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当代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彰显

当代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彰显
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 自我 ” 中心 的 能 动性 、 为 占有 性 等 个
系呢?来 自现象学的主体间性 为我们提供 了新的视角 。


超越 主客体 的对 立 : 主体 间性
体特征 , 强调 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 、 服与 占有 ; 征 而主体 间 性则是主体 与 主体在 交往 活动 中所 表现 出来 的以“ 主体 共 ( 交互 主体 )为 中心 的和谐一 致性 等集体 特征 , ” 强调 的是 各 主体之间相互 理解 与沟 通 , 服个体 单纯 的“ 克 为我性” 以实 , 现认同 , 达成 “ 非强 迫性” 的共 识 , 成视界 融合。主体性 生 形 成于对象化活动 , 主体间性生成于交往实践之 中。对 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 间的“ 占有” 系 , 关 它是单一 的主体 对客体的 占有 , 生成 单子式 的个人 主体性 ; 交往 是社会 中主 体与主体间的社会一实践系统 的实现 , 它反映 的不 是主体一 客体关 系。交往 的双方 不 存在 纯粹 的 客体 , 每个 人 都是 主
往关 系, 并对主体间性 教育管理 的实现进行 了探讨。 关键词 : 主体间性 ; 个人主体性; 管理者 ; 管理者 ; 被 交往
中 圈分 类 号 : 67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3 64 20 )1 0 3 0 10 —2 1(0 80 —0 1 — 3
式微 , 价值关系失衡 , 科技理 性僭越 生活世 界 , 出现“ 活世 生
界殖 民地化”形 成单 向度 的人 。 , 上述“ 主体性 的困境 ” 个 人 主体性 在 2 纪 中期 由 使 0世 “ 凯旋 ” 向 了“ 昏” 走 黄 。主体 间性 ( t sbeti , i e uj it 又译 作 主 n r cvy 体际性 、 交互主体性 、 主体 性 、 共 主体 间共性等 ) 西方哲 学 是 反思个人主体性 弊端 , 消解 主客对立 和主体中心而提 出的范 畴。“ 严格来说 , 主体问性范畴正式 成为哲学话语 , 肇始 于胡 塞尔( H s 1的现 象学哲 学 , E. us )  ̄ 以后 开始成 为存 在主 义 、 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作为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也需要借鉴“主体间性”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把“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标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传达中央政策,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教育。

而受教育者能否正确理解、把握中央政策,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现在及以后的人生路。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但在现实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究其原因,其中一方面就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和认识的对象,并不能正确区别作为人的教育对象与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物的本质区别,没有认识到即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者与物的不同性在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因此,正确的应是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即教育者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即受教育者都看做是主体,特别是把受教育者这一对象看做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1]。

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应是“双主体”的,而在二者的关系中也应是“主体—客体—主体”这样一种双向的关系,而非“单向度”的。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主体间性”有其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主体间性”的必要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人本性、开放性、内源性。

人本性特征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组织教学,真正做到通过学习课程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其次,由于现在社会的开放性,受教育者从不同方面受到影响,因此,思政教育要时刻保持对外界开放、信息畅通,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

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

为人与物 的关系。 以要真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所 形成身心健 性” 界定 的, 这种主体 中的他性就是主体 间性。针对笛卡尔的 康 的人 , 就必须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 , 使师生在教 学过程 中 “ 我思故 我在” 他提 出了相反 的思 想 : 于我 不在之处思 , , 我 因
真正建立起正常的人 与人 的关 系。
存受到威胁 , 人与社会 、 人与 自然 、 人与 自身 、 人与他人的关系 论 , 仅关注主客体关 系 , 仅 忽视本体论 , 忽视存在 的更本 质方
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因如此 , 人们在现代条件下
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 系从此扎 根在人们 的观念之 中。在 疏离异化 。第二 , 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 , 局限于认识
20 0 9年 1 月 1 第 8卷 第 6 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VO . No 6 18 . No . 2 0 v ,0 9
o 里 ua f dc
S i c f ua o l n e i c neo nnN r i rt e H ma U v sy
现代教 育的转 向 : 主体 间性教 育
规 范, 把学生培养成适合 国家 、 教师 意图的人。 单从政 治、 品德 扬弃 了主体性哲学 而建立 了主体间性哲学 。 主体 间性 ( t sbet i ) i e ujc vy 是拉康 在关于能 指链和无 意 nr it 式 的教育方法 , 缺乏主体 间的互动与理解 , 必然使师生关系沦 识理论的 阐述中提出来 的。 主体是由其 自身存在结构中的“ 他
统一性 , 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 间的对 话 、 是 交往 , 主体 间的 是
西方近代 主体性哲学的基础 ,并确立 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 共在 , 孤立 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因此 , 主体间性塑造 位 。但是 , 这种 主体性是一种主客分离 的主体性 , 其实质是 的不是单一主体 , 究 而是多级 主体相互间的理解 和融合 , 它谋求

1我国现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1我国现行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王楠,缪凌云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总体来说,我国现行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选择:一、遵循教育人性化和价值取向一致的原则教育人性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

教育人性化就是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照,以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坚持以育人作为自己内在的质的规定。

但是育人这一内在价值的内容是来源于社会的,因此对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应尽量趋向一致,只有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二、确立现实性与未来性价值取向统一的观念教育必须以现实性为依托,既以现有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
王楠,缪凌云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主体间性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主体间性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视角,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重塑教师角色和定位的理论依据。

作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主客体都是人,要达到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尊重、理解的主体间关系。

但当下的教育活动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方法都还停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主体间性缺失。

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当下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建构的前提——对话主体间性理论下师生交往关系的有效方式是对话。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师生间的交往形成了固定模式,如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提问,学生惯性地举手,待教师允许后才回答。

这种模式即典型的一问一答式教学。

这种模式下的师生交往关系往往是一种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而脱离了教育活动自身。

对话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但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交谈都可称为对话。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退想的交谈。

”在伽达默尔看来,“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

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相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调动出二者最大的潜力,喷射出绚丽的火花,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其思想意识中未经开发的潜在能量,学生从教师那里汲取充足的精神食粮。

“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广泛的‘对话’。

教学原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因为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学生也是带着自己的目标和好奇心来到课堂。

“教师和学生从来都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输出、输入知识的机器,都有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潜能。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师生的对话是以平等为前提条件的。

在平等中进行对话,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地位由高高在上降到了和学生同一个水平面,角色由理性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者、讲解人变为了知识的探求者、讨论者。

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我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本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感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从“人”的角度去出发,重视培养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塑造具有世界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二、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在教育中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特别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开发潜力和创造能力。

为此,学校需要创造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机会。

四、创新实践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年轻人。

学校应该将创新实践教育纳入到课程内容中去,加强探究、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并且也需要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创新的项目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个性发展和多元文化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文化背景,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文化,为他们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

最后,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深入思考如何从教育中获取到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成长,更是人格和品质的提高。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力量。

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摘要: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从理论领域进入实践领域,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但主体性教育理论自身还存在很多缺陷,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因此需不断反思、批判和重构,唯有如此,主体教育理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开放、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发展阶段现实挑战因应之道主体性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人本理念的回归和30余年我国教育界有关主体教育思想的探讨、实验与运用,理论上确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已然是人们的基本共识。

但现实中,教育实践是否如理论上所期许的那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呢?恐怕现实情况未必如此,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高考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中仍占主流,而且丝毫没有式微。

因此我们在继续倡导和呼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确实将其落到实处,加大主体性教育理论推行的力度,真正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下面对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致总结。

一、对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阶段的研究主体性教育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其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1] (一)教学主体研究阶段(80年代)。

即从教学论上探讨谁是教学主体及其师生关系与主客体关系。

如,张涛的《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2006),南纪稳的《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2001),到目前为止,教学主客体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主客体否定说等。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主体间性问题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强调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平等性和理解性。

在当代教育中,主体间性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价值追求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主体间性在当代主体教育中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主体间性的概念界定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哲学,特别是20世纪的哲学思想,主要指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主体间性强调了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互动、理解和沟通。

这一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涵盖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等多重维度。

在教育领域,主体间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要求教育者不仅将受教育者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视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传授与接受,而是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交流和理解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主体间性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尊重和实践。

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差异,创造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同时,主体间性也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26卷第1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谢 荣(),女,山东青岛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研究。

廉永杰(),男,河南温县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研究。

随着哲学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这种教育思想的确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它打破了几千年来古代教育的师道尊严,消解了近代以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客二分的思维、行为定势。

在教育领域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

它以主体性为前提,但又与主体性有区别。

主体性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单一的占有关系,而主体间性的指向是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能够在通过相互间关系的塑造中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

在此意义上说,主体间性具有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目的的主体间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单子式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导致生态失衡、人性失落,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的疏离异化。

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单单注重培养主体性的人、工具性的人,更应该培养适应与超越时代发展要求的主体间性的人、和谐的人,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

当然我们在强调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时,不能无限夸大“主体间性”的意义。

第二,教育本质的主体间性。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纯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有根本的不同,后者的联系与主体思想在场与否基本没关系,而前者不仅不是离开主体人的必然,更主要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稳定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是精神与精神、思想与思想、心理与心理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思想建构。

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直接体验的活动过程。

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教育规律就是主体间交往的规律。

第三,教育管理的主体间性。

教育管理包括对人、才、物的管理,但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一般认为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者是客体,在这种主客二分对立的思想指导下。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约束与被约束的非人本关系。

管理者盲目发挥其主体性,把被管理者视为无生命、无感情的物或器,使被管理者人格分离、个性扭曲。

二、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作为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特性,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师生关系的基础性价值。

从主体间性的内涵出发,笔者认为,交互性、理解性、平等性是师生关系分析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

(一)交互性。

主体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单向的、不通约的、异质的,不可能形成交互性,而主体间是同质的双向的。

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单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只有主体间才能形成交互性。

师生双方在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中,才能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情感内涵:师生的交互性不单单表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一情一感上,也包括表现在课程、校园以外的看见的看不见的语言的非语言的诸多方面,交互的内容外在的是知识、思想、意见等,内在的是情感、智慧等。

(二)理解性。

理解性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师生之问的视界不应是封闭孤立、单向流动的,而是相遇碰撞、互相交融,形成新的视界。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看法生吞活剥的塞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简单的死记住它,而不是深入的领悟理解,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指导下的线性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被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思想所遮蔽。

应去蔽澄明,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在视界相互的交融中,其主体间的“前理解”不断开放,视界不断融合,从而达到师生的相互理解,成为真正的师生关系。

(三)平等性。

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完整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主体间的“我”与“我”的关系,把对方作为“我”来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双方完全融入交往当中,发挥出交往双方真正的主体性来。

具体表现在师生主体都有对问题讨论分析的均等机会,都有自己表达认识呈现兴趣的平等地位。

在主体间性平等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绝不能以霸权的话语来侵占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的同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指挥者”,学生可以说是“演唱者”,二者的意向是不同,但落脚点是一致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平等交流,只有在主体间平等的理念引领下,受教育者才能与老师一道进行生命的交融和成长。

三、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变革的基本价值的意义以主体间性为基本价值构建师生关系,能够阻止师生关系本体价值缺失,使师生关系走向合理化的发展之路。

第一,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是推动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理念的有效路径。

作为关系在世界之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对关系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强势关系对弱小关系往往就是一种遮蔽。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主体性日益膨胀。

表现在教育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缺乏主体间的互动、理解,必然使师生关系伦为人与物的关系,所以要真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优秀健康的人,就必须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使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第二,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建立有主体间性: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谢 荣 廉永杰(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48)摘 要:主体间性是对主客对立的消解,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统一性。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

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价值实现的实质、前提、途径、机制是对这一新的教育哲学观价值的深刻揭示以及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

关键词:主体间性;现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1)01-0108-01(下转第120页)2010-12-101981-1948-2011年第26卷第1期黄丹青:从语用角度探析文化教育的意义1.在课堂中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认和交际能力的主阵地,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

”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

2.现今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多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平时的语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了解语法结构,扩充词汇量,还要引导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填补学生在异国文化背景知识中的空白。

3.在词汇教学方面注意提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意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4.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注意扫除其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提供有关历史、地理、思维方式、禁忌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

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但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也不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在发展和传播本国文化的同时,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

参考文献:[1]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2]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3]林宇.外语教学语料真实性和多样化的文化意义.福建外语,2001年增刊.[4]林毅,张才兰.语言、国情、外语教学.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6]N.Wolfson,Rules of Speaking,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gman,1983.[7]张连仲.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teach/teacher/.From pragmat ic per spective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 ural educationHuang Dan-qing(Fujian Normal U niversity Fo 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Fuzhou Fujian,350000,China )Abstract:Fro m the prag matic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 teaching cultural knowledge in th e classroo m,training the impo rtance and the feasibility o f cultural awareness o f students,points out culture has the role can no t be underestimated in lang uag e learning,co ntacts and understands the culture o f Eng lish country,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 f English,so as to achiev e the purpo se of the dev elopm ent o f com municativ e competence.Key word s:language;culture;co mmunication skills[责任编辑:周志媛]效的师生关系评估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