成五类,第一类是关于读书的励志名言,第二类是关于治学的励志语录,第三类是关于修身养性的哲理名言,第四类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处世哲学,第五类是家教的名人语录。

一、读书篇——曾国藩励志名言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二、治学篇——曾国藩励志语录1、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2、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

(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训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训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训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提倡的家训十分著名,被后人称为“曾家十六字箴言”。

这十六字箴言包含了曾国藩对于人生、修养、处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教诲,对于后人仍然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首先,曾国藩家训中的“六字箴言”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六个方面涵盖了曾国藩对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政治治国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要注重学习、修身、养心,才能做到心正、意诚、行端,从而才能治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的家训还包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常德焉”,“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恩遇,来生不可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与人方便、天下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川归海、大德必居、小德皆庸”等等。

这些箴言涵盖了曾国藩对于人生、为人处世、修身养德、做官治国等方方面面的教诲和指导,体现了他的为人、为政、为学的理念和追求。

曾国藩家训中的这些箴言,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政治治国等方面的要求,更是对于人生、人情、人德、人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教诲。

曾国藩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他对于人的修养、人的行为、人的品德、人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高标准和要求,对于后人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训“曾家十六字箴言”是他对于人生、为人、治国、为政、修身、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思考和教诲,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后人来说,也是一面照妖镜,能够引导人们在人生、为人、为政、修身、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方面更好地实践、追求、发展、进步、和谐、共荣、和平、安宁、圣明、永远、博爱、和谐、博大、祥和、安定、稳固、发展、兴旺、兴盛、繁荣、繁荣、和、和、、、、、、、、、、、、、、、、、、、、、、、、、、、、、、、、、、、、、、、、、、、、、、、、、、、、、、、、、、、、、、、、、、、、、、、、、、、、、、、、、、、、、、、、、、、、、。

曾国藩的16字箴言

曾国藩的16字箴言

曾国藩的16字箴言曾国藩的16字箴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的16字箴言,包含了他的一生信仰和治学、治政、治家的经验与智慧。

这16字箴言,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

第一方面:“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要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去探索事物真实的面貌,从而致知。

曾国藩主张要以观察事物的方法来开启心灵探索之路,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同时,要思考探索事物的原因、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展开的情况,从而实现世界观的转变。

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才能得到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才华横溢。

第二方面:“诚意正心”曾国藩认为,诚意正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德行的核心。

诚意,是要真诚、真正实践,不做虚伪的事情,而正心就意味着应有一颗任何毫无修辞、欺骗和自利的心,以含义、道德、品质、勇气和坚忍为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

诚意正心,自己与自己为敌时是乐观、积极和坚定的,这也是曾国藩及其一生人生的标志。

第三方面:“修身齐家”修身,就是要让自己不断进步,养成好的个性和品行。

这个过程要求自己意志坚定,可以承受平凡的忧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进步。

齐家,就是要让家庭和睦、和谐、和宜。

曾国藩认为,相家乃至治国,自家之治、家庭之安也是首要的根基,要想治理天下,首先得先治理自己家庭,做到自家有序,方能上外国家治理。

第四方面:“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认为,治国谋民,是人类最艰难的事业之一。

治国平天下,就是要通过理性而不情感的思考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要善于权衡各种利益,为国家及社会的利益做出最好的贡献。

曾国藩主张要注重人文关怀,让民生得到根本改善,做到强国富民、民生富足和社会和谐。

总之,曾国藩的16字箴言,成为了一种文明的引导,引领着人们不断朝向自由、平等、博爱、法治的方向迈进。

他强调学术、人文,区分是非善恶的恰当行为,成为后世读者们学习和守意向的典范。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最近有幸拜读了唐国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心中感概万分,曾经是我心中汉奸、卖国贼的形象顿时大变,心里不禁对这位晚晴第一重臣产生佩服之感。

梁启超曾经如此评价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也对曾国藩赞赏不已,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左宗棠、蒋介石也曾夸赞过曾国藩。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如何让他在死后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现在我们又要如何评价他呢?曾国藩,湖南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忠于王室而饱受争议。

唐浩明则研究曾国藩二十年,新的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著成《曾国藩》。

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人物历史化的角度入手,探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写他文韬武略,又写他处事待人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厄运与成功,也写他的得意与失宠。

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直置身于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在时代急流的漩涡中起落浮沉,忧乐荣枯、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该书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身上既流着传统士大夫的血液,但在当时又能与时俱进,思想开放。

纵看曾国藩的一生,可分为七大阶段,分别是跻身六曹,剿太平军,剿捻失败,处理天津教案,办理江宁刺马案,间插洋务,抑郁而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巨人如何在历史的湍流中叱咤风云,在时间的荒野里,写下了得与失的诗篇;曾国藩是可敬的,像一座高山,一座丰碑,尽管有时迂腐得让人觉得可笑,但那毕竟是两百年前的人了,怎能用今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呢;曾国藩也是可爱的,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一帮和睦相亲的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

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双峰县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字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素有湘军之父之称。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览一之修身
曾国藩他克已唯严,少年便立下远大志向,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当然他依然奉行自己所“忍”以自勉,他曾夜读《荀子》三篇,四时即醒,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生有乐处终生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生忧以终生。

”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览二之齐家
曾国藩齐家集中表现在他对家人的《家书》中,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览三之治国平天下
清朝中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有各帝国主义侵虐者的虐夺内有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清廷统治岌岌可危,然曾临危受命为苟延残喘的清廷延续了寿命,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后称为湘军。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

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

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后世之评
曾“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我的老师实在厉害,我拜过的老师很多,没有一个像他这样善于教导人的,随时、随地、随事都能有所指示。

---李鸿章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

前如诸葛武侯,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毛泽东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