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记录

教课系统设计学习笔录第一章教课系统设计概论一、名词解说:1、教课系统设计:教课系统设计主假如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课理论的原理变换成对教课目标、教课内容、教课方法、教课策略和教课评论等环节进行详细计划、创建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建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习者的学习。
2、教课系统:依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必定的教育、教课目的,实现必定的教育、教课功能的各样教育、教课组织形式当作教育系统或教课系统。
3、教课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课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看法,研究和办理各样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依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观察的方法。
它重视于系统的整体性剖析,从构成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进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剖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论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系统和构造。
5、加涅的教课系统设计理论: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8、 ITT :9、教课处方理论:六个基本看法、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来源理、两个对于教课方案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11、史密斯—雷根模式:二、思虑题:1、有人以为“教课论与教课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看法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看法有何见解。
答:教课系统设计主假如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课理论的原理变换成对教课目的、教课内容、教课方法、教课策略和教课评论等环节进行详细计划、创建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建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习者的学习。
教课论与教课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差别:研究对象:教课论的研究对象是教课的实质与教课的一般规律;教课方案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课环节进行详细计划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
1.教学及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含义: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一套程序化步骤。
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4.教学对象分析(audience analysis or target-population analysis)或称学习者分析(learner analysis):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分析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
5.认知发展特征: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包括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认知结构的概念:个体的观念的全部的或特定的内容和组织。
7.概念图:就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8.学习风格的含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9.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
10.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方式、方法、媒体等的总和),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1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系统设计》读后感:几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系统设计》读后感:几种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系统设计》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评价。
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首先介绍了传统的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和控制,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特别是当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或技能时。
然而,直接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中,直接教学法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书中还介绍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法。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问题导向的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问题导向的教学法也有一些挑战,比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以及教师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书中还介绍了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个别化学习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
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这些方法也面临着实施难度和资源限制的问题。
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目标来确定。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并且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阅读《教学系统设计》,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最新《系统化教学设计》笔记

第一章系统化教学设计导论一、基本概念1.系统的概念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标。
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
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
2.教学设计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
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
3.ISD对于教学设计,不存在唯一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有许多模型都贴着系统化方法的标签,有着几乎同样的基本组成。
这些设计模型以及它们描述的过程统称为教学系统开发(ISD,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典型的ISD主要阶段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4.本模型的三个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注意和建构注意5.关于“行为”的概念你会发现“行为”一词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出现,不要认为本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某个响应的概率改变,但是只能通过观察行为得出概率的变化(如学习),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工具(如行为观察法)也是所有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都采用的方法,所以本书才会多次出现“行为”一词,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本书是以早期的古典条件行为主义或后来的操作条件模型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模型介绍1.评价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本步骤是确定在学习者完成了你的教学之后你希望他们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本步骤是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3.分析学习者和环境本步骤分析学习者、分析技能的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
4.编写绩效目标本步骤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测量表本步骤基于所写的目标,开发出相关的评测量表,以测定学习者对于目标中所描述行为的完成水平。
6.开发教学策略本步骤基于前面五步的结果,确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知识点第一二章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系统方法的含义: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第一代和第二代ID模式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分代原则:学习理论ID1模式的主要标志: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
ID2模式的主要标志: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4、知道ID1和第二代ID2的代表性模式: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代表性模型--“肯普模型”第二代教学设计(ID2)的代表性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5、说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系统设计把课程设置计划、教学大纲、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6、知道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包括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7、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8、知道教学系统设计常见的层次,并简述各个层次的意思:(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是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
9、知道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并能简述模式中各要素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学习需要分析: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学习内容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解决“教的如何”的问题;第三章知识要点1.简述学习需要分析的一般工作步骤:第一步:规划确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如内部参照法或外部参照法)、确定收集数据的技术(包括问卷、评估量表、面谈、小组会议及案卷查寻)、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
《系统化教学设计》笔记

第一章系统化教学设计导论一、基本概念1.系统的概念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标。
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
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
2.教学设计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
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
3.ISD对于教学设计,不存在唯一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有许多模型都贴着系统化方法的标签,有着几乎同样的基本组成。
这些设计模型以及它们描述的过程统称为教学系统开发(ISD,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典型的ISD主要阶段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4.本模型的三个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注意和建构注意5.关于“行为”的概念你会发现“行为”一词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出现,不要认为本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某个响应的概率改变,但是只能通过观察行为得出概率的变化(如学习),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工具(如行为观察法)也是所有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都采用的方法,所以本书才会多次出现“行为”一词,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本书是以早期的古典条件行为主义或后来的操作条件模型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模型介绍1.评价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本步骤是确定在学习者完成了你的教学之后你希望他们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本步骤是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3.分析学习者和环境本步骤分析学习者、分析技能的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
4.编写绩效目标本步骤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测量表本步骤基于所写的目标,开发出相关的评测量表,以测定学习者对于目标中所描述行为的完成水平。
6.开发教学策略本步骤基于前面五步的结果,确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笔记(共8篇)

教学设计笔记(共8篇)第1篇:教学设计读书笔记《教学设计》读书笔记《教学设计》这本书是第二层次骨干教师培训班推荐阅读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读后感到收益非浅。
这本书共有十个章节,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说”涉及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思路和重要理念,教学设计的模式以及教学设计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方法。
第二、三章主要讨论的是学习结果分类和教学任务分析问题。
第四章至第八章,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介绍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
第九章主要讨论的是认知学习,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角度阐述了相关的内部学习条件和外部教学支持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是“教学评价”,共二个小节。
第一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分教学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类型三大方面来阐述;第二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分选择评价工具和提高评价工具的有效性二个方面来阐述,由于自己一直致力于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因此,这一章节阅读得尤为认真,并且为我研究美术教学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我的学习体会与探索研究向余老师进行汇报。
回顾自己在美术教学评价研究中走过的路。
早在00年以前,评价对美术学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美术老师和语、数老师一样用5分制给孩子们打分。
00年以后,杭州市教研室推出了《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方案》,其中美术学科的等级制学业评价分为“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三个领域,分别用优秀、合格、争取合格来评定成绩,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定标准,这样一来,孩子的美术成绩就比较全面了。
然而我觉得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结果,过程也非常重要,因此从02年起,先后开展了小画册评价、小印章评价和即时评价的研究活动,下面就分别介绍这三种评价活动。
一、小画册评价这是我从02年起进行的美术档案袋评价活动。
1、小画册评价活动的理论依据小画册评价是一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首先,评价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其次,评价的内容、环境、方法能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有成功的体验。
学习笔记-教学系统设计

目录概述 (1)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1.1要点介绍 (1)1.2课后习题 (2)第二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上) (4)2.1要点介绍 (4)2.1课后习题 (5)第三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下) (7)3.1要点介绍 (7)教学策略 (7)先行组织者 (8)第四章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8)4.1要点介绍 (8)4.2课后习题 (11)第五章“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11)5.1要点介绍 (11)5.2课后习题 (12)第六章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上) (13)6.1要点介绍 (13)6.2课后习题 (14)第七章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下) (14)7.1要点介绍 (14)7.2课后习题 (14)概述本学习笔记记录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所使用的课本为《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次:2002年10月第1版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1要点介绍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方法采用的步骤:①系统的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其目标是系统要求实现的功能②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③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④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⑤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⑥应用和推广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8、ITT: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11、史密斯—雷根模式:二、思考题: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答:我国从80年代晚期开始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开设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出版专著等,到目前为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90年代以来,进行了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改革试验,成果斐然。
97年,何克抗教授提出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98年郑永柏提出:教学处方理论。
3、试比较分析加涅与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两种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加涅的ISD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据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他从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九个阶段演绎出了九阶段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同时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梅瑞尔在此基础上总结为“九五矩阵”。
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包括: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知识是由行为水平(记忆、运用、发现)和内容类型(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构成的两维分类,于是形成10种教学活动成分,梅瑞尔给出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与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为制定教学微策略的依据。
有关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和呈现之间的联系(IDR),这些策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并且针对上述10种教学活动成分,分别有不同的策略组合,构成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处理理论,在上述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梅瑞尔提出了关于教学设计的规定性理论——教学处理理论(ITT),其基本思想是“教学算法+教学数据”的课件开发方式。
参考《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高瑞利),两代ISD在理论的区别表现在:(1)教学设计的对象从教学系统内部要素转向整个教学系统;(2)教学设计中心由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转向以“知识组织策略”为中心;(3)教学设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从教学系统设计走向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4)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分化到知识、技能的整合。
4、试比较分析ID1与ID2的主要缺点。
梅瑞尔在他的文章“第二代教学设计”中列出了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九大缺陷:一、ID1 的内容分析缺乏整合性,无法理解复杂、动态的现象;二、ID1 在知识习得上缺乏举措;三、ID1 的课程组织策略极为有限;四、ID1 的理论基本上是封闭的系统;五、ID1 无法将教学开发的各个阶段整合起来;六、ID1 所教授的是零散的碎片,而不是整合性的知识;七、ID1 的教学通常是消极的,而非交互性的;八、ID1 中的每个呈示都必须从微小的成分中建构起来;九、ID1 是劳动密集型的。
ID2的缺点:第二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上)一、名词解释:1、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三方面特性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他们是:可利用性——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可分辨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观念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愈清晰,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稳固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愈稳固,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先行组织者与新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属关系(分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两种)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4、学习风格的分类: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抽象——随机沉思型、冲动型5、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习者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种内驱力在成就动机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变化。
6、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间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内外结合的方法。
7、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9、学习目标四要素:Audience对象Behavior行为Condition条件Degree标准二、思考题:1、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答:学习者是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之一。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所以,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2、你认为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要?如何获取学习者特征的相关信息?答:教学设计者不可能对学习者的每个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都进行分析,但是必须了解那些对教学设计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如一、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即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具有相对固定的次序,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学习者的年龄而获知其认知发展的大致特征。
当然,不同的个体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其认知发展特征也有一些差异,这是需要我们去观察和调查的内容。
二、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学习者起点水平指的是学习者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预备能力分析、一是目标能力分析。
通过预测题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可以获得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的基础数据。
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认知结构变量指的是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对于接受新观念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要获得认知结构变量,需要分析、比较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
四、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细心观察、分析、与学习者交谈等方法。
五、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通过观察、交谈、心理测试等方法获得分析数据。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何指导意义?答:在《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毛景焕李蓓春中,作者认为“丰富的认知结构理论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学和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的科学原则。
一、教学设计要以利用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二、教学设计要重视环境的设计……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四、设计中要处处体现学生主体和自主的原则……五、教学中要进行有关认知结构的专门策略设计的原则……4、你认为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有何优缺点?答: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是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