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详见[教学构思])【复习导入】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千古一帝。
你不体恤人民,是一朕德高三皇,功盖五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
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原告 被告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过程】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知识结构。
刺史制度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设郡(太)守;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
诸侯王衣食租郡国制 中央 政治 制度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 制度 汉——皇帝制度,设三公 用布衣为相“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 ——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尚书,后中书、门下)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高一历史导学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列举从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的史实,说明中国占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难点:三省六部制度三、使用说明及方法1.自学教材第6页到第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疑难点并将其标出。
2.课本当中的活动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
3.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习题分成A.B两个等级,A级为基础题,B为拔高题。
四、自主学习内容1.三公九卿制(1)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位尊权重。
2.内朝和外朝(1)汉武帝为了削弱——一的权力,开始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实际的,称为内朝。
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权力逐渐缩小,变成了。
即所谓外朝。
(2)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成为虚衔。
3.三省六部制度(1)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的决策、审议和执行。
(2)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
(3)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和工六部。
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
4.二府制(1)建立①宋元形成中书省与一一并重的二府制度。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②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机构。
(2)影响:二府制削弱了宰相职权,使更为强化。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郡国并行制‘(1)西汉初年,改单一——为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在中央政府的直辖区,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理。
(3)在诸侯王的——,则由王国实施统治和管辖。
2.七国之乱(1)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了吴楚——。
(2)汉景帝和先后采取措施抑制和削弱王国的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3.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1)汉武帝时:将全国划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唐太宗时:将全国划为10个——,称为道,每道设置大使一人,监察州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
期是( )
A.秦朝 B.西汉
B
C.南北朝
D.唐朝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权。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背景 元代幅员辽阔
①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直接管理河北、山 西、山东,其他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元朝 措施 ② 宣慰司 管辖西藏等边远民族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④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受 中央节制 。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 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的功能。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 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C这.里行所政谓长“违官制不的在论由断朝,廷主任要命指皇帝违背将了,(充)实中央禁军。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措仅为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C.九品中正制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5、(2019年,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 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温瑞瑞呼利平审核人:郭文英【使用说明】1.课前:利用约15分钟自习时间通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将预习中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科小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并于当天晚上收齐上交给科任老师。
2.课上:5分钟组内检查基础知识记忆,15分钟小组积极合作、讨论交流,10分钟展示小组成果,5分钟组际交流点评,5分钟小结分层达成目标状况及其当堂练习。
3.课后:整理导学案,练习限时完成,当天收交。
【学习目标】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度。
中朝,三省六部制,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中书省。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过程与方法:比较。
材料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制度放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
【课前预习】1.列举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制度。
2.列举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
3.列举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措施)。
我的疑问:1【课内探究】探究1: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探究2: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又是怎样“解愁”的?探究3:自构知识框架2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
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2.右图中这位皇帝于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节度使 B.颁布“推恩令”C.在地方设通判 D.实行三省六部制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的“上”指的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5.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6.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注重对边疆的管辖,元朝时管辖边远民族地区的机构是( )A.宣慰司 B.行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7.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2.掌握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变化;3.分析政治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汉朝政治制度及其演变;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4.宋朝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5.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掌握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析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理解宋朝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5.了解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兴趣。
提问: 1.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有哪些? 2. 你对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多少?第二步:汉朝政治制度及其演变(15分钟)1.内容讲解:介绍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三公九卿制等;2.演变过程:讲解汉至元期间,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如王莽新政、三国分裂等;第三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5分钟)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节度使制度、王朝更替等;2.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四步: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15分钟)1.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科举制、封建制度等;2.讲解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如安史之乱的影响等;第五步:宋朝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15分钟)1.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科举制的加强、文官专政等;2.讲解宋朝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如王安石变法的实施等;第六步: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5分钟)1.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行省制、分封体制等;2.分析元朝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如蒙古族的管理手段等;第七步:小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学习辅导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辅导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辅导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图片说明◆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庙号世宗。
《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文治的赞扬: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的评价: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
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此图绘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与南壁相接的部分东壁之上,性质是供养画出行图,高1.08米,长8.88米,面积约9.6平方米,是莫高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出行图。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2.掌握汉至元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3.分析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与影响。
二、教学内容1.汉朝政治制度概述–分封制的建立与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洛阳与长安的迁移2.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特点–分封制的废除–士族政治的兴起–君主与士族的关系3.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科举制的建立–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分配–妃嫔与后宫的地位变化4.辽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鞑靼人政权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化–文官武将的分立和权力制衡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介绍今天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对于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索的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分析(30分钟)结合投影或板书,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包括相关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包括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变革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并准备一个小组展示。
步骤四:小结与思考(10分钟)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与学生一起思考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促进他们对于历史变革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步骤五:课堂练习与评价(10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方法教学资源•投影或黑板与粉笔•课件或板书图片评估方法•学生小组展示的评价•课堂练习题的答题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与启示的思考,或是对于现今政治制度的分析与比较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到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后的小结与思考环节,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教学目标】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课前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汉:郡县、封国;汉武帝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终酿成“安史之乱”。
宋:为削弱地方权力,a军事上, 将兵权收归,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b行政上,派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c 财政上,将地方赋税的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掌控。
来加强中央集权。
(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元:实行行省制度,除、、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地方设立,其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西藏是辖地)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汉: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其担任、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制度。
中书省(负责)、门下省(负责)、尚书省(负责);“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加强了;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宋: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为限制宰相,后增设、枢密使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权和财权。
元:设,是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以前的三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选官主要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采取,后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而逐渐消亡。
隋朝以后:形成并完善。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课堂问题探究】问题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汉魏晋南北朝中央集权和君主加强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带
来的影响。
复习内容: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及作用
复习重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
自主学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
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
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
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二、合作探究: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矛盾及对该制度的评价
(1)两对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秦朝以来
皇帝削弱相权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分割相权,如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三
司二府制;二是中枢权力机构决策权的丧失,明内阁和清军机处都没有决
策权,直接听命于皇帝。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势力削弱。封建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
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加强监察力度,
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主要是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二是加强对地方财政
的控制。
2)评价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
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
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
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
明的进步。
总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长期以来
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
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趋势
(1)演变过程:
①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②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的按军功授爵制度,替代贵族世袭
的“世卿世禄制”。
③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
在地方上的声望。
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
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⑤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2)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
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三、当堂检测
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
为深远( )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
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
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
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
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
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
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
一制(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1.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
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
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2.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工部
14.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5.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
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
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
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6.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7.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四、整理学案
五、学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