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及靶控输注系统

合集下载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在支气管镜麻醉效果的比较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在支气管镜麻醉效果的比较
c o n t r o l l e d i n f u s i o n i n b r o n e h o s c o p y a n e s t h e s i a . Me t h o d s 6 0 p a t i e n t s( A S A I— I I g r a d e ) s e l e c t i v e l y u n d e r g o i n g
及S p O 数据 , 记录检查 时间、 入 睡时间 、 苏醒时 间及麻 醉期 间不 良事件例数并作 统计学分析。 结果 : 与 P组 比
较, E组 的 苏醒 时 间延 长 ; E组在 T ’ 时 点 MA P值 较 高 , 低血 压发生率较低 , 注射 痛 发 生 率较 低 , 而 恶心 、 呕 吐 发 生 率 较 高 。结 论 : 丙泊 酚 与依 托 咪 酯 分 别联 合 瑞 芬 太尼靶 控 输 注 用 于 支 气 管 镜 麻 醉 时 , 选 择 依 托 咪 酯 诱 导 使 患 者 血 压 更 平稳 , 但 恶心 、 呕 吐发 生 率 高 。 选择 丙 泊 酚 诱 导 效 果 更 满 意 。 关键 词 丙 泊酚 : 依 托 咪 酯 : 靶 控 输 注 : 支气 管 镜 检 查
a d j u s t e d a t t a r g e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MA P ,HR a n d S p O 2 b e f o r e o x y g e n u p t a k i n g ( T o ) ,r e d u c t i o n s t a r t i n g 1 a r i n ( T 1 ) ,
实用 医学 杂志 2 0 1 3年 第 2 9卷第 l 0期
丙 泊 酚 与依 托 咪酯 靶 控 输 注在 支 气 管镜 麻 醉 效 果 的 比较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吴奇伟、岳云、张忱、王云,腹部手术患者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中华 麻醉学杂志,2005;25(11):867-8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mg/ml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插管
方法: • 一项5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参与的研究,均不使用术前药,
按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控浓度随机分为5组 (0、2、4、6、8 ng/ml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从3mg/ml开始,与瑞芬太尼同 时输注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辅助插管。如病 人意识没有消失,则异丙酚靶浓度每2min递增1mg/ml,直至 病人意识消失。
30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 A、B级分为A组,B组。另选15例无肝硬化且肝 功能正常的择期腹部非肝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设为3mg/ml,同时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ng/ml。 结果: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双通道TCI技术用于肝硬化患者的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提供 满意的麻醉深度,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肝硬化麻醉药需求量无差异,清醒时间有延长。
靶控输注丙泊酚 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TCI(靶浓度控制输注)
TCI使静脉麻醉的控制变得简单易行
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 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 由计算机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自动计算并控制药物输注速度 达到需要的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的技术
丙泊酚TCI操作简单,易于调控
丙泊酚是目前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
Jaap Vuyk et al. Anesthesiology. 1997; 87:1549-62..
ASA I-II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表3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理想的效应室浓度(EC50-EC95), 以及为维持该效应室浓度所需的瑞芬太尼输注方案
瑞芬太尼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自问世以来,由于其优良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性,如起效快、血浆清除率高、麻醉苏醒快而完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特点,很快被人们所认同,并迅速推广到临床麻醉的各个领域中。

静脉靶控输注技术的应用使丙泊酚的临床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其独特的给药方式在当今静脉麻醉中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但TCI技术在其药代、药效动力学的准确性,输注泵精度,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实际病人的匹配性,麻醉用药的性价比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需进一步完善。

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输注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

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输注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

选 择合 适 的病 例 3 0例 ,术 前 由专业 神 经 外科 医 师进 行 评级, 选择 病情 符合 重 型颅 脑损 伤 ( C G S评 分 3 8分 , 其 他 ~ 无
器 官并发 症 ) 的患者 。 3 对 0例 患者 随机 分 为 A、 C三组 , B、 每 组 1 0例 , 分别 选用 3种 不 同血药 浓度 的 丙泊 酚 。
【 要】 目的 : 摘 探讨 丙泊 酚不 同靶 控 输注 浓度 对严 重 颅脑 损 伤 患者 围手 术 期 脑氧 代谢 的影 响及 降低 颅 脑损 伤 患者 脑 氧 代谢 的丙 泊 酚最 佳靶 控输 注浓 度 , 为临床 使用 丙泊 酚 提供 研究 根 据 。 法 : 3 方 将 0例重 度 颅脑 损伤 拟行 开 颅手 术 的 病 例 随机分 为 3个 观察 组 (每 组 1 ) 实施 丙泊 酚 T I 目标 浓度 A、 C组 , 别 为 3 5 7 gml 麻醉 诱导 后 , 0例 。 C, B、 分 、 、 , 。 给 予 目标 浓度 。分别 于 术前 ( 。 、 术 1 (, 手 术 2hT) T )手 T)、 h (2 及术 毕 ( 3采 集 颈 内静脉 球 部血 及桡 动脉 血样 行血 气 分析 , 1) r 计 算动 脉一 内静 脉 球部 血 氧差 ( a j) 、 氧摄 取率 (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酸 含量 差 ( a i ) 颈 D(-v O ) 脑 C O )乳 D —v 。结 果 : L 丙泊 酚 不 同靶 控浓 度 下 脑氧 代谢 均下 降 , 随丙 泊酚 血浓 度 升高 , 谢进 一 步 降低 , 没有 发 现代 谢失衡 现 象 。结论 : 且 代 并 靶控 输 注丙 泊酚 能 降 低脑 代谢 , 氧供 需 失衡 发生 , 无 脑代 谢下 降程 度 与丙 泊酚 浓度 升 高程 度相 一致 。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南宁,530021)郝佳刘敬臣吸入麻醉药分压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平衡后,蒸发器设定值可成比例的反映血浆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位点的浓度,而且呼出气药物浓度可通过监测仪测量和证实,确保药代学的准确性。

最后,药物浓度可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标化。

然而,静脉麻醉药输注速率不能反映血药浓度,也无法实时测量血药浓度,因而药达到药代学精确性是不可能的。

即使可以实时测量血药浓度,麻醉药也并无类似于MAC的标准化参数,其药效学准确性也无从谈起。

由于静脉麻醉药的这一局限性,静脉麻醉药的使用受到限制,全凭静脉麻醉也受阻。

为了弥补静脉麻醉药使用中的这一缺陷,目标控制输注技术便应运而生。

Schwilden 以BET方案为基础,于1983年首次报告运用计算机辅助指数衰减输注方式进行依托咪酯和阿芬太尼静脉麻醉[1]。

1985年Alvis在BET方案的基础上,报道了基于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的目标药物浓度可调的TCI系统[2]。

1986年,Maite对BET方案提出了质疑,其认为BET 方案要求初始药量必须为0,而且仅适用于目标药物浓度固定的控制输注,当静脉输注给药一定时间后再调整目标药物浓度时,由于体内药物的清除和再分布,外周室与中央室之间的药物转运可对实际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此后,Shafer采用药代动力学模型模拟实现了目标血药浓度随时可调的给药方案[3]。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药代动力学模拟的TCI技术已渐成熟,这一技术拓宽了静脉麻醉药的使用范围,增强了静脉麻醉药的可控性、安全性。

然而,TCI技术本身的误差,药代学参数的匹配性,反馈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仍然是其临床应用中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TCI技术的主要原理、组成及其影响因素1.1TCI技术的主要原理靶控输注(TCI)法是以药代学和药效学为基础,用药代学编程,将计算机与输注泵连接,设定目标浓度或目标效应后,由计算机控制输注泵不断改变药物输注速率以维持稳定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的一种输注方法。

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实施无痛纤维肠镜的临床研究

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实施无痛纤维肠镜的临床研究
注: 3组间 比较无差异 P>00 .5
相 比, A组( 即进镜浓度为睫毛反射消失时效应室
表 3 麻醉 中 3组患者生命体征 比较
注 : B组 相 比较 , *P< .5 样 P<00 与 00 , .l
浓度 的 15 体动反射的发生率(86) . 倍) 1 0明显高于 B / ( 00 )而 C组( P< . , 5 即进镜浓度为睫毛反射消失时效
重要手段 , 由于检 查 的侵入 性 以及 结肠 本 身 的解 剖 生理弯 曲 , 给患者 带 来 了难 以忍 受 的痛苦 和 精 神恐 惧 。丙 泊酚具 有 镇 静作 用 , 使 患 者 在无 痛 苦 的状 能 态下完 成肠 镜检 查 , 是 其对 呼 吸循 环 系统 都 有 明 但 显影 响 , 给药 方式 的选择 尤 为重要 , 而 我们 采用 芬太 尼复 合丙 泊酚 把 控输 注进 行 麻醉 , 效果 满 意 。现 报
丙泊 酚靶控 技术 进行 诱 导 , 分别 是 A组 肠 镜插 入 时 效应 室浓 度 为 患 者 睫 毛 反 射 消 失 时效 应 室 浓 度 的
15 , . 倍 B组肠 镜插入 时效应室 浓度 为患 者睫 毛反射 消失 浓度 的 2倍 , 肠 镜 插 入 时 效 应 室浓 度 为患 c组 者 睫毛反 射 消失浓 度 的 25 。 .倍 12 麻醉 方法 . 患者 检查前 进行 常规 肠道 准备 , 禁 食 1 , 饮 4h 无 术 前 用药 , 室 后 取 左侧 卧位 , 0h禁 , 人 备 好 气 管 插 管 、喉 镜 、吸 引 器 和 麻 醉 机 等 抢 救 器 械, 以及 麻黄 素 、 阿托 品和利 多卡 因等抢 救药 物 。给 予 面罩 吸氧 3mn 检测 心 电 图 , 压 , 氧 饱 和 度 。 i, 血 血 并 做 好 记 录 。开 放 静 脉 路 。连 结 靶 控 静 脉输 液 泵 (L OT I )并且 根据 不 同患者 的年 龄体 重 , 置 SG C , I 设 靶控 浓度 为 60t n 行麻 醉诱 导 , 注丙 泊 酚 , . '  ̄ a进 输 进行 全身麻 醉 。观察 并记 录患 者睫 毛反射 消失 时相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PPT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PPT

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的 临床应用及推荐意见
• ASA I-II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 ASA III-IV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 特殊病人手术麻醉
– 心脏手术病人麻醉 – 肥胖病人手术麻醉 – 小儿手术麻醉
ASA I-II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 丙泊酚TCI麻醉诱导
– 单纯丙泊酚诱导时血浆靶浓度为 4 - 6 µg/ml – 复合用药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 3 - 3.5 µg/ml – 待病人意识丧失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降至2.5 - 3.5 µg/ml
ASA I-II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 表3 丙泊酚TCI与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剂量推荐
此方案为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配伍方案 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EC50-EC95)为4.7-8.0ng/ml
Jaap Vuyk et al. Anesthesiology. 1997; 87:1549-62..
– 起效快 – 作用时间短 – 苏醒迅速而安全 – 持续输注后很少蓄积
丙泊酚TCI泵的使用步骤
1. 选正确装载充满丙泊酚的注射器 2. 按BOLUS或PURGE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输注管道注满丙泊酚 3. 选择丙泊酚TCI模式 4. 选择1%或2%的丙泊酚 5. 输入病人年龄(岁)、体重(kg)和初始血浆靶浓度
(mg/ml) 6. 开始输注
表1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阿芬太尼和丙泊酚理想的效应室浓度(EC50-EC95)
ASA I-II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 表2 丙泊酚TCI与舒芬太尼持续输注剂量推荐1
此方案为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配伍方案 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EC50-EC95)为0.14-0.20ng/ml 注: 1. 舒芬太尼需要在手术结束前40分钟停药 2. 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当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0.3-0.5

丙泊酚TCI指南解读

丙泊酚TCI指南解读
第10页/共21页
丙泊酚TCI的临床应用
• 预防术中知晓
• 麻醉维持期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应以意识消失时的丙泊 酚效应室浓度作为有效的参考指标。
• 使中国人群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 (EC50)为,95%的药物有效浓度(EC95)为。
• 年龄每增加10岁,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C50 和EC95亦随之分别下降了7.5%和13.6%。
TCI相关概念简介
• 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 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 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输注速率,从而达到所需要的麻醉、 镇静和镇痛深度的技术
• TCI应用的优势
• 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 麻醉水平更易控制 • 从麻醉复苏更迅速 • 减少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
• 血浆浓度间与药物作用存在滞后,因此起效时间长,但 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
• 维持给药期间这两个浓度非常接近,研究表明这两种靶 控方法均安全有效,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第4页/共21页
TCI相关概念简介
• 时-量相关半衰期:
• 指静脉输注维持血浆药物浓度恒定时,在任一时间停止 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
• 肥胖病人应用丙泊酚TCI 时建议输入体重修正值,体重修正值=理想体重 +[0.4×(实际体重-理想体重)]
• 肥胖病人应注意心肺、肝肾功能情况,并做好困难气道插管和防反流误吸的准备
第18页/共21页
总结
• 丙泊酚靶控输注具有多种优势,更便于临床应用 • 在麻醉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靶浓度,预防不良反应 • 针对特定人群需要个性化调节靶浓度,密切监测 • 丙泊酚TCI 使麻醉从诱导、维持到苏醒成为一个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flict of Interest (利益冲突)
I’ve consulted for propofol
(我为丙泊酚做过顾问)
– AstraZeneca
I’ve consulted for remifentanil
(我为瑞芬太尼做顾问)
– Glaxo, Abbott
I’ve consulted for companies interested in TCI
Propofol Pharmacokinetics (丙泊酚 药代动力学)
浓度降低50%所需的时间(分钟)
50% effect site decrement curves (效应部位浓度50%衰减曲线)
120
120
90
90
阿芬太尼
60
60
30
0 0
30
瑞芬太尼
0 120 240 360 480 600 0
TCI and Propofol
(丙泊酚及靶控输注系统)
Steven Shafer (史蒂文宪佛) Editor-in-Chief, Anesthesia & Analgesia (总编辑,麻醉与镇痛) Professor of Anesthesia, Stanford University (麻醉教授, 斯坦福大学)
(我为对靶控输注系统感兴趣的公司顾问)
– Alaris, B Braun, Medex
Pharmacokinetic Concepts (药代动力学概念)
Volume of Distribution
(分布容积)
容积
浓度=
药量 容积

容积=
药量 浓度
Clearance (清除率)
血浆
新陈代谢器官
(生物变异性的存在)
TCI devices cannot increase biological variability
(靶控输注系统不增加生物变异性)
TCI Can Reduce Variability (靶控输注系统能减少变异性)
TCI removes time as a confounding variable between the device setting and the patient response
8
诱导
血浆
6
切皮
4
术前
调整剂量
缝皮
2
等待
稳态
0 0
10
20
30
40
时间(分钟)
唤醒患者
50
60
Three compartment model with effect site (三室模型与效应部位)
静脉注射
0
0
120
240
360
480
600
Duration of Anesthesia
麻醉时间
丙泊酚 药代动力学
Schnider et al, Anesthesiology 1998;88:1170-82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靶控输注系统
TCI Solves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第一代靶控输注系统)
Target = Plasma (以血浆为靶部位)
CATIA: 第一靶控输注系统
(Schwilden et al, Bonn)
“Diprifusor” 第一商业靶控输注系统 …
TCI Variability (靶控输注系统的变异性)
Biological variability exists
10
芬太尼
1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0.1
0
120
240
360
480
600
单次给药后的时程(分钟)
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 (时效相关半衰期)
浓度降低50%所需的时间(分钟)
120 90 60 30
0 0
芬太尼
阿芬太尼
舒芬太尼
120
240
360
480
600
单次给药后的时程(分钟)
(靶控输注系统去除了时间这一存在于设备设置和病人反 应之间的混杂变量)
TCI can incorporate patient covariates to individualize drug dosing
(靶控输注系统可以结合个体因素,实施个体化给药):
– Weight, height, gender, ethnicity (体重, 身高, 性别, 种族) – Diseases (疾病) – Drug interactions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 Pharmacogenetics (药物基因组学)
120 240 360 480 600
静脉输注时间
清醒所需时间
Minutes Required for Emergence
Propofol/opioid vs. isoflurane/opioid
(丙泊酚/鴉片類製劑 vs.异氟醚/鴉片類製劑)
120
90
50-67%丙泊 酚减少量
60
30 60-80%异氟醚减少量
Second Generation TCI
(第二代 靶控输注系统)
Target = Effect Site (效应部位为靶部位)
STANPUMP 靶控输注系统
(Shafer, Stanford)
Fentanyl TCI, Plasma Target
(芬太尼TCI,血浆为靶浓度)
10
芬太尼浓度
(ng/ml)
for Drug Concentration
(靶控输注系统解决了药物浓度的微分方程)
C x1 V1
dk31
注射 x1
k10 k12 k13
dx2 dt

x1k12
x2k21
dx3 dt

x1k13
x3k31
First Generation TCI
单次给药后的时程(分钟)
Opioid Half-Lives (minutes) (鴉片類製劑的半衰期 --分钟)
半衰期
迅速 中间 慢
芬太尼 1 19
475
阿芬太尼
1 13 111
舒芬太尼 1 23
562
Opioid Pharmacokinetics (鴉片類製劑药代动力学)
100
阿片药物浓度占峰值浓度的百分比
清除 =药物完全被 去除所需的血浆流 速
Half-Life (半衰期)
The time required for drug concentrations to decrease by 50%. (药物浓度降低50%所需的时间)
分布容积 清除
三室模型
浓度
100
迅速
10
中间 慢
1
0
120 240 360 480 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