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阿Q正传
《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第一章序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
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⑵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
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⑶。
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
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⑷,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⑸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
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
“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⑹——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⑺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
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
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⑻,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⑼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⑽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高三语文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三单元——《阿Q正传》【本讲主要内容】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它博大精深,分量重,篇幅长,过去的语文课本,也曾选编《阿Q正传》,但一般都是节选,只是将小说的七、八两章选入教材,学习的时候总感到难以窥其全貌,因此留下很多遗憾。
这次教材将小说全文选入并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而且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这足以表明教材编者对于名家名篇的重视,也表明对培养大家研读文学经典能力的重视。
因此,我感到,大家能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比较完整地学习这部作品,应该是非常幸运非常难得的。
希望同学们倍加珍惜这个机会。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学习与鉴赏这部作品,应抓好这么几个方面:1、了解作者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彷徨》以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三个集子。
《呐喊》收集了从1918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
《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
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关于鲁迅先生,单元后面有一篇全面介绍其生平与创作情况的文章,是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先生专门为同学们写的,介绍得比较详细,非常好,我就不多讲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仔细地读几遍,并梳理出主要信息。
阿q正传高中课文原文

阿Q正传高中课文原文引言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高中课文中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以“阿Q”这个人物作为主线,通过描绘他的悲惨遭遇和性格特点,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阿Q正传的高中课文原文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地探讨。
阿Q正传高中课文原文《阿Q正传》描写了一个贫穷、卑微、自卑、愚昧、性格怪异的农民阿Q。
他不断遭受侮辱和欺负,却总能找到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的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阿Q的人生经历展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
第一章阿Q的“优越感之一”概述了他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自己“不比人差”,对自己的地位和智商有着自信。
第二章小说中描写了阿Q在杂牌学校表现出的精神矛盾和混乱。
他对读书的渴望与无法接受教育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第三章阿Q与赵太爷的斗争展示了阿Q的狡猾和机智。
他以捧心害喘来应对赵太爷的欺负,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机智。
第四章小说通过描写阿Q与丽贵的交往,展现了阿Q自卑感的一面。
他在丽贵面前表现出尊严和傲慢,试图转变自己的形象。
第五章阿Q最后的悲剧发生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
他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
他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结语《阿Q正传》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底层人物遭受的不公和心灵困境的文学作品。
它以阿Q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通过对《阿Q正传》高中课文原文的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思想启示。
阿q正传原文

阿q正传原文
阿Q是一个贫穷的乡下人,随着家里渐渐穷困、贫乏,他不得不离开乡村来到乡城寻找活干。
他在城里找了一份体力活,但他每日的结果是收入低微,只能勉强过日子。
他在城里遇到了现代化,他发现乡下和乡城的差异非常大,乡下人比较劳动效率低,而乡城的现代化使得工作效率更加高效,也带来了更高的收入,他也想到可以学习更多,以便赚钱。
于是阿Q做出了宏大的决定,先从技术学习开始,学习机器操作、缝纫维修等技能,以便找到薪资高的工作,并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另一方面,他还开始学习会计和英语,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并获得更高职位和薪酬。
阿Q学习家务、技能、知识,也开始投资和经商,每天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生活的稳定,并在乡城中变得有名。
他的努力激励了许多贫困的乡下人,也让乡村有了实质的变化。
阿Q的故事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贫困背景孩子的智慧,更是一个关于勤劳、奋斗、成功的故事,激励着下一代走上社会、走向成功的道路。
阿Q的故事不仅令人励志,它也是一个警醒,提醒人们走出被动,学习,奋斗,才能成功。
- 1 -。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鲁迅的文学创作意图。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阿Q正传》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2.提问:同学们对阿Q这一人物有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阿Q。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拓展延伸1.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三、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阿Q正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人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阿Q正传》,谈谈自己对人性、社会的认识。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ppt

骂。――口讷者 打。――气力小者 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 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 被人揪打――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 “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钱被抢 ——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 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睡着了。
4、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阿Q保持了内心的平衡?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蓬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要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
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
“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
鲁迅不仅反思自己,而且希望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
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
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
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
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
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
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
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
《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
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阿Q正传(节选)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王伟
教学目标
1、评析鉴赏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主要方法。
2、了解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内涵。
说明:
本文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三章《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
相较于以往教材大多节选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本教材节选的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精神特质的,是“阿Q精神”表现最为集中和典型的两章。
本单元的教学又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为专题,因此教学目标就定位于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从阿Q是怎样一类人物的典型,和作者如何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蕴涵和典型性,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小说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的。
2、难点:“阿Q精神”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说明:
阿Q作为鲁迅笔下一个极为成功的典型人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有所了解。
从教学方面来讲,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入和突破。
让学
生更理性地理解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重点,但这仅仅是艺术手法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这是本质内容方面的,而这一点又是要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的,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第二章的分析力求详尽,而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加以分析,课堂教学力求详略得当。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阿Q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人物本身既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又有丰厚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其实就是寄寓了作者非常深厚的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一个载体。
阅读小说,分析鉴赏小说,正如朱光潜在《谈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所说的,“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而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正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了他对中国国民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关照。
因此教学设计中,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始,以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终,从而体会出作者的匠心独具。
练习举隅
1、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从中选择一二个人物加以赏析。
2、描写身边一个人物,使之具有某种典型性,学会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自己的某一种情感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