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合集下载

关于纺织服装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关于纺织服装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海各省市 已形成极有活 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 ,以三 大经济圈 (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三角
洲 )为辐射中心 ,仅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福 建 、广东这 五省 一市就集中全 国规模 以上纺织工业 7 .8 6 3%的纺织企业 , 09 %的从业人 员, 9 7 %的 6 .7 7 .4 销售收入 , 6 0 %的出 口交货值 , 0 0 %的外商和 8 .4 9 .8 港 、澳 、 台资本 。同时 与中心城市有很 强的互补性 , 有些大企 业 、外 资企业 、跨 国公司就坐落在 乡镇集 群 内 ,大批集群 成为中心城 市的制造 中心 。实践证 明 ,集群是一个地 区建立 区域 经济体 系的重要战略 选择 。一 个地 区、一个城市真正形成一个有序的工 业体系要 靠集群 ,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 也要靠集 群。
售收入2 0 年 已占全 国纺织工业销售收入的三分之 06

化 , 高产品附加值 ; 提 以耶莉娅 、 如意科技集 团、 南
山实业 、淄博兰雁 、新郎服饰 、鲁泰 国各地 ,在沿
团等企业为重点 ,发展西服 、高档色织衬衫 、系列 牛仔服装 、高档针织内衣等八大类产品 。以产品为 龙头 ,带动面料 、敷料 、设计 、技 术、工艺、品牌 、
关的各种机构 、组织等法人主体 、行为主体 ,通过
发展 ,2 余年来 ,我 国产业集群从规模形式上 经历 0 了扎堆 ( 低端 产业 集群 ) ——簇群 ( 终端 产业集 群)
— —
相互联 系的网络形成新的空 间集聚体 ,成为介于市 场与企业等级制之间的一种经济结构 的空 间发展方 式 。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 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 竞争 日益激烈 的新趋势 ,为创造 竞争优势而形成的

达州市渠县:解码户外赛道,打造500_亿级产业集群

达州市渠县:解码户外赛道,打造500_亿级产业集群

Special特别报道达州市渠县:解码户外赛道,打造500亿级产业集群从零散的家庭作坊到规模大、外向度高的产业集群,从单一加工型生产企业转变为多元融合型发展企业,渠县深度聚焦户外纺织服装产业新赛道,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轻纺服饰时尚之都”。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全县拥有户外纺织服装企业129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成功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西部服装服饰产业承接基地”“四川省国际品牌服装加工‘智’造基地”和“四川省户外服装生产基地”,一座魅力四射的轻纺服饰时尚之都正加速崛起。

立足中西部,聚势轻纺服饰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局势,小县城如何破局重立,又如何打造出“中国户外纺织服装名城”?渠县是成渝经济圈的结合点,区位优势突出、人力资源丰富,服装服饰产业发展潜力无限。

近年来,渠县抢抓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食品轻纺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和“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六大万亿级产业”战略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区域交通、人力资源优势,将轻纺服饰定位为渠县“首位产业”,出台《建设中国西部轻纺服饰时尚之都的决定》《渠县纺织服装产业2023—2025发展规划》,全力建设“中国西部轻纺服饰时尚之都”。

渠县大力引进行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链主型”企业,四川贵康服装有限公司犀牛智造合作工厂、安踏合作伙伴嘉源体育、兴宏泰(森马)服饰、铭圳纺织、航彩纺织、鑫富纺织等龙头企业竞相落地渠县,坚持“链主企业+产业集群”双轮驱动,注重企业、产品、品牌的“梯度培育”,既让规模企业“顶天立地”,又使微型企业“铺天盖地”,全县129户轻纺服饰企业中,轻纺服饰类乡村共富工坊58家,规上服装服饰企业32家,其中户外服装服饰规上企业20家、年总产能3600万件、产值43.1亿元。

渠县轻纺服饰品类多样涵盖防风衣、滑雪服、雨衣、夹克等13个系列品种,目前已拥有晋恒、天露、恒辉、渠之秀等自主品牌20余个,国际国内知名合作品牌33个,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作者: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46期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是行业焕发活力的最生动表现。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地方共建的集群试点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对于全社会来讲,无论是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为国家积累财富、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向高级化发展,集群地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纺织产业集群已成为了当前纺织行业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12月20日,每年一次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将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

据悉,此次会议将主要围绕“面对各种挑战,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何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本次会议上,中纺联将发布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第二次复评整体工作情况,并为新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颁发牌匾。

会议期间,还将进行镇长论坛、市县长论坛和书记论坛三个论坛活动。

届时,各产业集群地领导将在此交流认识、思路和办法。

此外,会议还将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工作突出的单位或集体进行表彰。

特色产业富民强市产业特色是带动集群迅速发展的力量源泉。

当前,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凭借着各自的特色产业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已在纺织行业中崭露头角。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多年来,萧山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萧山化纤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后,为克服原材料制约瓶颈,又进一步向化纤原料、石油化学工业领域拓展,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截至2012年,萧山化纤产能已达630万吨,其中合成纤维产能552万吨,包括涤纶产能523万吨,氨纶产能5.85万吨,锦纶产能25万吨,分别占全国产能的17%、19%与13.8%;人造纤维粘胶短纤的产能达78万吨,占全国的30%,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

化纤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名城、产业名镇)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名城、产业名镇)
中国氨纶纱名镇·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
中国绢纺织名镇·浙江省桐乡市河山镇
中国亚麻纺织名镇·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
中国亚麻蚕丝被家纺名镇·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
中国家纺布艺名镇·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
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绍兴县漓诸镇
中国经编名镇·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
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桐庐县横村镇
中国经编家纺名镇·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浙江省海宁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广东省开平市
产业名城
中国革基布名城·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山东枣庄市市中区
中国无缝针织服装名城、中国袜业名城、中国线带名城·浙江省义乌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广饶县
中国针织名城·浙江省瑞安市
中国袜业名城·吉林省辽源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山东省临清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
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山东省禹城市
浙江省浦江县·中国绗缝家纺名城
中国印染名城·山东省昌邑市
中国过滤布名城·浙江省天台县
中国纺织机械名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
中国苎麻业名城·湖南省益阳市
中国针织名城·山东省即墨市
中国织造名城·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
中国服装商贸名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
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
中国童装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中国羽绒服装名城·江西省共青城
中国童装加工名城·河北省磁县
中国毛衫名城·山东省海阳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江苏省常熟市
中国针织塑编名城·辽宁省康平市
中国运动休闲服装名镇·福建省石狮市灵秀镇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一)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一)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概况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

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针织服装,江苏金坛的服装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绒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镇的童装、枫桥的衬衫、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福建省晋江、石狮的休闲服,广东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江西共青的羽绒服这等等。

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

在先后6批133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试点地区中,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镇),其中福建省8个,江苏省8个,浙江省6个,广东省5个,山东省河北省各2个,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服装生产越来越向产业集群集中,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

产业集群的发展变迁影响着产业区域和产品布局,影响着产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同时,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和加速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步伐。

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

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有些集群是企业或手工业者在多年中逐渐密集而自发形成;一些是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而发展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细数中国前十大家纺聚集地大全

细数中国前十大家纺聚集地大全

细数中国前十大家纺聚集地大全家纺聚集地之第一:江苏海门三星镇该镇属于江苏南通。

全国共有19个家纺产业特色镇,南通家纺业在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

作为我国家纺产业集聚地之一,南通不仅有海门三星镇、通州川港镇、通州姜灶镇三个家纺特色产业名镇,还拥有两个地域相连的家纺产品专业市场。

而海门三星镇,被誉为“华夏绣品第一镇”,是闻名全国的绣品之乡,还是江苏民营经济第一镇。

海门三星镇的家纺规模不仅大,著名的叠石桥家纺城就在该镇。

海门三星镇家纺起源于绣品技术,目前全镇90%的农户从事绣品经营。

早在2002年底就被中国纺织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纺绣品名镇”的称号。

现在,中国床上用品有60%来自南通,其中又有60%来自海门三星镇叠石桥。

因此,人们说“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南通家纺看三星”。

家纺聚集地之第二:中国绗缝家纺名城—浦江浦江地处浙江中部,属于浙江金华。

浦江是我国绗缝工艺产品的发源地。

绗缝家纺,俗称十字花边、钩针,是浦江民间工艺品。

作为浦江特色产业,已有500多年历史。

作为浦江特色产业,发展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

1999年后,浦江绗缝行业进一步发展,产值逐年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绗缝企业,绗缝行业也成为浦江的五个主要行业之一。

嗣后不断利用本地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挖掘,已成为浙江绗缝制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

花边绗缝是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

绗缝家纺业不但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外汇收入,也使得浦江县一大批农民摆脱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家纺聚集地之三:中国布艺名城—余杭余杭属于浙江杭州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余杭原来是市,现在是杭州的一个区。

余杭是闻名全国的装饰布织造基地,素有“好布出余杭”的美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代表,拥有许多浙江省名牌。

在与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制定国家标准《装饰用布技术要求》中更突现了余杭家纺在纺织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纺织品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

纺织品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

纺织品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纺织品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纺织品的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纺织品产业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和支持机构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现象。

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资源禀赋:纺织品产业对原材料(如棉花、羊毛等)的需求较大,因此产业集群往往形成在原材料丰富的地区。

2.技术进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传播,使得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在同一地区内高效协作,降低生产成本。

3.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纺织品企业寻求集群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4.政策引导:政府对纺织品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如提供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纺织品产业集群的优势纺织品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优势:1.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量众多,可以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

3.产业链完整:纺织品产业集群往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各环节高效协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4.人才培养: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大量人才涌入,为产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纺织品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的关系纺织品产业集群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经济增长:纺织品产业集群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产业结构水平。

2.就业机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3.财政收入: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4.区域形象: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纺织品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模式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模式

随着我 国市场 化 、 企业 所有 制 改革 的进 程 , 织服装 业 较 早走 上 纺
规模 的 国营和集 体 企业 , 定 了我 奠
国现代服装业 的基础。改革开放
后 , 各省 纺织 服装 企业 发 展 迅 沿海 猛 , 同~ 区域集 中 了大 量 同类 企 在
业, 产业 集群 初具 规 模 。随着 市 场

2 2 我国纺 织服装 产 业集 群 的现 .
实体 进驻 的 区位 环境 , 目的 在于 吸 引新工业 的投资 , 解 工业 对 中心 缓 城市 的压 力和对 环 境 的污染 , 决 解 城市 内 部居 住 区 与 工业 区 的 混杂 造成 的 社 会 与 环 境 问题 。另 外 土 地和 能源 价 格 的上 涨 使 工业 园 区 在市 郊 的 高速 公 路 旁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目前 各地 兴 建 的 “ 装 城 ” 服 和 “ 服装 工业 园 ” 就是 其 在 纺 织服 装
点:
一 一
发市场 , 特别是在纺织服装业比较 发达的江浙两省 , 产业集群成为当 地产业发展的支柱。作 者对产业
集群 的相关 概念 、 成模 式 以 及当 形
种齐全 , 生产制作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如图 1 所示 , 我国服装年产量
从 17 9 9年 的 7 4 . 4亿 件 增 长 至 20 的 4 5亿 件 ( 口 径 ), 05年 6 全 平 均 年递 增率为 1 .%。 72 如 图 2所示 , 目前 我 国服装 出 口数 量 及 金 额 均 居 世 界 首 位 , 日
产业集群的道路。20 05年我国纺 织 服装 全 行 业规 模 以 上 企 业 单 位 数为 3 98 I 员为983 5 7 家, I 7 . 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我国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

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

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

作为行业发展的先行军,这五个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卓有成效。

同时,在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县、区、镇区域,他们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作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和发扬。

目标瞄准四个“一批”过去的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在逆势中谋发展,完成销售收入8329亿元,纺织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额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2010年1—8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和%,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

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3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2个。

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20%,位居全国第二位。

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销售产值5600亿元,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的70%,上缴税金超过200亿元。

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一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时机。

如常熟古里的波司登、太仓市的雅鹿、太仓沙溪的利泰、吴江盛泽的恒力、张家港塘桥的华芳、东渡,江阴的阳光、海澜等,这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企、名牌、名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集群以企业集聚为基础,加速形成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形成了地方品牌、省名牌、中国名牌以至中国世界名牌梯度发展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至2009年底,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个,江苏名牌300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的品牌就占其中80%以上。

同时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

常州湖塘镇、张家港塘桥镇、吴江盛泽镇、常熟古里镇、梅李镇、江阴顾山镇组织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出击,以参与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名镇的形象。

今年新推出的南京高淳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苏州临湖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也通过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台,组织重点企业集体亮相,进行新兴区域品牌的塑造。

四个“一批”指引方向发挥集群高度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搭建平台向提升集群服务水平努力。

太仓璜泾镇、吴江盛泽镇、江阴顾山镇等一些产业基地、特色名镇建立工业园区,打造服务平台,设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贸易及物流中心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提升集群科技创新、品牌发展水平夯实基础。

吴江市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了一家企业解决不了的事,吴江盛虹纺织品检测中心90%的业务量来自中小企业,服务对象已达到2500家。

江苏省纺织服装业提出,通过几年努力,使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聚集度达到60%以上的发展目标。

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做到四个“一批”。

即:在进一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一批产能规模、效益水平居全国领先的、具备完善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区域;建立一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以至中国世界名牌;引进、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信息化提升国际竞争力2009年浙江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12个,实现销售收入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

产业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包括丝绸、针纺、家纺、花边、羊绒、纺丝、经编、贡缎、无缝织造、产业用布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针织服装、羊毛衫服装、童装、袜业、领带、线带、制鞋等29个行业,共吸纳万人就业,年销售收入为5723亿。

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8个纺织产业集群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2000个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鹿城服装、长兴纺织、诸暨袜业;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等;出口交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诸暨袜业等6个。

产业组织形态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

当时所处的短缺环境为纺织产业集群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长。

如宁波服装、余杭家纺、大唐袜业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产业发展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入到建设全面小康的新时期,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如绍兴县滨海印染工业园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天台过滤布产业集群等。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起步阶段的基本模式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但通过多年来的演变,块状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已形成两种主导方式:一是互动提升型。

一批纺织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城市空间发展体系的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并越来越成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主导组织形态。

如海宁皮革城、绍兴柯桥轻纺市场、桐乡羊毛衫市场等一批国际性商贸市场,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在省内外和国际市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由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整合,促进了集群组织形态的变化,一批以营销和研发为主的服务型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虚拟网络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如温州的森马服饰、美特斯·邦威,嘉兴的雅莹服装等,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转型升级路径特色化纺织服装类是浙江省覆盖面最广的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升级,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品牌培育发展、营销体系建设等功能提升上下功夫。

当前,浙江省纺织需要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网络体系当中,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科技人才等软要素的支撑能力。

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审视,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存在低端化锁定倾向、支撑要素的研究和创造不够。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起源于农村工业化,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是其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五个为主”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内生活力强劲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剧烈波动的特点。

以服装为龙头完善产业链福建省纺织工业经过20多年产能规模的快速拓展,纺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区域特色已明显突出,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

一批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特色,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到目前为止,福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共有17个市、县、区、镇,占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特色城镇数量的10%。

产业体系完备上下游联动至2009年,全行业职工突破120万人,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印染、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纺机纺器等行业结构体系。

首先,以发展化纤、纱线、经编面料等纺织原料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福州地区的长乐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长乐的金峰镇和松下镇分别为“中国经编名镇”和“中国花边名镇”。

从长乐市的产业集群来看,长乐市纺织业以加快纺织原料开发生产为己任,不断满足国内纺织业发展的化纤、纱线、经编面料等的需求,从而成为国内纺织产业集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目前,该地区化纤短纤、长丝年产70万吨;棉纺420万锭,化纤纱、混纺纱80万吨;经纬编面料、经编花边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1/5。

其次,福建还形成了由专业市场带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从泉州地区的晋江纺织产业集群和石狮服装产业集群来看,泉州服装发展源于石狮服装集散市场,由于服装专业市场和服装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石狮、晋江周边城镇以及泉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服装产品为龙头,化纤、棉纺织、针织、印染、服装辅料、非织造布、纺机等相互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2009年,泉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999亿元。

泉州的晋江市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石狮市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产业集群品牌带动效应凸显,“九牧王”西裤、“七匹狼”夹克、“柒牌”男装、浔兴SBS拉链等一大批品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最后,与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也形成了产业集群。

革基布等产业用纺织品是福建内陆南平、三明地区的特色产品,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尤溪县、永安市等市县经过加大行业技术改造提升,形成了以革基布织造为龙头的纺纱、织造、染整、制革、后加工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

集群梯度转移成效显着随着近几年全行业的转型升级,福建省的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并已取得显着成绩。

泉州、厦门、福州等沿海地区,开始把新增纺织产业加工点以及新型纺织项目向闽中西部推进,不断深化区域协作配套,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稀缺等问题。

已在工业园区建设、纺织面料开发、服装加工生产、竹纤维研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与此相对应,三明、龙岩、南平等内陆地区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加大承接梯度转移的优势,涌现出一批纺织服装规模企业、纺织产业科技园区以及新兴产业集群地区。

从龙岩地区的长汀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来看,长汀县是闽西的革命根据地,十多年来,在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呈现出生机勃勃景象。

已出现投资由小项目向企业集团大项目转变;由租赁厂房向企业自建厂房转变;由来料加工向自营内外销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闽南客商为主投资向闽、浙、粤、港澳台和海外客商共同发展转变,产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