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5.1物态变化与温度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4.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能够解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 能够说明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4. 能够判断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5.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难点: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片、PPT、实物模型等;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室外冰冻的饮料瓶,提问为什么饮料瓶会冻成固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态变化与温度。

2. 知识讲解:通过投影片和PPT,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解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 说明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4. 判断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5.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1物态变化与温度(课件)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5.1物态变化与温度(课件)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知3-讲
1. 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
①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即明确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
低温度,所测温度不能超出此测量范围。
② 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即温度计上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它反映了温度计的精确程度。
感(2悟)使新用知时:
关注安全性,精确性。
知3-讲
①会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出温度。
3. 读数时,若仰视玻璃管内的液面,会造成
读数偏小;若俯视,会造成读数偏大,如
图3 所示。
感悟新知
知3-讲
拓展视野 体温计内细弯管的作用是不让玻璃管内的水银遇冷时
自动回到玻璃泡内,但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时,水银可 以自动上升到玻璃管内。即:体温计内水银柱只能“自 动”升高,不能“自动”下降。
D. 阳光下冰糕“流汗”
解析: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判断。阳光下冰糕“流
汗”,冰糕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了物态变化。
感悟新知
知1-练
知识储备 判断是否发生物态变化的要点:若物质
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则发生了物态 变化,否则没有。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温度计
易错提醒
知2-讲
1. 温度
◆摄氏温度的单位“摄 氏度”是一个整体,
②会拿:手要拿温度计的上部,手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
③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
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④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
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⑤会记:记录温度数值,不可漏写或错写单位。
感悟新知
2. 体温计 (1)作用:测量人体的温度。 (2)认识:量程为35 ℃~42 ℃,分度值为0 .1℃。

物态变化和温度优秀课件

物态变化和温度优秀课件
3.读数时温度计的感温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 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偏大
错误
正确
偏小
温度计的使用规范
特别注意:体温计
特殊结构:缩口 使用前:甩几下
D
记作:-4℃ 读作:零下4摄氏度
38℃
B 37.9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固态:
一.水的三态
冰雪 霜
液态:
水 露珠 雾
气态: 水蒸气 (看不见)
二.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质由一种状 态变成另一种 状态程度 单位:摄氏度 ℃ 0℃: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 10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
四.温度计
五.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1.结构:感温泡 感温液(水银.酒精) 毛细玻璃管
2.原理:感温液的热胀冷缩
六.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观察分度值和量程
温度计的使用规范
1.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 器底或容器壁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温度计的使用规范
2.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 数稳定后再读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摄氏度的定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说出各自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熔化:固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汽化:液态→气态液化:气态→液态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态向液态或气态转化温度降低:物态向固态或液态转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并解释这个过程为什么叫做凝固。

答案: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减慢,逐渐凝结成固态的水,即冰。

2. 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答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固态结构比较松散,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和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和温度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定义,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3. 熔化与凝固:熔化的条件,凝固的过程。

4. 汽化与液化:汽化的方式,液化的条件。

5. 升华与凝华:升华的过程,凝华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 掌握温度与热量的关系,能够运用温度和热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水、酒精灯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本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态变化1. 固态→ 液态→ 气态2. 液态→ 固态→ 气态3. 气态→ 液态→ 固态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3. 温度与热量关系:热量 = 质量× 比热容× 温度变化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冰融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热量不断增加。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房间里充满的“白气”是 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 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 为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 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物理 八年级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带你旅游
云海 瀑布
雾凇
水的物态变化
水的物态变化
1.水的形态
①固体 :冰﹑雪﹑冰雹﹑冰锥﹑雾凇﹑霜 ②液体 :水﹑雨﹑露﹑雾﹑“白气” ③气体 :水蒸气 (看不见,摸不着)
思考:云是什么状态?
水的物态变化
2.水的三态转化
汽化:液态变为气态 液化:气态变为液态 熔化:固态变为液态 凝固:液态变为固态 升华:固态变为气态 凝华:气态变为固态
小结
物 态 变 化 与 温 度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水的三种状态:冰、水、水蒸气
摄氏 温度
符号:℃
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规定(标准大气压) 沸水温度为100℃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测量:温度计
使用方法 体温计
分类 实验室温度计 寒暑表
0℃ 100℃
温度计
2.温度计的使用 参照教材p93
课堂检测
10
10 3℃
10
10 9℃
0
0
0
0
10
10
10
10
10
10 -8℃
0
0
10
10
课堂检测
量程 35℃ ~ 42℃
分度值 0.1℃
课堂检测
读出下列体温计的示数 正确答案:37.6℃ 正确答案:39.3℃

《物态变化与温度》

《物态变化与温度》
4学生实验:
将冷水,热水分别放在烧杯中,请你先估。
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使用方法的正误:
提出如果超出量程或小于最低温度所出现的后果,从而得出要使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学生观看、回答
学生积极感知体验,认真回答问题。
结合教材,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阅读、思考
二、物态变化
根据水的三种状态举例:
1、把一杯水放进冰箱急冻室里,过一段时间会变成冰。
2、把冰块放在空气中,过一会儿冰化成了水。
3、洗干净的衣服放到太阳下晾晒,衣服变干了,说明水蒸发了变成水蒸气。
提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一共有六种物态变化。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思考、总结
三、温度及测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设计
学校:资中县第一中学
教师:刘群芳
教材分析
《物态变化与温度》是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这一节的教学以“水的三态变化”和“温度”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一、水的物态变化
二、温度
1.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
(1)构造:
(2)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3.使用方法:
使用前:
使用时:
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
(2)温度计的结构:感温泡、感温液、毛细玻璃管、玻璃外壳、刻度、单位。

2014第五章 5.1物态变化与温度(优秀)

2014第五章 5.1物态变化与温度(优秀)

10
10
0
0
0
0
0
0
10
10
10
10
10
10



甲图是 2 ℃; 乙图是 8
℃; 丙图是 -8 ℃ 。
2.读出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下温度的数值。 液面在0上正温度往上读;
液面在0下负温度往下读
10 10 10 10
一找00C ,二看液面确定正负温度;
10
10
0
10

0
10
0
10
0
10
0
10
0

1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将测不出温度

使用前应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放 法
被玻 测璃 液泡 体要 中完 全 浸 入 在
放 法
不 要 碰 到 容 器 底 或 者 容 器 壁
×
×
读法
温 度 计 的 读 数
留读 在数 被时 测玻 液璃 体泡 中要 继 续
读法
100℃
0℃
人的正常体温 ( 36.5-37.5 )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 )
地球表面最高气温 63
学以致用:
冷热 程度的物理量。 °C 2、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热胀冷 的 缩 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以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为0oC,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为 100 ℃ 。 4、每种温度计都有一定的量和 分度 。 值 ,分 5、如右图,量程是 -30 ℃ ~120 ℃ 度值是2 ℃ ,现在表示的温度是 28 ℃ 。
温度计的结构
刻度
毛细玻璃管
单位
玻璃外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水的三种物态及其变化。

(2) 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和观察, 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 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 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2) 感知水的三种物态及其相互转化, 欣赏大自然中水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冶, 使
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难点:实验探究水的物态变化; 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水的各种物态美景。

在学生欣赏时, 要求学生指出图片中水所处的物态, 知道水的三种物态。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雾是水蒸气冶这一错误认识。

认识飘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水珠是液态的水, 这是活动“制造云和雨冶的前提。

学生:欣赏自然美景, 产生愉快心情。

在识别水的三种物态时, 开始大部分学生会认为雾是水蒸气, 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在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能看见的雾、水汽实际上是液态的水, 它以细小水珠的形式飘浮在空气中。

二、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教师:1.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制造云和雨”。

先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实验器材, 示范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然后再伴随实验观察进程, 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的问题。

给烧杯加热过
程, 看到沙中的水分有什么变化? 烧杯上方出现的白雾说明什么? 你在烧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什么? 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 为什么在烧杯口盖着的盘子上加冰? 实验中水的物态发生了哪些转变?纠正学生在描述现象和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出现的错误。

2.介绍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 同时画出水的物态变化图。

3.简单拓展其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物态变化。

学生:按教材图5-1-2 的形式并观察课件中水的物态变化。

交流讨论, 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观察并理解水由液态到气态, 再由气态到液态的变化。

认识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 感受正由于水的三态变化使大自然气象万千。

三.测量温度
教师:(一)、提问: 水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 水在什么情况下变成冰……使学生知道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并引出温度概念。

1.什么叫温度?
2.摄氏温度的单位、符号是什么?
3.摄氏温度的1℃是如何定义的?
4.读出下列温度值。

(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 读作_
(2) 1969 年2 月13 日, 漠河出现了我国史上最低气温, 它是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 是-52.3 ℃, 读作_
(3) 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约为110℃左右,读作_。

(4) 冰箱内的最低温度为-18 ℃, 读作_。

学生: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度℃。

3.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 等
份, 每一份就是℃1。

4.(1)37℃(2) 负 52. 3 摄氏度或零下 52. 3 摄氏度。

(3) 110 摄氏度。

(4)负18 摄氏度或零下18摄氏度。

(二)、认识温度计
教师:1.温度的高低凭感觉判断可靠吗? 测量温度用什么仪器?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温度计。

2.玻璃液体温度计由哪三部分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在广口瓶中装满红色水, 配一个橡皮塞插进一根两端开口玻璃管, 分别将广口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

3.温度计玻璃柱内的管子为什么要做非常细?教师将自制温度计橡皮塞拔掉, 分别将广口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瓶内液面高度的变化。

教师: 物理学中经常应用这种“放大冶的思想。

学生:1。

不可靠, 温度计。

2.玻璃液体温度计由感温泡、玻璃毛细管和刻度标尺三部分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感温液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3.液体体积的膨胀比较小, 这种膨胀放在较大的容器中眼睛很难观察到。

但把它装在细细的管子里面, 这个膨胀就显著了。

毛细管越细, 膨胀程度相同情况下液柱上升的幅度越大。

(三)、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师:1.要求学生阅读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冶,对照这与“刻度尺的使用冶有哪些相同之处。

2.指导学生估测三杯水的温度,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明确水温是否在温度计的量程内。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4.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讨论:
(1) 为什么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选择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要合适?
(2) 为什么应将温度计的感温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 为什么温度计的感温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感温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4) 为什么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学生:1。

阅读、思考、讨论。

2.估测水温, 观察温度计量程和分度值。

3.按使用说明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比较估计值和测量值。

体验不同温度的冷热程度。

实验后整理仪器。

(1) 若温度计量程太小, 感温液可能会将温度计的感温泡胀破。

若温度计量
四、常见的温度值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5 -1 -8 常见的温度值。

学生:阅读教材图5-1-8, 知道一些常见的温度值。

五、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精美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读懂冶大自然向我们“讲述冶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

摇摇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六、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请同学们现在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总结。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节中的“自我评价冶, 预习第二节内容。

2.完成本节对应的练习册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