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演进的经验分析1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

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

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出口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议题。

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对此,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出口市场竞争力做出一些贡献。

一、总体状况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得到了较快的提升。

如目前我国GDP已经连续达到10年的高增长率,出口贸易额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

到2020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已经突破了2.5万亿美元的大关,显示了我国出口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的出口形势并不容乐观。

截至目前,我国出口商品仍以中低端制造业品牌为主,而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份额仍然较低, 依赖外部市场的制造业也存在技术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出口市场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二、分析原因1.技术水平的不足技术不足难以附加价值,自然也难以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这方面,我国制造业相对落后的状况十分明显,这不仅是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的不稳定化,也就难以满足高端市场的要求。

因此,对于我国出口市场拉动机制,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此提高竞争力。

2.品牌优势还不够突出在我国当前的出口形势中,具有知名度、口碑优势的企业比例较少。

这也为我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贸易品牌更增添了难度。

在提高品牌宣传和推广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品牌策划,确保出口贸易企业异军突起。

3.价格因素仍然是关键在当前全球化的竞争中,价格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低成本生产和出口成为我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手段。

但是,对于中低端产品的竞争而言,低价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尤其在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安全,对于高品质的产品,消费者还是愿意支付高一些的价格。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质量标准,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的卖点和竞争力。

三、提升对策1.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品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分析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提高。

一方面,中国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可以生产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积极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加技术含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强竞争力。

一、价格竞争力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生产的商品价格较低,能够为消费者节约部分开支。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提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成本也不断下降。

这种制造业优势,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力较强,具有较高的成本竞争力。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价格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物品的附加值,而附加值可以由产品质量、品牌、服务、品类、产地等多个因素构成。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依靠价格进行竞争,普及价位商品销售量巨大。

而随着内需市场的逐渐饱和,中国的出口市场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成为了厂商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技术含量竞争力市场变化迅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只有企业在技术含量方面实现突破并增强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才有可能保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从价格战向技术竞争转变。

细分市场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研发上,以提升产品性能、附加值等,抢占细节市场。

三、品牌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品牌意识和品牌价值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和重视。

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福利,包括销售更高、盈利更高、市场份额更大、员工更有自豪感等。

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质量升级不断。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更好的占据一席之地,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

通过建立优秀的品牌形象,企业的出口产品能够获得更深刻、更强烈的市场认同。

四、消费者心理优势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心理认知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势能,产生财富、利润和优势。

消费者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包括需求预测、选择理由、购买期望和利益要求等。

出口竞争力分析的论文怎么写

出口竞争力分析的论文怎么写

出口竞争力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在对外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有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业已处于世界低端水平,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类型为主。

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出口;出口竞争力高新技术产品具体指的是符合我国及省高新技术领域、重点范围以及产品生产参考目录的所有全新型产品。

也包含了省内第一次生产的换代型产品,更包含了国内第一次生产的具有较强创新型的产品,比如创新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有着较强的技术创新型、科技含量高,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广阔的发展市场。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点及存在问题1.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点1.1.1市场特点当前,我国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出口于美国、香港以及欧盟等地。

有数据统计显示,最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2015年,我国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至美国、香港以及欧盟等地的产值均超过了1000亿美元,2015年同比增长32%。

从当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墨西哥以及印度等国家也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1.1.2结构特点在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中,出口量最大的是电子产品以及计算机类产品。

仅2015年,电子及计算机通信方面的出口总额占到总出口总额的48%左右。

航空技术类的产品出口呈现出最大的增幅,全面累计销售额高达50亿美元,实现增长69.3%。

1.1.3贸易方式特点加工贸易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选择出口的通用方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劳动力资源是最大的优势,而且最为廉价,因此利用我国拥有的劳动力优势从事加工贸易也是必然选择。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1)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重复建设现象明显。

我国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品存在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十分突出的矛盾,大部分的出口产品都是中低档商品,自主知识产权占比不足10%,而且大部分的产品出口地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存在严重的地区雷同问题。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优势中国农产品出口有以下几个优势:1. 规模优势:中国农业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农业耕地,能够大规模生产农产品,满足国内外需求。

2. 价格优势:中国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吸引国际市场的消费者。

3.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农业劳动力,劳动力成本较低,可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

4. 产品种类繁多:中国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包括谷物、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一些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质量安全问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

2.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3. 贸易壁垒:一些国家设置了针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如进口限制和反倾销等措施,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困扰。

4.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类和品质,以适应市场竞争。

三、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信任度。

2. 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3. 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多元化农产品出口目的地,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性。

4. 进一步开放市场:落实贸易自由化政策,降低农产品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争取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最新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1论文

最新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1论文

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1)论文内容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测算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韩国各自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和国际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五大类出口产品中,自1995年以后只有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强;而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劣势有加强的趋势,其中农业原材料和燃料的比较劣势最明显;中国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考察期间内低于日本和韩国,自1995年开始高于美国,自2000年开始高于德国。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额始终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19.5亿美元,累计增幅为7714.9% 。

作为解释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状况并进行国际比较。

一、衡量指标与数据来源理论界常用的衡量一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该指数由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出口-[飞诺网] 式(1)中表示t时期国家i的a产业或产品出口额,表示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额,表示t时期世界a产业或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在t时期的总出口额。

巴拉萨认为国家i在a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由a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出口中该产业或产品占总出口额的份额之比来衡量。

RCA指数可用于衡量同一国家同一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RCA指数随时间逐渐增大意味着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RCA指数还可用于进行同一国家不同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静态比较,相同时期内,RCA指数高的产业或产品相对于RCA指数低的产业或产品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即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的分析与评价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贸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成本优势中国外贸企业具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成本优势,使中国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中国还拥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和相对廉价的能源等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更低的生产成本。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工资以及各种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同时国外的新兴市场如越南、印度等开始崛起,对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二、规模优势中国在外贸领域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其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较多,能够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需求。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系统比较完整,可以为海外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也是中国外贸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

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中国的规模优势逐渐弱化。

三、贸易政策优势中国的政府为了促进出口贸易,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如退税政策、互惠贸易政策等,这些政策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资金支持。

此外,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中国积极参与并推进自由贸易的发展,其拥有的规模和地位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

然而,随着全球主义逐步转向保护主义,各国贸易政策增多,中国的贸易政策优势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相对稳定和高效的政治环境相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和不稳定环境,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这为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

同时,中国政府提供的高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管,也对于外商在中国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政治环境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因素,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领导人的更替都可能会对外商的商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外贸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定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存在转变。

我国出口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分析

我国出口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7 29F 5 . F 1 . 7 26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1( 0 )2 0 6 — 4 10 — 7 3 2 1 0 — 16 0 1


我国 出口企业面 I 临的新挑 战
根据国家商务部 的统计 ,0 0 2 1 年我 国进 出口总值 为 2 7 7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 . 92 . 6 4 %,其中 口 l7 9 7 573 亿美元 , 增长 3 - 进 口 1983 1 %; 3 34 -亿美元 , 增长 3 . 8 %。仅 l 月全 国进 出口总值为 25 .亿美元 , 7 2 92 2 同比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 以浙商 、 粤商为代表的灵活 的工业产业整合 、 配套和加
1 年位居发展 中国家首位 , 8 外商投资的增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l 因此 , 】 I 。 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不平衡 、 外汇储 备过大 、 加上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以跨 国公 司为代表的外商投资持续增加 , 都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 ) 三 成本 上 升导 致 的传统 竞 争优 势 的削 弱
Jun lo h n a g A r utrlU i r t( 0i ce csE io )2 1 — 3 1 ()1 6 19 o ra fS e y n gi l a n esy S ca S i e d i ,0 0 ,32 :6 — 6 c u v i l n tn 1
【 ) 一 贸易 摩擦 加剧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 国, 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 。最近 , 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从 过去传统的纺织 、 轻工 、 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 向新能源 、 电子信息 、 知识产权等高技术含量 、 高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演进的经验分析(1)
论文
一、引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发展中国家根据该理论开展国际贸易,将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永远无法赶超发达国家面对比较优势战略的天生缺陷,一些国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政策依据开展对外贸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产业政策应注重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重点扶持目前也许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我国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低成本劳动的优势受到影响,同时遭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将竞争优势作为对外贸易战略的出发点,能使我国从贸易获利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
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学者从国家产业产品三个层面对我国外贸竞争优势进行了相关研究苑涛(2005)认为,我国应该把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作为我国贸易战略的出发点一方面增加产品的净出口,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刘重力赵军华(2004)从竞争优势四要素出发,对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竞争优势要素对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徐力行陈奇(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中国应该利用产业调整的契机,用产业政策刺激制造业的适度竞争,并且通过实证得出了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的结论汪素芹(2005)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结构的变化以及当前竞争力的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密集型领域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水平较低,但发展很快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出口产品外贸竞争优势的演进进行了分析三、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变化分析 (一)外贸竞争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本质意义是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还要有其他优势,如品牌质量垄断力等,这些所有优势称为竞争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只是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优势才是一国出口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给外贸竞争优势定义为,一国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并获得大量贸易利益的能力优势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二是一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在第一层含义的衡量上,以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为指标一般而言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体现为同等价格质量更高或者同等质量价格较低,但这样的数据可得性较差在产品外贸竞争优势的第二层意义衡量上,本文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该指数指一国某种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公式如下: 其中,TCi表示一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一国第i类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第i类商品的进口额该指标取值范围为[-1,1],数值越大,表明该国在该产品上的生产和贸易方面具有的优势越大一般而言,指数大于零意味着本国该产品的生产效率大于国际水平;指数小于零,意味着该产品生产效率小于国际水平;指数在零附近,表示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接近
(二)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变化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分析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
要指标根据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一国的出口商品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
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贸易获利能力弱;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贸易获利能力强因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是否优化(即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是否提高),成为衡量我国出口产品整体外贸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表1为我国历年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表,按1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代码进行分类,共有10大类产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汇总,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由上表可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现急剧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11年的93.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重几乎平分秋色,1986年,工业制成品比重首次超越初级产品比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据了我国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2005年达到了93.6%,出口金额由1980年的90.05亿美元上升至7 129.60亿美元,增长了72.9倍在10个大类产品中,20世纪80年代占出口比重最高的是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在20%以上;目前我国出口比重最高的是STIC7(机械及运输设备),将近所有出口额的半壁江山在工业制成品分类中,STI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STI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STIC7(机械及运输设备) STIC8(杂项制品)等比重上升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进程较快,工业制成品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升级,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上升;从外贸竞争优势第一层面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使得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有所加强 2.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分析与上一部分不同,在分析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时,本文采用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分类标准——协调制度(HS),来计算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因为,HS按商品的原料来源,结合其加工程度用
途以及所在的工业部门编排商品,这里原料来源为编排的主线条,加工程度及用途为辅线条,以此计算的竞争力指数便于我们根据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比较分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变化计算1994年至2011年我国按HS分类的19类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2所示(略去第19类其他类),为简化起见,仅列出1994 2000 2002 2011年的指数值,基本反映了十年间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变化的趋势 1994年18个大类中具有竞争优势(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共有9类(指数值大于0.45的有6类),除了HS04类外,其余8大类产品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具有外贸竞争力的产品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上 2011年,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类为10类,分别是HS01 04 08 09 11 12 13 14 16 17 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7类;资本密集型产品占3类,分别是HS04 16 1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6 17类产品实现了由不具有竞争优势到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我们发现十年间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共有10类商品(略去第19类其他类) 在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10类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共5类,分别为08 09 11 12 13;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是5类,分别为07&#65
380;10 15 16 17 在这10类产品当中,有些由不具备竞争优势转向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另外一些产品原先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加强其中15 16 17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上升非常明显,而这三类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1994年时都不具有竞争优势 77;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产品出口应该集中在具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但我们发现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得到了显著加强,可见比较优势并不是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通过产业培育,原来不具有竞
争优势的产品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竞争优势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在贸易竞争力水平下降的7类产品中,劳动密集型有5类,资本密集型有2类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致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停留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不是长久之计,既无法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四、结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竞争优势战略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上文的分析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服从了一个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有所加强不管从出口产品结构,还是产品的竞争力水平,都体现竞争优势的加强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贸易获利能力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在产品竞争力水平上,共有10大类产品竞争能力增强,不具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二)竞争优势战略取得一定成效竞争优势战略使得我国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出口能力增强可见,我国应该继续将竞争优势作为对外贸易战略出发点,对各种朝阳产业高技术产业有较大外部效应的产业有带动作用的产业进行扶持,使得这些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比较优势只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竞争优势是一国出口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拥有竞争优势,没有比较优势也不一定无法获得竞争优势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变化情况看,我们一方面要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