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技术及应用任三香(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州 510275)众所周知,色谱是一种分离复杂混合物的很好手段,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由于它集分离与定性快速一气呵成及价廉的优点在应用范围广泛的分析检测行业中占质谱拥有量的50% 以上。
但是,气-质联用对样品的要求是来样必须在色谱柱能承受的温度下汽化,对于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及汽化不了的样品就得依靠其它分析手段来完成。
在攻克液相色谱与质谱联机接口技术后,应运生产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仪作为90年代推出的商品仪器已逐步进入质谱界,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科研和诸多分析行业的有力工具,扩展了质谱仪分析化合物的范围,可谓当今质谱界最为新颖及活跃的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简称HPLC/MS)(包括多级即MS n)联机新技术及应用。
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级)联用仪的在线使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真空的匹配。
质谱工作需在高真空下完成,要与常压下工作的高效液相色谱(即大量流动相的涌入)-质谱接口相匹配并维持足够的真空,只能采取增大真空泵的抽速,分段、多级抽真空的方法,形成真空梯度来满足接口和质谱正常工作的要求。
现有的商品仪器多采用该方法。
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二种电离方式:1.电喷雾(Electrospray Ionisation简称 ESI):其电离过程是“离子雾化”。
当样品溶液流出毛细管的瞬间,在加热温度、雾化气(N2)和强电场(3-5kV)的作用下溶剂迅速雾化并产生高电荷液滴。
随着液滴的挥发,电场增强,离子向表面移动并从表面挥发,产生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
通常小分子得到[M+H]+或[M-H]-单电荷离子。
而生物大分子产生Z>1的多电荷离子。
由于质谱仪测量的是质量电荷比(m/Z)。
LC-MS-MS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发布时间:2005年9月29日作者:方晓明,张社来源:检验检疫科学浏览次数:433]摘要简介了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新进展,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引用文献24篇。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质谱综述1 前言近年来,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新技术的不断出现,LC-MS/MS已成为现代分析手段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LC/MS的联用始于70年代,90年代以来,由于大气压电离的成功应用以及质谱本身的发展,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特别是与串联质谱(MS/MS)的联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LC-MS/MS联用的优点非常显著,因为气相色谱只能分离易挥发且不分解的物质,而液相色谱则把分离范围大大拓宽了,生物大分子也能分离,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即使在LC难分离的情况下,只要通过MS1及MS2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中性碎片扫描,则可发现并突出混和物中的目标化合物,显著提高信噪比。
液-质联用是通过一个“接口”来实现的。
在接口研制方面,前后发展了有20多种,其中主要有直接导入界面、传送带界面、渗透薄膜界面、热喷雾界面和粒子束界面,但这些技术都有不同方面的限制和缺陷,直到大气压电离技术成熟后,液-质联用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科研和日常分析的有力工具。
2 接口基本原理有关各种电离技术文献已有评述,目前主要采用大气压电离(API)技术,API包括电喷雾电离(跚)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2.1 电喷雾电离(ESI)溶液中样品流出毛细管喷口后,在雾化气(N2)和强电场(3~6kV)作用下,溶液迅速雾化并产生高电荷液滴。
随着液滴的挥发,电场增强,离子向液滴表面移动并从表面挥发,产生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
通常小分子得[M+H]+ 或[M-H]-单电荷离子,生物大分子产生多电荷离子,由于质谱仪测量的是质,荷比(m/z),可测定的生物大分子的质量数高达几十万。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已经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不仅可以用于生化分析和环境检测,还在药物分析中表现出很强的优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原理及优势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使得样品经过某种分离后直接进入质谱分析器,从而达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的目的。
液相色谱的选择性和分离能力可以使样品中各种成分被分离出来,而质谱则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鉴别每一个分离出来的成分,确保每种物质都得到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优势显著,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更高的分离能力和选择性,增强样品分离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能提高分析的探测下限和峰面积,使得样品中的低浓度成分也能准确地被检测到。
3. 可以进行组分结构的确定和鉴定,通过分子离子的质量谱图,可确定组分的分子结构和可能的化学反应路径。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代谢研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研究中。
通过监测药物的代谢产物,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剖析药物的药效,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评价药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 药物成分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实现药物中各种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确保药物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确定药物中的各种成分,可以评价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理,为药物的研发和质量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 毒物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也可以用于毒物分析。
通过对毒物样品进行分离和质谱分析,可以鉴定毒物类别和浓度,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4. 药物残留检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用于药物残留检测。
通过在食品、动物和植物中定量检测药物残留量,可以评估药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保障食品安全。
HPLC-MS技术

1 药物分析: ①中草药成分分析
②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③药物代谢研究
④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2 食品分析: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防腐剂、抗氧化剂、 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剂、保鲜剂等化学物 质;
食品在生产、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被 化学物质污染,如发生农药残留、兽药残留 等。
3 环境分析:如酞酸酯类化合物主要用作 增塑剂大量添加到各种软制品塑料中。此 类化合物没有与塑料基质发生聚合,因而随 着塑料制品的使用可由塑料中转移到环境 中去,造成对土壤、水体等的环境污染。
HPLC-MS 技术
学生
一、HPLC-MS 技术概述
二、HPLC-MS 技术优势
三、HPLC-MS 技术应用
一、HPLC-MS技术概述
HPLC-MS技术即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先 高效液相色谱是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 连续多次的交换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 和力、吸附能力、离子交换或分子大小不同引起的排阻 作用差别使不同溶质进行分离。
接口基本原理
• 主要采用大气压电离(API)技术,API包括电 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 电喷雾(ESI):溶液中样品流出毛细管喷口后,在雾化
气(N2)和强电场(3~6kV)作用下,溶液迅速雾化并产生高 电荷液滴。随着液滴的挥发,电场增强,离子向液滴表面 移动并从表面挥发,产生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
质谱法即物质分子的质量谱,
实际是分离和测定分子的质量、强度信息 的方法,并由此表示物质的成分与结构。质谱 分析可以得到化合物的分子质量、分子式及元素组成。
质谱原理:首先将样品中的分子电离,不同质量电子在电
场或磁场中,将按其质量和所带的电荷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比)进行分离 和排序,根据质荷比的大小和相对强度形成有规则的质谱,从 而对物质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中药作用机制和药效研究
总结词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有助于深入探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为中药的通过分析中药在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探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同时,利用该技术可以 检测中药对生物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调控作用,从而全面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特点。这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中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奠定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LC-MS 逐渐应用于环境、食品、药物等 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检
测手段。
近年来,LC-MS在仪器设备、 分离效果、检测灵敏度等方面取 得了显著进展,为复杂样品的分
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的主要突破和进步
高通量分析
高分离效果
通过自动化和快速进样技术,LC-MS可以 实现高通量分析,提高了分析效率。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 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 引言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进展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
的应用 • 案例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
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广泛应 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随着科技的发 展,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中药质量控制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采用新型色谱填料和优化色谱条件,LCMS的分离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 解决复杂样品中的分离难题。
高灵敏度检测
多维度分析
通过采用新型离子源和质谱检测器,LCMS的检测灵敏度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检测 低浓度的目标物。
通过串联质谱技术,LC-MS可以实现多维 度分析,提供更多的结构信息和分子量信 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原理及应用

要点二
多组学分析
未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更 多地应用于多组学分析,如代谢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这些分析需要高通 量、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技术支持 ,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机遇。
要点三
临床医学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临床医学 领域的应用将不断增加,如疾病诊断 、药物代谢研究等。这些应用需要快 速、准确和可靠的分析方法,为液相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挑战和机遇。
更灵敏的检测器
质谱检测器的灵敏度不断提高,将使得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 够检测到更低浓度的分析物,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 操作将更加简便,数据分析将更加快速和准确。
未来挑战与机遇分析
要点一
复杂样品分析
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不 断发展,对复杂样品的分析需求将不 断增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需 要不断提高分离效能和检测灵敏度, 以满足这些领域的需求。
广泛的应用领域
LC-MS在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药物分析、代谢组 学、蛋白质组学、环境污染物分析等。
高灵敏度
质谱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可以对痕量组分 进行检测。
高通量
随着技术的发展,LC-MS已经实现了高通 量分析,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样品。
宽检测范围
LC-MS可以检测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包括 极性、非极性、挥发性以及大分子化合物 等。
环境毒理学研究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 分析,可研究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和生态风险。
生物医学领域应用
代谢组学研究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用于生物体液中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生物体 的代谢状态和疾病机制。
液质联用的原理和应用

液质联用的原理和应用什么是液质联用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简称LC-MS)是一种将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简称MS)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技术。
液相色谱是一种基于样品的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作用进行分离的技术,而质谱则是利用样品中化合物的质量和荷质比来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分析技术。
液质联用的原理液质联用技术主要由液相色谱和质谱两个步骤组成,液相色谱分离和富集样品中的化合物,质谱则用于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是一种基于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作用进行分离的技术。
在液相色谱中,样品与移动相溶解,并通过考虑分子量、极性和化学亲和性等特性,样品中各组分会以不同的速度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
常见的液相色谱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
液相色谱通过分离物质以提高分析灵敏度、选择性和分辨率。
质谱质谱是一种利用样品中化合物的质量和荷质比来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分析技术。
质谱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分子离子化,并在电场中进行加速、分离和检测。
通过分析质谱图,可以确定化合物的质量和结构信息。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MALD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液质联用液质联用将液相色谱和质谱两个技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应用途径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工作原理及重要应用途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是一种结合了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两种分析技术的仪器。
它可以实现对多而杂样品的高效分别和精准检测,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工作原理基于两个重要步骤:样品的分别和质谱分析。
1.液相色谱分别:样品在液相色谱柱中进行分别,依据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亲疏水性、极性差异等性质,通过掌控流动相的构成、流速等参数,使各组分依次在柱上分别出来。
2.质谱分析:溶出的化合物进入质谱部分,通过电离源产生带电离子,然后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光学系统进行质量分析。
常见的离子化方式包含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质谱分析可以供给化合物的分子质量、结构信息和相对丰度等数据。
LC—MS联用仪在科学讨论和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药物研发:LC—MS联用仪可以用于药物的新药研发、代谢产物分析、药代动力学讨论等。
通过对多而杂的药物样品进行高效分别和精准检测,可以确定药物的构成、结构和代谢途径,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供给紧要信息。
2.环境监测:LC—MS联用仪在环境监测领域起侧紧要作用。
例如,可以用于水质、土壤和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如农药残留、有机物污染等。
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分别和质谱分析,可以快速、精准地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和整治供给依据。
3.食品安全:LC—MS联用仪在食品安全领域也具有紧要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毒素、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通过分别和质谱分析,可以精准判定食品中的化合物是否合规,并确定其含量。
这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来源具有紧要意义。
4.分子生物学讨论:LC—MS联用仪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讨论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蛋白质组学讨论,通过对多而杂蛋白样品的分别和质谱分析,确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修饰情况等;还可以用于代谢组学讨论,探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变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以及临床疾病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以质谱仪为检测手段,集HPLC高分离能力与MS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于一体的强有力分离分析方法[1]。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喷雾、大气压化学电离等软电离技术的成熟,使得其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更加可靠,同时,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沸点、难挥发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它已成为中药制剂分析、药代动力学、食品安全检测和临床医药学研究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1977年,LC-MS开始投放市场;19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分析;1989年,LC-MS-MS取得成功;1991年,API LC-Ms用于药物开发;1997年,LC-MS用于药物动力学筛选;1999年,API Q-TOFLC-MS-MS投放市场,大气压离子化接口的应用,彻底改变了面貌,使其迅速成为制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分析仪器[2]。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2.1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营养性、保健性和安全性的关注均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国家对食品的监管也愈加重视起来,因此食品监督部门在食品检测中应用了一种准确的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集液相色谱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相对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于一体而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方面,为食品工业中原材料筛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检测手段[3]。
目前,LC-MS主要检测食品中农兽药的残留、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检测、保健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等。
该技术在食品分析检验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1.1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检测食品及农产品的残留分析对灵敏度、重现性与选择性的要求非常高,常常需要在复杂的基质中检测ppb级甚至更低浓度水平的痕量残留物质。
要达到以上要求,除了良好的样品前处理之外,还需要选择高性能、高灵敏度的LC-MS系统进行检测分析。
李波、邓晓军等[4]建立了用LC-MS测定植物、动物肉类、水产品等产品中草甘膦(PMG)及其代谢物氨甲基磷酸(AMPA)残留量的方法。
采用SupelcoDiscovery C柱(150mm×2.1mm,5μm)流动相A:0.1%甲醇-乙腈;B:5mmolL-1 18醋酸铵-0.1%甲酸采用多反应监测技术所确定的定性离子对其进行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定量。
此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符合残留检测要求。
2.1.2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过高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够快速鉴定并且准确定量食品中有害添加剂和违禁药物的方法。
对它们的测定有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但LC-MS由于具有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预处理,适用于含量少、不宜分离得到或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或损失的成分的特点,在对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分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
黄芳,黄晓兰等[6]建立了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柱,采用正离子模式的电喷雾质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用KromasilC18检测,线性范围为0.01-0.5mg/L,检出限为0.01mg/L,回收率为80%-99%。
2.1.3保健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我国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主要有HPLC、TLC、GC、比色法等,但利用这些方法测定的结果都不能确切代表功效成分,远远不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7],但LC-MS联用技术在对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进行分析时,可以同时得到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在线紫外光谱、分子量及特征结构碎片等丰富的信息,具有高效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的分析。
2.2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LC-MS由于具有其他分析方法无法比拟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本文主要介绍其在已知化合物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未知成分定性分析以及药物代谢中的应用。
2.2.1已知化合物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张萍等[8]采用HPLC法测定18份细辛属药材、7分马兜铃属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醋酸(60:36:4),流速1.0mL/min,柱温20。
C,检测波长316nm;同时采用LC-MS法对细辛中马兜铃酸A进行结构确认。
结果马兜铃酸A的平均回收率为97.5%,RSD为1.8;色谱图中保留时间为9.036min的色谱峰,以及从质谱图得到m/z为339的[M-H]-峰,确认为马兜铃酸A。
2.2.2未知成分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含量最高,具有解热、镇静、镇咳等作用,其中,柴胡皂苷A和D药理活性最强。
刘密新[9]等在KromasilC18柱上用乙腈和水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扫描方式、电喷雾法等质谱条件检测到由黄连、柴胡等11味药材精制而成的中药复方中柴胡皂苷A和D的3个同分异构体。
2.2.3药物代谢中的应用邹建军等研究了氨氯地平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等效性[10]。
采用随机双交叉试验设计,18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5mg,用HPLC-MS法测定血浆中氨氯地平浓度。
此外,很多大分子量、热不稳定或不挥发性的化合物,由于很难转化成气态离子,分析鉴定就很难进行。
而“电喷雾”现象能把许多电荷附着于大分子上形成多电荷离子,从而有利于分析。
2.3在临床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2.3.1在体外药物代谢物筛查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已是现代药物发现中药物代谢产物筛查和鉴定最强大的分析手段,可以从品种繁多的样品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对各类药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和鉴定能力,也成为分析药物代谢最合适、最有效的工具。
现在,多数类药化合物使用电喷雾离子化(ESI)质谱分析,极性小的化合物则采用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质谱或大气压光离子化(APPI)质谱进行检测[11]。
近年来,随着液相色谱和质谱的发展,药物代谢产物检测的分析方法已远远超出本世纪初对检测速度、检测灵敏度及其他性质的要求。
2.3.2检测药物反应性代谢物中的应用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 LC-MS/MS技术在反应性代谢物的检测、识别和定量中起主导作用。
在早期的药物发现中, LC-MS/MS经常用于快速筛选和结构确证反应性代谢物以进行先导物优化和候选物遴选开发。
通常,试验物质先在捕获剂如GSH存在下用肝微粒体孵育,随后用LC-MS/MS分析方法检测和结构确证GSH 捕获的反应性代谢物。
这些体外筛选试验的结果提供了给定化学类型或引起关注的化合物的潜在代谢活化的重要信息。
在药物发现后期和临床开发过程中,要利用毒理学相关种属和人体进行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LC-MS 技术在分析其中生成的反应性代谢物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12]。
3 展望由于LC-MS联用技术所具有的诸多优点,它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LC-MS技术虽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对痕量物质的归属和精确定量,仍还存在不少困难;其次, LC-MS技术对现有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处理结果存在明显“假阳性”现象,而且仅能很好地反映含量较高物质的浓度变化,对低含量代谢物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却显著下降;第三,应用LC-MS技术确证化合物结构时,不及NMR技术直接有效;此外,目前LC-MS 技术可供搜索用于确定化合物结构的数据库尚有限,不能满足复杂多样代谢物研究的需要。
总之,LC-MS技术还有待完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蔡宝昌.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9-254.[2]卿大放.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3,5(5):44-47.[3]安蓉·液相色谱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3,(1):20-23.[4]安蓉·液相色谱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3,(1):20-23.[5]项贤,李立军,再帕尔·阿不力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在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中的作用[J].药学学报,2002,37(5):389-395.[6]黄芳,黄晓兰,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饲料及食品添加剂中三聚氰胺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3):313-315.[7]王竹天,杨大进.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测定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12(6):13-15.[8]张萍,冉海琳,肖新月,等.细辛类植物中马兜铃酸A的定性及定量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6):811-814.[9]刘密新,吴筑平,杨成对,等.中药复方中柴胡皂甙A和D的LC-MS-MS研究[J].质谱学报,2000,21(4):77-78.[10]邹建军,朱余兵,于翠霞,等.HP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氨氯地平浓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6(4):214-217.[11]李鹰飞,李迎,张振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体外药物代谢物筛查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6):461-464.[12]张信中,李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药物反应性代谢物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5):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