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PPT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常见风险
感染风险
过敏反应
由于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和针头直接与 血液接触,如果操作不规范或使用未经严 格消毒的器具,可能导致感染。
某些患者对输液中的药物或溶液成分可能 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
空气栓塞
静脉炎
输液过程中,如果空气未排尽或管路连接 不紧密,可能导致空气进入血管,引发空 气栓塞。
案例分享与研讨
鼓励医护人员分享静脉输 液治疗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教训,加强团队协作和风 险防范意识。
患者的教育指导
告知义务
在静脉输液治疗前,医护人员应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过程 、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确保
患者了解并同意治疗方案。
健康宣教
向患者普及静脉输液治疗的基本知 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度 和自我管理能力。
长期或反复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可能导致 静脉炎的发生,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等 症状。
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在输液前,对所有器具和溶液进行严格消毒 ,确保无菌状态。
排尽空气
在输液前,确保管路内无空气,并紧密连接 各接头,防止空气进入。
了解患者过敏史
在输液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已知 过敏的药物或成分应避免使用。
设备
静脉输液治疗中使用的设备包括注射 器、输液器、针头、胶带等,以及用 于监测输液情况和患者生命体征的仪 器。
02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 管理
静脉输液治疗的环境与设备管理
保持治疗环境清洁卫生
急救药品与器材的配备
定期清洁治疗台、地面、墙面等,确 保环境无尘、无菌。
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如肾上 腺素、氧气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 速施救。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全文)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全文)静脉输液是指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输液用量:中国8瓶/人均,发达国家3.33瓶/人均。
一、输液器材的发展1、头皮针:留置时间:大约2—4h(1957年发明的)2、留置针:留置时间:3—5天3、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时间:2周4、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5、输液港(VPA):可长期留置或不确定。
其它:输液夹、精密输液器、微量注射泵、便携式输液泵二、静脉炎的质量管理标准1、静脉炎的发生应视为患者治疗的不良后果,为护理不良事件,应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
2、静脉炎的衡量通常以美国INS(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标准为主。
3、建立防治静脉炎发生指南,对静脉炎的发生、程度、原因以及所采取的干预措施进行统计,并予以保留存档。
4、在发生静脉炎时,护士应具有对静脉炎的部位进行评估的能力,能采取统一的标准量表来判断静脉炎的程度和严重性,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护理干预。
5、静脉炎发生后所采取的干预播手段、治疗和纠正措施及患者宣教等内容应记录于患者的病例中。
6、任何被评为2级或以上静脉炎发生后,应填写临床输液并发症监测报表,并按照静脉输液并发症监测上报流程报告有关部门。
7、根据国际标准,静脉炎发生率必须控制在5%范围之内。
三、静脉输液风险因素环境因素:光线、灰尘、垃圾、液体瓶口消毒与否等等。
设备因素:治疗车封闭式与开放式。
药物因素:药物自身有危险致反应源。
人员因素:戴口罩、注意无菌技术。
患者因素:体质差、过敏体质、药品蓄积等。
职业因素四、静脉输液并发症(一)外渗、渗漏临床表现:皮肤发白或半透明或水肿,伴有疼痛,皮肤紧绷,有渗出,(或)皮肤变色、有瘀伤、血肿胀等。
级别渗出:外渗临床表现0:没有症状1: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3: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4: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2020年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各种输液导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R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CR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特殊类型,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
在处理CRT时,需要考虑导管的临床使用,因此需要专门的处理方法。
不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可能会增加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并阻碍导管的合理使用。
为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本共识涉及的输液导管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VC)。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
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包括长度8~10cm的长外周导管和长度20~30cm的中等长度导管。
导管长度<6cm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
2CRT分类CRT根据是否存在症状分为无症状CRT和有症状CRT。
无症状CRT是指在导管拔除后发现的静脉内血栓形成,没有任何症状。
有症状CRT是指在导管在体内时发生的静脉内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症状,如肿胀、疼痛、发热等。
3CRT危险因素CRT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位置、导管通路、病人年龄、病人基础疾病、病人卧床时间和病人血液高凝状态等。
导管类型和位置是CRT的重要危险因素,CVC和PICC的CRT发生率比PVC高。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CRT的发生率越高。
导管通路也是CRT的危险因素之一,深静脉通路的CRT发生率比浅静脉通路高。
4CRT预防CRT的预防包括导管选择、导管留置时间控制、导管位置选择、导管通路选择、病人高危因素评估和抗凝治疗等。
对于高危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选择低风险导管、控制导管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的导管位置和通路、评估病人高危因素和给予抗凝治疗等。
输液安全与防护

2.输液穿刺工具的种类及应用
二、外周静脉导管—推荐意见 1、导管材质首选聚氨酯和聚亚氨脂材质的导管 (静脉炎概率小)。 2、导管材质应为不透X射线 (判断置管位置)
3、选择工具和输液设备最好为螺口连接 (减少接头脱开)
4、成人外周短导管保留时间72-96小时 ,儿童无并发症可用至 治疗结束。 5、建议穿刺工具需具有防针刺伤的保护装置 6、建议穿刺工具最好为密闭设计,以防止血液暴露 。 7、满足治疗的前提下应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管腔最少的导管。
您是合格的静脉治疗护士吗?
输液治疗护理绪论
权 限
根据医嘱按照输液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输液治疗护理 对患者进行教育 运用护理程序 正确使用输液治疗仪器设备 正确、及时、准确记录有关的护理文件 监控治疗反应 控制感染 进行质量控制 参与有关决策过程 遵守所在地区医疗单位的规章制度 开展护理科研 咨询顾问
8、不做常规采血。9、同头皮钢针4条。
2.输液穿刺工具的种类及应用
三、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推荐意见
1、PICC置管及置管后护理应由经专门培训,具有资质的护士进行。
2、穿刺常规选择肘窝部位,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 的下1/3到右心房的连接处。
3、PICC置管后应常规接受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排除气胸。
静脉治疗的发展
从1628年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为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 基础,到1831年一位苏格兰医师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入霍 乱患者静脉,直至今日,其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
临床静脉治疗可谓用途广泛,既能起到治疗作用,又能提
供完全的营养支持,输液途径既可通过外周静脉又可通过 中心静脉;各类导管、贴膜等品种繁多。 输液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护理课件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核对信息
核对患者身份、药品名称、用量等信 息,确保准确无误。
02
消毒皮肤
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
01
03
穿刺血管
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操作,确 保一次成功,减轻患者痛苦。
注意事项
确。
保持通畅
确保输液管路通畅,避 免空气进入和回血凝固
。
记录护理
详细记录静脉输液的时 间、种类、用量等信息 ,为后续护理和治疗提
供依据。
03 静脉输液风险识别与防范
CHAPTER
静脉输液常见风险与原因分析
01
02
03
04
药物过敏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某些患者对某 些药物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
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禁忌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等 。
02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
CHAPTER
静脉输液前的评估与准备
01
0203评估患者情况 Nhomakorabea了解患者病情、用药史、 过敏史等,评估患者是否 适合进行静脉输液。
准备用物
准备输液器、药品、消毒 用品等,确保设备完好、 药品无过期。
沟通解释
定期更换输液工具
避免长期或反复使用同一输液 工具,以降低静脉炎风险。
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 感染风险。
严密观察
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情 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报告与处理流程
及时报告
一旦发生静脉输液不良事 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 取相应措施。
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指南与共识•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扫码阅读电子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通信作者:黄慧强,中山大学胖瘤防治中心胖瘤内科,广州 510060,Email:huanghq@【摘要】利妥昔单抗上市20多年以来,在临床实践中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 A)于2012年批准了利妥昔单抗的静脉快速输注用于第2个及后续疗程。
目前,利妥昔单抗90 min静脉快速输注方案已在国外成熟应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也推荐第1个疗程利妥昔单抗输注未出现输注反应的患者,后续疗程可进行利妥昔单抗90 min静脉快速输注。
我国也有研究数据证实了利妥昔单抗90 1^»静脉快速输注方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为了提高患者的就诊质量以及节约医疗成本,本专家共识推荐,对于首次输注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后续疗程可使用利妥昔单抗90 min静脉快速输注方案。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利妥昔单抗;静脉快速输注;输注相关反应DOI: 10.3760/l 15356-20201030-00259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rapid infusion of rituximab (2020 version)Lymphoma Committee of Chinese Aging Well Associ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 Chinese Medical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Huiqia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Guangzhou 510060, China, Email:******************.cn【Abstract】Rituximab has received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has goodefficacy and safet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approved a rapidinfusion of rituximab for the second and subsequent cycles of treatment in 2012. Nowadays, the 90-minuterapid infusion of rituximab in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en maturely applied.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Network (NCCN) guidelines also recommend a 90 - minute rapid infusion of rituximab for the second andsubsequent cycles of rituximab to patients who do not experience infusion - related reactions during the firstcycle of rituximab infusion. In China, there are emerging research data confirming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the 90-minute rapid infusion of rituximab. Therefore, based on evidences from evidence - based medicine at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ients' hospital visits and further save healthcare costs,this expert consensus recommends the use of 90-minute rapid infusion of rituximab for patients who have no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first cycle of infusion.【Keywords】Lymphoma, non-Hodgkin; Rituximab; Rapid infusion; Infusion related reactionsDOI : 10.3760/l 15356-20201030-00259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能 显著改善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预 后。
输液连接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2022

安全管理要求
7 输液连接装置应作为关键部件进行管理,更换、使用输液连接装 置的操作应遵守无菌非接触技术原则。 (1)新的输液连接装置在使用前,需要预充后放置于刚打开的原 无菌包装内或无菌区内,避免污染。 (2)输液连接装置只能与无菌装置相连接。 (3)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消毒后的导管端口、输液连接装置端 口、 预连接的注射器或输液器端口接触医疗环境或操作人员的手 而被污染, 可放置于无菌区或刚打开未被污染的原无菌包装内。
安全管理要求
(4) 使用中的输液连接装置在连接输液器或注射器前,应使用符 合国家标准的消毒棉片全方位擦拭消毒输液连接装置端口的横截面 和周边螺口,擦拭时间应遵循输液连接装置的产品说明书和消毒剂 的产品说明书要求,如无相关说明则不少于15 s。 (5)确保消毒用品随时可用,以促进工作人员遵从输液连接装置 的消毒规范。 8 尽可能减少断开输液连接装置及对其操作的次数,以预防感染。 9 使用输液连接装置发生相关不良事件时,应及时报告。
07
液或其他残留物;从三通接头中抽取血液标本后;被污染时。
08
当三通接头预连接无针接头使用时,治疗完毕应依据不同导管类型及无针接头类 型,使用正压封管技术,调节三通接头开关,保持导管处于密闭状态。
PART FIVE
05 肝素帽与消毒导 管帽
肝素帽与消毒导管帽
肝素帽
建议仅作为端口保护装置使用,不建议作为输液连接使用。 应选用透明便于观察的肝素帽,当肝素帽中有残留血液或者其他残留
断开消毒导管帽后,如需给药,则每次连接前均需消毒无针接头端口, 具体消毒要求参见无针接头产品说明书。
关注 病人健 康
感谢观看
科室
主讲人:某某某
安全管理要求
撕开酒精棉片,一手固定无针接头下端,将棉片包裹 无针接头,三指指腹固定接头侧面,反复旋转消毒侧 面,拇指按住无针接头横切面,反复旋转消毒横切面, 擦拭时间>15s。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应根据病人的相关情况和导管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2.3导管选择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输液需求进行选择,并遵循最小创伤原则。
2.2.4操作规范应遵循规范的穿刺和退送导管操作,避免反复穿刺和过度操作。
2.2.5药物使用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药物特点进行选择,并遵循安全用药原则。
2.2.6定期评估应定期进行导管评估和血栓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相关问题。
2.2.7教育宣传应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宣传,提高其对CRT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CRT的发生率,保障病人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CRT的发生通常是由多个危险因素叠加引起的。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有DVT病史或家族史、患有导致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接受VTE高危风险手术或复合创伤、已知存在凝血异常基因、怀孕或口服避孕药、多次置入CVAD、困难或损伤性置入、同时存在其他血管内置入装置(如起搏器)以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等。
在满足治疗需求的前提下,应选择外径最小、管腔数量最少、创伤最小的输液装置。
在置管环节应使用超声引导,避免反复穿刺提高成功率,同时对血管管径进行评估,根据拟置管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0.45%。
所有CVAD的尖端均应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
目前,各国际指南均不推荐以单纯预防CRT为目的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
对于血栓高危病人,仍有必要针对VTE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在条件允许时,鼓励使用非药物措施预防血栓,包括置管肢体早期活动、正常日常活动、适当的肢体锻炼和补充足够的水分。
为了降低导管失功风险,应正确使用冲封管技术;应用正确顺序进行导管夹闭和分离注射器,减少血液回流;同时输注≥2种药物时应核查药物相容性,并在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溶液充分冲洗管路,或更换输液器。
在临床怀疑发生CRT时,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发起单位: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二〇一六年五月七日目 录前言 (1)一、中国输液使用现状 (2)(一)输液的品种 (2)(二)输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2)二、不合理使用输液的危害 (6)(一)不合理使用输液的主要表现 (6)(二)不合理使用输液的危害 (7)三、输液的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价 (9)(一)注射剂的一般要求 (9)(二)输液的命名和品种 (9)(三)渗透压摩尔浓度 (10)(四)不溶性微粒和可见异物 (10)(五)肠外营养液(TPN)的铝限度 (10)四、输液包装系统、输液辅助器材的特点及安全性 (10)(一)输液包装系统的安全性 (10)(二)输液包装系统的发展趋势 (10)(三)输液辅助器材的安全性 (11)五、各国输液使用管理规范与指南 (11)六、合理使用输液的建议 (12)(一)国家层面 (12)(二)医疗机构层面 (13)(三)公众层面 (13)(四)医疗保险层面 (14)前 言静脉输液治疗是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某些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静脉输液属有损操作,药物直接入血,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其风险相对较高,不合理使用输液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占57.8%。
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当前,过度依赖输液给药已成为我国医疗工作中突出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管大病、小病、急病、慢病,输液给药方法几乎成为一些医生和患者首选给药方式,没有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给药原则。
输液的质量标准、包装系统、配伍和操作环境等也会影响输液的疗效和安全性。
科学认识和防范输液的风险、合理使用输液是我国急需倡导和普及的重要工作。
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对输液安全的重视、推动输液临床实践规范化,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等共同发起,国内30多家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进行广泛调研,历时1年半,完成《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2016年5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最终制定本共识。
“共识”分为六大部分:一、中国输液使用现状;二、不合理使用输液的危害;三、输液的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价;四、输液包装系统的特点及安全性;五、各国输液使用管理规范与指南;六、合理使用输液的建议。
“共识”全面梳理了我国输液使用的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输液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的方法,介绍了各国和地区输液“共合理使用的指南与规范,同时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不合理输液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建议。
识”可以供国家相关部门如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科学认识输液、合理使用输液科普宣传的依据。
一、中国输液使用现状(一)输液的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输液是指供静脉滴注用的大容量注射液(通常指容量不小于50ml的液体灭菌制剂)。
输液治疗作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在药物治疗和用药途径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输液按其临床功用大致可分为电解质输液、代血浆、糖类制剂、营养用输液、治疗用药物输液、透析与对比剂等6大类。
中国目前市场上输液产品主要为:葡萄糖、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和甲硝唑4种产品,占有率为65%,其他治疗型产品市场占有率为35%。
我国输液的品种,从过去的30-50种已增加到近120种,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输液品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种输液品种多达800多种,品规齐全、品种系列化,可满足治疗个体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输液产品的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受药品生产企业经济规模和研发能力的制约,国内医药企业新型输液产品的开发缓慢,产品单调,同质化严重,低端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和产能上,缺乏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甚至还有一些早期获得文号的地标升国标产品,这些品种基础研究严重不足,疗效不确切、物质组成不明确、质量可控性差,存在安全隐患 。
同时我国的企业研发视角较窄,通常仅锁定输液产品这一环节,对输液给药的整体过程关注度不够,国外企业已将输液作为整体治疗策略的一部分,把输液产品与配药、给药控制系统、安全滴注、药学服务等要素综合考虑进行研发并配套销售,既为临床提供了便捷性,提升了安全性,也为企业自身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国内输液企业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丰富输液的品种和配套产品上进行更多的创新研究,针对一个品种可开发出适宜的多种剂型及规格,方便临床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从而实施精准治疗。
(二)输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1. 存在的问题(1)过度使用和增长趋势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门诊输液室,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患者的治疗首选,形成了“输液好、输液快”的错误认识和就医习惯。
2007年全国大输液产量共计71亿瓶(袋),与2006年相比增长超过10%;2009年,全国输液生产了104亿瓶(袋),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使用了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2009年之后,输液的生产量依然持续增加,2014年高达136.92亿瓶(袋)。
根据中国药学会《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的数据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等6所城市共85家医院(其中二级医院25家和三级医院60家,具体见表1.)的近5年处方和医嘱进行横断面分析(每季度抽取10天,全年共抽取40天的处方和医嘱)。
研究表明从2010到2014年,我国6地区门诊和急诊的注射剂的使用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然而住院患者的注射剂使用比例(横断面)则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从69.6%增长至74.2%(见图1)。
我国6地区门诊、住院和急诊的注射剂平均费用出现增长,尤其以住院患者的注射剂费用增长较为迅速,从193.8元增长至346.7元(见图2)。
表1 抽样医院地域分布 城市二经医院数量 三级医院数量 北京8 11 成都2 8 广州3 9 杭州3 9 上海7 17 天津26 20102011201220132014607080门诊住院急诊2010-2014注射剂使用比例(%)图1 2010-2014年6地区注射剂使用比例20102011201220132014门诊住院急诊2010-2014年注射剂平均费用(元)图2 2010-2014年6地区注射剂平均费用从2008年起,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启动了“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医疗服务利用情况调查”项目,共收集到了全国32个省(区/市)的77个统筹地区有效数据,涉及655.52万参保患者实际发生的135.66万次住院和4821.73万次门诊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数据。
从分析的数据看,住院患者的注射剂使用率在94%以上,门诊患者(含急诊)注射剂使用率在12%以上,具体见表2.表2 我国医保患者住院与门诊(含急诊)患者注射剂使用率 年份住院门诊 样本人次注射剂使用率 注射剂费用占药品比例 样本人次 注射剂使用率 注射剂费用占药品比例 2010236366 97.84% 82.96% 2011375822 96.40% 80.38% 2012396910 95.62% 82.93% 20131356590 96.05% 82.27% 48217293 13.68% 13.68% 2014 1125476 94.66% 73.86% 40665614 12.27% 12.27% 备注:2010-2012年该项目尚未纳入门诊患者(含急诊)的处方。
(2)配置条件欠规范输液室环境,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由于条件有限,很难做到病患的分类隔离,极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和身体接触产生病毒、细菌的二次感染。
同时,输液的配制环境、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一次性输液器滤的质量和效能、医护人员知识水平等都是影响输液安全的重要因素。
有些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受到急救设备和抢救能力限制,患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输液反应,广义上包括最常见的致热源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样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心力衰竭、肺水肿)、空气栓塞、血管迷走性晕厥(晕针)、静脉炎(化学性、感染性)、菌血症或败血症等;而临床狭义上的输液反应仅仅指致热源反应(发热反应)】,由于设施和能力有限会危及生命。
(3)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输液合理应用缺乏统一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科学的评价指标,很多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未设立输液管理工作组织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没有对输液的合理使用进行广泛、系统的宣传、培训,也没有对输液的不合理使用进行有效干预。
(4)教科书和治疗指南忽视输液危害大量证据表明滥用输液的危害极大,但现有的教科书、药品说明书、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须知等均没有输液使用的明确指征,也没有系统的强调输液治疗所存在的风险与危害,导致医患对静脉输液的知识极度匮乏,对输液隐患知之甚少,导致我国“有病就输液”的现象长期存在。
(5)临床使用缺乏循证药学研究循证药学研究,是一种药学的循证实践过程,药师应在药学实践过程中,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与临床技能和经验相结合,参考患者意愿,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药学服务过程。
输液在我国的广泛使用,追求的是快速起效,但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与其他剂型的比较缺乏循证药学研究,尚需进一步研究。
(6)输液安全管理缺乏顶层设计不合理使用输液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给患者增加某些不必要的风险。
一些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已意识到加强输液管理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出台了系列文件,如2015年,江苏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通知,对门诊输液作出最新规定:2016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年底前,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当然这种不考虑临床合理性需求的强制要求是否妥当需要进一步探讨。
尽管如此,许多地区对输液安全使用重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同时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对输液安全管理的统一要求,输液合理使用仍任重道远。
2. 认识上的误区(1)临床实践方面部分医务工作者对药物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输液溶媒的选择和输液稀释浓度、输液药物之间的配伍、静脉药物配置和病房输液治疗室环境的卫生要求、病房配药流程的管理等认识有误,对输液使用的系统化方案中的诸多环节重视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