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概述
发人深思的历史教学案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与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与启示自16世纪中叶开始,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然而,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的革命中遭遇了失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不仅为英国历史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16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君主专制以及殖民地扩张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导致了新阶层的崛起。
资产阶级的兴起因封建阶级的矛盾而形成。
17世纪初期,英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阶层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封建制度对于英国社会的束缚日益严重。
同时,国王查理一世的统治实现了绝对君主制,使得英国政治的腐败和专制更加明显。
这一政治体制无法满足英国社会的需要,也让不同的阶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战争阶段和革命阶段。
战争阶段:英国革命的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42年至1646年,第二阶段从1648年至1649年。
这两个阶段主要是英国议会派和国王势力之间的战争。
1648年,议会派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废除了国王的权利,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
革命阶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由伟大的杰出人物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
在这个阶段,英国议会成立了共和国,奥利弗·克伦威尔被确立为共和国的领导人。
这一时期充满了紧张和暴力。
这一时期结束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原因1.政治及军事原因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仅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在革命之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这一失败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在军队、官僚、外交等领域无法实现有效的领导。
相反,封建贵族们纷纷暗中反抗资产阶级的权威。
2.经济原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成功源于其与君主制的利益关系。
然而,随着革命的进行,这一利益关系被不断削弱。
同时,164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遭遇了重大损失,国内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国外需求减弱,使得英国的经济基础疲软,而这也使得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失败。
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是英国社会历史上的一大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社会的面貌和运作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这个阶级的兴起标志着英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具有多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拥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
这使得英国的经济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次,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还包括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用于维护财产权益和规范市场秩序。
这些制度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经营利益和财富积累。
此外,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还与政治体系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
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制度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创新和经济增长。
它也为广大劳动阶层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减少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
另外,资产阶级的制度还鼓励个人追求自由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为个人的自由意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制度可能导致资源集中和财富不均,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劳工剥削等。
此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也是资产阶级制度面临的挑战。
展望未来,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可能面临着新的变革和调整。
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正在改变经济和社会结构,给资产阶级的制度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资产阶级的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应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发展。
综上所述,英国资产阶级的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它在英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它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它也为英国社会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遇。
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科目名称:世界近代史论文题目:浅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学号:**********姓名:***浅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摘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君主立宪制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和社会的传统。
任何革命的政治解决都要受客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传统的制约,也就是说要符合于本国国情,才能站得住脚。
英国革命的君主立宪制的结局不但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还符合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宪政传统和民族的心理素质,即符合英国国情。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历史因素英国革命的君主立宪结局比起法国革命的共和结局是具有一定“保守性”、“不彻底性”,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正需要“这个革命不十分彻底,不进行到底,不坚决无情”。
①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是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之间的“妥协”,但这儿的“土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而不是封建势力。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本质区别,伏尔泰就称1688年是“英国真正自由时代”,称君主立宪制是“百姓的自由和君主制并存”。
②纵观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政事,追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7世纪那样社会经济以及阶级对比条件下所做出的符合于英国国情的、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而且考虑了当时英国人民承受力的最佳选择。
(一)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
海外市场不断扩张,财富也随之增加,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要求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上层阶级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关于初中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范文

关于初中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范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初中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范文标题:初中历史教案范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题:什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称为英国革命、英国内战,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研究二题

解决好农 民的土地 间题 相反 加紧 利用议 会通 过 一系 列 圈地法 案 加紧 对农 民的 土地 掠夺 终 于 导致 英 国 革命 后
, ,
他 们拥有很 大的权 利
,,Biblioteka 他 们控制 着财 政大 权和其 他许 多权 利 例如 国王 征税 因此 英国 革命在 政体 上的变 革 很大 程 度 上 只是 调 整议会 和 国王 之 间的权 力分 配 问 然而 真 正意 上的资 产阶级 革命 并不仅 仅 以推 翻 封建 政权 为 目的 政治上 的变革不 是资产阶级 革命最 根本 的 最重 要的任 务 它 只是 革命的 附带形 式
、 .
,
,
这 个联盟 中的
十三世 纪末 开始 的英 国议会 中的
、 、
资产 阶级 特 别是 新 贵族 在 革命进 程 中总 是 和封 建 势 特别 是这 个联 盟 没有
,
下院 到 了十 七世 纪初 大部 分议员 都 由每年 收入 在 4 0 先令 以 上 的商 人 手工业 主 农 场主 律师 等资 产阶 级 和新 贵族 人物 中选 举出来 的 必须 经过 他 们批准 题
,
而革命 前 的英 国政 治状况与法 国完全 不同 英 国资 产 阶级 根本 不像 法国 资产阶级那 样在政 治上毫 无权 利
,
还有 一种观 点认 为 英 国实行 君主立 宪制 度 的原 因在 于 资 产阶级 和新贵族 结成 了联盟 力妥 协 不 想把 革命进 行到 底
, , , 。 。
,
正相 反 他 们 不仅 拥有 强大 的经 济 力量 而 且在 政 洽 上的势 力也 相 当大
, 、
与此相 比 十八 世 纪的
, ,
,
因
, .
高三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示:(1)15、16世纪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动: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2)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天主教会;②专制王权;③封建制度;(3)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手段:①价格革命;②殖民扩张;③圈地运动;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基础)(1)具体表现:①英国手工工场兴盛:以传统工业——制呢业为代表;②农村出现资本主义农场、牧场——通过“圈地运动”;含义:15世纪晚期,欧洲出现地主、贵族、资产阶级大规模圈占土地、养殖羊群的现象;背景:制呢业发展,羊毛需求骤增,养羊有利可图;性质:一场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导致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实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评价:A、道德标准:对农民是一场灾难,被称为“羊吃人”运动;B、生产力标准:a、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b、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劳动,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作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为英国工商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原因:①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客观条件)②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资本、开拓市场)③掀起圈地运动;(积累资本、提供劳力)④都铎王朝的统治政策主要内容A、宗教改革:建立受王权控制的“英国国教教会”;B、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英国实力;根本目的: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统治;积极性: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拨:手工工场、海外掠夺、圈地运动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杠杆。
2、英国阶级结构的新变化(阶级基础)(1)新兴资产阶级: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2)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农场主、牧场主;身份:贵族;经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贵族中的资产阶级;(3)工人、自耕农和城市贫民;(革命主力)3、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激化矛盾(直接原因)(1)专制两君主: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2)专制统治政策:①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在革命中结成联盟,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②厉行君主专制,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③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这种宗教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的矛盾)(3)基本认识:表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查理一世:1625年 继承王位。是个王权无 限论者。1640年为了筹 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 民起义,被迫召开中断 11年之久的议会。这次 议会的召开,被视为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英国议会
英国议会:17 世纪的英国议会包 括上议院和下议院。 上议院不是选举产 生,而是由根据世 袭权利而取得这种 位置的世俗贵族和 非世袭的教会高级 人士组成。下议院 则是选举出来的机 构。
詹姆士一世: 1603年,苏格兰国 王詹姆士· 斯图亚特 国王创造法律,而 继承英国王位,称 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 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 詹姆士一世,开始 权威,有无限的权力。 了斯图亚特王朝在 英国的统治。(这 个王朝的国王家族 姓斯图亚特,故 名)。詹姆士一世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者鼓吹“君权神授” 统治,竭力鼓吹 “君权神授”。
巩固练习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 始于( ) A1640年 C1660年 B1646年 D1689年
2、英国的《权利法案》实质是(
)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 B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领导人是 克伦威尔 ;颁布的 纲领性文件是 《权利法案》 。
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 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 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 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 的执行。
4、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 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 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 的进程。
战争中的克伦威尔及其军队
克伦威尔驱散议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料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原因、条件):(一)、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革命的经济基础1.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带来的机遇(客观)(2)积极开展海外贸易的推动(主观)(3)资本原始积累(主观)(4)都铎王朝的宗教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海外掠夺和殖民争霸战争(客观)2.表现:(1)城市:制呢业、采煤……建立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2)农村:圈地运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出现思考:都铎王朝与资产阶级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答:联盟关系。
因为都铎王朝为打击天主教会和封建贵族,需要资产阶级的经济支持来加强自身实力;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抗击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压迫,进行海外活动都需要封建王朝保护。
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英国国教教会(加强王权对宗教控制)(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革命的阶级基础1.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城市中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
2.新贵族形成:农村中经营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贵族也兼营工商业,形成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三)、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政策:(1)政治: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
(2)宗教: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尤其“清教徒”)。
2.结果:(1)触犯了……的利益,遭反对,政局……;(2)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形成反对派,同国王斗争。
(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小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1)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根本原因(2)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发展。
——经济基础(3)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联合。
——领导阶级,阶级基础(4)文艺复兴(思想基础)和清教徒运动。
(群众基础)(5)苏格兰人民起义(1638)——导火线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1640——1688):(一)新议会召开揭开序幕(1640年)——开始(二)内战(1642——1648 )——发展:1.议会军——王军对立;2.领导人:克伦威尔;3.关键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概述广东省南海市和顺二中(528241)李建光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这一事件成为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是我国史学界研究较多、分歧也较大的一个问题。
本文试图将国内史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作一概述,以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的问题解放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的影响,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⑴其理由主要有:1.革命披着宗教外衣;2.在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3.在土地问题上,革命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未能满足积极参加革命并成为主力军的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4.在政权问题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一些学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
黄振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的都是摧毁陈旧过时的生产关系,具体到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就是要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在经济领域,要取消一切封建义务,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意识形态方面,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
他认为,衡量一个革命彻底与否就是要看完成这一任务的程度,而实现农民的土地要求以及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它的重要表现,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未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因而革命不够彻底⑵。
有学者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衡量革命彻底与否,其标准是革命将封建主义摧毁到怎样的程度,是全部还是局部夺取了政权,即革命后所建立的是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
新贵族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导作用,造成了这次革命的不彻底,具体表现为对封建制度的废除是有限度和保守的;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只是取得了部分权力,处在配角的地位上,革命后的英国社会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⑶。
李其荣则以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认为英国革命保守,君主立宪制表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让步,而且革命后在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中贵族占主导地位⑷。
2.对“保守说”的质疑许多学者对传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提出了质疑。
刘宗绪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
他认为,多年来史学界以农民是否分到土地为衡量尺度,而不是以是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标准,实际上是忽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
至于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时掌权的金融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成熟的阶层,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⑸。
刘祚昌认为,把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站不住脚的,不能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保守。
用历史主义分析,君主立宪最符合当时英国历史的发展,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发展,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改造⑹。
赵士国等认为,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进行合理选择的后果,是适应历史发展主流的进步事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本身无优劣之分,革命后之所以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在于:a.英国历史上形成的限制王权的传统;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c.英国资产阶级同专制王权有过成功合作的历史经验;d.革命中建立共和制的尝试未成功;e. 英国民族心理的二重状况。
英国君主立宪制起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它使英国社会得以保持长期稳定,其基本原则也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遵循,因此,不能把英国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作为英国革命保守的论据。
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马克思在《评基佐<英国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英国革命史讨论>》中的一段评述,朱孝远从对照德文原文入手,指出:马克思并不是说英国革命是保守的,也没有用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的“长期联盟”的存在来划分是“彻底革命”还是“保守革命”的意思。
⑻3.保守性与革命性并存有的学者从土地问题入手来论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阶级集团都想按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土地问题,但革命最终未能按资产阶级的民主方式去完成废除农民封建义务和实现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的任务,同法国革命相比不彻底。
同时,学者们又指出,尽管英国革命在土地方面较为保守,但也有显著后果:a.尽管革命不是按农民的意志和小私有者的愿望来解决土地问题,而是以土地立法的手段来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这种政策虽具有片面性,但也具有革命性,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b.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来看,虽不及法国革命彻底,但它越过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新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土地经营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便于扩大耕种面积,采用新的耕种方式,实现农业技术的变革。
⑼在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时,无论是承认革命保守的还是否认革命保守的学者都倾向于把英法两国革命相比较。
于是有学者指出,二者发生的时间相差100多年,资产阶级成熟程度不同,所处的历史条件、国内外环境各不相同,它们各自对自己的时代、对自己肩负的任务负责,这两次革命存在的具体差别,都是历史地、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形成的,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研究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而没有必要去划分孰优孰劣。
⑽返回本页页首二、新贵族的定义问题新贵族问题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这一问题相关联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廓清的一个概念。
我国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新贵族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到英国各个部门的结果,是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场的资产阶级化地主⑾。
顾晓鸣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新贵族的来源并不是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而主要是进入贵族阵营中的非贵族人物,新贵族只是一种“社会称呼”,他们实际上是一种多样成份的复合体。
⑿过去,史学界把英国绅士、骑士称为小贵族,而把有爵位的达官显贵称为大贵族。
侯建新认为,这与事实不符,骑士、乡绅、绅士与贵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发展过程、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⒀。
赵占伟认为,在英国,贵族的称号是不分等级、出身的,特别是亨利二世后,每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每年收入20镑的,都必须接受骑士称号而进入贵族行列⒁。
还有人认为,新贵族就是有爵位和没爵位的资产阶级化的大土地占有者,它是英国历史上特定时期所特有的名称,是指15—17世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以区别于封建贵族,英国革命后,旧贵族事实上已消灭。
⒂返回本页页首三、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其评价问题也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史学界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否定说:蒋孟引先生认为,克伦威尔残杀国王并不是为了废除君主专制,而是要取而代之;对于议会和军队,他则使其成为自己的驯服工具;对人民则欺骗、控制和镇压,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真心实意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最终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⒃。
王觉非认为,克伦威尔代表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一直对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和共和制十分敌视,宁愿保存更多的像君主制等的封建残余,1649年把国王送上断头台等行动是与其一贯的政治信念相违背的。
⒄2.基本肯定说:有学者认为,17世纪英国革命的任务是扫清、摈弃并破坏封建社会的一切桎梏,建立资本主义和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新旧交替的动荡过程中,克伦威尔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意志的贯彻者和取得革命胜利的奠基者,他通过立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传统的封建农业关系,从根本上破坏了英国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大前提,并且,他处死了查理一世,宣布共和,并利用手中的政权和有利时态,把革命扭回到君主立宪的轨道上来。
⒅3.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陈利今等认为,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坚持不懈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为英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革命元戎,他功不可没;但掌权之后,他镇压人民、入侵爱尔兰,使军队成为其独裁统治的工具,于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为封建势力的复辟开辟了道路,因此,他镇压人民难辞其咎。
但总体说来,功大于过,瑕难掩瑜。
⒆还有人主张分段评价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处于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来说,他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他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
他是一个历史矛盾性的人物。
⒇参考文献:陈祖洲:《回顾与展望:中国英国史研究十年(1981- 1990)》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0期。
注释:⑴林举岱:《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意义》,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8期;《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载《历史教学》1979年第9期。
⑵黄振:《关于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标准的几个问题》,载《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⑶严钟奎:《也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载《暨南学报》1983年第1期。
⑷李其荣:《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
⑸刘宗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⑹刘祚昌:《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载《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⑺赵士国、丁笃本:《英国确立君主制异议》,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⑻朱孝远:《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吗?》,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⑼关勋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问题》,载《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⑽刘宗绪上引文;金重远:《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
⑾北大历史系编《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亦有类似观点。
⑿顾晓鸣:《略论17世纪革命中的新贵族》,载《复旦学报》1988年第1期。
⒀候建新:《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载《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⒁赵占伟:《略论英国自耕农和新贵族的产生及其社会作用》,载《洛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⒂徐志超、顾复:《论英国的新贵族及其历史演变》,载《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⒃蒋孟引:《论克伦威尔》,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⒄王觉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转折时期的政治斗争(1646-1648)》,载《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