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

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

患者条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并发性白内障、糖尿病性、外伤性以及 青光眼病人: 前房反应一般较大
一般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 不同程度前 房反应发生
感染因素可能导致炎症
可能的原因: 手术器械,显微镜,所用药物:灌注液 和前房填充物如粘弹剂等 病人结膜囊的致病菌 人工晶体、缝线等 术者的无菌操作
研究表明:术前24小时到3天使用抗菌药滴眼液, 可使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下降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原则
• 敏感、高效 • 抗菌谱广 • 眼内渗透性好 • 眼内毒性低 • 半衰期长 • 不易耐药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 术前2-3天局部点眼,q2h • 妥布霉素(托百士) • 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Albietz JM, Lenton LM. J Refract Surg. 2004;20(1):62-71.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 术后防治-合理选用人工泪液 • 人工泪液的选择
传统人工泪液 滴眼液- 作用时间短,需要反复滴用 凝胶-作用时间长,但是容易引起视物模糊
创新性人工泪液 思然: 瓶内液体,眼内凝胶
---唯一证实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措施
5-10% 消毒术野皮肤
5%
消毒结膜囊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后 :遵医嘱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目的
预防感染、控制炎症
降低手术风险
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
手术创伤
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氧酶(COX-1,COX-2)
前列腺素
血-房水屏障损伤 Βιβλιοθήκη 内炎性反应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

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

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眼科手术中存在血-房屏障,全身用药眼组织中难以达到应有的药物浓度.因此,提倡局部注射或滴眼液来预防感染。

可选用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克林霉素等可透过血-房屏障的药物全身应用眼科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一直存在困惑。

其一,老年人,高龄,其二,有植入物,似乎眼科该类手术的预防用药“理所当然”。

今天终于弄明白了“眼科手术类别的划分及预防用药的原则”,与大家分享。

虽然人的眼睑中不是无菌的,但是眼睑内由于有泪腺分泌,其有自洁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专家把非外伤性眼科手术定为I类切口的原因。

另外一般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量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全身用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相比局部使用滴眼剂就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眼球局部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预防感染,而且方便、经济,减少了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首先,内眼手术,具备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的用药指征,其次,用药应选择一代头孢,其用药时间应该在手术前小时间,最后,应该单次使用,实在需要时,可临时给予一剂,总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

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

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妇产科涉及阴道手术、剖宫产等预防用药1.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1.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手术部位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常用。

2.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药物较为常用。

3.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较为常用。

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1. 术前给药:术前给药应在手术开始前30-60分钟内给予,以达到手术部位较高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给药:术后给药应在手术结束后开始,通常给予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状况给予维持剂量。

术后给药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进行调整。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1. 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2. β-内酰胺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四、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1. 静脉给药:对于大多数手术患者,静脉给药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因为它可以快速达到手术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口服给药:对于部分轻症手术患者,口服给药可以作为备选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安全,但药物浓度较静脉给药低,可能需要较长的给药时间。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1. 监测:在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药学干预对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影响

药学干预对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影响

摘要 : 目的: 探讨临床 药师对 白内障手术围术预防使 用抗茵药物干预 前后 的效果比较。方 法: 对我 院 20 0 9年 ( 干预前 ) 2 1 及 00 年( 干预后 ) 的白 内障手术病历进行 回顾性调 查分析 , 从年龄 、 别、 口愈合程度 、 性 切 住院天数 、 抗茵 药物合理 用药评价、 费用、 术 后感染率等进行 比较 。 结果 : 干预后切 口感染率下降 1 3 平均住院天数 下降 1 . %, . %, 5 6 6 平均使 用抗 菌药物金额下降 8 . %。 6 35 结 7 论: 临床 药师提 供药学服务 干预 用药后 , 围术期切 口感染率控制较好且抗茵药物使 用较为合理 , 实降低 患者 医疗 费用。 切 关键词 : 药学干预 白内障手术 围术期 预 防用 药
SS I. PSO 0软件 , 利用 t x 检 验 , 年龄 P I 30 5性 别 和 。 数据 = . >. , 0 0 PO 5 > . 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0 即无显 著差异 。 3 患者 住院表 1 。
菌药物效果相 当 , 即达到预 防感染 的效果又大幅减少 药费 , 更 趋于合理 。 4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 本次调查结果 显示 临床药师干预后使 用抗 菌药 物的合理性大于干预前 的 ,干预前还出现了不少的 问题 , 如下 : 43 时间 :预防性使 用抗菌药 物应在术野或切 口 .1 . 受到污染前 与干预组相 比住 院天数 P O 5 <. ,抗菌药物 费用和住 院费 或污染后 的短 时间 内使用 , 0 要求在细菌入侵组织时 , 即手术期 用均 P O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显著差异 。 <. , 0 即有 间最可能发生感染 的时 间 ,使用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和组织
表 1 患者住院天数、 院费用、 住 抗菌药物使 用及费用的平均指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05.27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05.27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办法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见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四)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I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II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III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IV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注: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

眼科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2012

眼科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2012

白内障(圆翳内障)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2012版)一、概述白内障(圆翳内障)是指晶珠浑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

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

眼科文献所载与本病类同者有十余种,;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等,其实均为晶珠浑浊,只是病变之阶段、程度、部位、颜色有所差异。

本病翳定障老时,可经手术治疗恢复一定视力。

相当于今之老年性白内障。

白内障早期可予中西结合保守治疗,但至后期影响视力后,则以手术为主。

在围手术期,使用中医辩证论治,可以增进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提倡使用。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或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四、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一)术前中医治疗,内治辨证分型:(一般于术前一周门诊口服中药或中成药)1.肝肾两亏主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

证候分析:肝肾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模糊。

脑髓、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血虚不充脉络,则舌淡脉细。

若见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又属肾阳偏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

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浓度和剂量是多少?

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浓度和剂量是多少?

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浓度和剂量是多少?自19世纪以来,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剂。

聚维酮碘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浓度和剂量是多少?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在临床上,碘常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形成复合物,即聚维酮碘(PI)的形式使用,以增加水溶性,减少刺激性和过敏反应。

聚维酮碘通常用作眼科手术或眼内注射的皮肤消毒和术前准备的消毒剂,也可用于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眼内炎及新生儿眼炎的预防。

聚维酮碘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就其在预防眼内炎方面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

02聚维酮碘基础知识2.1白内障手术中消毒聚维酮碘通常在眼科操作前用于皮肤消毒。

以往的研究证实使用聚维酮碘后眼周皮肤和眼表的菌群减少。

往前追溯,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聚维酮碘用于眼表的报道。

世界范围内能在眼科手术消毒广泛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归因于其抗菌谱广,耐药性低,以及更加经济实惠。

1984年,Apt等进行了聚维酮碘作用于眼表的对照试验,结果证实聚维酮碘能显著减少结膜囊细菌种类及计数。

2.2化学结构PVP(也称为聚维酮)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类似于医用和工业用葡聚糖(如上图)。

虽然曾有罕见的严重过敏反应报道,聚维酮通常仍被认为是安全的。

聚维酮碘溶液PH值大约为5,酸性随稀释而下降。

10%聚维酮碘由90%水,8.5%聚维酮和1%碘和碘化物组成。

当聚维酮和碘混合后,两者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

虽然聚维酮碘的化学结构复杂且未被完全理解,但一般认为碘与聚维酮和碘化物是通过两个吡咯键之间的氢键连接,最终大部分形成聚维酮碘复合物,少部分以游离碘的形式存在。

接触有机物会降低聚维酮碘的杀菌活性,因为络合碘被还原成了碘化物。

2.3抗菌谱及作用机理聚维酮碘能作用于多种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聚维酮是亲水性的,对细胞膜有亲和力,允许它作为载体将碘转移到目标细胞。

将双原子游离碘直接转运到目标细胞表面是杀菌作用的关键步骤。

对于细菌,聚维酮碘主要作用在细胞质膜和细胞质,几秒之内即可产生作用。

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

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

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年)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因围手术期抗原刺激、手术应激、物理化学因素改变等引起的并发症。

术中过度操作、刺激虹膜、手术时间延长等均可能加重炎症反应,轻者可致术眼疼痛、充血,重者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为术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使血-房水和血- 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血管渗透性和房水蛋白质含量增高。

因此,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为控制炎症反应的主要靶点,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控制和治疗炎症反应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留体类抗炎药。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白内障围手术期抗炎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混乱,如何合理规范使用抗炎药物,减轻乃至消除白内障摘除术后前房的炎症反应,已受到眼科医师的广泛重视。

为提高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现状及实际医疗情况,在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等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方案和基本原则达成了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磷脂酶A产生花生四烯酸,减少前2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从而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此外,其还可抑制多种炎症反应因子的产生,为眼科临床最常用的抗炎药物。

历经近70年的发展,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因添加了效应基团或改变了结构,从而较天然糖皮质激素具备更高的抗炎效能和更少的副作用。

选用原则应结合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

有效性包括抗炎效能、穿透能力和房水达到峰值的时间;安全性包括长期局部和全身使用的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溃疡病、心血管并发症、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以及眼部并发症,如激素性青光眼、诱发或加重感染、延缓角膜伤口愈合和溃疡修复、黄斑色素上皮屏障破坏、泡性视网膜脱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内障术后用药方法

抗感染 + 抗炎药物:典必殊眼液/眼膏

由0.3%妥布霉素和0.1%醇型地塞米松 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 7.5分钟角膜浓度达高峰 30-40分钟房水和虹膜的浓度达高峰

白内障术后用药方法

抗感染 + 抗炎药物:典必殊眼液/眼膏

术毕即开放点眼,典必殊眼液 q2h * 1周 qid * 3周 典必殊眼膏 qn

并发性白内障、糖尿病性、外伤性以及 青光眼病人: 前房反应一般较大

一般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 不同程度前 房反应发生
感染因素可能导致炎症
可能的原因:
手术器械,显微镜,所用药物:灌注液
和前房填充物如粘弹剂等
病人结膜囊的致病菌
人工晶体、缝线等
术者的无菌操作
异物导致炎症
棉花丝 线头 滑石粉 被剪断的睫毛 质量不合格的人工晶体
5-10% 5% 消毒术野皮肤 消毒结膜囊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后 :遵医嘱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目的
预防感染、控制炎症
降低手术风险
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
手术创伤
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氧酶(COX-1,COX-2) 前列腺素
血-房水屏障损伤
虹膜睫状体炎
眼内炎性反应 黄斑囊样水肿
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
虹膜睫状体炎 眼内炎性反应 黄斑囊样水肿
白内障手术导致炎症反应的相关因素

操作因素 患者条件 感染 异物
操作因素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手术设计、切口部位和大小 手术器械的质量 器械进出眼内的次数 操作的准确和细微 灌注液的质量、压力大小 眼内药物的应用
患者条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后 : 切口渗漏/裂开 切口中残留玻璃体 眼内残留晶状体皮质、粘弹剂 不充分埋线/缝线拆除 不遵医嘱用药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 :控制双眼及颜面部感染性病灶 解除泪道阻塞/泪囊摘除 停戴接触镜 控制血糖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 :控制双眼及颜面部感染性病灶 解除泪道阻塞/泪囊摘除 停戴接触镜 控制血糖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能有效降低眼表菌群
• • • • • •
灌注液的冲刷,破坏泪膜的脂质层 术中眼表上皮的机械性损伤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热灼伤 术后炎性反应 ,眼压波动 创口愈合不良、延迟 术中、术后局部结膜下注射等
术后泪膜的稳定性下降
干眼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 术前护理-治疗眼睑疾病


选用防腐剂毒性较低的或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
睑热敷和/或眼睑擦拭
白内障手术后细菌性眼内炎
主要细菌来源:
眼表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前 : 睑缘炎、结膜炎、泪囊炎 泪道阻塞 对侧眼感染性疾病 颜面部感染病灶 配戴接触镜 对侧眼眶内义眼 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糖尿病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中 : 眼睑和结膜未充分消毒 违反无菌操作 手术时间长 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 透明角膜切口 IOL巩膜缝线固定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中 :充分消毒术野皮肤和结膜囊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切口构筑(采用角膜缘切口) 术毕确保切口密闭 减少器械进出次数 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手术并发症 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和粘弹剂 前房内预防性注射抗生素(有争议)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中 :充分消毒术野皮肤和结膜囊
聚维酮碘 ---广谱杀灭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孢子、原虫) ---唯一证实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措施
• 在眼内形成粘弹性凝胶保护层


为眼表提供持久的保护
为角膜受损区域提供最佳的自我修复的环境


重塑泪膜稳定性
持久缓解干眼
围手术期用药方案

术前抗生素点眼,q2h×(1-3)天


术毕典必殊眼膏包眼1天,次日开放点眼/术毕即开放点眼
术后抗炎抗感染治疗共4周: 典必殊眼水,q2h × 1周 典必殊眼膏, qn qid × 3周

抗炎疗程结束后按需用人工泪液(如思然或新泪然)
总 结
术后合理用药是成就完美手术的关键之一

术后抗炎抗感染治疗,24小时全面呵护术眼,
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术后使用人工泪液(思然®),持久改善视觉质量,提高术后舒适度,降源自干眼对术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白内障术后用药方法
白天用液+晚上用膏

确保抗炎效果
术后液+膏联合应用,7天和14 天有效率为94%和100% 显著缩短用药时间,确保抗炎 效果 白天用滴眼液,晚上用眼药膏, 24小时全面呵护术眼
《典必殊®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临床应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白内障中心:施玉英等
白内障手术对眼表的损伤
类固醇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非类固醇类药物: 双氯芬酸钠、普拉洛芬等
非甾体
环氧酶(COX-1,COX-2) 前列腺素
血-房水屏障损伤
眼内炎性反应
术后炎症处理方法

预防术后感染--用药原则
敏感、高效 抗菌谱广 眼内渗透性好 眼内毒性低 半衰期长 不易耐药 不影响角膜伤口愈合

白内障术后用药方法

典必殊有效控制白内障术后炎症
*p<0.05, t 0.05<P<0.10。
典必殊眼液 妥布霉素对照液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未发生前房炎症的病人%
* * t *
1
3
8
14
21(天)
Ref: Notivol R.,et al,Prophylactic effectiveness of tobramycin-dexamethasone eye drop compared with tobramycin/vehicle eye drops in controlling post-surgical inflamation in cataract patients;prospective,randomised,double-masked,two-arm,parallel-group,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re study.Clin Drug Invest 2004;24(9);523-533.

术后炎症处理方法

散瞳


抗炎症治疗
预防术后感染
术后炎症处理方法

散瞳


轻微炎症反应--不散瞳
明显炎症反应--散瞳
小儿白内障术后--散瞳
短效散瞳剂:0.5%托品卡胺、2.5%新福林
长效散瞳剂:1%阿托品眼水或眼膏
术后炎症处理方法

抗炎症治疗
手术创伤
细胞膜磷脂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研究表明:术前24小时到3天使用抗菌药滴眼液, 可使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下降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原则
• 敏感、高效 • 抗菌谱广 • 眼内渗透性好 • 眼内毒性低 • 半衰期长 • 不易耐药
白内障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 术前2-3天局部点眼,q2h • 妥布霉素(托百士) • 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 术后防治-合理选用人工泪液 • 人工泪液的选择

传统人工泪液
滴眼液-
作用时间短,需要反复滴用
凝胶-作用时间长,但是容易引起视物模糊
创新性人工泪液

思然: 瓶内液体,眼内凝胶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思然® --为眼表提供持久保护
• 瓶内液体,点眼舒适性,减少视物模糊


营养替代
局部抗生素


局部短期环孢素 A (CsA)、糖皮质激素
严重病例口服强力霉素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 术中减少导致干眼的因素

缩小切口,以减少角膜神经切断


避免干燥 使用必施灌注液BSS 使用粘弹剂
Albietz JM, Lenton LM. J Refract Surg. 2004;20(1):62-71.
白内障手术围手 术期的合理用药
©2011 Alcon, Inc.
围手术期概念
术前
手术
术后
围手术期用药目的
预防感染、控制炎症
降低手术风险
预防感染
• 感染性眼内炎---灾难性
预防感染
• 降低感染率---手术成功的关键
白内障手术后细菌性眼内炎
主要致病菌:
急性型:B-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 延迟型:凝固酶阴性球菌(以表面葡萄球菌为主) 慢性型:丙酸痤疮杆菌 类白喉杆菌 凝固酶阴性球菌 真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