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运动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

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

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对于身体内部的机理和运作方式逐渐有了更好的了解。

神经系统作为人体的控制中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呢?一、运动神经元发出指令在人体运动时,运动指令是由大脑运动皮层向下传递,通过下丘脑、脑干进行调节,最终传递到脊髓。

在脊髓内,运动神经元接收到来自脑部的信号后,会发出指令,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

这个过程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的递质释放。

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松弛,从而实现肢体的运动。

二、神经肌肉接头共同作用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神经肌肉接头是实现身体运动的重要部分。

当运动指令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神经肌肉接头会不断接收到神经冲动。

这些冲动可以使肌纤维收缩,产生力量,最终推动身体的运动。

不同的神经肌肉接头对于不同部位的肌肉都有不同的控制。

三、运动控制更加精细化神经系统控制身体运动的精细化程度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有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肌肉、神经控制方式等等,因而需要针对性地训练。

通过运动锻炼和科学训练,人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身体的运动控制和协调性。

四、神经系统控制身体反应除了控制身体运动之外,神经系统还负责控制身体反应。

例如,触摸热物时,神经系统会向脑部发出警报,脑部通知肌肉向远离热源的方向运动。

又如,眼睛看到危险时,神经系统会使身体快速做出反应,保证身体的安全。

五、神经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除了意识性运动之外,还有很多身体的运动是由神经系统自动调节的。

例如,人体呼吸、心跳、消化等等都是由神经系统自动控制的。

这种自发的、自动调节的运动,既在意识之外,同时也为身体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反应,实现了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我们应该重视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运动控制能力,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负责接收、传递和调节信息,帮助我们感知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两者共同协作,以确保身体各个部分的正常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功能1. 感知感觉: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感知外界刺激。

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通过感觉神经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

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2. 运动调节: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和控制人体的运动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传递指令到肌肉和腺体,控制和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以及腺体的分泌活动。

这样,人体就能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如行走、跑步、笑、哭等。

3. 内脏调节:神经系统还参与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通过对内脏器官的调节,维持心脏的跳动、呼吸的节奏、消化系统的功能等。

这种自动调节能确保内脏器官的正常运作,以适应人体的不同需求。

4. 认知和思维:神经系统负责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是人类思维、感情和意识的中心。

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人的智能和思维。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1.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完成。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脉冲,称为兴奋;而当神经元接收到抑制性信号时,电脉冲则会减少或停止。

这种兴奋和抑制的信号传递,是神经系统正常调节的基础。

2.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突触完成。

当电脉冲达到神经元的末梢时,会释放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会经过突触间隙,影响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这种突触传递的过程,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和调节的重要环节。

3. 神经调节物质:神经系统通过分泌和传递神经调节物质来调节其功能。

例如,多巴胺、血清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影响人体的情绪、睡眠、注意力等方面。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和控制系统之一,它参与了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和协调。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可以分为感觉、传导和运动三个阶段。

感觉是神经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当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感觉神经冲动。

例如,当眼睛受到光的刺激时,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发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感觉。

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应着不同的感觉,如光线、声音、气味、味道和触觉等。

传导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过程。

当感觉神经冲动产生后,它们会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神经纤维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两种。

传入纤维将感觉冲动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而传出纤维则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给肌肉或腺体。

在传导过程中,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传递。

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间隙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够在突触间隙中传递神经冲动,并在接受器上引发相应的反应。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和谷氨酸等。

运动是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通过神经冲动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

运动过程中,神经冲动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到运动神经元,然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肉纤维。

在神经肌肉接头,神经冲动引发肌肉纤维的收缩。

神经冲动引发肌肉收缩的过程称为神经-肌肉传递。

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到肌肉纤维后,会引发肌肉中肌纤维的收缩,从而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纤维的收缩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变化,导致肌肉纤维的收缩。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包括感觉、传导和运动三个阶段。

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传导是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过程。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姿势则为运动的背景或基础。

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骨骼肌一旦失去神经系统的支配,就会发生麻痹。

第一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即α、β、γ运动神经元;在脑干的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外)内也存在各种脑运动神经元。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去干四肢和头面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的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作为运动传出最后公路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许多来自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种神经冲动都在此发生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冲动到达效应器官。

会聚到运动神经元的各种神经冲动可能起以下作用:①引发随意运动;②调节姿势,为运动提供一个合适而又稳定的背景或基础;③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精确地进行。

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见后文)。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β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对骨骼肌的梭内肌和梭外肌都有支配,但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二、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有很大的差别,如一个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而一个四肢肌肉(如三角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可达2000根左右。

前者有利于支配肌肉进行精细运动,而后者则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同一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他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使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比该单位肌纤维截面积的总和大10~30倍。

神经病学: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运动系统

锥体束 支配特点
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 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 双侧支配
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 才会产生症状
锥体束 损伤症状
•面神经核 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对侧上、下肢硬瘫
面神经核 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面神经核 核下瘫
肌张力
Muscular Tension
痉挛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
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临床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的分布 范围较广, 偏瘫、单瘫和截瘫 范围局限, 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 呈痉挛性瘫痪
减低, 呈弛缓性瘫痪
反射
腱反射亢进, 浅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浅反 射消失
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综合征
脊髓半切损害
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 痪 及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伤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
脊髓横贯损害
颈膨大水平以上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颈膨大病变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胸髓病变 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 双下肢弛缓性瘫痪
局灶性病损可引起类似皮质病损的对侧单瘫; 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 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内囊
运动纤维集中,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
脑干
交叉性瘫痪 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Weber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
弛缓性瘫痪
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 并伴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神经系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神经系统逐渐发展,并在运动技能的习得和执行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讨论一些促进和优化运动能力的方法。

一、神经系统与运动能力的联系1.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承担着信息传递、感知和运动控制等重要功能。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感知信息、进行思维和决策,向身体其他部分发送控制信号。

脊髓连接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传递信息并执行运动指令。

周围神经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与肌肉和感觉器官相连,负责传递指令和接收反馈。

2. 运动控制和协调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纤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大脑的运动皮层负责运动计划和执行控制,将指令传递到脊髓。

脊髓内的中枢模式发生器则负责基础的运动模式生成,如呼吸和步态。

周围神经则将指令传递到肌肉纤维,引发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实现运动的完成。

二、神经系统对运动能力的影响1. 运动技能的习得神经系统在运动技能的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大脑的感知、决策和执行控制,神经系统帮助我们学会和改进各种运动技能,如走路、跑步、跳跃和运动项目中的技巧动作。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来改善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运动技能的精准性和效率。

2. 运动协调和平衡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对于运动协调和平衡至关重要。

锻炼神经系统可以提高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协同作用,使得运动更加流畅和高效。

此外,神经系统对于平衡的控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平衡感受器官和感觉神经的反馈,神经系统调节和维持身体的平衡,防止摔倒和受伤。

三、促进和优化运动能力的方法1. 运动训练通过运动训练,可以刺激和发展神经系统,提高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和耐力,增加运动持久力。

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的联系

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的联系

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的联系运动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

而作为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运动更是备受关注。

那么运动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人体神经调节系统是受到外界刺激和内部信息反馈,对机体内部环境进行协调调节的一种生理系统。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包括脊髓、脑干、大脑皮层、自主神经系统等多种部分,这些部分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神经调节系统的作用非常显著。

首先,它可以协调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使肌肉能够按照要求的力量和节奏进行收缩和放松,从而保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其次,神经调节系统还能够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使其适应运动的需要。

例如,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神经调节系统会加快心脏跳动的速度和呼吸的深度,以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从而满足身体运动的需求。

而在慢跑和其他轻度运动时,神经调节系统会缓慢调整心率和呼吸率,以避免过度疲劳。

此外,神经调节系统还能够调节体液的分泌,维持机体内平衡和稳定。

另外,神经调节系统还能够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影响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

例如,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而长期的有规律的运动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很多慢性病。

总之,运动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运动,锻炼身体,保护和提高人体神经调节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内脏血管 α1 收缩β2 舒张
唾液腺血管 α1 收缩
表2
效应器
受体与效应
支气管平滑肌
β2 舒张
胃平滑肌
β2 舒张
胃肠 小肠平滑肌 β2 舒张α2 舒张
括约肌
α1 收缩
膀胱 逼尿肌
β2 舒张
三角区括约肌 α1 收缩
子宫平滑肌
α1 收缩(有孕)
β2 舒张(无孕)
竖毛肌
α1 收缩
糖酵解代谢
β2 增加
脂肪分解代谢
β1 增加
第三节 突触电位
3.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去极化
EPSP的产生机制 轴突冲动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提高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
N受体(nicotinic receptor) 分布:神经肌接点的突触后膜 内脏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交感、副交感) 作用:内脏神经节节后纤维兴奋 骨骼肌收缩 阻断剂:六烃季铵、筒箭毒(N1R)、十烃季铵
② 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 能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结合的受体。
突触后膜去极化
3.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超பைடு நூலகம்化
IPSP的产生机制 抑制性N元末梢兴奋 释放抑制性递质 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提高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 突触后膜超极化
Cl-
第四节 中枢抑制
α受体 兴奋效应为主 β受体 抑制效应为主
(P311表13-2)
表1
效应器
受体与效应
眼 虹膜辐射状肌 α1 收缩(扩瞳)
睫状肌
β2 舒张
心 窦房结
β1 心率加快
房室传导系统 β1 收缩加强
心肌
β1 传导加快
血管 冠状血管
β2 舒张α1收缩
皮肤粘膜血管 α1 收缩
骨骼肌血管 β2 舒张α收缩
脑血管
α1 收缩
P315图13-9A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axoaxonic
synapse)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C释放的递质使A膜局部去极化 A本身兴奋传来引起的AP大小↓ A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B膜EPSP↓,B膜抑制,难兴奋
第五节 突触整合与神经回路
5.1 神经回路/中枢N元的联系方式
5.1.1 辐散(Divergence)(P318图13-13A)
辐散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以引起许多 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连锁状:扩大影响
5.1.2 聚合(Convergence)(P318图13-13B)
通过聚合,一个神经元可以整合来自许多神 经元的信号。
5.1.3 环状(P319图13-15)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单位。 胶质细胞的机能主要是支持、营养、绝缘、 保护等。此外,它对Nf的再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生:P307图13-4)
第一节 神经元(neuron)
1.1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胞体 N元 树突(dendrite):短 1-n个 感受
轴突(axon): 长 1个 传导
4.1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后膜出现IPSP造成的抑制,由抑制 性中间N元的活动引起。
机制:同IPSP的产生机制,主要是Cl_内流
4.2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引 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
也可分为 : 兴奋性N元与抑制性N元
第二节 神经突触
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
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2.1 电突触
2.1.1 结构: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紧紧贴在一起形成缝隙连 接。这种连接的电阻非常小。
2.1.2 作用特点: AP经过电突触的传递与其在同一根Nf
(3)受体(receptor)
①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分M与N两种
M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分布:副交感N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交感节后f支配的汗腺 交感舒血管Nf支配的骨骼肌血管上 作用:引起副交感N兴奋的效应 阻断剂:阿托品
上的传递没有质的区别。
绝缘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 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完整性
2.2 化学突触
2.2.1 结构
①突触前膜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2.2.2 化学突触传递
轴突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释放神经递质小泡
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的通透性改变
兴奋性 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十三章 神经系统的运动机能
感觉机能:主要指神经系统对机体内外刺激的感 受机能。
运动机能:主要指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 动、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高级机能:主要指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动 物机体的各种行为、学习、记忆等均 属于复杂的高级整合机能。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 和胶质细胞组成。
2.2.3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1)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胆碱能纤维: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① 副交感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②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绝大部分) ③ 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④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⑤ 中枢NS的某些N元
Ach的失活:被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2)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or Noradrenaline, NA)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NE的失活:P310图13-7
①突触前膜重摄取 ②单胺氧化酶(MAO)降解 ③被甲基转移酶(COMT)破坏
神经元又叫Nf (nerve fiber) P304图13-1 P306图13-2
1.2 N元的分类
(1) 感觉N元 又叫传入N元 与感受器相联系,把信 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 P306图13-3
(2) 中间N元 又叫联合N元 (3) 运动N元 又叫传出N元 与效应器相联系,引起
肌肉收缩或使腺体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