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病毒

第一课病毒
第一课病毒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

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教学反思:

第三课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第四课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头.颈.躯干.四肢

教学反思:

第一课病毒

第一课病毒 1、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共同组成生物大军。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腮腺炎、水痘、麻疹、流感、狂犬病等。 3、如何预防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1)接种疫苗(2)加强消毒 4、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在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5、病毒的特点?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6、病毒可以分为三类: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7、判断 ○1病毒能够独立生存。() ○2预防病毒感染可以先注射疫苗。() ○3病毒感染会引起传染病,所以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第二课细菌 1、在土壤、空气、水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外,都可以找到细菌,它们无处不在。 2、细菌按其基本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3、细菌的特点?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A、可以用于食品加工B、可以用于生物制药C、可以使人患病 D、可以提供燃料 E、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5、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6、判断 ○1细菌和病毒一样,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细菌的繁殖速度很慢。() ○3细菌会促使动物植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最终消失掉。() ○4夏天,鲜肉容易腐烂变质,这是由腐生细菌引起的。() ○5细菌能使人致病,因此,细菌对于人类有百害无一利。() 7、选择 ○1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腐生细菌 B、致病菌 C、病毒 ○2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 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细菌和病毒 习题(含答案)

细菌和病毒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步骤通常是() ①配制培养基②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③接种④高温灭菌.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2. 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如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瓶号甲乙丙 加入物质50毫升肉汤50毫升灭菌肉汤50毫升灭菌肉汤 瓶口处理不作处理不作处理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25℃5℃25℃ A. 2组,温度、消毒棉球 B. 2组,温度、空气 C. 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 2组,细菌、温度 3. 细菌是单细胞原始类型的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成形的()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4. 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有球状、杆状等不同形态,我们随处肉眼可见 B.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有DNA集中区域 C. 大多数细菌含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 D. 所有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5. 下列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 ①恒温箱中培养②接种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④高压灭菌、冷却. A. ③④②①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②①④ 6. 老师将两张制好的永久装片和两张写有“球形细菌”和“酵母菌”的标签交给你,请你借助显微镜正确地将标签贴好,你的依据是() A. 叶绿体的有无 B. 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C. 细胞膜的有无 D. 细胞壁的有无 7.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下列微生物中不具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是() A. 大肠杆菌 B. 酵母菌 C. 霉菌 D. 病毒 8. 真菌不同于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A.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有细胞壁 C. 有芽孢和鞭毛 D. 有成形的细胞核 9. 巴斯德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被世人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下列哪项不是他的贡献() A. 创建了巴氏消毒法 B. 通过实验否定了细菌自然发生说 C. 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D. 教会人们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方法 10. 某海关在进口食品检疫中发现一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可能属于() A. 细菌 B. 真菌 C. 病毒 D. 昆虫 11. 最可能是真菌和多数细菌的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第一课病毒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细菌引起的有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流感杆菌等。虽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前者对症治疗即可,后者须适当加用抗生素,故正确的鉴别对合理用药极为重要。那么,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呢? 一、从流行病学方面鉴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或一家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感冒则从散发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二、从症状体症方面鉴别: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明显、咽痛较轻,无脓性分泌物,但可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细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性症状相对轻,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扁桃体或咽部红肿,疼痛较突出,脓涕、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三、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上鉴别: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于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有改善;而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细菌感染所致不足10%,其中很多是婴幼儿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的。临床上鉴别两者,除了临床经验还要依据一些辅助诊断。 1、发病率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不足10%的为细菌性感染所致。 其中婴幼儿细菌感染的机会比大年龄组的儿童高些,且往往在病毒性感冒3~5天后合并细菌感染。 病毒性感冒有一定的群体性,如家庭中有同样的患者;细菌性的多为散发性。 2、症状与体征 发热: 病毒性的热度多为稽留热,退热药的效果较好。 细菌性的热度多为弛张热,即波动较大,而且伴有寒战,退热药效果稍差。 精神状态:

病毒查找及清除实验

病毒查找及清除实验 应用场景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进行破坏,使得电脑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整个操作系统或者电脑硬盘损坏。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常就把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 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像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病毒往往会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弱点进行传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将使系统多数时间用于病毒检查,系统失去了可用性、实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病毒与反病毒将作为一种技术对抗长期存在,两种技术都将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得到长期的发展。 一般正常的程序都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则隐藏在正常的程序中,当用户在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来说是未知的,是未经允许的。一般病毒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传染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它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却能使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一切符合其传染条件的未受到传染的程序之上。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的编程技巧并且短小精悍的程序,很大部分的病毒代码往往只有几百K 甚至更小。为了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病毒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的应用程序中或磁盘较隐蔽的地方,一些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通过各种手段的伪装,使得在没有经过特别分析的情况下很难将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区别开来。正是由于隐蔽性,计算机病毒才得以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扩散到上百万台计算机中。 3. 潜伏性。大部分的计算机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以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破坏模块。如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病毒在每逢13 号的星期五发作。 4. 破坏性。病毒一般按其破坏性可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良性病毒只是计算机病毒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危害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该类病毒通常表现为占用一定的内存和磁盘空间,降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干扰显示器屏幕的显示等。恶性病毒

如何看验血单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首先,宝宝健康第一,但是发现一些必要的知识还是要学习一下的。以下是转来的,记录一下。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细菌和病毒利与弊

在自然界中腐生着大量的细菌,它和其他腐生真菌联合起来,把动物、植物的死体和排泄物以及各种遗弃物分解为简单物质,直至变为水、二氧化碳、氨、硫化氢或其他无机盐类为止,它们不仅完成自然界物质循环作用,还供给植物和农作物肥料。 有益于农业的细菌很多。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氮化物,供给豆科植物营养;土壤中的固氮菌能给高等植物提供氮肥;磷细菌把磷酸钙、磷灰石、磷灰土分解为农作物容易吸收的养分;硅酸盐细菌能促进土壤中磷、钾转化为农作物可以吸收的物质。 细菌可用于工业方面。如利用细菌的发酵作用制造乳酸、丁酸、醋酸、丙酮等;此外,在造纸、制革、炼糖等方面以及浸剥麻纤维等也要利用细菌的活动。 在医药方面利用细菌也很多。如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肠膜状明串珠菌产生右旋葡萄糖酐,是很好的代用血浆;人们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力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也利用细菌的活动,制取抗血清和抗生素。 病毒对人类也是有一定好处的,除了用噬菌体(一种专门溶解细菌的病毒)可以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细菌大部分(90%以上)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还有一少部分是有害的,就是人类的病原细菌,如:引起胃病的幽门螺杆菌,引起痢疾的痢疾杆菌等。这里所说的一少部分只是相对于总的细菌种类来说的,其实已知的病原细菌也有很多,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病毒能使各种生物体受到感染,如动植物、细菌和古生菌都可能受到病毒侵扰。病毒如果对人感染就会引起人类疾病,代表性的有甲肝、乙肝、艾滋病等等。

常见病毒性皮肤病

常见病毒性皮肤病——水痘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9 发表者:胡刚(访问人次:5602) 【概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易在群体生活的小儿中流行,尤其是年龄为2~12岁的患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染,传染性很强。皮疹多分批出现。一般有自限性,患病后获得持久免疫。病毒可长期潜伏在机体成为以后带状疱疹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起病较急,一般在4~48小时内,前驱症状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等,儿童较成人轻。皮疹先发于躯干,后在头皮、面部、四肢相继出现红色小丘疹,呈向心性分布,24小时后发展为粟粒到绿豆大小周围绕以红晕、发亮的薄壁水疱,疱液清亮,常伴瘙痒,数日后干燥结痂,经1~2周脱落。皮疹多分批出现,病程中常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黏膜特别是在上腭常出现水疱,极易破裂呈淡红色糜烂面,周围红晕具特征 性。临床上常见的异型和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 成人水痘较重,皮疹分布广泛,常伴高热、寒战等病毒血症以及恶心、呕吐、食 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2) 新生儿水痘少见,多由其母亲传染而来。如发生宫内感染可致畸形;如在产后感 染,严重时可致死亡。 (3) 大疱性水痘通常仅见于婴幼儿,表现为较大水疱,直径为1~5 cm,多由单个小 水疱发展而来。 (4) 水痘继发感染因痒而搔抓皮疹致细菌感染,轻者仅累及局部皮肤,重者可通过血 行播散致全身。 (5) 水痘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一般于感染水痘几天后出现咳嗽,或伴高热、寒战、呼吸急促,胸痛、咯血、发绀、肺水肿等。X线检查在双肺有密集结节性阴影。 (6) 脑炎少见,儿童发病多。发疹1周后出现头痛、呕吐、有时昏迷等脑受累症状,以小 脑多见,80%病例可完全康复。 【实验室检查】 发病1~2周后血清中可查见中和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先升高,持续数周后降低,有 助于诊断。 【诊断】 发疹前有发热等前驱症状,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不难诊断。 【治疗】 主要原则是隔离患者,对症处理,抗病毒和预防继发感染。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卧床休息;高热者可给物理或药物降温,并应用抗生素以防细菌感染;皮肤瘙痒显著者口服抗组

第一课抵御细菌和病毒

抵御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标:1.了解抵御细菌和病毒对我们的重要性。 2.通过讨论了解细菌的危害,要学会自我保护。 3.我们注意防范抵御细菌和病毒来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我们要怎样抵御细菌和病毒来自我保护。 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据调查报告:一根没有经过消毒的筷子上可能有700种细菌!每只脏手可携带40万个细菌;而刚洗过的手,每平方厘米亦可检验出3200个细菌(注: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导致人生病);在抽查的700张人民币上,竟有440张检出大肠杆菌;人的双手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表面,也携带着大量细菌,每1 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表面大约含有1~10万个细菌。 各种细菌、寄生虫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许许多多的物品,如抹布、垃圾筐(袋)、门帘、门把手、案板、钱币、公用电话、书报、桌椅、电器开关、水龙头开关、卧具等甚至某些食物常被一些细菌、寄生虫卵所污染。 二、认识引发疾病的细菌和毒 1、出示图片认识 2.显微镜下观察。 三、认识身体的防御系统 人类自身免疫力中有一种叫“非特异性免疫”。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就是机体调动全身的综合防疫系统,动员全身所有的杀伤力量打击外来入侵者,它包括: 呼吸道防御功能。在气道内有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其上有无数的纤毛,以每分钟1500次速度再不停的摆动,像清洁工队伍一样,清除气道内的细菌病毒等异物,每天可排出异物达100毫升。在气道内还具有分泌溶菌酶和干扰素等杀菌物质,对气道进行灭菌消毒。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内最为活跃的小吞噬细胞,它沿着全长10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周半的血管内“巡逻”放哨,一旦出现“敌情”,它立刻自血管内游出,直奔现场,并不断地分泌“趋化因子”向同伙发出战斗信号,招集成千上万的白细胞参战。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强大杀伤能力的巨噬细胞,是小吞噬细胞的坚强后盾。 各脏器潜在的吞噬细胞,如肝脏的星状细胞、肺脏的尘埃细胞、大脑的胶质细胞。平时,他们没有吞噬功能,只是潜伏在各脏器中,当有外来细菌病毒入侵时,它们便开始活跃变成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 除此以外,人体内还有一种“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人体后天针对某种特殊病原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只针对该种病原体发生免疫反应,消灭该种病原体。 四、消灭细菌和病毒 出示图片说一说谁做的对?对的打勾 五、拓展实践 请检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说说那些因素会导致细菌病毒的滋生,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消灭,完成下表作为作业。 板书设计 3.抵御细菌和病毒 细菌病毒

第七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七章病毒性皮肤病 一填空题 1.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选择性感染皮肤或粘膜上皮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临床分为 四型__、__、__、__。 2.单纯疱疹病毒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__、__。 3.单纯疱疹为__所引起,带状疱疹由__引起。 二判断改错题 1.带状疱疹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 2.人是HSV唯一的自然宿主。 3.HSV-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的感染;而HSV-Ⅱ型则主要引起生殖 器部位的皮肤粘膜感染,两型之间不存在交叉感染。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丘疹中央发生脐凹的疾病有__。B A.丘疹性梅毒疹 B.传染性软疣 C.神经性皮炎 D.银屑病 E.寻常疣 2.以下哪种疾病水疱分布成簇__。C A.脓疱疮 B.水痘 C.单纯疱疹 D.天疱疮 E.多形性红斑 3.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__。D A.螺旋体 B.衣原体 C.细菌 D.病毒 E.真菌 4.各种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各异,引起疣的病毒是__。D A.疱疹病毒 B.痘病毒

C.副粘液病毒 D.人类乳头瘤病毒 E.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5.男,15岁。颜面、手背发生多数散在帽针头大扁平丘疹,色淡褐,部分呈串珠状排 列,微痒。诊断__。B A.寻常疣 B.扁平疣 C.传染性软疣 D.毛囊炎 E.痒疹 6.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__。E A.水痘 B.传染性软疣 C.手、足、口病 D.带状疱疹 E.花斑癣 7.下列哪种疾病与水痘为同一病因__。B A.妊娠疱疹 B.带状疱疹 C.单纯疱疹 D.Kaposi水痘样疹 E.天花 8.扁平疣皮疹如经搔抓可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称__。B A.皮肤划痕症 B.同形反应 C.尼氏征 D.Auspitz征 E.Gottron征 9.右胸发生多片淡红斑,上有集簇性水疱伴神经痛,应考虑__。B A.疱疹样皮炎 B.带状疱疹 C.单纯疱疹 D.寻常型天疱疮 E.脓疱疮 10.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在何种情况下可激发__。B A.蚊虫叮咬 B.恶性肿瘤 C.接触生漆 D.患有痤疮 E.患有湿疹 11.以下哪种病可有同形反应__。A A.青年扁平疣 B.脓疱疮 C.慢性皮炎

题 病毒及防防治基本

精品文档 1、所谓计算机病毒是指( )。 A、能够破坏计算机各种资源的小程序或操作命令 B、特制的破坏计算机内信息且自我复制的程序 C、计算机内存放的、被破坏的程序 D、能感染计算机操作者的生物病毒 2、计算机病毒是指( )。 A、编制有错误的计算机程序 B、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 C、已被破坏的计算机程序 D、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 3、计算机发现病毒后,比较彻底的清除方式是( )。 A、用查毒软件处理 B、删除磁盘文件 C、用杀毒软件处理 D、格式化磁盘

4、计算机病毒是( )。 A、一种生物病毒 B、一种芯片 C、具有远程控制计算机功能的一段程序 D、具有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毁坏数据的一组程序代码 5、一般而言,Internet防火墙建立在一个网络的( )。 A、内部子网之间传送信息的中枢 B、每个子网的内部 C、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交叉点 D、部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结合处 6、为了保护个人电脑隐私,不应该做的要( )。 A、废弃硬盘要不进行特殊处理,随手就扔 B、使用“文件粉碎”功能删除文件 C、给个人电脑设置安全密码,避免让不信任的人使用你的电脑 D、删除来历不明的文件

7、下面关于SSID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设置为名称相同SSID的值的电脑才能互相通信 B、通过对多个无线接入点AP设置不同的 C、提供了40位和128位长度的密钥机制 D、SSID就是一个局域网的名称 8、信息隐藏技术主要应用不包含哪一个( )。 A、数据完整性保护和不可抵赖性的确认 B、数据保密 C、数据加密 D、数字作品版权保护 9、计算机病毒主要造成( )。 A、磁盘的损坏 B、CPU的损坏 C、磁盘驱动器的损坏 D、程序和数据的损坏

山西希望出版社2015年新版五年级下册安全教案(共九课)

一单元卫生安全 第一课抵御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标: 1.了解抵御细菌和病毒对我们的重要性。 2.通过讨论了解细菌的危害,要学会自我保护。 3.我们注意防范抵御细菌和病毒来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 我们要怎样抵御细菌和病毒来自我保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据调查报告:一根没有经过消毒的筷子上可能有700种细菌!每只脏手可携带 40万个细菌;而刚洗过的手,每平方厘米亦可检验出3200个细菌(注: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导致人生病);在抽查的700张人民币上,竟有440张检出大肠杆菌;人的双手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表面,也携带着大量细菌,每1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表面大约含有1~10万个细菌。 各种细菌、寄生虫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许许多多的物品,如抹布、垃圾筐(袋)、门帘、门把手、案板、钱币、公用电话、书报、桌椅、电器开关、水龙头开关、卧具等甚至某些食物常被一些细菌、寄生虫卵所污染。 二、认识引发疾病的细菌和毒 1、出示图片认识

2.显微镜下观察。 三、认识身体的防御系统 人类自身免疫力中有一种叫“非特异性免疫”。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就是机体调动全身的综合防疫系统,动员全身所有的杀伤力量打击外来入侵者,它包括:呼吸道防御功能。在气道内有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其上有无数的纤毛,以每分钟1500次速度再不停的摆动,像清洁工队伍一样,清除气道内的细菌病毒等异物,每天可排出异物达100毫升。在气道内还具有分泌溶菌酶和干扰素等杀菌物质,对气道进行灭菌消毒。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内最为活跃的小吞噬细胞,它沿着全长10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周半的血管内“巡逻”放哨,一旦出现“敌情”,它立刻自血管内游出,直奔现场,并不断地分泌“趋化因子”向同伙发出战斗信号,招集成千上万的白细胞参战。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强大杀伤能力的巨噬细胞,是小吞噬细胞的坚强后盾。各脏器潜在的吞噬细胞,如肝脏的星状细胞、肺脏的尘埃细胞、大脑的胶质细胞。平时,他们没有吞噬功能,只是潜伏在各脏器中,当有外来细菌病毒入侵时,它们便开始活跃变成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除此以外,人体内还有一种“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人体后天针对某种特殊病原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只针对该种病原体发生免疫反应,消灭该种病原体。 四、消灭细菌和病毒出示图片说一说谁做的对?对的打勾

计算机病毒安全讲解

计算机病毒安全培训 一、什么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病毒不是来源于突发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发的停电和偶然的错误,会在计算机的磁盘和内存中产生一些乱码和随机指令,但这些代码是无序和混乱的,病毒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和配合起来,病毒不会通过偶然形成,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现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为故意编写的,多数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产地信息,从大量的统计分析来看,病毒作者主要情况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员为了表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处于对上司的不满,为了好奇,为了报复,为了祝贺和求爱,为了得到控制口令,为了软件拿不到报酬预留的陷阱等.当然也有因政治,军事,宗教,民族.专利等方面的需求而专门编写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机构和黑客的测试病毒。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井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却能使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一切符合其传染条件的未受到传染的程序之上。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

病毒性皮肤病试题

病毒性皮肤病试题 试题 一、单选题 (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 1. 以下不能传播传染性软疣的途径有( ) A、皮肤间直接接触 B、性接触 C、游泳池等公共设施 D、输血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皮损消退后神经痛持续( ) A、1周以上 B、2周以上 C、1个月以上 D、半年以上 3. 带状疱疹最易累及的部位是( ) A、颈神经支配区域 B、肋间神经支配区域 C、三叉神经支配区域 D、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4. 带状疱疹典型的皮损是( ) A、全身散在分布的浆液性小水疱 B、沿单侧神经分布的集簇性小水疱 C、皮肤-粘膜交界处的集簇性小水疱 D、散在分布的乳头瘤样增生 5. 以下病毒性皮肤病一般不再复发的是( ) A、带状疱疹 B、单纯疱疹 C、尖锐湿疣 D、传染性软疣 6.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潜伏于( ) A、真皮层皮肤附属器 B、基底膜带 C、脊髓后跟神经节 D、感觉神经轴索 7. 关于水痘和带状疱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病毒致病 B、抵抗力低下时导致水痘

C、愈后均遗留瘢痕 D、无获得性免疫力 8. 糖皮质激素使用于带状疱疹老年患者的目的是( ) A、止痛 B、抗感染 C、抑制炎症过程 D、促进神经修复 9. 寻常疣的典型皮损为( ) A、散发性红斑 B、群集性小水疱和浅表溃疡 C、乳头瘤状增生 D、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的半球形丘疹 10.带状疱疹患者局部水疱已破溃,红肿明显,宜用( ) A、炉甘石洗剂外用 B、硼酸溶液湿敷 C、万乃洛韦软膏外用 D、龙胆紫外用 11.以下疾病中可发生同形反应的是( ) A、尖锐湿疣 B、传染性软疣 C、寻常疣 D、扁平疣 12.以下疾病不是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是( ) A、寻常疣 B、尖锐湿疣 C、传染性软疣 D、扁平疣 13.以下关于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为RNA病毒 B、有20余种亚型 C、引起的皮损主要为赘生物 D、主要通过血液传染 14.顿挫型带状疱疹表现为( ) A、仅出现红斑、丘疹而无水疱 B、同时侵犯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皮损 C、不出现皮损而仅有神经痛 D、侵犯肺、脑等器官

EXE病毒解决办法

有一种U盘病毒感染计算机后,并不是破坏性地全盘感染应用程序,而是使文件夹全部变成“.exe”可执行程序,这就是“文件夹.EXE”病毒! 『“文件夹.EXE”』 病毒名称:“文件夹.EXE”病毒; 病毒别称:Worm.Win32.AutoRun.soq; 病毒类型:蠕虫; 病毒长度:1,415,094 字节; 病毒MD5:afb08df3fef57788d839bc02f14b2159 危害等级:★★★ 感染系统:Windows 系统。 开发工具:《E语言》 “文件夹.EXE”病毒行为分析: “文件夹.EXE”病毒主要通过可移动磁盘传播。就拿U盘为例,一个干净的U 盘或者未感染的U盘插入已被“文件夹.EXE”病毒感染的计算机主机USB接口上以后,病毒会在U盘根目录下生成病毒脚本安装文件“autorun.inf”和伪装文件夹的病毒程序“Recycle.exe”、“.exe”、“.exe”、“.exe”。 很显然,“文件夹.EXE”的传播程序“Recycle.exe”的文件名称是在模仿回收站的文件夹“Recycler”,两者名称上就相差一个字母“r”。回收站的文件夹“RECYCLER”只有在NTFS格式文件系统的磁盘分区根目录下才会出现,该文件夹内存储着各个用户的回收站。 如图,这是打开“文件夹.EXE”的配置文件“autorun.inf”显示的文件命令,意思是访问该驱动器磁盘分区后自动执行病毒程序“Recycle.exe”,也就是说“Recycle.exe”是“文件夹.EXE”的病毒样本。 被“文件夹.EXE”病毒感染的U盘再插入到正常的计算机主机USB接口上以后,只要受害者一打开访问U盘,便会感染到计算机上。由于该病毒变种较多,所以绕过了许多杀毒软件的眼睛。 首先会获取要感染计算机的用户临时文件目录,获取后会在这个用户的临时文件夹“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受害者的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目录下创建一个名称为“E_N4”的文件夹,并在其目录下释放9个病毒组件,分别是“cnvpe.fne”、“dp1.fne”、“eAPI.fne”、“HtmlView.fne”、“internet.fne”、“krnln.fnr”、“shell.fne”、“spec.fne”,这些扩展名为“.fne”文件均为“只读”、“系统”和“隐藏”的文件属性。 文件夹“E_N4”是“E语言(即“易语言”)”程序运行时才会产生的临时文件夹,而后缀名为“.fne”的程序是“E语言”的支持库文件,不过是已经编译好的,也就是改了扩展名以后的动态链接库文件“.dll”,由此可以证明“文件夹.EXE”病毒是使用《易语言》编写的。 然后会获取要感染计算机的系统目录,获取后会在“C:\WINDOWS\system32”系统目录下创建一个6位随机数字、字母组成的文件夹,文件夹的属性是“只读”、“系统”和“隐藏”的文件属性,本次测试病毒创建的文件夹名称是“5A8DCC”。病毒成功创建文件夹“5A8DCC”之后,将释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受害者的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E_N4”临时文件夹目录下的9个病毒组件复制到“C:\WINDOWS\system32\5A8DCC”目录下。

病毒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带状疱疹病因: 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本病毒具有亲神经及皮肤的特征,目前已确定水痘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系同一病毒。 带状疱疹症状: 发病前常先感局部疼部,或轻度发热、乏力,亦可无前躯症状,患部先出现红斑,继而成簇性丘疹、丘疱疹、迅即成水疱,疱壁紧张、疱周红晕,7-8天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各群水疱之间皮肤正常,附近淋巴结肿大。 皮疹往往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病程2~4周,愈后获终身免疫,一般不易复发,(免疫力低下者例外)。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疼痛可出现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存在,年龄愈大,疼痛更剧烈。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神经痛可达数月之久。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不同,侵犯神经各异,出现下列几种特殊型带状疱疹。 1、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发生红斑、丘疹、而不形成水疱,即自行消退。 2、出血型带状疱疹:水疱内容为血液。

3、坏疽型带状疱疹:水疱中心出现坏死,呈褐色结痂,痂下为溃疡,愈后有疤痕。 4、泛发型带状疱疹:病毒通过血行播散,全身泛发水痘样皮疹,伴高热、肺、脑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 5、眼带状疱疹:如累及角膜,水疱破溃,形成溃疡性角膜炎,愈后留有角膜疤痕而失明,严重者甚至发生全眼球炎。 6、耳带状疱疹:由于病毒膝神经节,影响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使外耳道出现水疱、面瘫、及内耳功能障碍(耳鸣、耳痛)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7、内脏带状疱疹:病毒由脊髓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病毒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脑膜炎。 带状疱疹的诊断: 根据水疱集簇成群,沿一侧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伴疼痛等特点,不难诊断。但神经痛发生皮疹前出现者需与胸膜炎,兰尾炎、坐骨神经痛等鉴别。 带状疱疹治疗: 其治疗原则是止痛、消炎、抗病毒,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 (一)给予止痛剂及营养神经产品,(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刺疗法,理疗(音频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消炎、止痛作用。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人主张用于老年早期患者,口服强地松,每日30mg ,一日一次,可以减轻炎症,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

编写感染COM与EXE文件的病毒的样例程序

※黑客攻防指南※==>病毒信息==>编写感染COM与EXE文件的病毒的样例程序 编写感染COM与EXE文件的病毒的样例程序 ;此程序是d由v0病毒改装升级而来 ;在DOS下才有一定的传染能力 ;此程序部分应用了32位编程 ;制作方法如下 ;tasm32 dv1; ;tlink dv1; ;Debug dv1.exe ;-n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3662908.html, ;-w ;-q ;最后生成https://www.360docs.net/doc/0213662908.html,病毒程序 OFF equ Offset DosMcb Struc ;Dos内存控制链结构(部分) Flag db ? ;是'M'则不是最后一块;是 'Z'则是最后一块 Owner dw ? ;是008: 则是系统所有;是0则为未使用内存块 Sizes dw ? ;本块大小,按节计算(1节=10h字节) DosMcb Ends ExeHeader Struc ;Exe文件头结构 Flags dw 'ZM';Exe文件标志 ModSize dw ? ;Exe文件最后一页字节数 Pages dw ? ;Exe文件页数(1页为512字节) Reloc dw ? ;Exe文件从定位项数 MeSize dw ? ;本文头节数 MinMem dw ? ;该程序所须最小内存(节) MaxMem dw ? ;该程序所须最大内存(节) StartSs dw ? ;程序Sp初值 StartSp dw ? ;程序相对Ss初值 CheckSum dw ? ;文件头检查和 StartIp dw ? ;程序Ip初值 StartCs dw ? ;程序相对Cs初值 RelocOff dw ? ;从定位信息偏移 ExeHeader Ends VirusSize=OFF @@End-OFF @@Start ;(病毒大小) VirusMemSize=OFF @@MemEnd-OFF @@Start ;(病毒需要的内存大小) .386 .model small .code org 100h ;按COM格式编写

2020年18-病毒事件处理流程.pdf

密级: 文档编号: 项目代号:病毒事件处理流程 V 1.0

目录

1.概述 1.1. 引言 本文的目标是为**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实用的病毒事件处理过程。 本文对病毒事件的定义是:**环境中任何发现感染病毒/蠕虫的事件,例如:电子邮件系统感染并传播病毒/蠕虫、计算机文档被病毒破坏、服务器遭受恶性蠕虫的攻击等。 一些典型的病毒事件可能是这样的: 计算机病毒实时监控程序报告系统中有病毒,并且已经清除; 计算机病毒实时监控程序报告系统中有病毒,但是无法清除; 发现系统中运行着一个陌生的进程而且这个进程占用了大量的CPU时间; 病毒事件的处理分为五个步骤:保护系统和数据、确定问题根源、控制面、解决问题、系统和数据恢复、事后分析和报告。 1.2. 读者 本文档的读者包括**的IT系统的管理人员、设计者、集成商以及本项目评审者。 2.病毒事件处理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 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 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 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像上时,它 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 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一种定义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能“传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它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某种条件或时机成熟时,它会自生复制并传播,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坏等等。这些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借用了生物学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处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体”。它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同时能够自我复制,具有传染性。 所以,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虽然病毒和蠕虫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二者的处理过程除了隔离系统和时间要求不同之外,其他基本相同。 病毒事件的时间紧迫性远弱于蠕虫和黑客事件。蠕虫会自动复制并且在短时间内传染上百台机器,因此处理时间至关重要,如果不能确定事件究竟属于那种类型,就按照蠕虫的相关过程处理。 2.1. 组织架构 我们建议的**建立以下相关的人员组织病毒事件紧急相应架构如下,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为了保持与其他紧急事件的响应体系兼容共存,其二是为了保持这些紧急响应体系的一致性: IVO–总体防病毒主管(Installation Virus Officer) DVA–部门防病毒管理员(Department Virus Administrator) NU-普通员工(Normal User) 在病毒爆发以前,IT安全组织必须建立全面的病毒爆发/入侵反应程序,他们应该清楚定义每个角色,个人的职责,以及协作的地方。IT组织必须指派一名IVO,作为安全事件响应小组的领导。这个主管应该负责建立反病毒程序,对监控和事件反应小组进行培训,处理反病毒事件,并对电子邮件桌面设置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