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区基础报告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报告制度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报告制度为了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医疗废弃物意外泄漏后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伤亡以及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报告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医院医疗废弃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应急处理工作。
二、报告程序1.医疗废弃物运送过程或当科室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由科主任或护士长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日报总值班及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2.在接到科室报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立即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分管院长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向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后勤服务中心等通报,做好配合;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参与现场的应急处置。
3.必要时分管院长向院长汇报后,并及时向市卫健委和市中区环保局报告。
三、人员职责1.成立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业务副院长、主管后勤副院长副组长: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成员:总务科、医务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部门主任及医疗废物收集管理员。
2.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对事故处理的组织、指挥、协调和处理工作,尽可能减少对患者、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危害。
3.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置,并监督各科室的医疗废物管理。
4.各科室职责:各科室负责本科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及时报告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并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应急处置。
四、报告内容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部门和人员。
2.事故的类型(如医疗废物的泄漏、扩散、意外事故等)。
3.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4.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效果。
5.可能对患者、医务人员和公众造成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6.事故的起因和经过的初步分析。
7.需要上级部门协助和支持的事项。
五、报告时间1.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后,应在1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实验报告 范文(四)

中毒事故后果模拟一、训练目的1.通过训练,学会使用PHAST软件对石油化工装置泄漏后可能发生的中毒事故进行分析,掌握使用PHAST软件建立相对模型,模拟分析中毒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2.掌握毒性物质致死概率。
二、训练内容要求毒性气体或液体泄漏后中毒事故的模拟三、训练仪器本训练所用实验软件为:PHAST6.7四、训练方法和步骤:1.了解毒性物质泄漏中毒的原理,学习使用Vessel/pipe source 模型模拟中毒事故的方法。
2.选择Vessel/pipe source 模型3.输入相关参数(硫化氢泄漏)4.分别对扩散结果和毒性结果进行分析⑴扩散浓度结合硫化氢毒性阈限值,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给出造成轻伤、重伤和死亡等不同中毒效果的浓度范围。
⑵致死概率通过看图和查看毒性报告,找出不同毒性致死概率与对应的范围,对付这些区域进行分析。
五、气体泄漏扩散浓度计算1.阈限值(TLVs)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协会针对多种化学物质制定了极限剂量,称为阈限值。
阈限值是空气中一种物质的浓度,其所代表的工作条件是,几乎所有的工人长期在这样的暴露条件下工作时,不会有不良的健康影响。
工人只有在工作时间才会暴露于此种毒物中,即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
2.阈限值与允许暴露浓度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制定了一套极限剂量,称为允许暴露浓度。
3.致死概率的计算个体致死概率可通过中毒事故后果模型计算出某一事故场景在位置处产生的毒物浓度数值,然后根据概率函数法计算得到。
六、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使用了PHAST软件,并了解了毒性物质泄漏中毒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压力容器认知训练一、训练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压力容器的分类、特点、安全管理及检测检验方法和事故原因分析。
掌握KZL4—13—AII型工业锅炉,LSG立式水直管锅炉安全管理及检测检验方法。
二、设备KZL4—13—AII型工业锅炉,LSG立式水直管锅炉.三、认知训练内容1.压力容器的分类和特点。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燃烧理论基础简介

燃烧理论基础简介一、碳粒燃烧的动力区、扩散区、过渡区1.动力区:温度低于900~1000℃时,化学反应速度小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氧气的供应十分充足,提高扩散速度对燃烧速度影响不大,燃烧速度取决于温度。
2.扩散区:温度高于1200℃时,化学反应速度大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以至于扩散到碳粒表面的氧气立刻被消耗掉,碳粒表面处的氧浓度接近于0,提高温度对燃烧速度影响不大,燃烧速度取决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
3.过渡区:介于动力区和扩散区之间,提高温度和提高扩散速度都可以提高燃烧速度。
若扩散速度不变,只提高温度,燃烧过程向扩散区转化;若温度不变,只提高扩散速度,燃烧过程向动力区转化。
二、直流煤粉燃烧器1、煤粉燃烧器的作用煤粉燃烧器是燃煤锅炉燃烧设备的主要部件。
其作用是:(1) 向炉内输送燃料和空气;(2) 组织燃料和空气及时、充分的混合;(3) 保证燃料进入炉膛后尽快、稳定的着火,迅速、完全的燃尽。
在煤粉燃烧时,为了减少着火所需的热量,迅速加热煤粉,使煤粉尽快达到着火温度,以实现尽快着火。
故将煤粉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分为一次风和二次风。
一次风的作用是将煤粉送进炉膛,并供给煤粉初始着火阶段中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量。
二次风在煤粉气流着火后混入,供给煤中焦炭和残留挥发分燃尽所需的氧量,以保证煤粉完全燃烧。
直流燃烧器通常由一列矩形喷口组成。
煤粉气流和热空气从喷口射出后,形成直流射流。
(二)、直流煤粉燃烧器的类型直流煤粉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口的布置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
一类适用于燃烧容易着火的煤,如烟煤、挥发分较高的贫煤以及褐煤。
这类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口通常交替间隔排列,相邻两个喷口的中心间距较小。
我们称为均等配风方式,这种方式适合烟煤的燃烧。
因一次风携带的煤粉比较容易着火,故希望在一次风中煤粉着火后及时、迅速地和相邻二次风喷口射出的热空气混合。
这样,在火焰根部不会因为缺乏空气而燃烧不完全,或导致燃烧速度降低。
2007EO扩散曲线报告

环氧乙烷残留量扩散曲线报告(气相色谱法)产品:××××编制:复核:批准:日期:环氧乙烷残留量扩散曲线(解析温度:31~37℃)1.产品名称:×××××2.规格:××;包装材料:×××××××××支/箱3.生产厂家:×××××4.检测依据:ISO10993-75. 通风区条件a. 通风是在独立的通风区域内进行,描述如下:通风区域体积: 21.5m×15.6m×5.1m=1711mb. 采用大功率的排气扇来强制气体循环排气扇功率: 22KW排气扇数量: 8个c. 通风区最大装载量:6500箱d. 解析温度: 室温本地区的温度变化:0~38℃,经统计:0~10℃出现的频率:30~55天11~25℃出现的频率:195~230天26~38℃出现的频率:80~95天6.检测条件6.1仪器各部位温度:气化室:200℃检测室:250℃柱温:120℃6.2色谱柱:类型: 不锈钢柱柱长: 3m外径: 3mm固定相: Porapak q-s 80目-100目6.3空气压力:0.3Mpa; 流速:300ml/min氢气压力:0.1Mpa; 流速:30ml/min氮气压力:0.1Mpa; 流速:30ml/min6.4材料和设备1ml玻璃注射器恒温水浴箱;样品瓶:50ml6.5浸提条件:极限浸提法-热浸提方法7.检测方法取1g样品,精确到0.1mg,放入样品瓶中,盖上密封帽,置于100℃烘箱内加热60min后取出,放置室温,取样前用力摇晃,抽取1ml气体进样。
测试结果从标准曲线上找出样品相应的浓度,根据相应公式计算结果。
根据相应公式计算结果,灭菌后第3、5、7、………天检测含量,直至EO含量落在标准范围内为止,制定扩散曲线,确定产品安全放行时间。
实验报告气体的扩散实验

实验报告气体的扩散实验实验报告:气体的扩散实验I. 引言气体的扩散是指气体分子在没有外界干扰下,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由运动混合的过程。
理解气体的扩散行为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气体扩散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加深对气体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
II. 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的气体扩散装置是一个长玻璃管,两端开放,中间有一缓冲区。
在实验开始时,将一种较重的气体加入装置的一端,而另一种轻的气体加入另一端。
这两种气体会通过自由扩散并在缓冲区混合,在一段时间后,取样来测定混合后气体的浓度。
III.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长玻璃管垂直放置于实验台上。
2. 将较高浓度的气体A加入玻璃管的一端,并封闭该端口。
3. 将较低浓度的气体B加入玻璃管的另一端,并封闭该端口。
4. 记录下实验开始的时间,并等待一段时间,使气体A和气体B充分扩散和混合。
5. 从缓冲区域中取样,并用适当的方法测试气体的浓度。
6. 重复实验步骤4-5,取多组样本。
IV.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测量,得到不同时间下气体混合后的浓度数据。
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如下表格:时间(分钟)浓度A(%)浓度B(%)---------------------------------------------5 70 3010 60 4015 50 5020 40 6025 30 70V.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气体A和气体B的浓度逐渐趋于平衡。
在接近平衡状态时,两种气体的浓度趋于相等。
根据气体扩散的规律推测,扩散速率与时间成正比,与浓度差成反比,以及与气体的分子质量有关。
VI. 实验验证与讨论本实验结果验证了气体扩散的基本规律,即气体分子会自发地、无序地运动并且在空间中均匀分布。
扩散速率受到浓度差和时间的影响。
较重的气体会相对较慢地扩散到较高位置,而较轻的气体则相对较快。
此外,气体分子的排列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也对扩散速率产生影响。
第7章-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C 2 C x J x ( D x x 2 ) 6 . 5 5 7 1 1 2 0 m 1 m 7 m 2 / s 3 . 0 5 1 0 1 6 个 / m 3
cx=2.5×1023个/m3
C2=Cx−3.05×10H16≈2.5×1023个/m3
25
7.6在钢棒的表面,每20个铁的晶胞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在离表面1mm处每30个铁的晶胞 中含有一个碳原子,知铁为面心立方结构(a=0.365nm),1000 ℃时碳的扩散系数为3×101m2/s ,求每分钟内因扩散通过单位晶胞的碳原子数是多少 ?
7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此章以前是本书的重点,此章以后是本书的难点!
重点内容: 1、固体中质点扩散的特点和扩散动力学方程:扩散第一、第二定律、 扩散方程的求解; 2、扩散驱动力及扩散机制:间隙扩散、置换扩散、空位扩散; 3、扩散系数、扩散激活能、影响扩散的因素。
H
1
§7.1 概述
(1)扩散的概念: 指当物质内有梯度(化学位、浓度、应力梯度等)存在时,由于热运动而导 致的质点定向迁移。
✓ Fick第一、第二定律均表明, 扩散使得体系均匀化,平衡化。
H
19
§7.3 菲克定律的应用
在扩散系统中,若对于任一体积元,在任一时刻注入的物质量与流出的 物质量相等,即任一点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即:
C 0 t
,则称这种状态为稳态扩散。
涉及扩散的实际问题有两类:
一、求解通过某一曲面(如平面、柱面、球面等)的通量J,以解决单位时间通过该 面的物质流量;
(2)晶体中原子或离子依一定方式所堆积成的结构有一定的对称性和周期性,限 制着质点第一步迁移的方向和自由行程。迁移的自由程则相当于晶格常数大小, 且质点扩散往往具有各向异性,其扩散速率也远低于流体中的情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档题库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Ⅰ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具体病种和事件
预案(定级主要依据)
规范(基本报告标准)
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Ⅱ级: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Ⅲ级:预防接种或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b.在其所辖的8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时内,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a.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500人(含5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
b.在其所辖的16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高温中暑事件
发生高温中暑,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
依据《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7】229号
Ⅰ级:有所列情形之一的
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
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Ⅰ级: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末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的Z电势存在,不利于颗粒的去除。
Confidential
化学站清洗方法统计
SPM(三号液)(H2SO4∶H2O2∶H2O)
DHF(HF(H2O2)∶H2O) APM(SC-1)(一号液)(NH4OH∶H2O2∶H2O) HPM(SC-2)(二号液)(HCl∶H2O2∶H2O)
Confidential
扩散区基础报告
Confidential
一、炉管技术
扩散炉有垂直扩散炉和水平扩散炉两种类型。 垂直扩散炉是石英舟垂直于水平面,更加有利于机械 手传送硅片,片内工艺参数一致性更好。
水平扩散炉是石英舟平行于水平面,一台可以4个或4
个以上的工艺炉管,平均炉管的占地面积更小,片间的工 艺参数较垂直扩散炉更好。
面的污染物。溶液应具有高氧化能力,可将金属氧化后溶解于清
洗液中,同时可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和H2O; (2)防止被除去的污 染物再向硅片表面吸附。这就要求硅片表面和颗粒之间的Z电势
具有相同的极性,使二者存在相斥的作用。在碱性溶液中,硅片
表面和多数的微粒子是以负的Z电势存在,有利于去除颗粒;在 酸性溶液中,硅片表面以负的Z电势存在,而多数的微粒子是以
按压力分,有常压扩散和低压扩散两种类型。
Confidential
垂直扩散炉和水平扩散炉
水平扩散炉
垂直扩散炉
炉管扩散技术应用: 扩散炉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电力电子、光电器件 和光导纤维等行业的扩散、氧化、退火、合金及烧结等工艺。 扩散工艺的主要用途是在高温条件下对半导体晶圆进行掺杂,即将 元素磷、硼扩散入硅片,从而改变和控制半导体内杂质的类型、浓 度和分布,以便建立起不同的电特性区域。 最新的低压磷扩散利用低压氛围可以得到更好的方块电阻均匀 性和更大的生产批量,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氧化工艺是使硅片表面在高温下与氧化剂发生反应,生长一层 二氧化硅膜。 氧化方法有干氧和湿氧,湿氧包括水汽氧化和氢氧合成两种。
Confidential
二、离子注入 与之前的离子注入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Confidential
三、化学站清洗
清洗种类硅片清洗的一般原则是首先去除表面的有机沾污;
然后溶解氧化层(因为氧化层是“沾污陷阱”,也会引入外延
缺陷);最后再去除颗粒、金属沾污,同时使表面钝化。
Confidential
化学站清洗原理 清洗硅片的清洗溶液必须具备以下两种功能:(1)去除硅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